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我們背三字經、讀論語、拚命寫功課,只跟標準答案做朋友。在以前的觀念,「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是許多長輩的口頭禪,即使小孩已經長大成為青少年,甚至年滿18歲成年了,還是有一群「大人」不願和年輕人討論那些重要的議題。


等你以後有了小孩,也要這樣對待孩子嗎?相信你不會。
越重要的事,越應該仔仔細細、好好告訴我們的孩子!台灣知名的兒童文學繪本獲獎作家幸佳慧提出國內外有許多精采的繪本,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在充滿創意與啟發性的故事中找回獨立思考的眼界與格局。


誰說小孩不能理解
自由、民主的價值?不能討論核電廠的存廢?經過啟蒙的孩子,甚至能比許多成年人對性別傾向有更多的包容心。就讓幸佳慧老師教你選、教你讀、教你深深討論,和孩子一起守護家園的幸福與希望

小朋友也能了解自由和民主嗎《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

由德國跟波蘭的文圖創作者合作的《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出版於1997年,該書以寓言體童話,簡要而具體的觸及集權高壓與民主自由的概念,適合用來和低幼兒童談體制差異與個體生活的關聯。

故事說有個國家曾經有個很重視人民意見的總統,他說「五彩繽紛的國家才是一個快樂的國家」,他的人民也因此而幸福。可是,當這位總統去世,一位有權有勢的人靠著一群有錢也有影響力的朋友選上了總統,部長們即使覺得他的作法不對卻不敢反對他。以至於新任總統變本加厲、坐大權力、剝削人民,他讓人民餓肚子,自己卻住最輝煌的宮殿,享受最好的食衣住行。

人民不喜歡他,他為了懲罰人民,還下令全國人民不准享受顏色的使用權,只能穿黑色衣服,全國的城鎮街道變成灰僕僕一片。人民剛開始尚有抱怨也想反抗,但總統一旦用高壓恐怖手段來壓制,蓋更多監獄來關那些想反抗他的人,人民也就慢慢沉默了。人們想到戶外欣賞五顏六色的花草,總統便命令除了他的花園外,其他有顏色的植物都得拔掉砍掉。百姓的世界變得好黑暗,最後,他們只剩下天邊那一道彩虹可以慰藉,他們渴望看到彩虹,看到時就會在彩虹下唱歌跳舞,暫時忘記悲傷恐懼。

但總統無法忍受其他人快樂,於是他又下令部屬,不惜代價找來能用魔法讓彩虹消失的人。他們在鄉村找到一個傳說中的魔法師,那位老婆婆被強行帶到總統面前,她受命三天就得把彩虹便不見。最後,老婆婆不但用了智慧救自己,也把那國家的快樂找了回來。

這本不到三十頁的繪本,精簡的揭露高壓統治的滲透面貌,更傳達了儘管生在所謂的民主國家;儘管它的領導人是人民選出,但這樣的機制仍無法全然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人權,人民任何一個輕忽、讓步或沉默,都可能造成社會難以挽回的傾頹。因此,一國人民的命運決定於總統的本質與人民的責任,當人民看見總統與他運作的機制出錯時,若沒有足夠的決心改正那錯誤,也會付出失去自由與幸福的昂貴代價。

理解台灣新住民的《蘋果甜蜜蜜》


台灣社會在這幾十年當中,因為大量的移工與新移民加入我們的社會,族群尤其多樣起來,這群人當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因為工作與身份的關係,會受到不當對待,成為社會底層或邊緣人。台灣創作者陳盈帆創作的《蘋果甜蜜蜜》(聯經),透過故事主角小惠在下課後無法和其他同伴玩耍,而得趕緊回家幫助媽媽學習中文,側面描繪了一個越南來的外籍配偶,因離鄉背井在語言與生活上所面臨的挑戰。

創作者邀請讀者置身小惠的立場,一起觀看務農的爸爸如何栽種接枝新種蘋果的過程。藉著「接枝」傳達了包容與肯定異質的訊息,例如不同果樹要接枝需要有一方離開自己的樹種,去成就另一棵樹,但受接枝的原樹也有些犧牲,需要先裁枝。這過程會有些陣痛,像接枝過的地方會有突起的異狀,但接枝成功後的果實卻能更香甜。以植物接種的互喻,一來傳達新住民小孩和其他孩子一樣,都是受人疼愛的一份子,也能因付出獲得成果,二來暗示新住民的生活有其芬芳處,值得讓人欣賞與尊重。

這作品並非以挑戰立場凸顯新住民不公的生活條件,而是訴諸讀者的情感認同,因此創作者在圖像設計上特別著重意境的感染,這些技巧也很適合和孩子一起探索其中用意,例如同一格式在左頁表現樹的變化,右頁呈現人的景象,以及整本書的顏色從單色、多色到彩色的漸層等方式,會讓讀者因相互參照植物與人的成長過程,對新住民理解與包容的態度上,自然生成一股溫柔的力量來。

