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900021

理想的隔間圖鑑:機能、動線、氣流、光線一次考量的全能住宅

作者 本間至
譯者 李豪軒
系列 IDEALIFE
出版日 2012-12-27
定價 $450
優惠價 79折 $356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博客來藝術設計類Top10

合乎居住者需求的隔間,就是最好的風水!
日本頂尖建築師,教你從平面圖了解隔間之妙, 
為你手中的住宅,找到坪效最高、最有益身心的隔間方式!

日本暢銷第一,150件空間大破解:以平面圖和實景照片詳細解說,規畫專屬你的「理想住宅」。
平面版「全能住宅改造王」:打造自己夢想住宅的藍本、和設計師溝通的利器,室內設計和建築相關人士更不可錯過,教你從生活細節著手,創造最完美的空間。
買屋、蓋屋、裝修,與售屋業務、房仲介、設計師溝通時,你想知道的重點完全收錄!
拿來當激發創意的圖鑑看也很棒!

以居住者的習性、需求與對家的渴望來規畫,就是最理想的住宅!
累積30多年豐富經驗的日本頂尖建築師本間至,以Bleistift一級建築士事務所推出的150個成功建案為例,詳細說明如何滿足屋主需求,將縝密的思考具體呈現在空間規畫上,實現一個動線流暢、生活機能具足,且採光、空氣流通性佳的理想住宅。

這些疑問都有答案
˙地下室的採光和通風怎麼做,才能消除閉塞和濕氣?
˙特殊節慶團聚人多時,可以應變加大的客廳或餐廳
˙走廊設置書櫃或收納櫃,更有效利用地板面積
˙擔心孩子長大與父母疏離,該讓年幼的孩子住獨立房間嗎?
˙先生怕熱、老婆怕冷,怎麼規畫夫妻房才好?
˙不想讓閣樓淪為倉庫,做成房間住起來會不舒服嗎?
˙房子小,只有一套衛浴,如何避開早上排隊等待盥洗?
˙媽媽想在廚房附近設置一個家事區
˙爸爸想要下班後在家裡有自己專屬的工作區
˙保留臥房的寬敞度,還要塞進一個幽靜的書房

佳評如潮!直木賞作家重松清領銜推薦──
作家是用寫文章來說故事,建築師則是描繪平面圖來說故事。即使輸出的方式不同,但都一樣是寫故事的人。我對於本間先生的態度有著強烈的共鳴,並且深深地給予尊敬,這真的是一本極棒的「故事書」……多少讓我有點嫉妒。──重松清

最大的閱讀享受!我想就算沒打算買房子或蓋房子的人,光是翻閱欣賞就能獲得十足的樂趣。連我這種外行人也看得津津有味,話說回來,內容的確是真材實料,值得一讀。
──Pokhara

最高享受的圖鑑!不只是平面圖、上下尺寸的感覺、住宅整體的規畫等,建築師用容易懂的語彙和圖片來分析說明。即使是看似簡單、感覺舒適的空間,也會仔細解釋設計的理念,連我這個外行人都禁不住讚嘆「原來是這樣啊~」。我想應該就是要像這樣從多角度來思考各種可能性,這才是建築師的實力吧!──mi_12

對於喜歡看建築雜誌、思考隔間趣味的我來說,這真是一本「最高享受的隔間圖鑑」。不只是建築系的學生受用,現役的住宅設計師都應該準備一本來參考。本間先生不吝嗇的公開技術細節的人格高度讓人由衷佩服。──LEON

刊載了不少實例照片而且相當清楚,手繪的設計圖也十分精緻易懂,特別是介紹非常多不同格局的平面圖,更添閱讀樂趣。──holly

書中對於面積狹小和多代同堂的建案,如何打破閉塞感而有寬敞舒暢的感受做了相當的示範說明。儘管本書基本上是專業導向的內容,但是卻沒有全面使用建築專業術語,手繪的平面圖也有著像是在為顧客做簡報般的趣味。對於打算買屋、蓋屋或是裝修房子的人,是一本很值得參考的隔間規畫書。──godsmonkey

