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這股疏離浪潮正劇烈影響著你我,不只衝擊身心健康,更重創了全球的經濟、政治、商業……接下來怎麼辦?解方何在?從哪些社會現象與線索可以找到對抗孤獨的轉捩點?全球知名的新一代思想家諾瑞娜,獲得全球高度推崇的著作《孤獨世紀》,將提供你全方位的深度考察與解決方向。

 

無根的社區......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吃飯......接下來呢?

孤獨也有其結構因素。以許多大城市裡變化無常的生活為例—人們來來去去,無止境的攪動。眾多主要都會區裡,有此現象的重要因素是現在租屋族的數量已大於有巢氏,而租屋族搬家的頻率遠高於擁有自宅的人。就像是倫敦,二○一六年的租屋人口終於微幅超越有巢氏,而他們的平均租期只有二十個月左右。紐約市大部分人都是租屋族,二○一四年,紐約市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三年內換過住處。

從社會凝聚力的角度來看,這事影響重大,無論你是老在搬家,或是一直待在相同地點,都同樣會對這後果感到憂慮:認識鄰居的機會更低,就更可能感到被孤立。要是連鄰居的名字都不知道,你怎麼可能敲他們的門借牛奶,或是在封鎖期間主動提議幫他們採買日用品?同樣的,要是認為自己很快就會搬家,前往另一個新社區,也就不太可能想花時間和心力建立連結、投入社群。

對許多城市居民來說,飆升的租金和負擔不起的房價,使得在某個社區扎根、把情感投資在該社區,成為愈來愈不可行的經濟選項。同樣地,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面臨的問題。社區要靠互相滋養,以及更重要的是有人肯參與,才能成為朝氣蓬勃的社群,而非只是磚塊、柏油和鋪路石的組合。但這就需要信任。麻煩的是,你不認識鄰居,就不太可能信任他們。這有助於解釋,為何美國城市的居民只有不到半數表示有足以信任的鄰居可以寄放住家鑰匙,而願意這麼做的鄉村居民則達到百分之六十一。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社區更有連結感,希望自己少點孤寂感,很重要的一步是減少攪動。這件事政府可以幫得上忙,包括全國和地方的層面都能做,有一部分可以靠穩定租金達成,有些政府已經正面迎擊這個問題。譬如說,在柏林,當地政府於二○一九年十月宣布要強制凍漲租金五年。其他城市,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紐約和洛杉磯,若非已實施某種穩定租金措施,就是在研議要引進相關做法。

現在還很難判斷這些新方案能否發揮預期的效果。經濟學理論顯示,由於租金管制會減少蓋新住宅的誘因,最後有可能使住宅供給短缺問題惡化,進一步導致房價上漲。因此其他的介入手法才可能有較好的結果,像是同意租約期限拉長或是無期限租約,以此讓房客知道他們能在社區中打造一個長久的家。這辦法若要奏效,勢必要搭配某種穩定租金的配套措施。目前若干城市也開始限制特定房產一年內可以透過 Airbnb 或類似短期租屋平台出租的天數,這是為了抑制短期出租像是輸送帶讓住戶來來去去的現象。無論哪種做法最好,都顯示出政府和地方官員開始有所體認,為了整體利益著想必須居間調解住屋領域的市場力量。

 

 

一個人生活孤獨嗎?然而有人同住是否保證就能得到有意義的陪伴?

我們住在誰的屋簷底下只是影響都市生活孤獨程度的一項結構性因素,另外一個造成都會生活孤立感的因素是,有愈來愈多的人獨居。

在過去,獨居現象在鄉村較為常見。一九五○年代的美國,獨居者在廣大的西部幾州是主流,例如阿拉斯加州、蒙大拿州和內華達州,因為出來闖天下的單身漢會去這些發展較晚且土地充足的州尋求財富、冒險或穩定的勞工職缺。然而,時至今日,獨居現象最普遍的是紐約市、華盛頓特區和匹茲堡這類大城市。在曼哈頓,超過半數居民一個人住。東京、慕尼黑、巴黎和奧斯陸等城市的情況大同小異,約有一半的居民獨居。在中國,令人咋舌的五千八百萬未婚單身的都會青年(被稱為「空巢青年」)一個人住,而倫敦的獨居人數預估將在二十年內增加百分之三十。

對某些人來說,獨居無疑是主動的選擇,代表著獨立和經濟上的自給自足。直到相對近期的時代,婚姻才不再是女人經濟考量的必要選項,這表示更多人可以選擇自己生活。我個人也選擇過了若干年這樣的生活。不過對許多人而言,獨居不是選擇,更多的情形是,喪親或離婚所致。還有一些人可能很想有伴侶共同生活,只是還沒遇到「對的人」,也很可能是因為工時長、財務方面缺乏安全感,或是在數位時代談戀愛太困難了。有些人甚至可能應徵當別人的室友,卻發現自己無法「通過」合住的「審核程序」,因為他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或個性內向,而被視為「不合適」。

不論出自什麼原因,並非每個獨居的人都感到孤寂。事實上,獨居也可能提供一種出門與人互動的推力,這是與人共居者未必會有的。比較起來,我在認識丈夫之前絕對是更有動力在晚上出門與朋友相聚。此外,有人同住並不保證就能得到有意義的陪伴。體驗過跟失智的伴侶住在一起的疏離感,或是被困在施暴關係中的人,都能證明那種共居生活可能讓人感到極度孤獨。

然而數字不會騙人:根據歐盟執行委員會二○一八年的「孤獨報告」,比起有人同住者,獨居者感到孤獨的風險高出將近十個百分點之多。此外,獨居者比與人同住者更「頻繁」地感到孤獨,尤其是在人生中最艱苦或脆弱的時期。在英國,七十歲的希拉是離婚人士,最近得了流感才剛痊癒的她眼眶含淚地說:「生病的時候身邊連個幫你泡杯茶的人都沒有,真的很孤獨。」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幸好,這一切並非無解。

作者諾瑞娜親身走訪全球趨勢現場,提供全方位深度考察,積極為這個迫切的危機尋找答案。她分析市場興起的陪伴、群體體驗與服務等「孤獨商機」,以及教育界、學界、政商、醫療界的專業見解,提出我們能夠強化人際連結的具體方案。

對抗孤獨世紀的解藥,最終只可能是許多個「我」願意站在彼此身邊,成為「我們」,無論對方是誰。如果想在即將瓦解的世界裡團結起來,這是不能妥協的要求。

◎2021新領導力必讀選書
◎《金融時報》最佳讀物
◎Next Big Idea Club選書 (由知名作家葛拉威爾、蘇珊坎恩、丹尼爾品克、亞當格蘭特評選)
◎《每日電訊》年度Top5好書
◎《Wired雜誌》2020年度好書
◎水石書店年度好書
◎誠品書店選書
◎經濟學人:極為重要的著作。
◎金融時報:本書即將引起騷動!
◎衛報:本書是面對疫情時代的關鍵工具,若能重選唐寧街10號必讀書單,《孤獨世紀》一定要名列第一位。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