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4400059

白鷺鷥飛過──盧修一和他的時代

作者 李文
出版日 2008-04-25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1.台灣民主自由先鋒盧修一逝世10週年獨家紀念傳記。
2.本書作者取得盧修一家屬的信任與協助,全書囊括四篇名人序文,以及盧修一先生勇敢為台灣民主自由發聲的燦亮事蹟全紀錄。
3.盧修一夫人──陳郁秀女士感念推薦。
  
無論你我是否參與盧修一跌宕起伏的年代,
都應該為熱愛台灣、燃燒生命的他喝采!
 
★白鷺鷥飛過的美麗畫面,儘管不留痕跡,卻深植人心。
★盧修一在台灣民主改革歷史中寫下的感人扉頁,至今仍教世人感佩且心生共鳴!

盧修一說,白鷺鷥是吉祥的鳥類,能驅蟲除害、捍衛鄉土,和我們結成命運共同體,因此以其作為守護台灣的象徵。

這位為台灣爭取民主自由的先鋒,終其一生貫徹「台灣第一、人民至上、弱勢優先」的理念,致力推動台灣文化。他幽默風趣,愛家人、愛朋友,認真打拚,一頭青絲轉為白髮,又以「驚天一跪」扭轉選局,感動眾人,是真正用生命愛台灣的勇士。
本書由擅寫人物傳記的作家李文執筆,巧妙融合人物訪問與史料,真實描繪出盧修一精采而動人的一生事蹟,引領讀者深入了解這位令人懷念的傳奇經典人物。


作者介紹

【傳主簡介】
盧修一

20 世紀 90 年代台灣重要政治人物。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政治學博士,早年任教於文化大學政治系,並擔任推廣教育中心、夜間部行政管理系、日間部政治系等主任職務。1983 年因「台獨案」被捕入獄,接受「感化教育」3 年。1988 年加入民主進步黨,擔任外交事務負責人,將留學歐洲期間孕育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及台灣意識,真正藉由風起雲湧的台灣民主運動加以實踐。《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 ~ 1932 》《法國第五共和下的左派》為重要著作。
 
1990 年進入立法院之後,努力透過國家制度與政策法案的研擬及修訂,期待逐漸落實「台灣第一、人民至上、弱勢優先」的核心理念。當選三屆立法委員期間,曾任法制委員會、內政委員會召集委員,以及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前後參與重要法案包括:大學法修正、廢除公務人員甲等特考、反核四興建計畫、「陽光法案」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政治獻金法、野生動物保育法、著作權法、著作權仲介團體條例、老人福利法、托兒政策等。1993 年獲得澄社舉辦「國會記者評鑑現任立委報告」之第三名。

1997 年 11 月 28 日眼見蘇貞昌於台北縣縣長選情告急,毅然以癌症末期羸弱不堪之身向選民跪求,留予台灣民眾最動人的身影。1998 年8 月 6 日凌晨病逝,得年 57 歲。
 

【作者簡介】
李文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學分班,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
曾任台灣及香港文教、婦女、財經等雜誌主編和總編輯、允晨出版公司編輯顧問、博覽圖書公司叢書總策劃、精策管理顧問公司講師、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以及行政院文建會助理研究員,目前任職國家文化總會。
從事人文研究及寫作工作二十餘年,擅長觀察、分析、評論,以及心理和情感描摹。近年來致力文化政策及議題相關研究,以及台灣文化推廣教育工作。
著有《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百歲流金──陳慧坤一○○年人生行道》《掌握成功的關鍵》,並受邀擔任《自由時報》《工商時報》《統領雜誌》等專欄作家,發表作品超過兩百篇。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400059
ISBN:9789861332154
頁數:27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32154
看更多