對於光是看平面圖眼前就能浮現出那個住宅風景的人,這本真的是最棒的一冊。此外,已經決定好地點並針對地形在考慮住宅隔間,希望參考多種隔間樣本的人,或是房子已經蓋好,想好好檢視新屋格局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發現樂趣。總之,身為同業並擁有這方面學歷的一方,要特別向有充分時間建造自己房子,而且正在這樣做的人推薦這本書。──haruka

解說易懂,還刊載了實際建築的照片,是一本很值得參考的建築規畫書。──zin

從每個項目裡取一些來參考「想要做這個、那個也想試試……」吸收了每一個空間規畫的要訣後,漸漸地自己心中所想的隔間規畫的印象於是浮現了。推薦給正在為房間布局、空間機能、氣流循環等問題所苦惱的人。──yamomo



作者介紹

本間 至
打造住起來舒適的理想住宅,要非常注意檢視日常的生活小細節,將之轉換成具體的形狀。這,就是我的工作!

〔經歷〕
1965年 東京出生
1979年 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
1979~1986年 林寬治設計事務所
1986年 開設本間至/Bleistift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1995年 加入NPO住宅建築會的設計會員
2006~2008 NPO住宅建築會的代表理事
2010年 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客座講師

〔著作〕
《最佳住宅設計方法》《最佳住宅建築方法》《最佳開口部的處理方法》《理想的隔間圖鑑》

Bleistift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東京都世田代谷區赤堤
1-35-5Tel:03-3321-6723
http://www22.ocn.ne.jp/~bleistif/
Email: pencil@mbd.ocn.ne.jp

〈譯者簡介〉李豪軒
1998年取得大阪大學人類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現為同所大學同科博士班生。曾擔任半導體產業日商公司營業部資深經理,譯作有《洋溢幸福的青苔小世界》《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900021
ISBN:9789861363455
頁數:248,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63455
看更多

目錄

前言:「間取」,還是「plan」 Chapter.1 由各個「場所」來思考「隔間」 01- 送往迎來的入口和玄關 入口處作庭院/植栽環抱/藉縱深引入室/開放式車庫/誘人的小庭園/設一個暫停處/從室外樓梯上二樓/通往大門的階梯/車庫設在室內/玄關收納/一個玄關分流出兩代家庭/兩個方向都可以進來/從玄關到車庫/小而實用的空間 02- 廚房要從生活動線來考量 通過餐具間/內階梯通往二樓廚房/廚房的內動線/往來衛浴間的洄游動線/封閉式廚房需納入洄游動線/配膳經由出菜口/納入家事洄游動線裡/兩邊皆可來去/洄游的中心 03- 家事區要設置在哪裡? 小書房/餐廳的一角/家事的動線上/成為廚房的一部分 04- 樓梯位置決定隔間的規畫 樓梯間納入挑空空間/洄游樓梯/左右分開/客廳/玻璃幕牆 05- 附加功能,走廊可以不只是走廊 打開活動門後,空間連成一體/走廊做成小孩子房的穿堂/面向挑空的走廊設個小書房 06- 衛浴間也能兼顧氣氛與便利性 與一樓院子合一/結合二樓陽台,舒適又實用/看得到庭園/衛浴設在三樓/動線的一部分 07- 廁所的位置也是值得一想 從盥洗室進入/與盥洗室共用空間/可從兩個方向過來/從樓梯間的小窗採光/穿過廚房/洄游動線上/與洗手台並列 08- 小孩房不要做成獨立空間 利用樓中樓挑空來連接/空間連結/利用穿堂 09- 你希望和室做何用途? 放鬆心情的場所/當客房使用/當臥室使用/與客廳連結/小閣樓的利用 10- 臥室與收納之間的關係? 連接衛浴間/連結其他空間/從兩間房間都可進來/夫婦不同房/收納間就是洄游動線/旁邊就是衣帽間/衣帽間與收納櫃 11- 地下室設置採光及通風用採光井 多功能空間/安靜的房間/兩個採光井/一半在地下 12-露台或陽台做成室外客廳 小露台/大露台/木質露台/圍起來的露台/與庭院合一/一樓樓頂就是露台 13- LDK的對應位置變化多 用門隔開/一個空間,各自為營/小空間,大利用/錯位,但相連一體/LD的巧妙關係/依使用方式,做不同變化/共用空間的舒適廚房 14- 工作與興趣兼得的空間 走廊也可以是工作場所/小型工作室/畫室/共用並存/鄰接書房區/舒適的空間 Chapter.2 用「隔間」來領會「舒適」的居家 01- 風的動線 做些小開口/不經意的地方也有風流動/利用上下樓的溫度差 02- 光的流動 也能在室內曬衣/光線的傳送/照亮動線空間 03- 挑空˙穿透設計 單一軸線/樓梯˙走廊的挑空/拉門的效用 04- 劃分區塊 以收納櫃區隔/與通道(走廊、樓梯、玄關)隔開/空間的切割 05- 挑空的效果 外-內˙內-內的關係/回到原來的位置/傳遞動靜的小挑空 Chapter.3 「隔間」要從「生活」來著手 01- 小而優的住宅 02- 選擇將LDK設置在三樓 03- 舒適的二樓LDK 04- 「腳踏實地」的一樓LDK 05- 在狹長的建地規畫出庭園 06- 畸形建地也能充分利用 07- 往上延伸或向下發展 08- 利用中庭˙露台,將室外納入室內 09- 充滿趣味的洄游格局 10- 連結家人的兩座樓梯 11- 兩代(多代)住宅的安心感 12- 與父母同住,彼此皆感舒適 後記:平衡的隔間規畫,最舒適的居家方式
看更多

