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100056

規劃力:把事情做好的第一步

作者 齋藤孝
出版日 2006-11-24
定價 $220
優惠價 79折 $174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日本第一學習大師教你立足社會的生存能力
規劃高手 李清志教授 專文推薦

會做事的人就差在這一點

世界上除了天才和藝術家之外,大多數人的才華和能力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唯一最大的不同只是規劃能力強的人和能力差的人而已。然而這種潛在的能力是可以鍛鍊改善的。本書宗旨便是要讓大家了解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透過觀念的建立及一些自我鍛鍊法,改善不好的做事方式,讓你的人生變得更有效率,協助你度過艱苦日子,迴避可能面對的人生危機。

本書針對「規劃力」的意義及獲得的方法作了論述,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讀者發現自己內在的「規劃力」。有許多例子顯示,有的人明明擁有「規劃力」卻毫無自覺。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小至做一頓飯或閱讀,大至構思建設案或是企業管理,處處都能也必須應用到規劃力。各行各業的人,舉凡作家、建築師、家庭主婦、學生、木匠、運動員、太空人……都有必要練就「規劃力」。規劃力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靈活應變能力,讓你更容易討生活、出人頭地。
齋藤孝的寫作風格非常活潑,並非教條式的講述這種冷硬話題,書中藉由許多有趣的故事和人物來闡述主題,讀者更可以從這些主角的經驗中深刻理解「為什麼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具備這種能力的優勢」。



作者介紹
齋藤孝

1960年,出生於靜岡縣,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同所大學研究所研究科攻讀博士課程,現為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教育學、身體論、溝通技巧。同時也擔任NHK電視台教育節目《用日本語遊戲》的企劃、監修。
得獎作品:《恢復肢體感覺》(NHK BOOKS)2001年獲得新潮學藝獎。提倡背頌、朗誦的《發出聲音唸日語》(草思社)榮獲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且都成為暢銷書,並引起很大的話題。
主要作品尚有:《提問力》《孩子為何發脾氣?》《「能幹的人」到底有何不同?》《閱讀力》《齋藤流》《絕對感動書50》《三色筆資訊活用術》《理想的國語教科書 紅版》《灌籃高手的友情論》《運動家的身體》《自我創作力》《齋藤孝的實踐!日本語訓練》《小丸子的背頌教室》《有聲書 想大聲唸出日本語》等。
個人網頁:http://www.kisc.meiji.ac.jp/~saito



【譯者簡介】/曹姮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居日本十餘年,先後任職於東京兩出版社,並曾任松下電器、日本亞細亞航空等特約翻譯,經手影劇、音樂、美術、電子機械等各領域作品,目前專事翻譯與寫作。翻譯作品有《中谷彰宏交涉塾》《沈默的殺意》《化妝品》《A2Z》《愛慾的顏色》等。

黃桂
1959年生,勤奮踏實的魔羯座。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留學日本取得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文學碩士,平時喜歡看書、聽音樂、登山、旅遊,現為專職譯者。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100056
ISBN:986136112X
頁數:224,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86136112X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文/李清志


不懂得規劃,生命將只是一團混亂

  在我們青少年時期,關於「規劃力」的訓練與學習,可說是十分缺乏的;在聯考填鴨教育體制下,功課表滿滿的課程,根本沒有任何空餘時間,讓學生自己學習規劃與運用。

  我的「規劃力」學習與訓練開始於大學時期,有趣的是,教我如何去規劃時間、規劃人生的人,不是學校的老師,而竟然是一位教會中的長老,他不僅教我如何規劃時間,也教導我為什麼要學習規劃自己的人生?他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益。

  從教會的活動中觀察,我發現那些在教會中身任要職的人士,基本上都具有很強的「規劃力」。試想,要擔任一位上千人教會的牧師或長老,主持各種聚會、輔導許多人的問題、又有探訪、救濟等慈善工作要進行,千頭萬緒的工作,以及許多人急於得到幫助與安慰,但是他所擁有的時間卻是與一般人相同,若非有超乎常人的規劃能力,是無法完成許許多多的任務。