〈序文〉
用為台灣奉獻心力的方式懷念他

盧修一遺孀、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  陳郁秀

十年了,完整呈現盧修一生平故事的專書終於出版。
一九九八年二月,先夫因病情急遽惡化,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我和家人還沒有放棄希望,請求院方盡全力搶救,才好不容易讓他恢復了神識。四月之後,他回到家裡休養,氣色逐漸好轉,每個人都深信他又活過來了。五、六月間,兩月留學美國的寶貝女兒佳慧和佳君,正好放暑假回來,他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常和三個孩子(包括當時念高中的兒子佳德)一起談天說地,有時候還能下五子棋;那是上天特別恩賜給我們一家人永遠無法忘懷的快樂時光。
那時候,我興起為他出版回憶錄的念頭,開始請助理進行口述錄音,從六月十八日到七月廿日,總共做了十二次錄音;由於顧慮他的體力負荷,每次只有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從童年到第一次參選立法委員,大略講了些生平重點。不過任誰也沒料到,他的情況再度嚴重起來,半個月後就撒手人寰,真正離開了大家!
因為他的過世,許多事情都停擺了,有將近五百多個日子裡,我整個人籠罩在思念他的黑霧中走不出來,當然也擱置了出版的計劃。
論成長背景和學習經歷,我和盧修一兩人之間的確南轅北轍,然而從相遇之後到共同生活,彼此都帶給對方各自的影響,也把對方的一切帶進自己的生命裡。對我來說,改變後半生志業最重要的關鍵人,當屬盧修一了。
他一生最愛台灣,為此不斷付出行動,用研究、用雙腳去實踐理念,更一度用激烈的肢體動作去衝撞不公不義的政治體制。我曾經問他,一個讀書人為什麼要那麼粗魯,這樣很不好看!他說,天下沒有什麼好事會平白掉下來,權利是爭取來的。他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因為他,我從音樂與純藝術的天地中走出框限,隨他深入民間、走進人群,更加貼進台灣的土地,也讓我在失去他之後,知道要如何走上共同的理想之路。多年後,因為有別於既成的工作歷練,無論公元二○○○年擔任文建會主委、二○○五年接任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二○○七年兼任國家音樂廳暨國家戲劇院董事長,在認真承擔責任並盼追求極致的同時,我很清楚一直擺在心中的台灣,是我最大的動力,而這真的要感謝我的丈夫盧修一。
思念他、感念他的,不只我自己。直到今天,因為工作行程經常去到全台灣各地,總是還會聽到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對我提起先夫,有許多都是我不知道的事情。想想他離開人間已經屆滿十週年了,李文小姐以一年多的時間完成的《白鷺鷥飛過──盧修一和他的時代》即將付梓發行,不但圓滿我當初未竟的心願,更讓我自己和許許多多懷念盧修一的人,得以透過這本書好好來重新認識他,並且在咀嚼他過往的種種時,重溫你我曾經走過的時代,共同串起心中對於台灣的美好想望。
感謝大家為盧修一付出那麼大的支持熱情與心力,謹將這本書獻給我們所愛的台灣。


〈序文〉
雖然短暫,卻是永恆
盧修一留學歐洲好友、台獨聯盟主席特別助理  何康美

自一九六八年九月六日,盧修一抵達比利時當天接機開始,我和他就為了理念上、工作方法上的差異、歧見,一直未曾停斷過爭論,進而討論,而後行動。這種激烈的互動模式,讓我和盧修一永遠保持深厚的情誼,從此兩人合作無間。我們在留學期間成立了歐洲第一個台灣同鄉會,接著創刊《鄉訊》月刊,以「關懷台灣」為理念主軸,希望引發啟蒙作用。
回到台灣後,任教於文化大學的盧修一備受學生愛戴,正當學術生涯發展得極為順遂時,卻因一九八三年二月爆發的「台獨案」,墜落人生最悽慘之境;三年的「感化教育」,他雖然維持一貫的樂觀,絕不教自己氣餒喪志,不過,出獄後的兩年裡,因為始終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度過一生最黯淡失意的日子。他在一九八八年元月加入民進黨後,立即將蟄伏多時的生命能量發揮到最高點,一直到一九九八年八月六日辭世,短短整個十年,是他步步登上一生最高峰的奮鬥史,令人讚佩、驚嘆!
一位有成就又令人感念的人,絕對具備了自身吸引人的特質,盧修一正是集熱忱、幽默、慷慨、重友情於一身之人。
在他連續三任立法委員工作期間,不論國會改造、台灣前途相關議題、修憲問題、教育政策、文化資產、核能安全、勞工權益、治安問題、國家預算分配等方面,無不用心問政,處處可見他的專業性與正義感,犀利把關之餘,則又不失熱忱、風趣、平易近人。在一九九三年,由澄社評選為表現優秀的十二位立委中,除了第一名的陳水扁,第二名的彭百顯,第三名就是盧修一了。
回想六○年代,台灣的經濟尚未起飛時,留學歐洲的學生除了極少數領有獎學金,大都為自費留學;而當時的所謂自費,並非今日由家人供給所需經費,邊打工邊求學,是一般留學生的正常情況。半工半讀辛苦賺來的錢,除了能自給外,有人還需要寄錢回家,以便償還出國時的借款、保證金、購買機票等種種費用,以及貼補家人的生活費,盧修一就是屬於這類同學。那也正是激盪的年代,相關活動十分頻繁,所有費用僅靠同學們自由捐款,例如創辦歐洲第一個台灣人的刊物《鄉訊》月刊,購買印刷機(刻鋼板用)、以免費方式印發郵寄給世界各地的台灣同鄉,在分擔費用上,經濟並不充裕的盧修一卻永遠跑第一;不但如此,他還經常毫不猶豫地接濟生活困難的同學;當劉重次同學發明「嘸蝦米中文輸入法」剛上市時,他更是努力幫忙推銷,並大量購買贈送朋友。
感情豐富的盧修一,在情場上遭遇重重挫折,最後與陳郁秀深情結合,建立美滿家庭,大家都為他高興。愛情與親情之外,盧修一對友情的珍惜更是令人難忘。離開歐洲後,他一直與同學們保持密切聯繫,他的家永遠是我們這一群留歐好友的聚會所。當他遭到逮捕入獄時,為了營救,朋友們的驚心、擔憂、四處奔波、踴躍簽名連署、全力以赴,完全驗證了彼此友誼有多麼堅固,情感的流露有多麼真摯。尤其感人的是,當他知道病情惡化將與大家永別時,即默默地籌畫獨自一人到分布在歐美各地的朋友家裡一一拜訪、道別,讓每個人在傷感的情緒中,格外珍惜最後的聚會。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仍然心繫台灣前途,又以「驚天一跪」扭轉選局,感動眾人,最後在親人及朋友們無限的依戀中走完一生。
生命的價值不在其長短,而在過得坦然、充實、為人處事有始有終。盧修一轟轟烈烈地在他生命的高峰離開了我們,雖然有萬般不捨、永存懷念,身為志同道合的戰友,真要為他一生的努力感到無比的驕傲!


