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過度增加,物價持續急速上漲的情況,稱為惡性通貨膨脹。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生過無數次惡性通貨膨脹,讓很多的人生活苦不堪言。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高盛前交易員教你大人、小孩都看得懂的幸福經濟學》

 

QUESTION:

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讓人們生活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下列哪個選項?

A鈔票價值下跌

B社會混亂

C勞動力不足

 

ANSWER C勞動力不足

 

四千億馬克的麵包 

一個女人抱著沉重的袋子走進麵包店,從敞開的袋口,可以看到滿滿一綑綑的鈔票,但誰都沒有側目以對。當時在這個國家,這樣的光景並不會特別引人注目。 

這是一九二三年的德國。政府大量發行紙鈔,紙鈔的價值跟廢紙差不多。所有物價都上漲,街上到處都是我們看來匪夷所思的光景。要去購物的人用手推車運送大量的鈔票,孩子們拿著比積木還容易取得的鈔票堆著玩。剛剛從麵包店出來的女人,現在看起來一身輕,原來,大量的鈔票只換到兩個麵包。 

一九二三年一月,兩百五十馬克就能買到的麵包,在同年十二月,漲到要四千億馬克才能入手。加上前後的期間,物價整體上升一兆倍。紙鈔的價值變成一兆分之一,甚至還發行面額一百兆馬克的紙鈔。國內物資匱乏,人民生活困苦。 

當時的德國大量印製紙鈔、發行國債來借款,紙鈔的價值急遽下跌,引發通貨膨脹。 

現在的日本也是國債發行餘額不斷增加,突破一千兆日圓。 

也曾經聽過專家表示:「照這樣下去,現在的日本也會像戰後一樣爆發惡性通貨膨脹。買不起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大家的生活變得很辛苦。」 

的確,戰後日本政府也是發行大量國債。五年內,物價跳升了八十五倍,根本買不到生活必需品。 

這位專家的意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仔細想想又覺得不太對勁。即使金錢的價值下跌,只要人們持續工作,就可以持續生產物資。 

無法取得生活必需品,一定還有別的理由。 

 

 

物資不足的理由 

我們在這本書《金錢的另一端是「人」》提過好幾次,製造物品,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工作的人。結合自然資源與勞動來製造物品,到現在仍是不變的大原則。 

會發生物資不足,原因可能是下列四項: 

① 自然資源不足 

② 勞動力不足 

③ 生產被干擾 

④ 物資被獨占 

江戶時代的日本,由於自然災害及天候因素,導致米糧等作物收成驟減,發生過好幾次大飢荒。這時候食物價格高漲(並非所有物價都上漲),這就是①自然資源不足所導致。 

昭和年間有兩次通貨膨脹,起因是對於石油這項自然資源不足的不安,人們開始囤積物資,導致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零售商也因為期待商品價格上漲而惜售,一時間造成物資不足。不論買方或賣方,都是預期物價會上漲,所以囤積超過需求量以上的物資。也就是①和④兩者皆有。 

戰爭時也容易發生物資不足。因為很多人被抓去打仗,或是生產軍需物資,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勞動力減少。此外,敵軍的攻擊導致工廠被破壞,生產力也會下降。這就是②和③。 

那麼,一九二三年的德國,或是戰後的日本,政府大量印製紙鈔和舉債,應該就是①和④。因為物價高漲造成經濟混亂,導致物資不足,從這一點來看,似乎也符合③。 

但是,根本的原因是②。政府大量發行紙鈔,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國民的勞動。我們來回顧歷史,仔細看看德國和日本的例子。 

 

 

大手筆增加「勞動借入」的德國 

想要了解一九二三年德國的慘況,必須回溯到四年前。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於一九一九年簽訂凡爾賽條約,根據條約,每年必須支付大量的賠償金給法、英、美等戰勝國。支付條件經過反覆磋商,最後決定使用外幣支付。 