  教會中為什麼要教導關於「規劃力」的功課?主要是聖經中提及「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基督教會的哲學告訴信徒,人生在世的時間十分有限,必須善用你生命中的每一時刻,以免自己隨著邪惡的世界放縱漂泊,浪費了寶貴的生命。因為有著積極的人生目標與態度,好好規劃人生變得十分重要。

  建築系的專業教育也是培養「規劃力」的重要過程,一位建築師必須在建築基地一無所有時,在腦袋中就已經想好造型結構、空間配置、材料構造、風格氛圍,甚至財務規劃、環境影響評估、公關計畫等,一切都需要事前規劃好,才可能完成一座偉大的建築,所以幾乎每個建築師都具有優越的「規劃力」。本書中也提及日本現代建築大師安藤忠雄,青年時期自助旅行,行程遍及歐、亞、非三大洲,一邊步行,一邊思考,激發其強大的「規劃力」。事實上,旅行也是一件必須事前運用「規劃力」的工作。

  我喜歡自行規劃旅行路線,經常在出發前詳讀地圖、蒐集資料、甚至反覆推演,最後還製作行程手冊,讓每次的旅行都有實質而豐富的收穫。這樣的旅行規劃訓練與實踐,讓我後來策劃、帶領日本建築旅行團,能夠有詳盡的內容規劃,頗受團員好評!在無數次的日本建築旅行中,我著迷於日本鐵道時刻表的準確、詳盡與服務周到,要指揮這一大批鐵道列車,安全地行駛於軌道上,真的需要很強大的「規劃力」。

  在本書中也特別談到日本列車時刻表的「規劃力」,每次全國列車時刻表要修改時,總是要集結將近一百名相關工作人員,住進同一家旅館將近一個月時間,舉行制訂規劃會議才得以完成,過程十分艱辛,外人難以想像。也因此每次我搭乘新幹線列車,看見時速兩、三百公里的子彈列車,密集地進出車站,心中十分感動與震撼,畢竟這背後代表著的是多麼強大的「規劃力」所產生的結果。

  「規劃力」的學習與運用,不僅止於大型的工作或重要事務,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基本的「規劃力」。從許多家庭冰箱的混亂、堆滿過期食物,可以看出國人一般家庭主婦「規劃力」訓練的不足;許多上班族辦公桌一團混亂,急用時找不到文件,也顯示出辦公人員「規劃力」的缺乏;若是基本生活小事都缺少規劃能力,又如何能處理規劃國家大事呢?

  「規劃力」這本書道出了許多人生命中的弱點,他們不懂得規劃生活、也不懂得規劃生命,以致於一生歲月匆匆過去,卻似乎只是一團混亂。我深刻認為台灣的學生教育必須要有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自行獨立規劃時間與生活,那麼將來他們的世界才不會再陷入混亂的迷宮中,不知如何是好。「規劃力」這本書的出版,對於當代國人、甚至下一代青少年學子,都是很重要的,值得大家好好研讀,重建自己的人生規劃。



【本文作者簡介】
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系主任。酷愛旅行、攝影、電影。著有:《街道神話》《台北Lost & Found》《巴哈蓋房子》《都市偵探學》《建築電影院》《鐵道建築散步》《建築異型Aliens in Architecture》《東京建築酷斯拉》……等書。
看更多