〈序文〉
在史實基礎上閱讀盧修一和他的時代
政治大學台灣歷史研究所所長  薛化元

剛接到本書作者邀約寫序的電話時,我感到訝異。因為跟盧修一先生固然是舊識,也非常欣賞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可是比起我的其他朋友,無論在私交或是學術交流上,實在瞠乎其後,因此非常直覺地婉謝,同時向她推薦我心目中覺得合適的人選。不過李文小姐表示,她希望找一位跟盧修一先生稍有距離的歷史學研究者,此人與政大有淵源、對台灣民主運動深入了解並且參與其中,可以站在另一種角度來分享觀點。基於我個人對盧修一先生的懷念,因此決定著手寫序。
誠如本書所言,盧修一先生雖然在留學回台灣之後,已有推動台獨的意識與心志,但是為了現實的工作問題,對自己的政治態度必須保持低調而隱密,因此包括我在內,許多早年即為台灣獨立理念的支持者,都不知道有這樣的同志。第一次知道盧修一先生的大名,是在情治單位以他和史明先生有關係而加以逮捕的時候;此後,隨著盧先生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在某些政治或學術場合,我和他才開始有了互動。早期跟盧先生接觸時,我正在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擔任政策研究員,對他即有很深刻的印象,後來換了幾次工作,對他的記憶仍始終如一。每次盧先生碰到我都說:「你是不是還在國策中心上班?」爾後因為他在立法院和國民黨對抗,結果慘遭施暴、受傷住院,而請許志雄兄替他到清華大學代課,那時對他所堅持的理想才有進一步認識。
在一九九四年地方自治法制化,以及省市長民選之前,我應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集委員邀請,為立法院針對這項法案提供意見。當時我強力主張不要推動省長民選,應該先推動總統直選,以免產生省長正當性強過總統、而發生「葉爾辛效應」。對此,盧修一先生問我:「省長民選若是台灣人民過去長久以來的期待,忽然間我們提出不同的主張,是否應該有更多的理由和說明?」經過一番溝通,盧先生才釋懷。由此顯見,他願意以事實和學理基礎來討論政治議題,既不是和稀泥,也不會有過強的「我執」。和他討論事情是一件愉快的事,因為我同時也有機會反省自己的立場。
這本書是在盧修一先生過世多年後才進行寫作,和以口述為主的傳記不同,李文小姐取得家屬的信任與協助,不僅可以掌握家屬的相關回憶,也能夠深入且廣泛地運用盧先生的各種筆記與手稿,因而無論對他早年的生活,或是相關經驗對他未來的影響,乃至於盧先生在成長歷程中對於自我的認識,在書中皆有相當深入的掌握。
透過這本書,呈現出一個台灣知識菁英於成長過程中,如何在國民黨黨國體制教育下,產生了虛幻的大中國意識與所謂的愛國情結之後,又如何在追求知識與大環境的衝擊下,認清台灣的處境,理想地選擇了台灣獨立的立場。由於盧先生對弱者、貧者的生活,有過深刻的了解與感觸,因而在台灣獨立的領域中,選擇了當時國內比較少見的社會主義路線的台獨立場;難為的是,身為一個有強烈政治意識而充滿情感的知識分子,他要如何動心忍性、隱藏自己的政治理念而默默地從事相關工作,希望為台灣前途付出更多的貢獻。而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當他發現身體受到病魔侵襲,甚至可能不得不犧牲政治前途時,他如何願意把長期經營的政治資本轉而支持其他的同志,希望能夠完成既定的理想。當年台北縣長投票前夕,他為蘇貞昌先生的選情跪下來的那一刻,震撼了多少台灣廣大的選民,也留給大家鮮明的記憶。
對我而言,透過這本傳記,不僅強化了原本對盧修一先生的認識,也更加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盧修一先生,理解他的成長經驗對於日後政治理念與作為如何產生影響。另外,本書也忠實地呈現盧先生在面對命運挑戰時,其一貫的堅毅,以及無可避免的脆弱面,尤其是他的壓力與無助。本書的可讀性、尊重史料紀錄的寫作方式,以及李文小姐生動的文筆,都讓我十分佩服。讀者閱讀這本傳記後,將對台灣的歷史命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盧修一先生的政治主張與實踐,也將有更強烈的認同。