男孩子不能玩洋娃娃嗎?《奧力佛是個娘娘腔》《威廉的洋娃娃》


1979年,由美國湯米.狄咆勒出版的《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三之三)也描繪了一個喜歡閱讀、畫畫、玩紙娃娃、表演、跳舞的小男孩,因為違反傳統社會中男性的印象,而被同儕取笑欺凌。奧力佛的爸爸雖然一開始也對兒子說「不要老是娘娘腔」,並要他出去做點男孩子做的事,但奧力佛的自我認同,能夠在社會壓力下得以建立的關鍵,最終還是在於家人、舞蹈老師與少數同學的挺身支持,讓他逐漸建立自信。

比起《威廉的洋娃娃》,這個故事觸及更多家庭以外的社會組織面相,例如跳舞課與老師、學校與同學的反應,語意豐富。因此,教養者可以藉著這本書具體討論四個層次的訊息:

1. 「自我接受」:先讓孩子感同身受故事主角,當發現自己的喜好不被他人接受時,需不需要在第一時間懷疑、否定甚至厭惡自己的氣質傾向,還是可以真誠的接納自己?

2. 「尊重他人」:談主角同儕的不同表現,其中多數跟少數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樣的表現會讓主角舒服或不舒服?什麼樣的行為叫尊重他人的選擇?

3. 「社會正義」:有了前兩者的討論基礎,再擴大到性平主題,探討個人喜好該不該因為性別分類並成為歧視他人的原因。可從周遭經驗或引用其他故事,強調一個公民若希望生活在一個公平社會中,那麼落實社會正義,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

4. 「社會行動」:有了上述觀念與責任感,便可討論當面臨不符合社會正義的事情時,表現什麼樣的行為?或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可以有效達成公平正義的結果。

由於這四層次都包涵在這個故事裡,教養者由小而大的引導,小讀者也有例子可舉例印證,在自我與他人的相互辯證下,他們也能更加理解這些因果關係。

讓孩子看見核災《看不見的炸彈》《總有一天,想回去我的故鄉》


日本福島的核電廠因天災發生事故後,劫後餘生卻驚魂未定的日本創作者以最直接的感受出版了不少跟核災相關的作品,例如《看不見的炸彈》(玉山社)與《總有一天想回去,我的故鄉》(天下雜誌)兒童繪本,而鄰近的台灣也很快的出版了中譯本。

翻開《看不見的炸彈》,故事先回到二次大戰的核戰場景,作者藉此暗示儘管日本人嚐過核彈災害,卻沒有從核能危險中覺醒。政治人物以經濟發展為名,讓人民相信核電廠的安全與存在的必要。等到核災降臨時,人民才驚覺核電廠是比核彈還恐怖的炸彈,因為它看不見,而且它的遺害,更超乎人類所能預測跟控制。

面對這樣的災害,創作者直指那些說大話、說謊話、一直掩蓋真相的「重要人士們」(政府官員)無須負責也享盡榮華富貴,但日本的子孫卻才要開始承受核災帶來不見盡頭的巨大傷害。日本創作者的繪本向來有著含蓄幽默或委婉情懷的風格,這本由日本小學館出版的繪本,罕見的用直白的敘述公開挑戰官方立場、揭露公權的腐敗,可以說是日本公民不願再隱忍的行動展現。

另一本《總有一天,想回去我的故鄉》,作者大塚敦子改編自災難發生的真人真事,以一隻被遺留在災區的貓為敘述者,搭配她自己的紀實攝影,描繪事故後有家不能回的傷痛。作者借用那隻貓的觀點描繪核災過後的變色家園,相對抒情的筆調將焦點放在「故鄉」上,然而,她並沒有省去該有的省思與批判,還是傳達出「人類因圖發展而輕信政府,直到喪失家園才知覺先前的草率」這樣的內在聲音。例如,貓咪在事故發生前說:

每當隔壁城鎮的人問:『如果核電廠出事該怎麼辦?』

居民們就會說:「怎麼可能會出事!」

所有人都打從心底相信,「日本核電廠管理嚴格,絕對安全」

核災發生後,當那隻叫kitty的貓看到被人類撞死在路上的牛時,kitty為無辜動物發聲:「在發生核災事故之後,人類究竟遺棄了多少寶貴生命?」另外,創作者也藉著貓口中的奶奶爺爺,暗指老一代人的務農踏實才是安身保命、永續經營之道。以此對比新一代年輕人拋棄傳統農事,因信仰發展而高就核電廠的下場,反倒是害己害人而得不償失。

很幸運的,kitty最後與家人重逢,kitty在最後一頁拋出的疑問「若是沒有核災事故,我現在一定每天悠閒地在田地間奔跑,陪伴從事務農的奶奶身邊。為什麼我會失去自己的故鄉呢?我何時才能回家呢?」Kitty的疑問輾轉說出作者的內在嘆息:「若是大雄町當初沒有蓋核電廠,人們就不會失去自己的家鄉了」

不同於英國布力格那種英式嘲諷的幽默筆法,日本這兩本紀錄式的血淚創作讓人讀來鼻酸;相同的是,這三本作品都深刻反省了百姓因自身的天真無知,不夠成熟的公民素養終究付出了難以償還的代價。

本文整理自《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到哪裡都能過得好榮獲誠品兒童選書推薦




用「鄉晚那個卡」買書,天天享有【通關密語】優惠,速見「鄉民晚報APP那個卡:圓神書活網」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