試閱

前言





「規劃力」是在社會上生存的力量

  除了特殊的天才或藝術家以外,我們一般人的才華或能力差距並不大。我認為只有會規劃跟不會規劃的人。通常在失敗的時候,我們會說自己才華不夠或沒有能力。然而將責任歸咎於才華、背景或環境,將無從作改善。無從作改善,也就不會努力。但如果當成是「規劃不周全所以無法順利進行」的話,處理方法就不同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以讀書為例,有否發覺規劃不理想,其結果將是天差地別。一般人考試分數差,多半會認為是自己頭腦不好,或「這個科目我不拿手」。其實考試考不好,是因為溫書計劃不理想,或考試時間分配不好。如果能如此冷靜思考,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家事或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深知「規劃就是關鍵」。簡言之,規劃這個詞的存在,可以減輕我們自責的程度。人一旦自我否定,就產生不了動力。若想成「不是自己無能,而是程序出了問題。」就能在維持自我肯定的狀態下去做改善。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下,我們很習慣反省,認為人懂得反省就會成功。其實不必反省自己的所有個性,只要重新調整一下工作順序,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這種想法的轉換極為重要。「因為做事的程序不對,所以失敗了。」規劃力(注1)的概念用在培養這種思考模式上,非常有效。

  一旦掌握「規劃力」這個概念或詞彙,無論碰到任何活動或情況,都能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當你了解它存在於所有活動當中,就能將迥然不同的活動串聯起來加以審視。這就是「規劃力」這個詞的效用所在。例如烹飪跟寫論文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若用「規劃力」這把刀來剖析,就會發現它們的共通點。一旦了解這個概念的益處,你就能活得有自信且遊刃有餘。

  「規劃」這個詞,用比較接近工匠用語的「步驟」來說更為貼切傳神,常用在實際的情況中。像是在雕刻之類的藝術品製作上,雕刻家也表示步驟非常重要。藝術天分可能只需要一點點,其他就靠記取步驟,便可達到一定的水準。而記取步驟,只要肯努力就會進步。連藝術都非取決於天分,而是在「規劃力」上,可見它對其他活動的作用更大。

  只要有了「規劃力」,所有活動都變得輕而易舉,這種想法很有趣。抱持著這種想法,必能肯定自己的潛力,冷靜地面對失敗。

 

從發現自己內在的「規劃力」開始

  我在很多地方談到「規劃力」這個概念,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沒有「規劃力」,希望我能教教他們。我幾乎沒看過有人自信地說:「我有『規劃力』。」

  本書針對「規劃力」的意義及獲得的方法作了論述,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讀者發現自己內在的「規劃力」。有許多例子顯示,有的人明明擁有「規劃力」卻毫無自覺,一意認定自己做事的步驟不對。其實規劃力有各種類型,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一定有擅長的規劃力類型。

  例如森鷗外是工作非常井然有序的類型;而無賴派作家坂口安吾則是將各種東西散亂在房間裡寫小說的類型。從這兩人都具有生產力,而且從他們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來看,可以說兩人的規劃力都算不錯。

  森鷗外具有的規劃力,是將周遭整理得井然有序,按照計劃切實執行。而坂口安吾則是把房間搞得一團亂,從雜亂中孕育出他的小說。如果雜亂較能讓自己產生能量,那就保持雜亂會比較有效果。

  據說象棋天才羽生善治年輕時,進了旅館或飯店就無法放鬆。由於象棋比賽都在旅館或飯店舉行,而非自己家裡,所以讓他感到很疲累,也會影響到他對奕。他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首先在抵達旅館後,他會將行李全部散放在房內,布置成家裡的樣子。感覺就像在自己家一樣,這樣他就可以放鬆地去面對比賽。

  以羽生來說,把旅館房間弄亂就是他的「規劃力」。並非井然有序才算是規劃力佳。就如同有些人在職場上,經常將資料堆在桌上堆得像山一樣,可是卻很清楚什麼東西放在哪裡,而且能不出錯、迅速地完成工作。

  包括以上這些元素在內,設法找到適合自己的規劃、部署方式,才是本書最大的意義所在。能做到一般的規劃,卻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規劃類型,是一種不幸。我們要學習的不是一般的規劃,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做法,將「規劃力」技術化,這才是本書的最終目的。

  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去發覺自己內在的「規劃力」,這點很重要。有些人在工作上的規劃力不佳,在其他方面的規劃力卻很好。明明對自己擅長的事情具有優異的規劃力,卻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自覺。