〈作者序〉
從模糊的遠觀到近距離對焦

提到盧修一,一般人總是想到他那一頭漂亮有型的白髮,總是腦海中浮現出「驚天一跪」的最後身影。
這「一般人」當中,即包含了我自己。
台灣結束強人威權統治後、政局動盪擾攘期間,我並不在國內,隨夫婿出國「伴公子讀書」的四年裡,因緣際會地參與校園內學生會活動,而與中國留學生多次互動交手的經驗,不知不覺讓所謂的「台灣意識」在胸臆中覺醒、滋長。曾經有過的移民白人國度的念頭,並沒有真正著手安排,一九九三年夏季回到台灣後,我的心情就像飛機騰空航行多時後降落地面,著了陸、踏實而篤定。
平凡女子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志業,安居台灣,只因為單純的想回家;工作與家庭,仍是我生活的重心,這時候,才開始聽到「盧修一」。雖然關心國事時論,對於近身的地方政治與選舉活動,我只想當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盧修一的名字,就像聽聞其他政界名人一樣,於我並無任何主觀作用。
有一天,夫婿的學生邀請參加其結婚喜宴,席間看到盧修一在偌大的場子中向大家揮手,他紅光滿面,盈盈的笑臉使得雙眼瞇成一條線。這位我所不認識、也不了解的立法委員,似乎人氣頂旺,很受賓客歡迎。這模糊的遠觀,是我唯一一次親眼看到他本人。
事後請這名學生餐敘時,對方提到未來想參選地方民意代表,這在我的社交領域裡,是頗為罕見的生涯志向,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對方說「要像盧修一那樣」。
接著三、四年間,所有台灣人都不能避免不等程度地涉入民主改革與政黨政治的洪流中,最起碼也能談談「政治」;喜歡閱讀的我,在這段時期藉此方式大量接觸相關刊物,並且對於生養我超過三十年的土地──台灣,渴望有更多、更真實的了解。
「理性」作為我本質的一部分,經常讓我在群情激越的環境下依然不起波瀾。我以為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廿八日盧修一似風中之燭般突然屈身下跪的那一幕,是他在我腦海中最後的定格;電視現場轉播中哄哄然的喧騰情緒,還有旁人為他拭淚的畫面,成為我心中的「經典」。
如果盧修一沒有成為我第三本傳記寫作的主人翁,我大概就真的如同一般人那樣,對他只留下片斷而模糊的印象,不過二○○六年十月開始進行這項寫作計畫後,盧修一便幾乎無一日不存在生活中了。
我用時光回溯的方式去理解這位逝世近十年的政治人物,由他轟轟烈烈的最後十年的言行表現,引發一連串好奇心,跟隨他的相關報導、親友懷念文章、他的親筆書信、手札、筆記,乃至於最珍貴的少年至青年時期長達十一年的日記,進入他的世界與內心,再隨著他從過去走到未來。
華人世界對於讀書人或知識分子成為「諤諤之士」、或者「士不可以不弘毅」的高度定位,這種價值觀對於盧修一是有絕對影響的。若問傳統知識分子「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大概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九四一年出生的盧修一,歷經日本在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國民黨戒嚴統治、威權崩解之前的山雨欲來、民主運動風起雲湧、政黨輪替時代來臨前夕等各個時期,都讓這位總是敏感於大時代變化的「士」,有著最大和最刺激的領悟,一步一步走向台灣的政治舞台,該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更何況他從小就立定了志向!
情感豐沛、真摯不欺、好發議論、敢做敢當、行動導向,這些特質在盧修一每個生命階段都能凸顯出來,也造就了他一生的精采。而在這道追尋的歷程中,有他許許多多關於「士」的氣節與價值觀的呈現。
作為這本書的撰寫者,雖然與書中主角生前毫無淵源,但這樣的距離卻是最好、最適切,可以讓我在堆滿桌面及沙發上的書籍資料、影像DVD、口述訪談錄音帶中,不因既有好惡觀感的影響,去好好認識盧修一、研究盧修一,並且能夠從容、客觀地在他故去十週年後,藉著十萬字的側寫,為他五十七歲的生命做註腳。
完成《白鷺鷥飛過──盧修一和他的時代》的書寫,有我希冀將視角拉近對焦、去觀照盧修一真實自我的用心和努力,試圖讓讀者在他和他的時代脈絡裡,感受到他何以令人懷念的原因。雖然平凡亦有平凡之美,不過,在人生的畫布上,盧修一確實有其濃烈而深刻的好幾道留痕,這些印記,則成就了本書的完成。
感謝所有在百忙中願意與我見面,並誠心提供口述資料的人士(見書末訪談名單),對於薛化元教授指正數處歷史背景、幾個月來幫忙整理文稿的陳慧欣小姐,以及圓神出版社,我也致上最大的謝忱。

