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是兩面刃,能傷人更容易傷己。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聽起來便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寫《寶傑,你怎麼說?》這本書時剛好爆發于美人與夫婿王維倫的離婚風暴。于美人是台灣當紅的節目主持人,在台灣有機會上節目發言的娛樂與社會圈的名嘴都與于美人交好,由於是電視台的金雞母,所以出了什麼事,電視台也會刻意維護。果然,事件剛發生時,媒體上呈現的言論,明顯倒向于美人這一邊,發言的重點都圍繞著她的先生沒工作、不養家,于美人為家庭勞累工作,身心俱疲。

但是事件的發展、輿論的走向卻隨著于美人的動作越來越多,反而對她越不利。我仔細的觀察網路留言的態度,第一天呈現三等份,各有不同立場的發言:三分之一支持她的先生,三分之一支持于美人,三分之一覺得討論這件事很無聊。但到了第二天,網路留言的態度急速轉向,幾乎九成以上攻擊于美人與幫于美人講話的名嘴,等到于美人在節目裡向先生喊話之後,你幾乎看不到任何支持于美人的聲音。于美人事件在奇摩新聞的留言動輒上千則,相較其他新聞超過十則留言就是熱門,可見民眾情緒有多激烈。

道理很簡單,台灣人無法忍受公然的強凌弱、眾暴寡。民眾看到的是,于美人是強者,她與她的朋友集結在電視前,拿起麥克風對著毫無招架之力的人不斷揮拳,更何況這個人還是于美人的枕邊人。于美人越是口才便給、唱作俱佳,她的朋友越是幫她說話,反彈越強烈。

話是兩面刃,能傷人更容易傷己。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聽起來便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于美人在節目公開喊話,:「只要你回來,你出十二萬,我也出十二萬,粗茶淡飯的日子我也願意跟著你過。」被寫成「于美人粗茶淡飯月需二十四萬,實際月花四十三萬,氣死上班族」的新聞,在奇摩上共有一千四百則以上的留言。對于美人來說,一個月二十四萬的開銷可能就要縮衣節食,是重大犧牲,但對一般人來說,二十四萬可能是好幾個月不吃不喝的薪水。如果一個人賺十二萬被視為吃軟飯,試問只能賺五萬、六萬的人要如何自處?于美人的溫情喊話反而讓話聽起來更刺耳。

于美人喜歡在節目上談自己的家務事,甚至奚落自己的公婆,過去被視為率真,是幫女人說話。比如作菜時婆婆嘮叨一句,你公公不喜歡胡椒的味道,不要放胡椒,她就把鍋鏟交給婆婆,說:「那是妳先生,妳比較了解,妳煮。」以前會覺得這是玩笑話,現在聽起來卻覺得大不敬。一個原本是婆婆媽媽欣賞依賴的女強人,豬羊變色,變成可怕的驚世媳婦。這個時刻不論于美人說什麼,詮釋權都不在她的手上,但于美人還是一直說說說,直到社會壓力大到她不得不閉嘴。

整件事最令人不解的是,于美人長期在媒體工作,台灣很少人會比她更了解媒體生態,但她的表現卻好像完全不了解媒體,以為掌握麥克風就掌握主導權,甚至把家務事攤在陽光下。殊不知,在台灣任何事只要上了媒體,受到公眾討論後,就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得了的。

她的家務事鬧上警局,人還沒有離開電子媒體就到了,不過來的不是警局跑線的記者,而是與于美人有私交的記者。接下來她舉行記者會,重現她母親的談話:「房租是我女兒付的,飯錢也是我女兒付的,所有生活費都是我女兒付的,我沒有吃你一口飯,我吃的是女兒的飯??」她的先生情何以堪?許多人以為掌握麥克風就代表掌握權力,這是嚴重的錯覺,台灣的言論市場不但不是定於一尊,而且還相互牽制對立,一方想保護的,可能是另一方千方百計要摧毀的。更何況網路意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那是民意最直接的反映,傳統媒體早已喪失意見引導者的角色。如果不能看清這一點,最後往往是自取其辱。在台灣連總統都不能說了就算,更不會有任何人可以主宰輿論的走向。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旺中集團的老板蔡衍明。他是台灣擁有最多媒體的人,舉凡有線電視、無線電視、報紙、雜誌、網路他都擁有,但他卻覺得自己是全台灣最被誤解的人。只要有人傷害他的利益,整個旺中集團馬上變成蔡家的私人部隊,沒有上限沒有下限的全力攻擊,以致一個電視台可以從早到晚無止無盡的攻擊某個人,從立法委員、大學教授,甚至大學就讀學生。旺中集團擁有的談話節目,可以變成蔡衍明最直接的砲手,毫不掩飾的對敵人開火。

台灣媒體的形象再差,社會看待媒體的角色依舊是公器,是討論公共事務的,不應該也不可以淪為私人打手,記者再怎麼自甘墮落,社會也無法容忍記者變成有筆如刀的幫兇。旺中集團毫無節制的火力四射,有讓社會怕他嗎?有讓蔡衍明既有錢又有好名聲嗎?沒有。導演王小棣一句「你好大,我好怕」的標語,徹底奚落了旺中集團,從旺中集團試圖買系統台、買壹傳媒卻處處碰壁,可以看出這社會對他的不信任。

以前我在中時集團服務時,從來沒有看到報老板余紀忠為自己的事務在媒體上公開發言。我在中時晚報工作十四年,從來沒有接受一個指示要我修理老闆不喜歡的人。在一九九四年的省市長大選,與二○○○年的總統大選,公司的政策是即使不能做到內容的平衡,也一定要做到各候選人版面大小的一致。余先生曾經是國民黨的中常委,中時集團被認為偏藍,但余生先的告別式,擔任總統的陳水扁全程參與,藍綠政治人物、各界人士都給予極高的評價、備極哀榮。

會說話不只是嘴巴一直不停的說,就以為什麼事都可以說服別人,學習在什麼時刻閉上嘴巴,可能更重要。

劉寶傑的說話之道《寶傑,你怎麼說?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