  居家類型的人,擅長烹飪卻不擅於工作。這種人懂得烹飪上的「要領」,卻沒有連上工作的迴路。以自己擅長的事物為範本,去克服不擅長的事物,就是進步的訣竅所在。如果自己在某個領域上具有「規劃力」,就仔細加以觀察研究,然後應用在其他事情上。要學會所有領域各種不同的「規劃力」,是不可能的事,也是錯誤的做法。第一步應該要先去發覺自己內在的「規劃力」,而後再加以擴大強化。

 

指導手冊與「規劃力」不同

  在此要先聲明一點,指導手冊不等同於「規劃力」。當我們聽到「照章行事的人」就會有不好的印象。其實指導手冊本來就是做事的步驟,了解的人當然比不了解的人要好。那為何「照章行事的人」會被列為不能用的人的典型之一呢?這是因為他們只會按吩咐行事。

  「照章行事的人」不會自己組織、自己決定做事的順序,所以不會視狀況採取臨機應變的行動。不過,做出指導手冊的人很厲害。能將步驟或程序普遍化,絕對是非常具有「規劃力」的人。總之,按照指導手冊做事的人與寫出指導手冊的人,看似雷同卻有著雲泥之別。

  本書的主題「規劃力」包含了自己安排、部署的意思。之所以用部署這個有點文言的詞,是因為這個詞當中有自己組織程序的涵義,與照章行事的意思完全不同。

  指南書也一樣。世界上有許許多多指南書,光照著指南去做是學不到「規劃力」的。雖然聊勝於無,但是你讀再多指南,還是無法掌握到真髓。真髓就在於發現這些重點並將之集結成書的作者所擁有的能力。指南書的讀者跟作者,具有決定性的差異。

  我在大學任教。學生常到麥當勞或肯德基打工,我會請他們在課堂上發表,教其他同學打工的方法。讓他們簡單說明肯德基的雞肉炸法,或麥當勞漢堡的包法等等。

  結果發現,教學雙方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傳授工作。因為美式速食連鎖店有極佳的指導手冊,可以讓當天到店裡打工的人馬上學會並上場工作。不過這種經驗並不能成為做其他事情時的原動力。打工經驗再多,也只學到照章行事,而學不到真正的力量。

  若要從手冊開始學習,就得先思考手冊為何如此編寫,同時觀察並了解其他人做事的方法。舉例來說,如果能去觀察掌控了整體店務的店長的行動,並領悟他所下達的指令,你馬上就能成為店長。若能領悟出某種行動背後的標準程序,就表示自己也有了編寫指導手冊的能力。自己若能編出一套程序,站在安排部署的一方作考量,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力量。將來你會成為店長,甚至可能自立門戶。

  指導手冊並非不好。只要去了解編寫手冊的人真正的意圖,或將自己置於編寫手冊者的立場即可。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即便是被評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人,也有機會脫胎換骨,變成更具「規劃力」、有創造力的人。

 

「規劃力」可以多方面應用

  烹飪的步驟不對,做出來的菜就會難吃而無法入口。欠缺某樣決定性的食材,就做不出美食。美味與否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基本的感覺,如果憑著這種感覺每天加以嚴格查驗的能力,就是「規劃力」的話,那麼擅長烹飪的人大概做其他事,也能夠發揮極大的能力。

  自己擅長烹飪,不擅文書工作;很會做家事,但是面對工作就完全沒輒了。大家容易像這樣把家事與工作分開來想。其實認為家庭主婦到外面去就什麼都不會做,這種想法才奇怪。當然,擅長烹飪的「規劃力」要發展成影響政治或歷史的強大「規劃力」,中間的差距實在太遠。不過烹飪這種格局的「規劃力」,卻可以運用在工作上。