試閱

【前言】
「間取」,還是「plan

日本人在建造房子時,屋主稱房子的隔間格局為「間取」,而建築師則稱之為「plan」。究竟「間取」與「plan」是否相同呢?
如果去查日語辭典《廣辭苑》,「間取」的解釋為「房間的配置方式」。所謂房間的配置,就是指在一個平面上,房間的組合與取捨。可能,在這個地方橫向寬度上感覺恰恰好,但是在縱向的長度上就完全不對。 
「間取」這個詞本身就有這種微妙差異,所以建築師們不喜歡用「間取」,而喜歡稱「
plan」。
所謂「
plan」的第一個語意是指計畫;第二個語意則是平面圖的意思。因為包含有計畫與平面圖這兩個含意,可說是意味著房屋的整體規畫以平面圖來展現,或許這就是建築師會執著於「plan」這個字的原因。
不管是「間取」,還是「
plan」,在考量房間的配置時,基本上都必須以居家的日常生活方式來思考。某個住宅就是專為某個家庭來建造,是非常私人性的建築物。因此對於房間配置上的要求,就要能夠具體呈現出,住在這裡的這個家族的需求。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即使是將這個家族的需求都給展現到最極致了,也不一定就能成為住起來舒適的家。為何會如此呢?
這是因為沒考量到房間和房間、空間和空間的連接方式、開口部的位置或大小、由開口部進來的風或光、還有做家事時的動線、視線。如果沒有一邊將各種事物加以連結,一邊考慮結構的話,就會造成住起來不方便、不舒適的結果。
所謂隔間就是一邊考量牽連居家生活的種種有形、無形的事物,一邊構築而成的。所以不論是稱為間取或是
plan,居家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要凝缩在裡頭。

只考量功能性,住起來未必舒適
比如說,水往低處流,風往通風處吹。如果在這流動的動線上加點載重,不管是水或是風,都可以在此形成一個停滯點。但是要是能將這個停滯點,再順利地接上下一個流動動線,則這個停滯點就可形成一個小小的休息處。另外,有時如果將一條流動動線分為兩條,可以使整體的流動更為順暢。更可以在流動動線的旁邊,做一個不受動線影響的停滯點,這樣的話那裡就可以形成一個安靜休憩的場所。
在居家生活的活動中,有些活動也可以說是一連串的作業。回家時進門,在玄關附近的動作;做飯時在廚房周圍及端菜到飯廳時的動作,仔細一想,一天內有數都數不盡的動作。
為了讓這一連串的作業能流暢地來進行,就不得不考量隔間的功能性。可是,只要考量到功能性就行了嗎?絕對不是這樣。居家生活是在追求功能性之外,還必須講求情調。不是光想如何做才不會造成流動停滯,而是要思考如何使流動更加順暢,又能額外形成一個安靜的場所。
功能性與情調的追求並非相左的事物,除了以使用上的方便性來考量隔間規畫外,還要思索如何才能將居家生活所追求的安定感、安心感,這些無法有形化的元素加進設計中,這一點非常重要。

