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400030

贏在風趣──讓你大受歡迎的幽默說話術

作者 中島孝志
譯者 傅稜君
出版日 2005-12-26
定價 $200
優惠價 79折 $158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在現代工商業社會中,人際關係是工作環節上的一大課題,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總有時候要與客戶洽談公事,不然,在一般日常的人際關係上也一定要懂得如何說話交際吧。

你會發現,總有一種人特別受歡迎,那就是輕鬆在交談中博君一笑的人,他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好印象,增加下次對談的機會。

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在談話中逗人開心,讓對方稱讚你一句:「你真是個風趣的人」。
作者以自身豐富的經驗告訴我們談話風趣的重要性,並舉出各種情境,羅列條件,傳授技巧。無論是對職場上的同事,或是同學、親戚朋友之間,讀了這本書對增進人際關係絕對有極大助益。

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在談話中逗人開心,博得對方稱讚「你真是個風趣的人」。

作者以自身豐富的經驗告訴我們談話風趣的重要性,並舉出各種情境,羅列條件,傳授技巧。無論是對職場上的同事,或是同學、親戚朋友之間,擁有這本書對增進人際關係絕對有極大助益。

要別人讚賞你是個風趣的人,不一定要有侃侃而談的好口才,而是要懂得竅門。

受歡迎的五大竅門:
1.懂得觀察,了解現場氣氛是否融洽。
2.能敞開心胸,大方的與人交談。
3.言詞富幽默感,並且善解人意。
4.說話有發展性、突破性與成長性。
5.容易受到感動。

不受歡迎的八大原因:
1.說話緊張不自然
2.講冷場的公式笑話
3.表達過於制式化
4.放不下身段
5.自己搶著當主角
6.搞不清楚狀況
7.言詞驕傲
8.以高姿態強調自己優秀

作者介紹
中島孝志
出身於東京,早稻田政治經濟系畢業,南加州大學研究所修業。曾經任職PHP研究所、東洋經濟新報社,之後獨立創業。除了企業經營以外,另外擁有經營顧問、經濟評論家、專欄作家、電視評論家、商業大學講師等多方位經歷。二十年來主持商業人研習會「Key Man Network」「原理原則研究會」。
著作有《成人工作技巧》《成功人的說話習慣技巧》《巧妙發問》《駕馭四十歲以上的人「表達能力」》《人脈四通八達》等書,譯書超過120本。嗜好是單口相聲,每週出現在相聲遊樂亭的達人。早稻田大學理工系領導者教育課程的講師。國際健康科學學會所屬(講評員)。
http://www.keymannet.co.jp/
E-mail: nakajima@mwa.biglobe.ne.jp



譯者簡介/傅稜君

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哲學系畢業。在出版社以少女戀愛小說、電影小說開展翻譯的生涯。譯作有鈴木光司的七夜怪談系列4《貞相大白》、惣領冬實的《惣領冬實的愛情絮語》、小林深雪的《親親俏佳人》系列五集、飯田讓治《另一個天堂》上下集(合譯)、真保裕一《冰天雪地》上下集(合譯)。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400030
ISBN:9861360751
頁數:19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861360751
看更多

各界推薦

<自序>事業要成功,一定要學溝通            

現代人事業要成功,一定要學溝通。《反敗為勝》一書的作者艾科卡,在擔任克萊斯勒公司總裁時,說過一句名言:「我從來不錄用被公司主管評為『此人不善於與人溝通』的人。」美國任用高級文官時也首重卓越的溝通協調能力。可見一個人的事業要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卓越的溝通技巧。
因為溝通能力是如此重要,所以市面上教人學習溝通的書特別多,為什麼我還要寫一本《贏家的溝通智慧》呢?
有很多讀者告訴我,他們讀了許多溝通的書,還是不擅與人溝通。他們希望能讀到一本兼顧溝通理論與實務的書。這本書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寫出來的。
我在大學研究所教授溝通相關學科二十年,也經常應邀到各單位主講人際溝通原理與技巧等相關主題。從大學二年級教育行政人員高考及格起,即在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學習到豐富的溝通實務。
一九八五年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返國服務後,歷任大學組長、主任、研究所所長等學校行政職務,也學習了很多溝通實務技巧。目前擔任立法委員,本會期被選為教育文化委員會召集委員,為了將會議主持得順暢和諧,更需要有卓越的溝通協調技巧。
本書中很多溝通實例都是我曾經遭遇過的實際經驗,希望貼近社會實際溝通情境,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到有效的溝通技巧,以實現個人出版本書的最大心願。
本書能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劉湘吟小姐不眠不休地整理錄音文字稿。其次,也要感謝圓神出版社賴真真經理的引荐及協助,才能使本書順利出版。

看更多

試閱

▓ 輸贏的關鍵在於是不是有趣?