  只要了解「規劃力」有格局大小之差,就可得知自己擅長什麼格局的規劃力。如此一來在工作上,自己堪任的工作範圍或擅長的領域也容易擴展開來。

  缺少才能,再怎麼做也會停頓在因為素質太差而無能為力的狀態。但若只是缺少「規劃力」,視其做法仍有可為。只要有過一次成功的經驗,就能應用經驗去擴展可能性。例如對烹飪手藝有信心的人,只要以作菜的感覺去做其他的事情即可。

  「規劃力」這個詞並不限於某種特定領域。在某方面所培養的「規劃力」,可以應用到其他方面。這同時也將帶給你極大的自信。

  我們常說,有專長的人做任何事都沒問題。簡言之,有一技之長的人,知道內在的竅門所在,懂得讓事情順利進展的要領,並可將之應用到其他事情上。而完全不曾鍛鍊過「規劃力」的人,則不懂碰到事情時的處理程序。有概念跟沒有概念的人,在處理事情時的效率差距極大。

  本書所要強調的,是希望讀者先認識「規劃力」這個名詞,然後了解到「規劃力」的概念要比一般所認知的更為廣義。絕非A有「規劃力」、B沒有「規劃力」這種二分法,而是去發覺自己在某方面具有「規劃力」,這樣你就會擁有非常積極的心態。

 





建築師安藤忠雄深具創意的「規劃力」



印象訓練就是「規劃力」

  建築師安藤忠雄就是擁有卓越「規劃力」的人之一。根據朝日新聞刊載的訪問報導(二○○三年六月一日週日版);十四歲時家中房屋的增建,是安藤日後立志成為建築家的原因。當時幫忙木匠工作,讓他覺得非常快樂,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參觀帝國飯店,也令他感動。之後,由於無法上大學就讀,他十九歲的時候,一整年足不出戶,每天從早上九點到次日的早上四點,研讀許多知識,以自我學習的方式,在一年的時間中學完大學四年的課程。

  接著,他利用做設計打工所積攢下來的錢周遊世界。從西伯利亞到歐洲、非洲、印度、菲律賓,他以每天步行的方式走過這些地方。一天十五個小時都在走路,如果看到一棟建築物,便會一路上反覆思考這棟建築物,直到走到下一棟建築物為止。之後,他體認到頭腦的吸收力只維持到三十五歲左右為止,所以拚命地學習,據說現在他要以年輕的心境工作到八十歲。由此來看,他的人生布局確實做得很好,從頭建立起良好的基礎,果然是建築師的做法。

  在思考「規劃力」的時候,建築就是最具象徵意義的東西。安藤一天走將近五十公里,一路上都在思考建築的事情。邊走邊思考是很有趣的事情。

  他在受訪中表示,「是腦中訓練思考建築,讓我完成這辛苦的旅程,現在也是我非常重要的能力。建築就像書一像,只有看得懂的人才能夠真正了解,所以思考訓練是必要的。」安藤應該就是在腦中做過思考建築的訓練,所以才鍛鍊出「規劃力」。

  所謂規劃,就是事前在腦中想出事情進行的順序。如果省略這個步驟,貿然進行的話,通常結果都不盡理想。好的運動選手應該會對下一步發展做出幾種設想。打網球時,對方發球過來,球朝順手方向或逆手方向過來,各應該做出怎樣不同的處理,選手應該都做過這些模擬。如果完全沒有做過模擬訓練,即使集中精神等待對方發球過來,也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從這點來看,能夠在腦中印象模擬的能力,比在實際的紙張和電腦銀幕上沙盤推演,更具實踐性。

  安藤在五十公里的移動當中,應該一直在思考早先看到的建築物,思索如果要由自己來建造的話,應該如何進行,進行的順序又如何。換句話說,就是從完成的階段開始,逆向推敲製造過程,在腦中完成建築程序。從結果推測過程,在腦中進行多次驗證的訓練,當下次自己在工作的時候,過程和結果就能馬上連結起來。這就是印象訓練,也可說是「規劃力」。