經得起歲月考驗的家
說隔間是居家生活的建構過程一點也不為過。
完成後的隔間就是人們要在這裡生活數十年的地方。雖然說住宅是單調的東西,而在歲月的時間軸上一直存在的正是住宅。所以住宅就要能夠經得起歲月的考驗,除了要具備功能性之外,還要能夠充滿恬靜的氣氛與舒適性。但這並非簡單地將房間與房間串連起來就可達成,必須付諸各式各樣的巧思來實現才行。
但是,一旦思考太過拘泥於邏輯框架裡,隔間本身就會與生活脫節,容易矮化了本身該有的格局。住宅畢竟是很個人化的東西,不能用一般論的方式來統合構想,而必須從很多的特殊方案中,去理解與體會隔間的奧妙。

基於以上的想法,特以至今我在
Bleistift一級建築士事務所,所設計的住宅案件為實例,整理成本書。如果能成為各位建造房子時的參考,將是我的榮幸。

本間 至

 


【內容連載】
Chapter.1 由各個「場所」來思考「隔間」

Chapter1-1 送往迎來的入口與玄關

考量建地的寬度或前面道路的位置等等的外在因素,以及建地內人們如何生活的內在因素,為求調和這兩者的關係,會使得進入建物的引道方式有所不同。方法及形態也千差萬別,應該就和蓋房子的數目一樣多吧。

從前人們有「大門之家,方是大宅」的想法,所以獨棟屋一定要有個大門。即使圍牆籬笆簡單就可以跨過去,這樣也弄了個大門;道路進來僅一步就看到玄關門,也造了個氣派的大門,豈不是要與來者鼻子碰鼻子了。像這種門就與居家生活的必要性相去甚遠,不過是徒具形式罷了。

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把門牆都拿掉,轉去研究建地的位置或生活上的必要條件,就應該可以看到住宅的進路方式,其實有著各種的可能性。同時還要掌握入口或玄關的基本功能,既然是迎送客人的地方,就要以讓客人感到愉悅為大原則。

玄關內也一樣。日本是世界上少數進家中要脫鞋的,但是太遷就這個習慣,玄關反而可能變成了脫鞋區。玄關是回到家時最先感到安心的地方,同時也是生活動線的出發點。如果無法將這個出發點納入隔間的相關位置中,家裡的生活動線就會產生突兀不自然的問題。

玄關代表的精神性、功能性,以及在隔間規畫上所扮演的角色等。必須將諸如此類的玄關相關的各個面向,與整個入口空間的對應關係一併考量,這也是隔間規畫的起點。

入口處作庭院
有時顧慮到方位,在與隔壁鄰居之間設置了小庭院,結果陽光被鄰宅擋住照不進來,變成一個沒陽光也不通風的死地。
也有為了可以滿足採光及通風,將庭院設在走道邊的做法。但如果只是把它當成是單純的庭院,就可能變成與生活脫節的空地。
在這裡,就要考慮讓它與其他的地方結合,將庭院變成是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場所。
沿著走道進來,說到實質相伴的地方,就會聯想到玄關前的入口空間。使入口空間與小庭院結合,便可以創造出豐富的空間變化。

多功能的使用
入口空間用圍牆圍起來,作為一個浴室景觀。門廊與玄關的地板材質相同,當玄關的拉門打開後,就與地磚連成一體,給人寬廣的感覺。集多種功能於一處的入口空間,將剩餘的一點點空間都給活用了。