二○○八年二月廿日
看更多

試閱

◎第五章  青絲變白髮


一九七六年十月,三十六歲的盧修一初為人父,女兒佳慧和他一樣,有著尖尖的下巴,粉嫩棉軟的小小身軀,惹人愛憐;「老來得女」的喜悅,讓他發瘋似的猛洗照片,逢人就送,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有這麼一個可愛的孩子。平時因為疼惜妻子彈得一手好琴的「金手指」,他總是包攬所有粗活;飯後洗碗,是他在比利時餐廳打工練就的功夫,因此做起來駕輕就熟,不過給嬰兒洗澡,還是生平頭一遭,他很快抓到訣竅,做得比陳郁秀還上手,外出時,也經常是他把孩子背在胸前。
這些在歐洲稀鬆平常的行為,在民風保守的台灣,簡直就是家庭角色中「男尊女卑」的顛覆舉動,不但招來盧修一母親的指責,也讓街坊鄰居大開眼界。盧修一根本不管別人怎麼想他這位當教授的「大男人」,既然愛家人,何來面子問題?男人力氣比女人大,何必非要太太承擔?他做得勝任愉快,享受著「愛是行動、愛是給予」的天倫之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小生命為家庭帶來歡樂,也帶來不少煩惱。佳慧有先天性氣喘,經常一發作就喘不過氣來,夫妻倆看著女兒痛苦而無辜的神情,心疼不已,每次到醫院急救,都得住院一個禮拜。盧修一和陳郁秀為了如何照顧小佳慧、採取什麼治療方法,屢次因見解不同而起爭執。
相愛容易相處難,單純恩愛的夫妻生活,因為新成員加入,角色扮演也隨之複雜起來,上下親子關係、婆媳互動,不能只靠愛得夠深來維繫,還需要以智慧去面對、解決。回到台灣,在真正的家庭生活中,盧修一才覺得自己有多麼幸運,能夠擁有一位才智雙全的好太太,和他一起經營三代同堂的家庭,讓他長年來對於親情的渴望不再有缺憾。

