「一本書,就能讓孩子心中某個神祕角落產生變化,使他們有超越疆界的視野,這些視野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如果有一天,當孩子不再有創造視野的能力時,那就是人道式微的一天。」

這是瑞典國寶級的童書作家林格倫說的話,她這兩句話已精要道出兒童、童書與文明發展三者間的關係了。



暴力經常潛藏在各種結構的角落裡。

教養者可以藉由這些書協助孩子理解人權理念,小從個體的自我防衛,家庭暴力、群體霸凌,再到公權與國家暴力。

公權侵犯與國家暴力
陪孩子看繪本《不可以》



美國繪本創作者麥克菲爾於二○○九年出版的《不可以》,完全省去第三人稱的敘述,整個故事的內容皆由圖像擔任敘述工作,唯一的文字只是故事主角幾句重複的「不可以」與一封他寫的信,但作品卻強烈傳達了創作者對於暴力的批判。

故事的鏡頭從一個小男孩寫信開始,讀者看到他貼郵票的信封上是寄給總統先生,但不知道他寫了什麼。接著,他帶帽子穿外套拿著信封出門,讀者猜想他應該是寄信。可是緊接著,一路上,讀者卻隨著小男孩目睹了許多「暴力」情境:戰爭轟炸家園、坦克車砲打建築、戰士強闖民宅、警察追打人民。最後連他走到了郵筒旁時,都遇到一位個子比他大的孩子想霸凌他。

這時,小男孩終於打破沉默向對方大喊「不可以!」小男孩的反抗有了嚇阻作用,他趕緊將信扔進信箱,轉身離開。回程路上,小男孩看到的影像都跟他先前所見相反,飛機、坦克與軍警都反過來幫助人民,而原本看似要追上去滋事的大男孩,也和小男孩成了友伴。等讀者翻到最後一頁,才知道小男孩寫給總統的字句,他問說:「在我的學校,我們必須遵守一些規定,不可以推人、不可以打人。在治理國家時,你有這樣的規定嗎?」


麥克菲爾創作的這本書,以最少的文字表現最強烈的敘述,讓大人有機會帶著孩子一起討論個人和群體在面對暴力與衝突時,能超越的層次與該採取的態度。故事清楚的傳達了當我們周遭發生了暴力--小到個人的霸凌,大到結構性的國家公權侵犯--我們都得隨時反思並起身反抗,才有撥亂反正的機會。

小男孩回程後看到的對比情景,可看成是他心裡的渴望或是時間拉長後的隱喻,間接回答公權與人民之間應該是親民、護民與互助的關係。由於這本書有許多敘述空隙,需要讀者反覆從圖畫中連貫、填充這些空白。親子師生共讀這本書時,盡量將圖與圖之間的空白敘述留給孩子發揮,引導他們自己建構故事,這樣孩子會因填空而思考,同時也挑戰自己對是非對錯的邏輯判斷。

人民的沉默,有可能造成社會難以挽回的傾頹
陪孩子讀《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



由德國跟波蘭的文圖創作者合作的《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出版於一九九七年。

故事說有個國家曾經有個很重視人民意見的總統,他說「五彩繽紛的國家才是一個快樂的國家」,他的人民也因此而幸福。

好景不長,老總統死了,新總統讓人民餓肚子,自己卻住最輝煌的宮殿,享受最好的食衣住行。

人民不喜歡他,他為了懲罰人民,還下令全國人民不准享受顏色的使用權,只能穿黑色衣服,全國的城鎮街道變成灰撲撲一片。人民剛開始尚有抱怨也想反抗,但總統一旦用高壓恐怖手段來壓制,蓋更多監獄來關那些想反抗他的人,人民也就慢慢沉默了。

人們想到戶外欣賞五顏六色的花草,總統便命令除了他的花園外,其他有顏色的植物都得拔掉砍掉。百姓的世界變得好黑暗,最後,他們只剩下天邊那一道彩虹可以慰藉,他們渴望看到彩虹,看到時就會在彩虹下唱歌跳舞,暫時忘記悲傷恐懼。

但總統無法忍受其他人快樂,於是他又下令部屬,不惜代價找來能用魔法讓彩虹消失的人。他們在鄉村找到一個傳說中的魔法師,那位老婆婆被強行帶到總統面前,她受命三天就得把彩虹便不見。最後,老婆婆不但用了智慧救自己,也把那國家的快樂找了回來。

這本不到三十頁的繪本,精簡的揭露高壓統治的滲透面貌,更傳達了儘管生在所謂的民主國家;儘管它的領導人是人民選出,但這樣的機制仍無法全然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人權,人民任何一個輕忽、讓步或沉默,都可能造成社會難以挽回的傾頹。因此,一國人民的命運決定於總統的本質與人民的責任,當人民看見總統與他運作的機制出錯時,若沒有足夠的決心改正那錯誤,也會付出失去自由與幸福的昂貴代價。


本文整理自《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到哪裡都能過得好》,誠品兒童選書推薦。

幸佳慧更榮獲108年度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