關西是日本的詼諧搞笑的發祥地,它的文化是「風趣才是最重要!」。
電視節目中的街頭訪問也會出現橫町的歐巴桑的爆笑發言,又吐槽又裝傻的,一點也不輸於專業相聲演員。
「不愧是關西啊!這就是大阪!DNA完全不一樣!」

關西人從孩童時期就被灌輸什麼是左右人生的勝負因素。
因此只要二位關西人聚在一起,他們的會話就猶如對口相聲一樣。
我倒認為,與其說它是會話,不如比喻是一種槍擊手之間的對決。

「我說的比較好笑!」
「才不是!我講的才有趣!」
「等著瞧!我的內容比較受歡迎!」
「可惡!」

只要有人對你說「真風趣!」時,彷彿已經掌握了人生成功的一半,當有人說你「很無聊」時,有如人生的敗將一般,垂頭喪氣地自問:「是嗎?我是那麼乏味無趣的人嗎?」。

這也難怪在這種文化之下培育出來的人,拚命想當一位人人心目中「風趣幽默的人」。
每一天生活在競賽中,讀書和運動都比不上自己被認定是一個風趣的人來的重要。
在耳濡目染之下接受這樣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加上地區同心協力所孕育出的英才教育。要知道像這樣的「領導人物」都隱藏在公司、學校、區公所及任何組織裡。

但是在商場第一線上「風趣」的意思不是指演相聲或表演極短篇。
要讓別人認為「你是一個很風趣的人!」其訣竅如下所述的五項「受人歡迎的要領」。

1. 觀察氣氛是否和睦?
2. 你果真做到敞開心胸交談?
3. 你是個感性、富幽默感,善解人意的人嗎?
4. 你善於交談嗎?言談之間有發展性、突破性、成長性嗎?
5. 你容易受到感動嗎?

只要符合這五項當中的一項,相信你在商場上會獲得「風趣的人」好評。
不僅是容易取得與客戶見面機會,也肯定是「討人喜歡的傢伙」好感度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 公式笑話導致冷場

美國是一個愛說笑話的社會。眾所皆知,美國人在致詞演講時一開始先說個笑話將氣氛搞熱之後,再冷不妨來個煞車緩和氣氛。

於是大家總期待著可以聽到有趣的笑話。

If a man speaks two languages, we call him bilingual. If a man speaks three languages, we call him trilingual. What do you call a man who speaks only one language? “American!!”

「會說二國語言的人是bilingual,會說三國語言的人是trilingual,會說三種以上的叫multilingual。那麼只會說一國語言的人叫什麼?
「答案是美國人」。

英語是世界共通語言,美國人不需要學習他國語言。所以永遠只會說英語。

翻開美國主要城市如紐約、洛杉磯的電話簿,會刊載一天24小時播放笑話的語音服務。少數的人為了消除壓力而撥打這種電話,但大多數的人為了應付即將出席宴會或談生意、約會時讓彼此的互動更加順暢可以從這裡取得一些題材。

在美國社會裡為了取得優勢,說笑話是一種手段(利器!)。

經常擔任演講致詞的靈魂人物最傷腦筋的事情就是必需時常收集笑話的題材。
「今天要聊些什麼笑話呢?這個笑話之前已經講過,那個也好像在哪裡用過了……笑話差不多都用光了啊!傷腦筋啊……」
努力找笑話的材料,所以促成笑話語音服務的盛行。
在這種壓力下甚至有人的體重掉了數公斤。
在流行走路減肥和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之後,說不定會流行笑話減肥呢。果真如此的話,真的只能說是黑色笑話了。

我不喜歡這種編好的笑話。像綾小路君麻呂(日本諧星)的連續性噱頭也是經過編製的笑話,我也不喜歡。

進行商業交易時,當然不能利用它的笑話。因為再怎麼有趣的笑話,當你瞬間察覺到它是「編出來」時,笑容也會僵掉。
我曾經有過經驗。有一個人目前是國會議員非常活躍,他原先是商業界的人,當他還是某公司的職員時每當去訪問他時,他一定會發表這個笑話。

