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3年高達6個週六補班日,引起各界崩潰,上班族疲累,學生學習紊亂。近年來政府數度修改規定,讓假期愈來愈長,原意可能以為「放大假」就是好事。但可能是少理解了這個關鍵! 你的特休假怎麼排呢?


開心的事,不妨被討厭的事打斷一下!
「習慣化」顯然能讓你的生活更舒適。
── 如果你正確使用的話。

申報年度所得稅、年終大掃除、幫老闆完成一樁無聊的任務 ── 這些惱人的事,想必你至少親身經歷過一項。

我們如何運用分心來度過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階段?我們感激地擁抱每一個讓自己分心的人和事! 

舉例來說,年邁的姑婆打來的電話?再歡迎也不過了,正在打掃的我正好放下水桶!一封威而鋼廣告的垃圾電子郵件?若能讓我暫時擺脫惱人的扣繳憑單的話,我會逐字逐句地研讀郵件內容。整理房間時無意間落在手上的那本書,我八年前就想讀──此時此刻可不是展卷閱讀的最佳時間點嗎? 

現在,請你想像一些愉快的活動:一頓色香味俱全的飯菜、一次奢華的泡泡浴、一場緊張刺激的足球賽、性(美好的話)。值此之際,你會很痛恨任何干擾!電視上播放著你最喜歡的影片,突然插進的廣告打斷了劇情進展,你會咒罵電視台、廣告業者,以及惡劣的全世界。從事歡樂活動的時候,中斷會擾亂我們的愉悅感,但是能減緩從事討厭活動時的不快──起碼我們這麼認為。 

影片插進廣告真的令人不快嗎?假期愈長愈好真的令人享受嗎?
「習慣化的麻痺」告訴我們,事實上恰好相反。

我們來看看原因。 

當我們安靜地待在子宮裡打盹時,已經可以清楚顯示出的反應:有人在一場有趣的實驗中,讓尚未出生的胎兒接受特定的刺激,比如一聲響亮的汽車喇叭音,然後測量子宮內胎兒的反應。一開始胎兒的反應很強烈,但隨著給予的刺激越多,他們的反應就越來越弱。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在子宮裡清楚呈現出來的反應稱為「習慣化」──用白話來說就是:習慣化的麻痺力量。隨著時間一久,一切都會變得乏味,而且往往發生得極快。習慣化的咒語早在我們出生前就在自己體內了──與我們相伴直至死亡。 

習慣化,一方面是我們能夠學習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它也確保一切終將隨著時間而日漸失去吸引力。因此,無論我們是寫一份工作上的行銷文案、搶救手術檯上的病人、主持電視節目、參加 F1 賽車,或者無論我們結婚與否、月入頗豐、擁有一棟華屋或超快的汽車──當我們習慣了一切,這一切也就失去了起先讓人感到興奮刺激的力道。  

聰明的人才會在從事歡樂活動的時候頻頻暫停一下。因為每一次中斷都會減弱習慣化的效果。

我們無法改變習慣化,但可以把習慣化的效果規畫到自己的生活中,甚至用這種方式使習慣化為我們所用!大部分的人不是大大低估了習慣化的力量,就是完全不把它當回事。有意識地運用它的人,生活會變得更美好。因為,習慣化的效果當然也對令人不快的事物有用:我們越常從事那些活動,它們讓人怏怏不樂的刺激便會逐漸消失。 

聰明的人才會在從事歡樂活動的時候頻頻暫停一下!原因在於,每一次中斷都會減弱習慣化的效果,於是,當我們重拾歡樂的活動時,心情就會比被打斷之前更好。 

你不信?也許下面的實驗能說服你。一場研究中,有人讓兩組人觀看一部他們喜歡的影片,其中一組觀看時被廣告打斷,另外一組一氣呵成看完。結束後兩組人被問到,他們有多喜歡這部影片?結果:因為廣告中斷的人所描述的觀看體驗更加滿意──即使他們覺得廣告很煩人。 

這適用於所有美好的時刻:喜悅隨著每一次新的開始而增加,也就是每一次中斷之後更添喜悅。這就是為什麼一次就休完一整年的年假很不明智,因為習慣化的力量一定會讓假期一開始最為美好,隨後就會變得越來越乏味。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盡可能把年假分成許多小段,多次休假。 

針對令人厭煩的活動,則適合反其道而行,因為每一次中斷又重新開始,憤怒的感覺就會加深。人會去習慣討厭的事,但每一次中斷又重來,反而會感到更加不快。當我們再返回不喜歡的活動時,它還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不快。從事這類活動時,我們可以運用習慣化讓自己盡量不受干擾,這樣久而久之,一切就變得越來越沒那麼討厭了。

--摘自《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寫給在工作、愛情和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你》

★霸榜60週,德國亞馬遜心理學冠軍書
★全球暢銷逾10年,授權30多國,銷售破百萬
★德國最受信賴的兩位心理學家代表作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強力推薦──
本書的一句話:「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是我一直以來的救命錦囊。心理學可以生活化,並且提升生活品質。邀請您一同來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延伸閱讀:
洪仲清心理師: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這是《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書裡的一篇文章標題,也是人類經常出現的心理歷程。我們不只跟人對話,我們也跟自己對話,包括自我欺騙。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