從手工操作的意思來看,「規劃力」更具有印象訓練的強烈感覺,在腦中會去思考事情發展的前後演變。安藤曾明確說過自己進行過這樣的訓練,由此來看可知,他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的人生經營就是非常建築性的。從成果想像過程的建築師看法,可說是最適合鍛鍊「規劃力」的訓練。

 

從與現場的對話中得到新構想

  安藤在進行部署的時候,一定會做的就是與現場對話。「設計」是即使沒有實際到現場去看,也能夠做到的。但安藤在他的《連戰連敗》(東京大學出版會)書中寫道:「在過去毫無任何接觸的地方,感覺不出『要在這裡蓋房子』的實際感覺,也沒有力量去構想」。

  也就是說,去一次現場與建地對話,就能了解都市發展的脈絡。雖說一樣是都市,京都和東京的形成過程就有所不同。發展脈絡就是演變的過程,只要到現場,就能切身體會當地特有的演變過程。

  在經驗累積的領域中,能夠在腦中模擬規劃。這塊地適合何種顏色的大樓,如果以五感實際去感受周圍環境,瞬間就能感受得到。了解「脈絡」就是如此。

  只看到現在要做的「點」的人,和能夠看到現在要做的點的周圍相關「脈絡」的人,他們的規劃能力就不同。只看到現在的目標去安排部署的話,完成的時候只是滿足自己,卻與周圍的平衡和諧不協調。

  因此,要自己規劃的話,即使是一次也好,親自到現場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麼做看起來效率不好,但能夠比預想發現更多的事情,掌握更深的脈絡。這在進行規劃的時候,應該會有很大的助益。現場是經常在變動的,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正是如此。

  我當初來到東京的時候,對於不動產完全不了解,在租房子的時候,不知道要用何種條件來判斷房子好壞,所以就只因為看上房子「SUNRISE」的名字就租了下來,結果卻是住進了只有早上陽光才會照進來的黑暗房間。如果當時最少看個十家左右的話,相信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即使在最先看的二、三家中就有滿意的地方,但如果再多看幾家,就會找到更好的房子,到時候一定會覺得最先滿意的房子一無是處。

  總而言之,我們的經驗知識正在升高。如果判斷不動產好壞有十個左右基本項目,不熟悉的人只會看自己在意的三、四個項目,但一邊實際在現場看,一邊增加判斷檢查項目,這才是正確的步驟計劃。

  例如,碰到第五家的隔間格局非常好,因為了解這樣的格局方便,所以對格局好壞的具體檢查項目就會增加一個。如果去到光線好的地方,就會以此為基準,增加一個檢查項目。重要的是,要實際去看房子,根據經驗累積,在自己心中增加檢查項目。

  去現場的效用還不只如此。前面說過,從外側的事情來決定框架、設定狀況,就是啟發規劃的能力;但親身去感受現場,可說就是規劃力的實踐。

  聽說安藤為了培養自己公司的職員,經常在公司舉行內部競賽,安藤自己也以挑戰者的身分、對等的立場,參加競稿。安藤的企劃通常都會通過評選,據說這是因為他擁有其他同事所沒有的決定性有利特點。

  「不論是何種型式的企劃,我一定會以公司負責人的身分去和客戶見面,然後事先去建地進行了解。就是這兩點。……(略)……實際走訪建地,用身體去實際感受建地和周圍的空氣,相對地,繪圖上一條條線上,也會自然地表現出現實。

  最後,我覺得,能否以實際的態度去從事建築,這點和啟發力、構想力有很大的關係。」

  親臨現場、感受現場空氣,這反映在活動上就有不同的結果,因為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規劃了。安藤的這些話耐人尋味。這就是收集大量資料,不如一次的親身體會。如果重視現場的力量,應該就會親自到現場,直接和客戶見面商談。如此就會感受到很多東西,也能將這些感受運用在設計上。設計之前,如果能做到走訪現場的步驟,就能激發自己作為建築師的設計能力。據說安藤在正式設計之前,就經常有如此的步驟設定。