Chapter1-8 小孩房不要做成獨立空間
在榻榻米上睡覺的文化,與在床上睡覺的文化的差別,也會表現在小孩養育的方式上。在榻榻米上睡覺的文化中,小孩到了特定年齡前,父母親陪著邊睡邊讀故事書給小孩聽,或是邊唱歌邊哄小孩睡覺的畫面,很容易就浮現腦海。如果是床上睡覺的文化,父母陪小孩睡的習慣就不是那麼根深蒂固,也就不會有這樣的印象。

睡在榻榻米上的空間界線比較不明確,關係上也比較曖昧。而床的界線就比較清楚分明。因為睡覺型態上的不同,自然產生了養育小孩的方式的不同,這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個人的空間領域,從出生開始是不是很明確,個人隱私的感受也就這樣被養成了。

日本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個人隱私的概念也跟著進來。其中戰後的住宅興建中,小孩房走向了獨立空間的建築趨勢。本來作為獨立空間的房間就比較與日本文化格格不入,所以日常生活上常產生不協調的問題。但也不能說回到過去的形式就是完全正確的選擇。所以在這裡就考慮到,看起來像是獨立的房間,但設計上採不完全獨立房的做法。這個方法就是將房間確保為個人的使用空間,卻又在房間的某個地方與其他空間相連接,由那裡再接到另外的房間去,讓人有種空氣相通串連的感覺。這種曖昧的串連方式還蠻能符合日本人的習性。尤其是小孩的房間,更需要這種曖昧的關係,不是嗎?

利用穿堂
大家應該看過連續劇裡上演過這樣的畫面,就是小孩把自己反鎖房間裡,父母站在走廊對孩子喊話。走廊與小孩房就靠一道門來區隔,這個門打不開時,就決定了與其他空間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鬆懈一點的話,家人的距離感就會拉近一些,應該思考實際的狀況後,創造出若即若離的關係來。
打造親近的關係要靠曖昧的空間。不要用一片門就讓一切黑白分明,安插一些灰色空間,可以讓親子關係產生明暗對比。這個明暗對比就能靠穿堂來實現。

小小的連接口
兩個小孩房中間夾著兩張上下位置錯開的床。在床頭上方開個小洞,讓兩個房間可透過小洞連結。同時透過樓中樓的挑空,又可連結樓下的
LDK空間,樓上樓下可互傳動靜。


Chapter1-2 廚房要從生活動線來考量

若認為廚房單純是「做飯的場所」,那就只要考慮廚房與用餐位置的關係就行了。廚房雖然是做飯烹飪的場所,卻也是一天中進出最頻繁的地方。在家做飯並無法像專業廚師那樣,只要專注在料理上就好。在做菜的同時,還不得不去注意到繁雜的整體家務進行的狀況。這就像是,日常的煮飯做菜,跟假日時由男人下廚實際上有很大的不同。
尤其在準備早餐時,這時候動作一定更快。趕著準備早餐及便當,還要叫賴床的家人起來,也得記得把髒衣服塞到洗衣機裡。如果自己也在上班,那還要做外出的準備。到那裡一下,又去那邊一下,在家裡跑來跑去。即使在以前,不像現代這樣忙碌的迎接每天的早晨,但也是得把注意力放到其他的事情上,邊做其他事,邊準備料理。
準備料理之外,也有很多事都在廚房進行,像喝水、泡茶、找餅乾。拿垃圾出去倒,或是買東西回來後趕快放進冰箱或儲藏室。
這樣看來,廚房還真是家裡的交叉點。似乎應該考量整體生活動線之後,才決定它的位置。使用上的便利、喜愛的設計都先放一邊。首先,要去深思熟慮廚房在整個平面規畫的位置。

廚房的內動線
在做隔間規畫時,要先想像各種生活情景再來設計。優先順序的安排會因人而異,有些則是放諸四海皆準。
例如,買東西回來後,從玄關直接跑進廚房。像這樣的動作每天反覆,就意味著玄關到廚房的動線優先順位高。
在這條動線上要將收納間規畫的話,那玄關這邊就是鞋櫃間,而廚房這邊就是餐具間。這樣一來一種收納就有兩種功能。而且也是一條連接兩個空間的內動線。


