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拾起夢想的碎片,然後創造出新事物。」──潔伊‧鲍許

一,導讀

潔伊‧鲍許的療癒故事

2007年9月,罹患胰臟癌,被醫師宣判只剩下半年生命的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蘭迪‧鲍許《最後的演講》,因內容幽默風趣又具啟發性,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創下非常高的點播率。

演講高潮之一是工作人員推出蛋糕,蘭迪邀請現場四五百位來賓為妻子潔伊高唱生日快樂歌,以此行動表達對潔伊的感恩;因為這場演講,潔伊失去最後一個和蘭迪共度的生日。

「最後的演講」在掌聲中結束,潔伊纖瘦的身影隱沒在人群中;然而故事並未在此打住,作為重病患者蘭迪的妻子、主要照顧者,以及三名年幼孩子的母親,潔伊如何陪伴蘭迪走完生命最後旅程?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帶著三名子女走出悲傷?重新構築夢想?這就是潔伊‧鲍許要告訴大家的故事。夢想,使人有盼望。夢想,有些成真,有時破碎。

潔伊以「夢想」貫穿本書,因與蘭迪結褵而夢想成真;因蘭迪的離癌而夢想粉碎;也因走出蘭迪離世的哀傷,擁抱新夢想。

潔伊以書寫療癒蘭迪過世的傷痛,真實呈現家人罹患重大疾病對家庭的衝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情感的牽動,面對死亡威脅的挫折與恐懼,更寶貴的是,道出自己一路走來學習到處理上述狀況的方法,提供重病照顧者或經歷傷痛者參考。

第一部份:蘭迪離開之前

本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蘭迪離開之前」。潔伊因為認識蘭迪而重拾婚姻的信心,與蘭迪重組家庭,並生育三名子女,使得擁有幸福家庭的夢想成真;六年後,蘭迪罹患胰臟癌的消息粉碎了幸福家庭的夢想。

壓力與考驗接踵而來

面對這道「磚牆」,蘭迪與潔伊都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承認癌症對家庭帶來的衝擊與壓力,並思考如何告訴年幼的孩子與積極尋求治療;認定目標後,他們攜手同行,全力以赴。

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壓力與考驗,在治療過程中,蘭迪堅持要潔伊擔任主要照顧者,使得潔伊必須暫時離開襁褓中與年幼的孩子。為了顧全丈夫與孩子的需要,潔伊曾兩地奔波,身心俱疲;也因缺乏照護技能,還要面對蘭迪在病痛中的焦躁情緒,深感挫折與壓力,最後不得不接受自己只能盡力而為,無法面面俱到;也不再認為求助或害怕是弱者的表現,願意接受親友的援助,並尋求心理治療師的諮商。

克服死亡威脅的心魔

癌症雖非絕症,但是「死亡」這個心魔總是在癌症患者與其家屬心中盤據。潔伊在書中細數抗癌路上的心魔,特別是面對生活中很多需要決定的事項,大到小孩要讀哪所幼兒園?小到是否要添購某項家用品,都會因為考慮「如果蘭迪死於癌症……」而遲遲無法做決定。與癌症共存的壓力與恐懼,使蘭迪與潔伊無法好好過日子。經心理治療師指點後,他們學習對於無法預測的未來,就根據現有的資訊,做出對當下最好的決定。

另一方面,潔伊以為讓蘭迪看到她脆弱傷痛的樣子,會讓蘭迪擔心或過意不去;殊不知,面對死亡的蘭迪,雖然理智上希望潔伊未來不論再嫁與否,都能快樂生活,但潔伊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反而引發蘭迪害怕的情緒,認為「潔伊沒有他原本以為的那麼愛他」。於是潔伊告訴蘭迪,等他過世後,她會很想念他;雖然讓彼此相擁而泣,卻寬慰了彼此的心。

誰擁有最後的選擇權

身為照顧者,除了蘭迪的醫護、孩子的照顧帶來的體力負荷,潔伊很大的挑戰來自蘭迪對事情的態度與回應。潔伊希望蘭迪把所剩不多的時間留給家庭與孩子,但蘭迪即使在得知癌症復發後,仍然選擇實踐學校演講的邀約,甚至因「最後的演講」引發電視訪談節目的邀約,蘭迪也會欣然答應;在選擇跑車這件事上,蘭迪也認為最後應該是他來決定,總之,生活上,蘭迪堅持自己是正駕駛,他要潔伊隨行,但不要她碰方向盤。潔伊也領悟到:「生命逐漸接近尾聲的是他,該怎麼結束,要依照他的心願」。