「有兩個男人,其中一個人噗的放了一聲響屁之後,過沒多久另一個男人的嘴裡打出一個響嗝來。」
也許他以為這笑話很有爆點,同席的新聞記者雖然哈哈大笑。但是我卻不覺得好笑。

他的目的是想「用這個笑話將氣氛炒熱」達到「受歡迎要訣」第一條件吧?因為他決定出馬競選議員,希望塑造「風趣的人」、「有幽默感的人」形象而受到歡迎吧?
但是,他失敗了!因為他說的是公式笑話。


▓ 「我是大人物」的名人症候群

如果要列出惹人厭排行榜,大抵上來說前三名裡的人物,他們賀年片裡都是附帶家人的相片。

有種人會附上家人的相片及報告近況。
新婚夫妻會附上海外蜜月旅行相片,彌月之喜會附上嬰兒的相片。然後像成長紀錄一般,一一報告從小學到升國中的過程。

「我的大兒子今年從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之後就職於經濟部。將來準備走向政治。二兒子考上慶應大學,目前交了一位女朋友是唸女子醫大的學生。將來經營醫院之後必定財源滾滾。大女兒直接升學到櫻蔭高中,目前和大兒子的學弟交往中。我們這一家真是太順利了。」

然後來一張豎起勝利手勢V的全家福相片。畢竟這樣的賀年片比較少,否則很想說「真是夠了!」
不過我本人並不討厭這種賀年卡。因為感覺得出到對方一家幸福的氣氛,並且充滿訊息。
但是在一般人來說,被列入惹人厭的理由是「強迫性」吧?對方一廂情願地將相片寄過來,相片這種東西又不能隨意丟棄因此感到困擾。
這種心情不難體會。

還有一種人習慣在言談之間插入一些名人、著名的人、大人物的名字。
這也是讓人反感的事。對聽者來說肯定是「與我何甘」的感受。
老實說我自己也有這種習慣。也許是基於一種熱心幫忙、想教導對方的古道熱腸心理吧。

讀者是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呢?
「上次和某公司的人辦聯誼會喔!你看這家公司的收入有幾億日幣呢!有一位叫某某的董事,他和我父親是大學同期生呢!聽說蠻吃得開的。」
「我知道那家公司!有一個某廣告裡面的演員啊!她就是那家公司老闆的女兒啊!而且我告訴你,我和她女兒在學生時代讀同科系呢!」
「哇!那太棒了!是好朋友囉?」

「談不上啦!但是碰到面會認得出來。」

交談內容裡不斷出現大人物的名字。這種行為在英語裡叫做「name-dropper」,這句話專門諷刺認識很多有名人而引以為豪的人。
所以世人對這種人嗤之以鼻「又不是自己有名,真是非常討厭的傢伙」。

但是我也常幹這種事。例如之前採訪時就發生了這樣的事。
「咦?某某公司?廣告雜誌的訪問?時間上配合的上的話就可以。對了!某某人在宣傳部吧?她還好嗎?她是東大畢業的,長的很可愛!她曾經是我的讀書會裡一員呢!聽說她生完小孩孩還是拚命工作,什麼?因為是承辦製作的製片場所以細節不清楚?啊?是這樣啊?」
就是這樣的情景。

本來是採訪結束之後詢問一下「你知道某某人嗎?」如果對方認識的話就順便聊聊,不認識的話就不提。但是由於過於熱心想要提供所有訊息。即使沒有壞意,在一旁聽的家人卻不敢茍同地說:「不是只要回答他們你接不接受訪問而已嗎?」
是沒錯……。我也是一個「name-dropper」。
啊!我錯了!又不小心犯了老毛病!


▓ 有趣的內容要像迷你裙一樣短

致詞是一件很費心思的任務。
致詞內容不但要依據聽眾的狀況(階層、場地等)做適當的改變,嚴守時間才能讓儀式的流程順利。雖然聽眾在台下自由地又喝又聊天,致詞者不能被動地等待工作,所以說致詞是一項辛苦的工作。

但是有一句話要建議各位。
擔任致詞的人很辛苦,事實上聽者也不見得輕鬆。站在一個聆聽沉悶內容的立場,尤其是聽著一篇篇無聊冗長的回憶錄、結婚喜宴、紀念日更是無法忍受。
前幾天我出席一個教育團體的感恩聚會,雖然我每年都會參加,但是這一次最累,因為某位來賓發表長篇大論的致詞,毫無打算結束的樣子。
一開始是理事長的致詞,只花了幾分鐘就結束,接著還有兩個人的致詞。再來就是舉杯喊乾杯。但是一開始的致詞者時間異常的久,過了三十分鐘仍在繼續講。通常超過三十分鐘已經是太久了,負責舉杯喊乾杯的招待員頂多說一句話就結束,所以他明知後面還有兩位等著,仍舊繼續演講。