Chapter1-14 工作與興趣兼得的空間

我曾經住過三代同堂的房子,連我自己的小孩在內,見證過五個小孩的成長過程,所以很清楚每個孩子讀書的方法、遊戲的方法都多少有所不同;有一定在自己房間唸書的小孩,也有進了自己房間後絕不會馬上唸書的小孩。冬季來時,有的小孩躲在閣樓內的電暖桌裡頭滾來滾去,但也有的泡在奶奶的房間看漫畫。每個小孩都會去找自己覺得舒適喜歡的地方,再將那個地方當成自己的生活領域。

小孩不斷地成長,生活型態也每年都在變化,因此喜歡的活動領域也隨之變化,最後離家外出。然而大人的生活領域就不會在家裡換來換去,也不會被認為哪一天就會搬出去,所以讓自己的生活領域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壞。

工作相關的物品常會無上限的不斷增加囤積。如果是與自己興趣相關的東西,搞不好還會比工作用的東西要來得多,最後整個地方都被占據也說不定。東西越積越多,要像游牧民族一樣把所有東西帶著遷移就會很困難,這種情況下自然會想找個地方作為自己的生活主領域。這樣的地方放在家中的某個角落,能使人更沉浸於居家生活中。
如果這個地方是在家裡全天工作用的,就應該是個人專屬的空間。為了能兼顧家事與工作,有些人會設置在廚房旁邊。如果只是放自己用的一些瑣碎物品,或是用來寫些東西的地方,那在臥室的一角也就夠了。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與興趣,應好好考量如何安排自己的專屬領域,一旦有了這樣的地方,生活就可以很有情趣。

走廊也可以是工作場所

在有限的空間下,想要有效使用起居空間,自然就會把走廊拿掉,起居空間就兼作移動用的空間。
但如果是私密性高的空間,移動用的功能就會削弱。就像是臥室或小孩房通常就設在邊間、動線的盡頭。
因此若把自己作為工作或興趣使用的空間,設在家人會來來往往的地方,應該也不錯。這樣還能讓人感覺這空間兼具了家人共用的功能,家人溝通的機會自然會變多,同時還可以共享彼此的興趣。而這個地方也就會成為家人交流的園地。

經常通行的場所
這是一棟呈口字形的中庭式住宅,走廊的一部分作為書房區。拉門打開後,在視覺上書房與中庭構成客廳的一部分。盥洗室到玄關的這條內動線,是通到二樓臥房的迂迴動線。


Chapter.2 從「隔間」來領會「舒適」的居家

風的動線
在蓋房子的時候,一定會牽涉到的關鍵字就是「通風」。全球來比較的話,日本的氣候算是比較偏溫暖的,夏天的濕度又特別的高,可說是屬於高溫多濕的氣候。能夠緩和濕氣的就是風了。
風吹身體,體溫就會下降。在相同的溫濕度下,有沒有風在吹,濕熱的感覺完全不同。但也不是說有風就是好事,特別是最近有越來越多人對於人工製造的冷風不適應。從酷熱的室外進到冷氣間的瞬間會覺得很舒暢,可是過一陣子之後身體就受不了冷風了。機械式的風沒有變化,即使做出變化來,這種變化也是規則式的變化。到頭來,這種風還是無法讓人真心感到舒服。
正因為了解機械設備的極限,所以人們還是會希望可以有自然風。而且不只是想要涼風進來就好,更渴望能做到讓室內的空氣流動。換句話說,就是不是想要風,而是希望通風。
以前的房子包含從細縫鑽進來的風,到處都很通風。但是現在的住宅講求耐震、隔熱等功能,通風的設計就越來越困難了。話雖如此,但只要利用一些小設計終究還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不經意的地方也有風流動
隔間格局是考慮種種的因素後,並將這些因素堆疊後做出形狀來。所根據的基礎就是人的活動。邊思考人們的活動,邊構成整個隔間格局。
考量起居生活,想像人們的活動模式,最後即使能做出可洄游的生活動線,在房間的某一角落也一定會是個盡頭。如果是人,走到盡頭再走回來就好,可是風就不能回頭了。也因此在空間的盡頭,風是無法流動的。
就算是生活動線上毫無問題的隔間設計,也一定存在有風停滯不動的地方。若能在這些通風不良的地方製造一些氣流,便可使生活的舒適性大為增加。濕熱以及氣味重的現象應該就會消失了。在思考隔間格局的時候,必須運用想像力,去感覺一些細微的風的流動。