但是,百廢待舉的德國根本沒有能力賺取外幣。戰爭造成大量死傷,生產力驟減。德國生產的煤礦,每年也要義務性的無償提供給戰勝國。 

因此,德國政府發行大量紙鈔來購買外幣,以支付賠償金。或許你以為印紙鈔就能輕鬆解決,但事實上,與〈第8話〉提到的進口話題相同,為了「進口」外幣,需要印製大量的本國紙鈔交給外國,也就是創造大量的「勞動借入」。 

外國收到德國紙鈔後,如果放在金庫中保管,那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這些大量的德國紙鈔如果被拿來使用,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剝奪德國的勞動力。德國的人們都在為外國工作,為外國製造產品,國內物資減少也是必然的。 

一九二三年一月,德國魯爾區被法國和比利時占領。這裡的煤炭產量占全國七成以上、鋼鐵產量占八成以上,是德國的心臟地帶。這個事件本身就加速了物資不足的現象,但是讓事態更加惡化的是德國呼籲當地大量的工人罷工,並支付參加罷工者薪水,這筆費用也成為物資不足的原因。 

如果工人在礦場工作,領法國的薪水,他們就可以用法國貨幣來生活。但是因為參加罷工,領的是德國的薪水,變成要用德國貨幣來生活。也就是說,為了支持他們的生活,必須讓其他的德國人工作。 

這樣你就知道,德國物資不足,不是因為印太多鈔票,而是金錢的使用方式出問題。購買外幣、支付罷工者薪資,都在在剝奪了國內的勞動。 

戰爭的損害,再加上工業地帶被占領,國內能夠使用的勞動力不足,導致物資不足的情況加劇。但很多人眼中只看到金錢增加,沒有發現勞動被剝奪。 

(戰後的日本案例請見本書)

 

 

金錢能做的只有「換一個人受苦」 

如同德國和日本的例子,在惡性通貨膨脹爆發之前,國內的生產力就已經下降。因生產力過少而發愁的政府,只能靠增加金錢來解決,結果引起惡性通貨膨脹。 

發行國債、印鈔票,都是增加金錢的手段,但是卻無法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當增加的錢被拿來使用時,就會剝奪勞動力。已經很稀少的勞動力,被用在生產生活必要物資以外的東西,更加重物資不足的情況。 

金錢辦得到的事情,只有勞動的分配與物資的分配。即使增加金錢,也無法解決勞動力不足或物資不足的問題。 

我們面對的年金問題,也是勞動力不足、物資不足的問題。根本的原因是高齡者增加,但是工作世代,也就是勞動人口大幅減少。工作世代減少,生產力就會減弱。無法取得必要物資,生活就會陷入困苦。 

如果高齡者領取的年金不夠買生活必需品,生活陷入困苦,那麼政府只要出錢補助他們就可以了吧?很遺憾的,政府能做的只有「換一個人受苦」。 

例如加重工作世代的稅負,以支付高齡者充足的年金。雖然高齡者生活過得去了,但是卻變成工作世代在為生活所苦。只是換一個人受苦而已。 

那麼,發行國債,讓工作世代和高齡者都有充足的錢如何?這還是不能解除國家整體的物資不足問題。因為不是錢變多,物資就會生產得多。物價上漲,沒有充足的物資可以流通,全部的人都得承受。 

即使已經察覺到國家整體生產力下降的問題,似乎也無法解決年金問題。想要改變未來,現在的我們必須思考能夠怎麼做。 

在這之前,還有一件事要重新審視,就是有關政府舉債。 

先前提到,德國政府、日本政府都有發行國債,但很明顯看得出來,發行國債並無法增加勞動力。我們可能會這麼認為: 

「政府發行國債是債留子孫。」 

未來世代必須工作來還債才行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金錢的另一端是「人」:高盛前交易員教你大人、小孩都看得懂的幸福經濟學》

\日本熱銷,金融冠軍書!/經濟的目的,不是在增加財富和工作,而是增進人們的幸福。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