過了三十五分、四十分之後,場內開始有人起身走動,甚至有人喝著啤酒和果汁,等過了四十五分的時候,在前面聆聽的主辦單位的理事長(大公司的顧問)往後面看著向列席者徵求認同:「他還要說多久啊?一點常識都不懂!」
這位說個沒完沒了的致詞者是以前任職於教育部、現為某教育團體擔任會長,如今我一點也想不起來他到底說了什麼內容。
他說了如此長篇大論卻沒能留在記憶中的致詞內容,從某個意義來說也算了不起的人吧?


▓ 恰當的比喻絕妙的幽默!

「為何貴公司的業績如此成長?」
「因為我們總是伸直了腰桿啊!」

這句話來自Livedoor公司的社長堀江貴文的發言。先前設立職業棒球新團隊時和樂天公司競爭輸了。
為了看起來比實際的身高還高,所以將腰桿挺直。這樣的回答真正涵意在哪裡?
或許和實際情況有差異。說不定社會給予的評價較高,在我感覺是它要達到更高的評價之前,先要努力達到社會評價的程度……。

真有趣!這樣的回應真是耐人尋味,這是一種比喻,也是種擬人法。
仔細思考就能認同。
不管是人或是企業界,不強迫自己是不會有所成長。設定高目標之後,為了達到目標絞盡腦汁,投資財力全力以赴,最後才能達到目前的佳績。

「我們的工作就是從乳頭和股溝起步,然後很快地讓她們穿上衣服。」
這是率領巨乳軍團Yellow Cab的野田善治先生(目前是Yellow House社長)所說的話。
這是多麼明快又玩味的一句話啊!

它的真正涵義是什麼呢?
巨乳演員的工作包括拍寫真集,約有一年時間得到來自四面八方來的工作委託,在日本包含漫畫約有二百多冊的寫真雜誌,只要可以消化完眼前的工作量就算熬出頭了。
問題在於有邀約這段期間,必須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寫真雜誌做為跳板,推銷自己的特色。

為什麼要這樣做?

試想過了一年之後將會有什麼變化呢?眼看類似這樣的巨乳演員不斷地快速被崛起,只有一年的保鮮期限裡該如何自我規劃是很重要的課題。

當然經紀人也會向電視台的製作人或是導播遊說「這個女孩不但泳裝身材漂亮,口才也很好」,然後她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能夠博得「她蠻有意思!」、「沒想到反應挺快的!」自然工作機會就增加。
不管在哪種行業,一定要自我審視,掌握自己的優點是才能自我推銷。
當自己還在穿泳裝亮相時,就應該一面學習演戲,學歌唱訓練自我充實,如此才能掌握機會。

以上的故事,用一句話來涵蓋的話「我們的工作就是從乳頭和股溝開始,然後很快地讓她們穿上衣服。」

很棒的比喻吧!


▓ 顛覆正版的極限

到底該怎麼做才會有趣?很多時候會傚仿模仿演員。我在六本木的許多Show Bar都有開酒,這是研究工作的一環,並不是因為愛喝酒才去玩耍的。
模仿演員只靠精采的模仿表演是吃不飽的,只是模仿得像就可以的話天底下多的是高手。

什麼樣的演員會生存下來呢?
有趣的演員才得以生存下來。
透過模仿表演能不能使觀眾情緒沸騰。不是「會耍寶」的水準,而是觀眾的反應是否熱烈。只有少數能有這樣的影響力的演員不被淘汰。

我覺得專業的演藝界果真是嚴格。

他們的有趣效果是因為有改變的能力。
所謂改變不是做正確觀察再做維妙維肖的模仿,而是掌握模仿對象的特徵加以誇大表演。尤其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加以特寫,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加以強調的表演讓人讚不絕口。
「嗯──觀察地很透徹啊!」
「是啊!真的很像!」
模仿神似、有趣都是理所當然的事,超越這些因素的表演才讓人欽佩。
像這樣的演員,照理說應該「脫帽」致敬吧!

