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是孩子不願意上學最主要的因素,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建議,從一歲開始就可以藉由親子互動的大腦訓練遊戲,幫助孩子降低分離焦慮感。及早引導誘發孩子參與團體遊戲,讓學齡的孩子儘早進入團體生活,增加社交互動技巧。

分離焦慮的發生與成因

分離焦慮的行為,在兒童發展初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通常出現在孩子約六到八個月大開始,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認人及環境,而分離情緒產生的高峰期則為十八個月到兩歲半,並在三歲以上逐漸消失。伴隨著安全感的需求,嬰幼兒在發展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比較好的依附關係。

分離焦慮常見於學齡的孩子。通常在開始上學的初期,維持一到兩個月可視為正常狀況,但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時間過長,潛在的壓力與焦慮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發展。

在流行病學中,分離焦慮的發生率約為8到10%,其中,女生又為男生的兩倍,分離焦慮表現較為嚴重的孩子經常合併有社交、行為的問題,甚至有較為顯著的焦慮、情緒低落及無助感;長遠的影響則包含影響學習及未來工作表現。

分離焦慮的成因,可分為先天的生理因素及後天的家庭因素,後者包含童年經驗、個人情緒、家庭因素。焦慮往往建構在害怕的情緒上,因此我們須先了解各個階段的孩子害怕的因素有哪些。



兒童常見的分離焦慮表現
你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嗎?不妨勾選以下的家庭版檢核表(分離焦慮):

若上述的情況存在四週以上,並且進一步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功能,請家長應尋求兒童醫療專業協助,透過專家適當的引導與介入,讓孩子快樂地成長與獨立。


分離焦慮而拒絕上學的因應方式

•行為改變:養成良好而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規律而健康的飲食習慣。

•漸進式增加上學時間:告訴孩子上學是必須的,但不須勉強一開始就長時間在學校,面對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應採取逐漸增加在學校時間的方式,讓孩子逐漸習慣和主要照顧者分開也可以很好玩;在習慣養成的初期,即使當天不須上課而待在家中,仍建議依照學校的作息,避免其他娛樂性的活動,才不會讓孩子期待不用上課。

幼兒教育研究顯示,分離焦慮是孩子不願意上學最主要的因素,專家們皆強烈建議應及早引導誘發孩子參與團體遊戲,讓學齡的孩子儘早進入團體生活,增加社交互動技巧。

兒童發展專家的腦科學育兒法

改善孩子的分離焦慮,你可以這樣做


❶一到三歲的大腦訓練遊戲

◎親子躲貓貓:

家長可以跟寶寶玩娃娃不見了,又跑出來了,寶寶經常對類似的情況感到有趣。這樣的遊戲可以讓寶寶知道,不見的東西會再出現,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可以跟比較小的寶寶一起玩藏在枕頭山後面,然後再跑出來的遊戲。


◎一個小小世界:

給孩子獨立的遊戲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玩的時候,不論是喝完牛奶、換完尿片,都可以給孩子一個短暫的獨立遊戲時間與空間。從自己玩三到五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家長則是在適當範圍內,以便在短時間內有效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

◎愛的抱抱:

在孩子開心、難過、不安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個肯定的擁抱,跟孩子擁抱的習慣,可以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對未來產生分離焦慮的情形也能有所控制。另外,適當的幼兒按摩,可以透過皮膚感覺傳達安定訊息給大腦,家長可以用整隻手輪流握住孩子的手腳皮膚,由上而下稍用一點力氣地握,有點像在擠沙拉,重覆來回十次左右。


❷四到六歲的大腦訓練遊戲

◎尋寶遊戲:

家長可以跟孩子輪流把心愛的東西藏起來,讓對方去尋找,並提示孩子大概的方向。類似的活動可以讓孩子體驗把東西找出來的喜悅,並且感受找不到心愛物品的慌張,但這種不安全感卻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安撫。

◎小演員大導演:

開始情境演出前,家長須先做說明,例如:媽媽去買菜、寶寶去上學,等寶貝下課,媽媽會去接寶貝噢!然後假裝開著車子帶寶寶到定點,請他在該處稍等,告訴孩子上學很開心噢。時間過得很快,在學校玩完遊戲,媽媽就來接你囉。然後再前往該定點接孩子上車。整個情境的模擬可以為上幼稚園做準備。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消失是會再出現的。


◎大家說掰掰:

不論孩子跟爺爺、奶奶、奶媽、叔叔等親人出去散步、去廁所、甚至只是洗澡、吃飯或是自己的遊戲空間,周圍的人都可以跟孩子說再見,讓孩子習慣「再見」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事件結束,所有人都會再出現,藉此建立孩子對分離的安全感。

❸七歲以上的大腦訓練遊戲

◎都市規畫:

爸媽可以讓這個年紀的孩子安排都市間的短程交通路線,並跟著孩子的路線,到達短程的目的地,如「我們如果要去公園玩,除了可以過兩個街道,然後右轉外,還可以怎麼走?來,你想想看或找找看地圖,爸爸媽媽等一下跟著你走!」從中體會規畫跟尋找的樂趣,促進孩子思考,並增加學齡孩子獨立的經驗。


◎熱線你和我:

家長可以利用週末的時間,讓孩子到其他家人住處暫留,先從半天開始,但在這段不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裡,家長要藉由打電話的方式關心孩子,讓孩子認為家長其實沒有離開過。逐漸習慣家長不在身邊的感覺,並且增加與非爸媽的相處時間。

◎遮眼躲貓貓:

將孩子的眼睛遮起來,讓孩子一起躲貓貓抓人的遊戲。沒有視覺的幫忙下,可以刺激孩子更多聽覺專注及肢體律動感覺的發展。經常玩這遊戲的孩子不易怕黑,也較容易建立不怕分離的感覺。

現代科學育兒有關鍵的「八要三不」原則:「八要」是要培養自動自發、自我管理、訓練耐心、學習專注、打造自信、磨練獨立、培養同理心、鍛鍊挫折忍受力;「三不」是不過度保護、不拿孩子比較、不充滿批評。
小兒醫學專家王宏哲結合了醫學領域的專業育兒知識、大腦科學新知,以及多年來的小兒臨床經驗,把這些原則設計落實到具體的親子互動模式和遊戲中,讓父母輕鬆在家進行,教會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推薦新手媽咪和爸爸,輕鬆學腦科學專家爸爸的育兒遊戲,200個分齡大腦訓練活動,培養出好情緒(高EQ)、耐挫力絕佳(高AQ)和創意豐富(高CQ)的孩子喔!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的21堂大腦潛能課


  • 小小孩適合玩電腦嗎?兒童發展專家王醫師這樣說
    三歲以下的孩子應以互動式學習為佳,不建議看電視或使用其他多媒體教材,互動式學習是這個階段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並且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真不得已才建議使用自然聆聽的方式,像是播放故事或音樂CD....

  • 同場加映:本文圖片中書籍:《全世界最美的猜謎書

    史上最暢銷的巴黎經典謎繪冊!連益智猜謎都這麼賞心悅目,只有法國人做得到!170道謎題+200幅中古插圖,腦力、智力、創造力、想像力、鑑賞力與療癒力相互激盪,華麗典藏。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