但喪禮的規劃則不同。蘭迪對於自己喪禮的安排與潔伊看法不同,蘭迪想把身體捐贈醫學中心做為胰臟癌研究之用,潔伊則希望為他安排土葬並舉行一場傳統的喪禮,哀悼他的離世。潔伊最後說服了蘭迪,因為她知道:「經歷喪禮的人是她,不是蘭迪」。
預立醫療指示與規劃臨終處置

此外,他們也「預立醫療指示」,蘭迪詳細列出拒絕使用人工呼吸器、拒絕採用人工方式補給營養等人為方式來延長壽命,也指定潔伊為「醫療委託代理人」,一旦他失去行為能力,潔伊可以自行決定醫療、稅務、法律等問題。關於何時告訴孩子蘭迪的病情,如何說,以及是否讓孩子參加蘭迪的喪禮等,潔伊也都請教專家,做了最妥當的規劃。

第二部分:送別蘭迪,擁抱新夢想

離別的時刻最終還是來了!

第二部分「送別蘭迪,擁抱新夢想」中,潔伊毫不保留地剖析蘭迪離去後的心情,從照顧蘭迪的身心俱疲,到蘭迪離世的解脫感、極深層的悲傷、內心恐懼等複雜的心情變化,她感覺「哀傷像濕毯子一樣裹住她」,靠著藥物與親友的支持,憂鬱與焦慮的症狀漸漸抒解。

跨越失去所愛的「初次之年」

送別蘭迪後,潔伊常常懷念過去與蘭迪共處的日子,卻必須帶著孩子面對沒有蘭迪的生活,特別是他們共同建立的家庭傳統習慣或節慶儀式。這段失去所愛之人的「初次之年」,潔伊常常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陷入哀痛中,卻又怕改變空間或環境,會失去她和蘭迪共同的經歷一切。最後潔伊覺察到,如果一直把焦點放在已失去的過去,對自己並不健康;於是,她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釐清自己的需要。她重新裝潢主臥室;她勇敢的獨自帶著孩子暢遊水上樂園,布置聖誕樹時,與孩子商量如何放置聖誕樹頂上的星星(過去是蘭迪抱起最大孩子,讓孩子放上去),創造屬於他們的歡樂記憶與節慶儀式;她嘗試不再受制於過去,而是讓過去與現在和解。

在夢想碎片中創造美麗新事物

在經濟無虞之下,潔伊能以照顧孩子為優先;也以打網球、閱讀、投身胰臟癌症研究志工行列等,療傷抒壓,漸漸開展新的人生。另一方面,當生活與心情安頓後,她知道自己需要可以相互依偎的人生伴侶,於是勇於跨出自己的生活圈,開拓人際網路,並覓得良人,共組家庭。

過去,潔伊羨慕蘭迪那種可以讓生活歡樂興奮的魔力,也享受蘭迪魔力所營造出的家庭生活;傷痛中的潔伊發現,自己也擁有與蘭迪共同的魔力,可以帶著孩子創造屬於他們的家庭生活型態,原因在於她學會「以某種方式利用昨日夢想的碎片,創造出適合今日的我、新穎又美麗的事物」。

「我的夢想粉碎了嗎?沒錯,而那樣的事會再次發生。但是,當那種狀況發生時,我會拾起夢想的碎片,然後創造出新事物。而我永遠都會持續構築新的夢想。」潔伊為她與蘭迪共同經歷的人生下了這段註解。

二,討論題綱

1.本書中,你對哪個段落(情境、描述、議題)印象最深刻?哪個部分最觸動你的心?為什麼?

2.蘭迪罹患癌症的消息對這個家庭帶來很大的震撼,特別是小女兒克蘿怡當時還在襁褓中。擅長數字分析研究的蘭迪「做最壞的打算,盼望最好的結果」,立刻積極搜尋醫療方式、爭取親友支援、思考如何告訴孩子,甚至考慮兒女的安置,過程中充分與潔伊溝通,讓潔伊安心。對國人家庭而言,遭遇此狀況時,這樣的作法是否普遍?為什麼?如果你的家庭遭遇類似的情形,是否能有蘭迪家這般開放的心態?為什麼?