*在保守校園撒下民主種子
家和,則萬事興旺,盧修一的教學生涯發展順遂,除了在日間部主授政治學、各國政府、西洋政治思想史三門重要課程,還同時擔任夜間部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和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後來,日間部的政治系系主任請辭,盧修一得張其昀器重,再接下第三個主任的職務。
為了不負所望,他日夜奔波於台北與陽明山之間,特別在師資方面著力甚深。他認為「明師」比「名師」重要,除了學問與素養,他非常重視為師者是否具備教學的熱忱、能否對學生付出愛心,並以此作為是否續聘系上老師的依據;另外,又以極真誠的態度,專程到台大、政大、中興大學教授研究室,親自延請心中的好老師到系上任教或提供專題講座,希望能嘉惠學子。
這位形象清新、行動力與親和力一流的年輕教授,非常受到學生歡迎與愛戴。許多人對盧修一經常戴著法蘭西呢絨帽的身影,以及偶爾提及的歐洲經歷,感到新鮮、好奇,但最有魅力的,是他課堂上所展現的自由開明丰采,還有流暢的口才及活潑生動的授課方式。他不像一般教授大都照著課本筆記講課,寫完黑板字,他喜歡走到學生身旁提出問題,比如對民主的看法如何?多數決的真諦是什麼?非民主國家的一元意見符合多數決的精神嗎?國家、政府、政黨,三者的意義功能與彼此關係為何?
他不喜歡學生讀死書,考試作答若只是完整寫下課本的內容,並不能得到最高分,反倒是觀念通透、論述鞭闢入理的表達,最能獲得青睞。所以,他會在監考時視學生作答狀況,適時給予提示,為的是讓學生明白題目的真正宗旨,好好掌握答題時應有的核心思考。他會在改考卷時注意到這一點,有時候學生少寫兩題,但因為論述完整、看得出來把書念通了,他就給予最高分。
盧修一所講的「西洋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學」,獲得學生很高的評價。他尤其著重早期西方民主思想的啟蒙,對於國家的起源予以深入的闡述,經常從學理及國外案例分析「社會契約論」及人權觀念,也強調多元主義的價值、傳遞關懷社會弱勢的理念。他以政治光譜教導學生認識世界各國的政治發展,讓學生自己去體悟台灣所處的位置。
用比喻去說明嚴肅的政治議題,盧修一相當拿手。比如許多人對「民主」都有錯誤的想像,認為那是非常和諧的境界,但其實這當中不能避免衝突,而衝突一定是「惡」嗎?他告訴學生,擠公車時遇到剎車,雖然大家互相碰撞,卻重整了乘客的位置和車廂裡的空間,因此,衝突並不可怕;民主也是這樣,過程中的妥協與衝突、一來一往,是為了在良善的目標與制度建立的基礎上追求進步。類似這樣的說明,對純粹研究學問的年輕人,真有醍醐灌頂的作用。
為了鼓勵學生思考,他讓某些課程採取學生專題報告及討論的方式來進行,這在稍顯閉塞的校園中,是非常新穎的做法。他從不談論或批評台灣時事,避免涉入現行既存的政治問題,即使有些熱中政治的學生找他討論,也總是簡略帶過,並不深談;但他鼓勵學生找出獨立的觀點,不要盲從摸瞎、人云亦云,也絕不抑制與他不同的想法,更不會利用年輕人的純真去強加灌輸自己的思想。他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建立正確的民主價值與風範。
除了教學,盧修一亦師亦友,每當系學會舉辦學術或康樂活動,他並非事不關己地只會發號施令,而是帶領學生一起做;每次有球類比賽,總是讓他想起過去的學生時光,他非常享受和這群子弟打籃球或排球的快樂,經常身兼教練似的幫忙排定隊伍陣容和攻守位置,然後投入痛快的競技。
他所主掌的夜間部行政管理系,有不少學生是通過國家考試的在職公務員。他像對待日間部政治系學生一樣,勉勵一般生多下功夫,積極參加公職考試,還要求作學長的要用心輔導學弟,分工蒐集考古題、撰寫試卷答案、提供應考經驗和訣竅。在他優秀的領導下,行管系高中國家考試的人多達數十位,成果令人刮目相看,當紅色榜單一貼出來,還在學校引起不小的騷動。

