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找個「公司外的人生舞台」


小孩的學校活動,或是與工作無關的地方性活動、義工活動,針對這些活動,基本上積極參加的人與完全不參加的人是明顯地區隔開的。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屬於不算積極,也不算消極的中間層。中間層的人如果有特別的理由或明確動機才會參加這些活動,不然就與漠不關心派的人一樣,動也不動了。

在單身的時代,我自己也完全是屬於這中間層。像這種工作以外的活動,我參加的只有地方的義消活動。

我在二、三十歲時,是個除了工作之外什麼都不關心的工作狂。花時間在工作以外的人,在我看來只是群「沒有工作能力,整天找些樂子來混日子的人」,有點瞧不起他們。心想時間太多的話,應該多花點心思在工作吧!

可是快到了四十歲,我的想法慢慢地有了改變。或許是整個社會也開始有了改變吧。

當然,現在已經年近五十歲的我,還是認為「二十幾歲的人就該努力不懈的投入工作。」到了四十歲以後,進入了人生的收穫期,開始發現想要好好的收成,光只有靠工作的成就是不夠的。

到了五十幾歲還光只想著工作,很多這樣的前輩們退休後,談到這問題就後悔不已。

記不記得小時候,班上應該有些同學,雖然不愛讀書,可是一到了上體育課時,就像如魚得水一樣地活躍了起來,馬上發揮領導長才出來。

對這些同學而言,在體育課裡的嘻嘻哈哈的時間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舞台」。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舞台呢?因為在這舞台上我們可以確實感到自己的存在,在這裡可以讓自我得到充分的滿足。要能得到自我滿足不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需要在他人的喝彩中得到成全。

在公司或工作中,如果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是無比幸福的事。可是這樣的幸福感越深,當退休之後,不難想像喪失舞台後的空虛感也越強。

包含那些選擇優退制的前輩們,看到他們之中,早年越是把公司當作人生唯一的舞台的人,在退休後越是急速衰老,看到這樣我也不勝唏噓了起來。

人生過了大半,開始感到「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這句日文成語非常具有真實感,而且很多場合常常會把它掛在嘴巴講。我想會這樣是因為有著想要燃燒生命的人生觀吧。

講到晚年,日本人六十歲以後剩下的平均壽命,男人二十二‧五四年;女人則有二十八‧六年(資料來源:二○○七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報告)。
想想有二十年以上過著沒有人生舞台的日子,過這樣的日子實在有點辛苦,不是嗎?

可是對於正處於工作上最盛年的四十幾歲的人,如果我勸他們「要替自己退休後的人生舞台早作準備」,他們一定會回說:「你那麼悠哉哦,忙都忙死了,哪有時間想到那裡。」

可是不要把人生的收穫期給「忙掉了」,趁還四十幾歲的時候,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吧。

以我自己來說,從義消以後「工作以外的活動」,就是從參加小孩的學校活動、小孩抬神轎開始,漸漸與地方的關係變得比較密切;後來連與小孩沒關係的活動我也積極熱烈地參加。

自從我深入參與了這些活動,與自己本業無關的業界的朋友們越來越親密,後來大家都打成一片了。

在沒有利害關係的環境中,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一起揮灑著汗水,擁有這共同喜怒哀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如同一家人一樣。

這種不牽涉到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是以利害關係來相處,所以可以以自己真實的一面與對方交往。

重心都放在公司的人到了退休以後,固定每天見面的人也沒了,每天過著沒事可做的「天天星期天」的生活。這些人後來都很後悔當初自己和地方上的居民沒建立好關係。不過話說回來,建立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為了退休以後做準備,這樣是消極的想法。而應該是在公司的生活圈以外,找到實際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的生命源泉。

所以趁現在還四十幾歲,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視線外移到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上。

像公司或工作的地方,自己不用積極努力去建立,自然也會有像上司、前輩之類的人際關係形成。

可是要是離開了公司或工作環境一步,另一個舞台就要自己去找了,別人不會替你找好。想想「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只有靠自己去開創出有意義的後半生了。

◎主動參加「工作以外的活動」,讓自己能感受到的自己存在的價值。

本文出自《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