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1433期商業周刊,報導了美國Amazon冠軍書《管理你的每個潛能》(Maximize Your Potential: Grow Your Expertise, Take Bold Risks & Build an Incredible Career)。這本書中包含了21位全球頂尖教授、作家、創意家,對於「建立專業」「放膽嘗試」「創造機會」的個人獨見。這項收羅整合的工程,是來自一個力求實現好點子的網路平台Behance,相對於大家都在努力發想好點子,他們更在意「讓好點子成真」,因此提供這樣「被遺漏的課程」。前作《管理你的每一天》由於實用性強,而且設計精美,因此大受歡迎,在台灣一出版即登商管暢銷榜,年度銷售的十大商管書之一。

一如Behance創辦人貝爾斯基說:

「只要事關生涯和工作經驗,我們就變得自私,不過,是好的那種自私。領薪水已經不夠,我們想要真的能從工作中學習。我們希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能,『輕鬆的工作』已經無法滿足我們。我們一準備好,就想要擔下更多責任,而非等到『投入時間』之後。我們期待自己能做更多熱愛的事情,讓更多費力單調的工作能夠自動完成。

「我們野心十足、缺乏耐性,而且理直氣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邁入了能徹底解放全部潛能的新時代。然而,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不會帶來機會或成就。潛力能發揮到多少,端看你磨練技能、大膽冒險、考驗自尊,以追求更偉大成就的意願有多強。」

在這本冠軍新書《管理你的每個潛能》第一個單元「創造機會」,則是由喬治城大學教授卡爾.紐波特( Cal Newport)打第一棒。紐波特教授是全職教授,他每年會寫六篇或以上的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報告,他是一個爸爸,負責賺錢養家。他對教育充滿熱情,並以效率驚人,他每天都5:30下班,顯少在周末工作。所以,請坐好了,他要告訴你:「追隨你的熱情」是很糟糕的建議。



【管理你的每個潛能】培養熱情之前,先養成能力  --卡爾.紐波特( Cal Newport)

「追隨你的熱情」是很糟糕的建議。這是來自於我研究「什麼讓人樂於工作?」這個基本問題一年後,所得出的結論。我從這份研究獲得的兩個觀念,都與「追隨熱情」相反。

第一,在工作前就懷抱熱情的人很少。因此,要求他們「追隨自己的熱情」只會造成焦慮與失敗。

第二,即使對特定主題深感興趣,但數十年的職涯滿意度研究告訴我們,工作要變成愛好,原本就有的興趣遠遠不夠。舉例來說,許多充滿熱情的烘焙師父被經營麵包店的壓力壓垮,也有很多充滿熱情的業餘攝影師記錄了一場又一場冗長的婚禮後,失去對攝影的興趣。

如果想保持對工作的熱情,除了想辦法找出基因中與生俱來的召喚,還需要更成熟的策略。我想在本篇文章中探討其中一項策略,這項策略在我研究成功人士的人生時經常出現。我們就以一位知名作家為本文的個案研究對象。  

***

環境記者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一九八九年出版《自然的終結》( TheEndof Nature)後聲名大噪,此書也是第一批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熱門著作之一。麥奇本後來繼續寫了十多本書,成為重要的環保人士。如果你聽過麥奇本的演講,或看過他的訪談,就能明顯看出他對工作的熱情。可是,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可以從他進哈佛念大學,為校刊《哈佛克里姆森報》開始撰文時講起。他畢業時已是校刊編輯,《紐約客》雜誌的編輯威廉.蕭恩因此注意到他。蕭恩邀請剛畢業的麥奇本撰寫「城中話題」專欄,這個專欄是雜誌的重點專欄。

一九八七年,在《紐約客》工作五年後,麥奇本採取行動,辭去工作,搬到阿第倫達克山脈的小屋中,隱居野外,寫下《自然的終結》,立刻成為環境新聞學的經典著作,為他現在充滿熱情的人生打下基礎。