3.當蘭迪決定到休士頓進行臨床試驗手術,且指定要潔伊擔任主要照顧者,迫使潔伊必須週間與三個孩子分開,心如刀割;而照顧蘭迪的過程中,又因蘭迪對她的感受缺發同理心,深感挫折,最後接受自己無法面面俱到而求助,也學到堅強不代表不求助或不害怕。你有沒有照顧重症病人的經驗?你的心情如何?你是獨自面對還是懂得善用資源?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潔伊不要這麼辛苦?

4.癌症帶來死亡的威脅如影隨形地影響蘭迪家的生活,當要決定一些事情時,「如果蘭迪死於癌症……」這個無法掌控的死亡變數使他們裹足不前,遲遲無法做出決策。你或周遭的朋友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如何克服死亡的心魔?

5.書裡描述潔伊跟孩子說明蘭迪癌症復發:「就像花園裡的雜草,長了又長,現在因為雜草除掉之後又長回來了,使爹地病得很重,醫生正在讓他服用特殊的藥物……」。跟不同階段的孩子說明什麼是癌症、死亡、以及何時告訴孩子都不是容易處理的事。對於蘭迪與潔伊在這方面的處理方式,你有何看法?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有什麼適合的方式與說法?

6.當蘭迪癌症復發,所剩日子不多,潔伊希望蘭迪能多留些時間給她與孩子,但蘭迪依然決定完成「最後的演講」,甚至在演講引發大眾關注後,他想打鐵趁熱,接受電視台訪問,讓更多人從中受益。為此潔伊常常與蘭迪協商,希望他在外務與家庭中能取得平衡。但最後潔伊選擇接受蘭迪的決定,因為「生命逐漸接近尾聲的是他,該怎麼結束,要依他的心願」。你同意潔伊的看法?為什麼?你陪伴過即將結束生命者走過最後一程,並且依著他心願而行?分享你的心情與作法。

7.潔伊希望有個傳統喪禮憑弔蘭迪,對於棺木的選擇也有自己的想法,因為「經歷喪禮的人是她,不是蘭迪」。喪禮雖然是追悼死者,卻是為了安慰活著的人而舉行的。你參加過什麼喪禮讓你備受安慰?你希望自己的喪禮如何安排?

8.在醫療衛生單位的推動下,國人漸漸接受預先簽下病危時放棄急救同意書,不希望靠著機械延長壽命。對於「預立醫療指示」與「指定醫療委託代理人」,你有什麼看法?有沒有具體的行動?

9.面對至愛的人要離世,潔伊因怕蘭迪擔心或過意不去,常在他面前表現得冷靜、堅強,反而引起蘭迪害怕的心理,認為「潔伊沒有他原本以為的那麼愛他」,在諮商師的建議潔伊啟動哀痛的過程,告訴蘭迪,等他過世後,她會很想念他。在這段抗癌的過程中,蘭迪與潔伊會有爭執,也曾有關係陷入緊張、心理出現距離等問題。你觀察到蘭迪與潔伊相處模式中有哪些特質與因素,使他們能克服夫妻關係的困境。

10.送別蘭迪後,潔伊從照顧蘭迪的疲憊身心得到解脫,卻陷入極深層的哀痛與恐懼,她感覺「哀傷像濕毯子一樣裹住她」,靠著藥物與親友的支持,憂鬱與焦慮的症狀才漸漸抒解。你是否有陪伴喪親者走出傷痛的經驗?或者你經歷過這樣的悲痛?分享之。

11.失去所愛之人的「初次之年」,潔伊常常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卻又怕改變空間或環境,會失去她和蘭迪共同的經歷一切。此時是要改變環境,還是減少變動?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遭遇此狀況,你會如何處理?

12.潔伊覺察到,如果一直把焦點放在已失去的過去,對自己並不健康;於是,她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釐清自己的需要。她做了哪些努力與改變,使自己不再受制於過去,而是讓過去與現在和解?你個人有什麼好的作法?

13.本書關於癌症醫療、臨終處置、哀傷處理、家庭支持系統、單親再婚等描述,有哪些因中西文化而有明顯不同的差異?其中哪些是我們可以借鏡的?而華人有哪些好的方法是我們可以發揚光大的?

14.本書記載潔伊如何陪伴蘭迪走完生命最後旅程、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帶著三名子女走出悲傷,最後重新構築夢想。你得到什麼些啟發與學習?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