*大難臨頭不自知
公開的學校工作,盧修一做得有聲有色,使得政治系名聲響亮,與新聞系成為文化學院最著名的招牌科系。私底下,他從來不間斷與史明保持聯繫,大約平均一個半月寫一封信,讓史明知道台灣的情勢、他在教育工作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組織成員的近況。這些內容並不涉及對國民黨有任何不利,但由於組織和史明本人,都是政府當局的「大毒瘤」,加上在戒嚴時期,私人信件可以被任意拆開來檢查,因此為了安全起見,這些秘密通信不但得使用暗語、假的發信人姓名與地址,還必須採取另一種字體來書寫。
他經常利用週末午後三、四點的時間寫信,陳郁秀不是在家教授鋼琴課,就是睡午覺,偶爾幾次,他告訴家人要外出與日本朋友見面,但其實是史明派人來台灣和他進行口頭聯絡,並且交付一筆工作時所需要的資金;家裡的日本瓷杯,許多是盧修一請日本友人特地帶來給他當作小禮物,好讓他面對家人時有個交代。這些暗中進行的秘密工作,陳郁秀毫無所悉,盧修一深知,家人什麼都不曉得,就是一種最好的保護。
沒有人知道盧修一同時扮演那麼多角色,有些還是對立衝突的,究竟是怎樣的心境,能夠確定的,是他竟然可以把每種身分發展到極高的程度,如此走鋼索般的生活,只要不小心在言行上輕忽了,隨時可能帶來毀滅。
一九七九年,為了教授升等,盧修一決定到法國完成博士論文,正式取得博士學位。史明擔心他以「台灣共產黨史」為題,會有危險,但其實這是得到國民黨長官同意與認可的,更獲得校方准假、留職留薪。倒是申請出國手續時,必須通過嚴峻的查核,讓他有點擔心,辦理護照與簽證,足足花了一個多月才抵定。九月中旬,他暫別家中四位親愛的女性:母親、妻子、三歲與周歲的女兒佳慧和佳君,重返巴黎,進行論文最後階段的總整理與撰寫定稿。在資料提供及日文翻譯方面,王詩琅、戴國煇、史明、郭松根等人,都熱心相助,幫了很大的忙,吳榮義在比利時深造的學生周天成,則特地到他位於共和廣場附近的租屋處幫忙打字。
在他單調寂寞的寫論文期間,貼在房間牆上一對可愛稚女的放大照片,以及透過房東老太太電話傳來遠方家人的聲音,是生活中最大的心靈慰藉,讓他思鄉之情稍得紓解。然而十二月十日在高雄發生驚動國內外的「美麗島事件」,卻教他心急如焚、躊躇不安,將近兩個月毫無心思寫作,他經常和張維嘉等人聚在一起,還相約盡快回台灣。
蔣經國自父親蔣介石手中順利掌握權力之後,成為蔣家第二代接班人,面對「美麗島事件」後排山倒海而來的國際壓力,以及一九八○年二月廿八日發生的「林義雄宅血案」,不敢掉以輕心,因此在針對眾多涉案人士展開天羅地網大逮捕後,以軍事法庭公開審判,代替過去恐怖的秘密整肅和處決。得知「美麗島事件」被捕人士刑期雖重,卻沒有出現枉送性命於「唯一死刑」的憾事,盧修一才把心思轉回到此次巴黎之行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年底,他在提交論文、通過口試之後,再也無心留在國外,片刻不停滯地立即搭機回到台灣。
「風度翩翩、浪漫熱情」的盧教授又回到文化學院工作崗位。他的課依然叫座,吸引了許多外系學生旁聽,但是任誰都不知道,身兼三個主任職務的他,因為是學校創辦人身邊的大紅人而招嫉,不但開始被有心人注意言行與背景,準備找出把柄,同時也被喬裝聽課的特務人員盯上,暗中對他進行嚴密的調查和監控。調查局早就掌握了他和史明的關係,當史明於一九八二年到美國與許信良碰面、打算共組「台灣民族民主革命同盟」時,即展開更進一步行動,逮捕盧修一,為期不遠。
這一年十一月,史明獲知盧修一可能有危險,趕緊透過另一位在島內工作的同志,交代他務必謹言慎行,凡事保持低調,千萬別暴露了身分,還問他再次託請日本友人到台灣會面是否穩當。
一九八三年元旦假期,研究文化人類學的開明派人士前田光枝,趁著新年觀光旺季來到台灣,第四度與盧修一碰面,親自交付史明針對歐美台獨組織運作的最新訊息和情勢分析所寫的手稿,以及「台灣民族民主革命同盟」組織章程。一月三日下午,前田女士準備搭機返回東京,就在順利辦完出境手續、進入候機室時,遭到逮捕。鑑於過去有多名獨台會同志受難的慘痛遭遇,史明立即想辦法通知盧修一逃亡,然而,一張早就編織好的大網正迅速撒下,已經來不及了。