麥奇本的故事凸顯兩項重點,而我的研究也證實,如果想了解人們如何打造自己熱愛的工作生活,這兩點是關鍵重點。

重點一:工作內容沒你想像的重要

麥奇本走上他熱愛的作家之路。不過,深入了解他之後,我認為,如果抱持同樣的熱情,他還有很多不同的職業可以選擇。對麥奇本來說,真正重要的似乎是自主權(例如:可以自己決定工作內容、在什麼時間工作、住在哪裡),以及能否影響這個世界。所以,只要能讓他擁有自主權、能夠影響世界,就能激發他的熱情。舉例來說,你可以想像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麥奇還是一樣快樂地領導著重要的非營利教育組織,或成為備受尊敬的社會學教授。

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常出現這種情況。他們的滿足感不是來自工作內容,而是因為工作獲得的重要生活型態。這些型態因人而異,舉例來說,有些人渴望獲得尊重、成為重要角色;有些人渴望的是能彈性安排時間、工作單純,但重點是,這些特點比特定的職位籠統。要打造一項事業,該問的不是「我對什麼樣的工作有熱情」,而是「哪種工作方式和生活型態可以讓我有熱情」。  

重點二:先有能力,再有熱情

麥奇本一直到非常擅長寫作後,才能夠擁有工作的自主權和影響力。舉例來說,他剛到哈佛時,報導能力還不太優秀。他早期的報導(可以從《克里姆森報》的資料庫找到)顯露出菜鳥記者過度誇大的毛病,例如,他一九七九年報導美國職籃塞爾提克隊開幕戰時,把體育場館形容成「老舊的地下墓穴」,又把退休球員的制服號碼說成是「從天窗懸掛下來的一連串聖人名單,只能從球員曾經穿在身上的鮮綠色球衣號碼來分辨」。

最讓麥奇本的同事印象深刻的並非他的寫作天分,而是他為了精進寫作能力不屈不撓的努力。《克里姆森報》曾經有個傳說,麥奇本某天參加劍橋市議會會議,回到辦公室的時候時間已晚,只剩三十五分鐘就要交出隔天的報導。他和其他記者以一瓶蘇格蘭威士忌打賭,賭他能不能在截稿時間前完成三篇報導。結果他贏了。

麥奇本在大學校刊寫了四百多篇報導,在每年發行四十七期的《紐約客》寫了五年的文章。在他邁向有自主權、可發揮影響力的人生、創造重要成就、寫出《自然的終結》之前,他已經培養了相當深厚的專業能力來支持自己的轉變。如果他火候不到就想成為全職作家,絕對會失敗。

熱愛工作的人身上經常看到這種模式。就如重點一所述,只要工作能讓你擁有你想追求的生活型態,就會變得很有吸引力。不過,這些生活型態稀有又珍貴,舉例來說,不會有人因為你真的很想要,就願意給你很多的自主權或影響力。基礎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的東西稀有又珍貴,你也要以稀有又珍貴的東西來交換,而在職場上,你可以提供的就是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總是要先有計畫地培養能力(就像麥奇本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寫了超過五百篇文章),才會有熱情。    

現在,讓我們後退一步,重新整理一下。對工作抱持熱情是個頗為合理的目標。可是,追隨熱情(只因為本來對工作內容有熱情就選擇這項工作)並非達到目標的好策略。這項策略假設的是你對一個現有的工作原本就懷抱熱情,而且對工作有強烈興趣,並因此足以長久對工作感到滿足。這些假設都有瑕疵。

麥奇本的故事反而凸顯了另一種更高明的方式,可以培養熱情。這個方式很多人用過,而且最後都達到令人激賞的成就。這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有計畫地培養稀有珍貴的技能。只要能吸引市場的注意,就能把這些技能當作槓桿,將生涯導向讓我們產生共鳴的生活型態(擁有自主權、彈性、發揮影響力、有所成長等等)。

比起選擇完美的工作、立刻並能長久享受工作的喜悅,這個策略沒有那麼誘人。可是,這項策略獨到的優點就是的確有效。

換句話說:不必追隨熱情,而是該培養熱情。

卡爾.紐波特  

美國作家,喬治城大學教授。著作《如何成為出眾人才》主張「追隨你的熱情」是很糟的建議。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用!讓唸書和工作都變得更有趣、更決勝的「黃金3分割方格筆記」

破TED紀錄鼓掌最久的演說,沒有用到任何圖表道具。他做了什麼?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