 

明確描繪出結果藍圖,即可看出規劃過程

  藉由半價出售的企劃目標,豐田汽車公司成功實現了大膽的成本反映。如此的目標建立方式,使得根本的規劃方法也隨之轉變,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思考如何規劃時,要從微幅變更(minor change)開始做起,或是從最基本的想法開始改變,這有非常大的差異。

所謂目標的建立方式,以另外一種表現方式來說的話,就是主題與概念。對自己而言,主題是什麼?主題的核心概念、想法和概念又是什麼?目標藍圖、最後看到的影像、印象是什麼?這些都是決定之後如何規劃的重要因素。

  建築的領域中,主題性是非常明確的。例如在設計京都車站時,如何掌握古都的發展脈絡,以及對此要採取何種主題,當然這些都是緊密相關的,這就是主題性。對於西洋建築的主題性,安藤忠雄在《連戰連敗》一書中如此寫道:

  「以石頭、磚頭堆積出來的西洋建築的歷史,在於如何反抗重力,以獲得內部空間量。如何堆疊石頭,做出房間的空間量?如何在側壁挖出大開口,以便有效引進光線?這些挑戰所累積下來的,可說就是西洋建築的歷史。」

  安藤忠雄在看到建築家科比意(Le Corbusier)的作品,坐落於法國東部接近瑞士的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Ronchamp)時,發現在那裡展現的是一齣光線的戲劇。他受到這個建築啟發,在創造光線空間的主題性下,一九八九年在大阪興建了「光的教會」。在昏暗的教堂中浮現光線的十字架,這是畫時代的設計。雖然不是模仿科比意,但主題卻是相同。

  「透過廊香的教堂,我從科比意身上所學到的,不是形狀的問題,而是僅僅透過對光線的追求就能成就建築,這種建築的可能性。」

  僅是光線的追求就可成就建築,這是安藤從科比意身上學到的主題。興建光的教會,即使結果出現了不同的建築,但在光線戲劇的主題上,也會有共通的地方。這就是間接的引用,也就是組合變形的力量。即使主題是盜用自他人,但經過自己身體和感覺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就會變形。安藤更意有所指的說道:「然而,廊香教堂和科比意所呈現的豐潤、官能感覺的光線空間,是由建築家本身的本能所創造出來的,絕不是可與他人共有、可技術化、普遍化的東西。這是與科比意肉體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東西。我從未嘗試要去直接引用。」

    讓主題變形的力量,是創造的重要部分,變形本身就是一種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藉由材料限定喚起創造性

  根據安藤的說法,建築的樂趣在於條件受限。

  「建築師對於自己的建築概念的實現,以及地理條件、力學條件、技術條件、法規限制、經濟限制等各種現實條件,會整體加以考量,並找出最好的答案。在雙方的角力中,賦予概念實際的形狀。」

  這就是進行規劃時的重要過程。首先對於自己想做的東西要有理想形狀,如果沒有,計劃就很難推動下去。但是這個理想有各種限制與條件。很會收納的人首先腦中會有整理過後的影像,從此回溯,配合各家實際上不同的條件和限制,思考如何進行。換句話說,也就是從兩邊慢慢找出接合點。一方是某種理想,另一方是各種現實條件,在雙方的角力中所產生的就是形狀。

  在這層意義上,建築可說是一種象徵。雖然有過理想與現實對立的時代,但真正的思想卻是在兩者的角力拉扯之中所誕生的。創造性與「規劃力」並不互相矛盾,反而是「規劃力」會提升創造性,這種事例在豐田式作法就可明顯看出。

  以建築的例子來說,技術革新與生態環保是對立的,但實際上在興建環保建築時,就需要高度、最先進的技術。安藤表示:「高科技,也就是技術的進步,才可能將環保建築的概念付諸實現。」

