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住著野孩子》作者 凱莉哥:

「溫情的說話方式是童話裡才會出現的劇情。」從小我就是這麼覺得!

小時候我是在鄉下跟阿公、阿嬤一起生活長大的,在那年代的鄉下大家只求「過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於養孩子就是不讓他們餓著就好,不用說什麼教育或是顧及孩子的心理感受,能吃得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依然記得阿嬤最常對我說的是「撿角」「哩謀號」,意思是「沒用」,只要我沒按照她的意思去做,輕一點就是罵我,重一點就會拿掃帚出來打我。

提出「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概念的美國精神科醫師柏恩(Eric Berne)曾經說過:「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公主、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公主。」

不管父母做了什麼,孩子都還是會義無反顧的愛著父母,心裡的委屈在「不要哭、不准哭」壓抑下,久了變成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長大成人進入社會,還是會把感受和委屈埋得很深,長成了不開心的青蛙。

很多讀者問我怎麼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一回家就把門關起來,也把心關起來了。

「你功課寫了嗎?」

「為什麼還在打遊戲?」

「不要一直玩手機。」

如果你的對話開場白是這樣,任誰都會想把心門關上,因為你忘了先關心孩子的感受。「在玩什麼遊戲?可以教我嗎?」透過對話把門打開,也把孩子的心門打開,自然對話增加、連結增加,感情就會越來越好。

我周圍有很多跟《媽媽的說話練習》作者一樣緊張兮兮的媽媽,擔心孩子吃櫻桃噎到,所以一直都是去籽櫻桃,葡萄一定去皮去籽才會端到孩子面前。孩子到了小二都還不會把整顆櫻桃放到嘴裡,寧可不吃也不想弄髒手。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寵愛與溺愛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寵愛孩子,從語言溝通和表達方式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愛與付出,但被溺愛的孩子不但失去了自主權力,更剝奪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力。

尋找彼此都能滿足的切入點,不管是在語言溝通或是行為溝通上,都能讓親子關係或是夫妻關係更加親密,現在我更懂得「過好,生活」,把話說好就能打開與人的連結,可以把生活過得更輕鬆。

好好說話,讓關係建立在信任之上。

(本文作者為小小PETIT創辦人、作家 村子裡的凱莉哥)

 

 

那些因對話而受傷的孩子們──《媽媽的說話練習》作者 尹智映 

雖然身為教養書籍的作者及講師,但在現實中我的育兒生活與一般媽媽沒有太大區別。我會好好坐下來與孩子談話,但有時也會心不在焉的回應孩子;雖然也想好好勸說,但實際上嘮叨的時候比較多;有時也想與孩子一同說笑,但也有生氣說重話而後悔的時候。我期許自己溫柔的與孩子對話,但很多時候力不從心,尤其是孩子不能專心寫作業時,我就會用冷冷的語氣說: 

「不要想東想西。」(但實際上我在陪孩子玩時也不專心啊……)
「既然要寫作業就好好寫。」(但我自己跟孩子玩的時候,也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
「不能好好坐著寫功課嗎?連專心個五分鐘都做不到?」(但我跟孩子玩的時候,恐怕也專心不到五分鐘吧……) 

媽媽和孩子一起玩時會覺得無聊而想別的事、做別的事,同樣的,孩子也會因為厭倦學習而坐立難安或東摸西摸做些無關緊要的事。然而我卻只想到要矯正孩子的散漫態度,卻沒有自覺到身為媽媽的我散漫的說話態度,沒有警覺到媽媽對孩子說話和態度方面存在著問題。

父母珍愛孩子、擔心孩子的心情,並非都能以「愛」來表示。相反的,很多時候反而會用語言傷害孩子。我們都不擅長用恰當的話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因此父母也需要不斷的反省和改進。

「快點做。」(指示)
「功課寫完了沒?」(確認)
「不准哭。」(禁止)
「東西用完要放回原位。」(命令) 

回頭想想自己的說話習慣,充滿了指示、確認、禁止、命令等話語,這才驚覺,在我小時候對我造成傷害的話語,現在成為我掛在嘴邊反覆對孩子說的話,真是糟糕。同時也讓我思考,應該怎麼做,才能不再重蹈覆轍用那些錯誤的話,而能夠好好的將我真正的心意傳達給孩子呢?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正確答案,但一定有一些話術可以溫柔、美好的表現心意。那些像尋寶一樣找出來的話,大多是認同、正面、充滿感情的話,是我想聽但沒聽過的話,是我想對孩子說但沒能說出的話。

那些就是尊重孩子,也讓孩子感覺被尊重的「尊重的語言」。

各位今天對孩子說了什麼話?又是怎麼說的呢?回想一下,是否用冷淡的態度說出否定的話?有沒有帶著命令、指示意味的話呢?

沒有一個媽媽可以完全沒有失誤,完美的與孩子對話。父母說的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往往都是在無意間犯下的失誤,那些失誤大同小異,還會反覆發生。這本書就是要以客觀的角度,帶大家檢視無意間使用錯誤的說話習慣,並找出改善的方法。

同樣的意思,在傳達時會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隨著用詞的不同,孩子的感受也會不一樣,連帶的反應和行動也不同。透過《媽媽的說話練習》,希望能幫助為人父母回顧自己和孩子的對話狀況,並在下次能用不同的方式對孩子說話。

另外在語言資料庫中列出具有認同、肯定、富有感情的話,不管什麼時候都能拿出來使用。在父母的語言資料庫裡如果能充滿「尊重的語言」,那麼一定可以真摯的傳達心意給孩子,增進與孩子的親密度。

第一步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容易,但一旦開始嘗試改變,發現錯誤並改善,那麼一定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尊重的語言。習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媽媽的說話練習》就是為了幫助讀者養成那樣的說話習慣。

祝福每位父母都能流暢的表現出愛孩子的心意,與孩子更幸福、快樂。

 

 

《媽媽的說話練習》作者 尹智映(不倒翁老師)

育有一子一女,並擁有十七年資歷的國小老師,人稱「不倒翁老師」。在教學生涯及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充分體悟到比起父母和老師一百句「正確的話」,還不如一句「好話」更有助於孩子成長。從經驗中意識到自己無意識的把消極、冷嘲熱諷的話說給孩子聽,於是認真思考如何更親切、更溫柔的表達心意。在回顧和改善自己說話習慣的過程中,把心得分享在Instagram上,一個月內吸引了超過十萬人追蹤,引起很大的共鳴和迴響。

希望能幫助讀者培育更多內心堅強的孩子,以「不倒翁老師」的筆名在Instagram、個人部落格、YouTube上連載教育內容,積極與媽媽們溝通。本書《媽媽的說話練習》出版兩週狂銷兩萬本,書後並附有練習手冊,陪伴孩子做功課的同時,也為親子關係做點功課。透過練習,你也能用溫暖的話語把心中的愛充分表達給孩子。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