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P在上任後說了一句豪語「八年後超越新加坡」,
每次採訪我的媒體都問我對這句話的看法,而我的回應是:
「不可能。」

為什麼我堅決相信不可能?

因為我先否定這句話的邏輯,再者,新加坡和台灣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國家,新加坡是城市型的國家,台灣不是,那究竟是要用城市競爭力去一較高下,還是國家競爭力?而且新加坡的政治體系、教育系統更是跟台灣不同的基礎去發展,這又該如何比較呢?

在這裡我不討論兩國之間的真正差距,而是希望提醒大家一窩蜂地被這句話鼓舞後,開始質疑可能性時,是否能想想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競爭力」的用法?

在一次訪談中,我回答了不可能之後補充:「台灣有可能成長,或比目前進步很多,所以八年後超越現在的台灣,是有可能的,但是永遠不可能超越新加坡,因為那就不叫做台灣了。」因為以邏輯和形式來說,這才算是我所想的競爭力。

香港曾有研究對年輕人的競爭力下了定義:「青年在面對獨立生活和不確定的社會變化情況下,所需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就可以說明為何我認為大多數年輕人都不具有競爭力。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吃穿不愁的環境,雖不能算得上富有,但找一份工作對我們來說,往往不過是件長大後需要為自己負責的事。我之所以提跟我的生長環境差不多的小資家庭,是因為這個中間層級算是多數,平均一個人能得到的「競爭力分數」都會非常低,原因即如我剛所提的:舒適與安逸,安全與穩定。

越往金字塔上面爬,人數雖越少,但用黃金20/80比例去看,這20%的家庭富裕人中,至少一半擁有出國鍍金的學歷背景,或是家人擁有人脈、家庭企業的傳承,而他們自小所擁有的資源與家庭資助下,即可掌握80%的我們所有的一切,我們怎麼跟他們談競爭力?

剩下的一群人,就如我幾個低收入戶的朋友,他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打工、幫忙家計,在所有人都很開心參與社團與校園活動時,他們都只能去工作,因為舉辦活動通常在假日,而假日則是他們能領到更多時薪的時段。這群人的先天優勢比我們還少很多,但他們卻能在困境中練就自己的堅定毅力和社會歷練,他們衝刺的速度與力量可是比我還大很多的。



台灣沒有輸,軟實力才是關鍵

如果不以這份香港研究的定義去討論競爭力,我們台灣人(或說亞洲人)對競爭力的定義,大概就是語言能力、專業技術和學歷文憑,因為擁有任何一個「產品力」,才能讓自己先快速地打翻沒拿入場券的一船人,所以漸漸形成趨勢,好像沒有競爭力就不能存活下去。

可是當真如此嗎?在我跟一位販售保養品的台灣女生分享這個想法時,她直呼:「沒有錯!我在台灣從美容代工廠做到品牌,前後也五年了,台灣人的代工思維永遠在比產品力,產品力比不贏時,就削價競爭囉!才沒人在管做品牌的事呢!」由此就不難得知台灣人把產品加工到最好後,不知道要走向品牌面的思維,這讓所有的孩子與學生都是「次級品」,因為只有品牌所代表的價值才能是無限的。

離開台灣後,我所遇到的更多是自台清交等名校畢業後直接到新加坡工作的新鮮人,也有在英美等國家拿到名校的加持後,高薪前往星國打拚的。很明顯的,兩方的行事作風完全不一樣,應該說,那群高知識份子都能在專業工作領域一展長才,學以致用,例如律師、醫生、工程師、建築師等;而我和其他沒有厲害背景的台灣人則多數做業務性質的工作,可是當我們一起談起目標與夢想時,沒有人可以推估誰會先到達,誰能先成功得標。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學生時期被家長與長輩灌輸的必要拚死拿到「有競爭力」的護照時,會打亂原本我們該懂得自我發揮的極限潛能,像是軟實力這種求生之道,才會是奠定價值的主要關鍵。

我認為較難追求和養成的是軟實力,軟實力就是奠定個人價值的絕佳基準,會從一個人的經歷與觀念醞釀而生,綜合所有的出生背景、文化素養,更會在時間成熟之際展現出來,包含解決問題、適應新環境、真誠與包容、貢獻與付出、追求生活、了解自己、永續學習和勤奮。如果沒有以上任何一種能力,擁有再厲害的技能也沒有意義,因為科技日益發達,總有一天某些專業技能是可以被機器取代的。

新加坡的論菁英制,經濟爆發式的發展,整體國家的開放策略等都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但新加坡的人情味與慈善貢獻的風潮,並不像台灣那麼濃厚,人與人彼此之間的連結相對薄弱,更不用提藝術與文化深度。所以當新加坡沒有台灣擁有的這一切時,怎麼會認為現在的台灣是「輸」,而要努力「超越」?

這些或許在功利主義較重的新加坡人來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的確沒錯,因為新加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今年才滿五十年,與台灣的發展階段不同,又如何要逼迫他人享受自己所追求的層面?我有些台灣朋友在新加坡生活了兩三年,還是無法習慣沒有二十四小時誠品書店的生活,更不習慣沒有像台灣文創氣氛的區域可以蹓躂,所以他們稱新加坡為「沒有靈魂的國家」。

我們沒有必要去與新加坡爭誰幾年後能超越誰,更不用在生活中跟誰比薪水與頭銜,除了競爭力的排行外,任何自己所擁有的真正能耐,是看得見卻比不了的。所以我說競爭力不曾存在,因為那些從國家或個人層面所擁有的軟實力才是重點。別再讓大環境對競爭力的迷思,害我們又走失方向了。

本文出自艾兒莎

她23歲台灣領24k,27歲在新加坡成為CEO。出去闖,才能擁抱世界級夢想!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