*被控叛亂,押入黑牢
一月八日清晨,天空灰濛濛的,盧修一騎單車送二女兒佳君上幼稚園,回家時,發現被人一路尾隨跟蹤,他提高警覺東拐西繞,還故意穿過東門市場,卻怎麼樣都甩不掉對方,心想可能就要大難臨頭了。果然才進家門不久,屋外即傳來又急又重的腳步聲,隨即鈴聲大作。陳郁秀應門時,因為相信對方說是丈夫的學生,不疑有他就把門打開,沒想到將近十名訓練有素的情治人員立刻衝進來,迅速站在每個窗口和門口警戒,旋及當著陳郁秀、佳慧,以及不滿兩歲大的佳德面前,準備把「叛亂犯」押走。
正在後陽台晾衣服的盧葉蜜,看到兒子被兩位壯碩的便衣緊緊跟隨來到她面前交代數語,驚嚇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倉皇面對劇變的盧修一,來不及跟家人解釋什麼,只在下樓時邊回頭邊對陳郁秀喊著:「看清楚拘票,趕緊找律師!」
這一整天,進駐的檢調人員粗暴混亂的大肆翻箱倒櫃,連掛在牆上的陳慧坤畫作,也被拆下畫框做嚴格的檢查,直到天黑抬走整整五大箱資料才全數撤離,包括盧修一的剪報、教科書、講義、雜誌,以及生活照片、友人通訊錄、照相機、錄音機等。被禁止踏出大門、更不准打電話的盧家老小,這時早就成了驚弓之鳥。盧家樓下從此多了一個崗哨,情治單位美其名為「保護家屬」,每天派駐警察進行二十四小時巡守監視,使盧家成了孤島。
風聲鶴唳中,人人談政治色變,逼得許多人不敢和盧家接觸,有些陳郁秀的鋼琴課學生也因此暫停前往。「林宅血案」與「陳文成命案」的巨大陰影籠罩在陳郁秀心頭,對於丈夫可能被處以「二條一」唯一死刑的傳言,感到驚恐、無助,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傷害,一直在心中揮之不去。
文化大學政治系系主任盧修一被警總羈押入獄的消息傳開,震驚全台灣,成為一月九日中央日報頭條新聞。警總隨後擴大打擊面,持續逮捕有留德經歷的獨台會成員柯泗濱,另外,台大法律系柯澤東、蘇俊雄兩位教授,以及文化大學于德望教授、黨外人士陳正謨等人,都遭到拘押約談。
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都以顯著的標題和篇幅報導後續新聞:「日籍女子前田光枝曾參加赤軍聯,受中共指使赴台進行顛覆活動,兩教授受牽連,案情複雜,引起震撼」、「警總展示叛亂函件,陰謀禍國罪證確鑿」、「暗中聯絡,早被監視,掌握鐵證,分頭逮捕」、「嚴密監控掌握叛亂組織,情報戰線擊潰顛覆活動」、「文化大學政治系主任盧修一被扣押,全校師生均感意外」、「史明原是共黨份子,操縱指使陰謀顛覆,所有策略行動師承中共伎倆,警總呼籲國人嚴加防範檢舉」、「盧修一文化大學教職,涉案後已遭停職解聘」、「結縭逾十載,須臾未曾離,盧妻亟盼夫婿返家,重拾昔日平靜生活」、「前田光枝、盧修一、柯泗濱三名涉案人,相繼結交共黨分子史明,受命從事島內武裝鬥爭」……。
黑牢裡的盧修一等三人,不斷接受疲勞轟炸、威脅誘導、軟硬兼施的審問和逼供,除了交代過去經歷,更被強迫承認由特務所捏造的不實事項,包括史明與「獨台會」是台共分子,與中共勾結、拿中共的錢從事台獨運動;林義雄母親與雙胞胎幼女是史明指使「獨台會」地下組織執行暗殺,「陳文成案」亦同;所作所為皆在從事叛亂破壞活動,企圖顛覆政府等等。
面對政治犯或思想犯,國民黨政權慣以「三合一」入罪於人,無論台獨人士、中共匪諜、叛亂份子,都是三位一體的同路人,也是相互勾結謀反的大奸大惡之徒。對於每天三班制輪流伺候的審訊人員,盧修一嚴肅反駁:「說史明是共產黨,那是不可能的!我在認識他、跟他建立關係以前,就看了很多他的刊物,從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回台灣這段期間,前後三次在東京和他碰面,和他有很深的交談,也得到很多教導。他提倡台灣民族,這樣主張的人怎麼可能受共產黨利用、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盧修一被關在哪裡,起先沒人知道,由於音訊全無,「生死兩茫茫」的擔驚受怕,讓他的家人至親痛苦不堪。警備總部軍法看守所的通知單上寫著:「盧修一君,因涉嫌叛亂案,業於(民國)七十二年一月九日移解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正依法偵辦中,現羈押於本所。在押期間,其人生活,已獲妥善照顧,可請放心,特此奉告。」

*救援行動避免遭遇不測
六神無主、頓失依靠的陳郁秀,在絕境中生起營救夫婿的勇氣與力量,想盡辦法每天不停地奔走、請見,經常獨自走在寒風凜冽的深夜中,也不覺得害怕。她先後見過中國人權組織的負責人杭立武、時任副總統的父親中學同學謝東閔、人權作家的好友柏楊、團結自強協會秘書長沈君山,也緊急央求在法國的義兄侯錦郎、盧修一指導教授紀葉瑪在國外想辦法。她必須讓更多人關心此事,避免盧修一遭遇不測。
雖然見不到面,陳郁秀每三、四天就準備吃的、穿的,以及一些禦寒物品,請調查局人員交給盧修一,同時寫陳情書給警備總部總司令陳守山,請求准予會面,又向軍法處提出停止羈押聲請狀。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