說到小孩子的漫畫。它不像鎌倉時代的雕刻一樣所代表的寫實主義,而是發揮改變能力以最極限畫出的作品。

漫畫家手塚治虫曾經說過一句話:「漫畫是種符號,不是圖畫。」

換句話說小孩子的畫是一種感覺。不受框架的限制畫出想畫的東西,簡單地說就是亂塗鴉。
小孩子畫圖經常省略了形狀,不會畫出一根一根的手指。
另外是誇張。把頭部畫得比實際還要大,好像頭大身小的福神像,也經常將四周的花草畫得和人物一樣高。
第三個就是變形。可說是改變力的極致,只要自己容易畫,型態的變化隨心所欲。

像這些「省略」「誇張」「變形」都是幼兒圖畫、塗鴉、漫畫的特徵……是所有的要素。
因為對漫畫家而言,不管是在人物、風景,將它們畫得和原物酷似不是一件值得誇讚的事。

「我經常將相片給我的新進人員叫他們照著畫畫看。如果是新車的相片,他們通常連光澤反射都深刻地畫出來,接下來不讓他們看相片,叫他們畫一部車,卻畫不出來了。
即使花了很長的時間,終於畫出一輛怎麼看都是一輛死板的汽車。
換言之畫漫畫是將腦海中的印象畫出來,而不是素描實景。如果印象消失、模糊,絕對畫不出好東西來。」
以上也是手塚治虫所說的話。

有趣的故事,不是指將聽到的或所經驗的事正確的描述出來,而是將印象強烈的、想要傳達的事情加以渲染,集中焦點,再將它發揚光大。
原先的材料是正版,如何用這些材料烹調?如何調味是料理人的任務。隨著變化可以作出一道吸引人的佳餚,也有可能讓人倒胃口的菜。

一切全憑烹調者的手法。

‧「受歡迎的要領」第六條件:「捨去框架的表達!」


▓ 世界性人氣商品誕生的原因

應用腦力激盪法,具體實現新商品開發而成功的案子,例如奇異公司的製品提案會議。

「烤麵包機不用時放在倉庫裡會引來老鼠,有沒有捕捉老鼠的烤麵包機呢?」
這時候,不要說「你能不能正經一點?」,依照腦力激盪法的原則如以下的流程。

「為什麼會把老鼠引來呢?」
「大概是因為有殘留麵包屑吧?」
「這樣的話,我們不妨做一個不會殘留麵包屑的烤麵包機」
「對啊!好注意!」

奇異公司製造的烤麵包機成了超人氣商品。
原來他們設計一種可以將殘留的麵包屑取出的雙底層式烤麵包機。
烤麵包機本身的功能沒有改變,只有底層重新換成可拆式底層而已,也許是這個附加價值符合大眾需求所以被視為創意商品銷售長紅。

其實,這個討論是開發部的職員偶然間聽到學校的雇員夫婦的談話。
他並不覺得是「無意義的交談」。將所聽到的內容在會議中報告出來。在會議裡也沒有人認為「真是無聊,哪有人會去做附帶補鼠器的烤麵包機?」

因為這兩次的認同創造了人氣商品。
假設隨意一句消極的發言「說的也是,一定辦不到吧?」事先扼殺自己的創意,那麼將沒有這項商品的產生吧。

前面所提到西堀榮三郎的話裡有這樣的含意。

「要做世界上被認為很棒的工作,必須要有二個組合,那就是傻瓜與大人物二種人。」

所謂傻瓜就是指不顧慮先後,只管丟出點子往前衝的人,這如果不是天生冒失的個性還真難辦到,大人物是指不否定這種傻瓜,發揮其優點的人。如果不是一個很有膽識的人很難做到如此地步。
不管是哪個角色,像小官吏般地瞻前顧後的人是做不到的技能。

話又說回來,我覺得開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很多人說「在會議中要產生革新的提案是不可能的事」我在想那是因為大部分的會議都是以扣分法進行。即便有嶄新的創意被提出來,大部分會被否定或悲觀的意見擊敗。
「那行不通的,沒有這筆預算」
「那也不行,去年就失敗了!」
「那更不行!雖然概念很好,但是很難實現。」
被一波波負面因素和慎重理論的浪潮打翻,珍貴的創意不斷地被否決,被陳腐的東西越改越糟。
最初是新銳的創意,結果被蹂躪推擠成圓形。最後的結論是只能變成最保守最大公約數的創意,等到出現在市場上時「這什麼玩意?了無新意嘛!」變成乏人問津的商品罷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