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阿德勒心理學研究第一人,《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新作《為愛徬徨的勇氣──阿德勒的幸福方法論》中闡述「愛」的本質、技術和方法。

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項技術;唯有具備勇氣的人,才能實現愛。

愛,不單是情感問題,更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可以徬徨猶豫,也需要思考學習,並用勇氣獲得真正的幸福。

岸見一郎:當愛不順遂,你必須擁有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

弗洛姆說,愛並非自然作用,而是技術;阿德勒則從「生活型態」的觀點來看待愛。

即使換了對象也一樣失敗,這是因為問題不在於跟誰談戀愛,而在於自己的生活型態。

所謂生活型態,是指個體對自己、對他人還有對世界的信念體系,也就是發生任何問題時,會認為「因為自己有能力,所以能夠解決」,或是覺得「因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無法解決」?平常面對他人,是視為「會伺機陷害自己的恐怖人物」,或是「在必要時刻會對自己伸出援手的人」?像這樣的思考習慣與對世界的看法,阿德勒稱之為「生活型態」。

而這也是平常我們所說的「性格」,意思幾乎相同;只是如果用「性格」這個詞語,會讓人以為是與生俱來而難以改變的東西。為了清楚表達與性格所聯想到的事物有所不同,便用了「生活型態」這個說法。

生活型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自己選擇的。談到為什麼可以如此斷言,那是因為即使生自同樣的父母、幾乎在相同生長環境下長大的手足,彼此的性格也不會相同;也唯有孩子自己選擇了生活型態,才足以解釋這件事。

由於生活型態是自己選擇的,只要有心,當下這瞬間就能改變。至於為什麼不願改變,是因為一旦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根本無法預料。

比方說,一個熟人迎面走了過來。對方不但不是陌生人,甚至是自己一直以來懷有好感、打算有機會單獨相處時要表明心跡的對象。眼下要是不叫住對方的話,或許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一想到這裡,隨著對方漸漸走近,心情也越來越緊張。

可是,那個人在和你擦身而過時移開了視線。如果是個沒自信的人,一見到對方轉移目光,應該會覺得他在迴避或討厭自己吧?

會這麼想是有原因的。即使滿腦子想著: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向對方表白並交往,但又沒自信,覺得對方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自己的心意;就算真的交往了,也不知道能否建立良好關係,於是擅自解釋為對方拒絕了自己。一旦做出這樣的解釋並放棄的話,與對方的關係就不可能會有進展了。雖然會感到難過,但比起兩人即使開始交往,卻因不順利而受傷要來得好太多了。

不過所謂對方拒絕或討厭自己,充其量不過是眾多解釋中的一種而已。以這個例子來說,也可以是以下這種看法:

「一定是因為那個人對我有好感,所以不好意思跟我眼神交會。」

如果心裡是這麼認為的,接下來就必須思考:該如何接近對方才好?但目前為止,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因為過去一直活在假設世界的生活型態中,對此將不知該如何是好。

生活型態並非無法改變,「不想改變」才是真的。改變生活型態後,雖能以不同以往的看法面對發生在周遭的事、踏出下一步,但也等同於邁向一個未知的世界。由於對此感到害怕,所以不想改變生活型態,心裡也就有了「不要改變」的念頭。

可是,如果現在的生活型態會讓自己的戀愛變得不幸,就非得擁有改變的勇氣不可。

為了改變生活型態,首先必須停止做一件事,就是「不斷下定決心不要改變它」。

光是這麼做還是不夠。若要改變生活型態,就必須清楚知道「自己想改變成什麼樣子」。

──摘錄自《為愛徬徨的勇氣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