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匡宇,加州大學(UC Riverside)舞蹈史暨舞蹈理論博士,
台灣唯一能流利運用中、英、日、韓四國語言的主持人。

------

記得剛到美國讀書時,最讓我覺得吃力的,除了語官的問題,就是上課討論時的方式。為了彌補英語不是母語的缺憾,我已經很努力地自我提升,也做了課前的預習和複習,問題是當上課討論時,亞洲學生的「禮貌」,在美國這個環境是非常吃虧的。

一般來說,亞洲的學生都會等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但美國文化可不是如此,常常A學生說到一半,B學生若覺得不同意,就會立刻打斷A,開始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這時C或D要是覺得有問題,也會立刻插入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大家就這樣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依照我們台彎人的性格,一定不會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插嘴,但若是不插嘴,整場討論下來,根本就沒有說話的機會。更慘的是,也許稍有一個喘息的機會可以插入,另一位老美同學又將話鋒一轉,你原本準備好的內容就「過時」了,已經不適合當下的主題,得重新在腦中建構新的講法。可惜當你準備好的那一刻,話題又瞬間改變,於是整場討論下來,你成了那個默不作聲的存在,老師也會因此而覺得你是不是沒有準備,進而在心中給了你極低的印象分數。

我剛開始上課時,便是這種學術氛圍底下的受害者。我的老師甚至在三個星期後把我找到辦公室,問我是不是都沒有預習和準備,否則怎麼會在上課時一句話都說不出口?但是當她開始問我幾個書本中的問題,發現我都應答如流時,才知道我真的有準備,只是上課時沒機會說罷了。

經過那次與老師的面談後,我痛定思痛,決定徹底改變自己「禮貌」的習慣。想在美國課堂討論上有表現,其實也是有方法的。首先,你可以在課程一開始時「率先發難」先講先贏,把你知道的東西立刻說出來,開始主導這課堂的討論,然後記得一定要準備幾個問題,在同學討論時直接提出來,並且強迫自己只要一聽到有點疑惑及不認同的地方,立刻大聲說出「but」或「however」,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你依照這個方式去準備和應變,老師一定會覺得:「哇,這個學生真不錯,有準備而且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於是給你高分!

同樣的方法,在你進入美國的公司也是一樣,一定要積極地當那個有聲音、求表現的人,因為這是美國文化,既然來到這個國家,就要表現得像他們一樣,千萬別抱怨為什麼不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記得,從來只有外來者適應當地文化,還沒有當地國反過來適應外來者的道理呢!

再來是寫作的習慣。我們從小在學英文時,基於華人謙虛的習慣,再加上長幼尊卑的文化,是不會大聲疾呼:「我認為」「我覺得」的,於是常會有「it is know that…」和「it is said that…」這樣的語法。我剛開始到美國時,老師都會問我:「匡宇,你的這個「it is know that…」到底是誰知道?「it is said that…」到底又是誰說的?我比較想知道你想說的是什麼,而不是別人說的算!」我後來甚至學會了「I 
argue that…J(我論證、宣稱)這種「大逆不道」「自以為是」的說法,然後提出我為什麼這麼想、這麼說的理由。

這在我們的文化裡簡直是匪夷所思、大逆不道,因為我們從小都被教育,我們的年紀小、學識有限,在長輩和標準答案的面前要嘛是卑躬屈膝,要嘛該點頭稱是,怎麼可以有自己的想怯、不同意見呢?就是有個標準答案在那裡,你只要符合標準答案就是對,不符合標準答案就是錯,別囉嗦那麼多。

但美國人的教育可不是如此,他們鼓勵思考,重點不是你答「YES」或「NO」,而是你「為什麼」答YES或NO,標準答案不那麼重要,父母師長更在乎的,是你為什麼這麼想、這麼認為?理由和理論依據為何?辯證的基礎和過程何在?於是在寫作上,我們華人都是孔子孟子、國父蔣公之類的先聖先賢說了什麼,所以我們才可以這麼說,進而只有點頭同意的份兒,總是行文到最後,才說出自己那「不成熟」又「卑微」的附和觀點;美國人則是一開頭就針對一個議題說出自己是贊同還是反對,然後才旁徵博引,解釋自己為什麼贊同或反對,然後最後再重申自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贊同或者反對。

這樣的文化延伸到職場,外商公司和台灣本土企業的文化也有著顯著的區別。外商鼓勵員工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歡迎反對意見,只要你能說出個道理來,經過熱烈討論後試圖尋求共識,然後所有人一齊為最後的結論付諸行動;台灣本土企業的文化則大多是「風行草偃」「上行下效」,只要是上面說的,底下照辦就是,千萬不要有自己太多的意見,否則可能很快就要捲鋪蓋走人。

如果你要在外國或外商公司工作,一定要深刻了解這個文化差異,盡其所能地去學習、適應這樣的文化,也培養像美國人一樣勇於說出自己意見、勇於表現也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讓自己在職場上能贏得長官賞識、部屬尊重。

---
鄭匡宇:「早期的台灣企業家和工作人,曾經一只皮箱闖天涯,憑著蹩腳的英文,向全世界客戶比手畫腳,只求對方給他們一個合作生財的機會,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不怕苦」「不要臉」和「不怕死」,才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隨著台灣政治的紛擾與就業市場的扭曲,現今青年朋友最需要的,就是重新拾回台灣創業家和經理人的精神,為自己尋找更多的機會和出路。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以台灣為中心,而台灣本來就屬於全世界,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全方位的工作人才,來累積實力、深化經驗,那麼無處不能工作,隨時看到更大的機會,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都能為不停戰鬥的自己,露出光榮的微笑!」

本文摘錄自鄭匡宇作品《
不要臉,不怕死,這世界就是我的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加入「書是活的」粉絲團,吸收更多!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