  他在運用日本建築舊有的通風動線作法時,或是在有效運用水循環利用等自然資源時,都會使用電腦模擬實驗等先端技術。也就是說,技術和事先計劃所帶來的好處,和創造性與環保觀點是不矛盾的。安藤所要強調的,就是因為有這些條件存在,所以有創造性的東西才比較容易誕生。有趣的是,為了喚起創造性,居然也有限定材料這種方法。

  「有時在克服對自己作法設下限制所造成的不便時,能夠獲得許多可能性。」

  例如,在西班牙建築家高第(Antoni Gaudi Cornet, 1852~1926)活躍的時代,埃菲爾鐵塔所象徵的鋼鐵、水泥等現代工業材料已經出現了。但高第卻勇於使用古板的石頭與磚頭,追求採用加泰隆尼亞地區(Catalunya)固有傳統工法的建築。在地方風土或技術的限制下實際進行,產生某種創造性,因而誕生了前所未有的建築--聖家堂(Sagrada Familia)。

  這種想法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在規劃的時候,有從藍圖出發和從材料出發兩個方向性,但有時限定材料能夠清楚看出處理事情的順序。簡單地說,如果清楚知道自己手上握有的工具,並加以活用,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總而言之,就是要熟知材料。

  安藤的做法是以鋼鐵、玻璃和水泥為主要材料,以幾何學構造完成建築。他表示,「我想以任何人都會運用的材料和方法,創造出別人無法辦到的建築空間。」這也是他對自己的挑戰。如果可以使用多種材料,建築的預景也會增加,但是他卻捨棄如此的做法,以限定材料來確立自己的風格。這和高第創作聖家堂的規劃方式是相同的。

 

@圖p.43

 

  以限定材料來進行規劃,需要非比尋常的創意。例如《料理鐵人》節目中,就可清楚看出兩位廚師「規劃力」的高下。節目中除了限制時間,也限定材料。如果比賽主題是「青椒」,廚師就必須在所有的料理中使用青椒。這種節目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藉由材料的限定讓某種創造性和創意能夠清楚展現出來。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材料,廚師可能會做出自己的拿手料理,如此對廚師來說缺乏驚奇,也不容易對自己形成挑戰。此外,如果各自可以使用想用的材料,就很難比較出手藝高下。

  但是,如果規定所有的料理一定要使用「青椒」,從前菜到主菜、甜點,廚師在每一道料理中都要發揮出材料的特性,這需要相當的創意,與其他廚師的差異也能夠清楚表現出來。這就是不方便的限制,但也就是在這不方便當中才能激發出創意。在限制中產生創意,這才是真正的「規劃力」,是專家的「規劃力」。

  我對學生就運用了這樣的方式。要求他們以限定的材料設計課程,這時每個人的戰略和風格都一清二楚。藉由材料的限定,自己也可學習如何提出創意,也可清楚了解自己的風格。

  當然,也可以決定主題和概念後再讓學生設計課程。「請設計能培養小孩閱讀力的課程」,這是從主題出發的課程設計。這時候,能夠培養閱讀力的材料有哪些?要從繪本開始著手?還是漫畫或短篇故事?可運用的材料很多。

  但也可以規定材料,主題和概念都可自己決定。從兩邊開始進行,才能了解真正的課程設計。

  所謂設計,就是融入自己的創意,在成果藍圖和材料之間做出連結階梯。對於明確了解自己正在做這件事的人,這是很簡單的,但對於不知道狀況、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來說,規劃作業是不會有絲毫進展的。

  換言之,以限定主題或材料的作法,在一方固定的狀況下作業,過程中能了解自己的工作風格和典型,而且也可和別人作比較。

  建築師擁有自己拿手的材料是可以理解的。只使用木材的人會使用木材。安藤的作品幾乎都使用鐵、玻璃和水泥,很多時候只在最低限度人體碰觸到的地方使用木材。這是一種風格。限定材料,「規劃力」也會隨之改變。

  為了鍛鍊「規劃力」,可以在某種程度的限定中進行訓練。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