房子中央也能通風
這是兩代三家庭住宅中母親住的樓層。考量到泡茶的便利性,設置了一個迷你廚房。雖然只是個小廚房,但因為會用到水,所以不想設置在客廳的角落。討論的結果,就設在靠近盥洗室、廁所的私人空間裡。礙於整體的隔間規畫,使得這裡無法與室外氣流相通。但還是希望這裡也能通風,所以就在側面正對著樓梯間的牆上開個小窗,利用這扇窗的開關來調節風量。風透過這個窗,就可以從廁所到客廳通行無阻,風道橫跨整個屋內空間。

照亮動線空間
現在的住宅都盡可能將移動空間縮小,就是為了有效使用住宅面積。與起居室空間合併一起的移動空間,明亮的程度也會跟起居室相同。但並不是所有隔間規畫都能如此,難免會有單獨的移動空間存在,而且也可能出現沒有窗戶的情況。
走道兩側如果有起居室,還可以通風,可是要有充分的光線就不容易了。單純看做移動空間來處理,就只能是這樣子了。但如果能引進光線來到這微暗的走動空間,感覺會更好。事實上,移動空間可以因為光線的運用,而賦予這個空間新的居家機能。

引光入各個空間
在一樓寬廣的客廳設置螺旋梯。從這裡上了二樓,樓梯口附近通往陽台之間只有一個玻璃門作為採光用,光線根本不足。必須再從螺旋梯的上方開一個天窗,由這裡將光線導入,以照亮客廳角落。

以收納櫃區隔
同一空間要應付多種用途時,就必須利用一些方法來做區隔。用途不同使用的東西也會不同,所需的東西自然會增加,這時候就要有收納的空間。壁面的收納櫃畢竟容量有限,為了增加收納量,只好把腦筋動到區隔空間用的隔間牆來做收納櫃。
居家生活可說是一場與收納對抗的戰爭,收納櫃永遠不嫌多。若是在居家必有的牆壁裝收納櫃,就絕不會造成生活不便。不過,把焦點放在如何增加收納量,而把收納櫃加高到與天花板等高就顧此失彼了,這樣空間被切割開,喪失了應有的寬敞感。應先保有寬敞度,再針對用途將空間區隔開來,才來增加收納量。把具有隔間功能的收納櫃固定在一個高度,才能真正發揮隔間和收納兼備的效果。


Chapter.3 「隔間」要從「生活」來著手

小而優的住宅
所謂大可兼小,如果東西有大有小,通常會先去注意那個大的。土地或住宅都是如此。
LDK20疊、臥室8疊以上、玄關也要夠寬,還要能悠閒的享受泡澡的樂趣……要能滿足這些需求,還真得要很寬敞的空間才行。大家會這樣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好不容易有屬於自己的家,當然希望能夠擁有比現在的生活空間更加寬闊的空間,不然就不能稱為舒適的居家生活了。
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就居家生活來看,是不是越寬敞就越好呢?如果不是這樣,我倒想好好的來摸索一下,怎樣才是真正符合居家生活所需的寬敞度?意外的,我從中漸漸體會到住在小型住宅的舒適感。
就實際面來說,小型住宅的水電費一定比較省,打掃也容易,東西不會越堆越多。也就是說,小小的居家環境本身是比較環保的。而且不只是實際物質上的好處,還有精神上的舒適感。這種舒適感除了來自於空間的密度之外,還有家人之間距離感的縮短。
恰到好處的密度所產生的恰到好處的距離感;透過小型住宅的特殊隔間規畫,就更能接近這樣的目標。

彈性的運用空間|小型建案
所在地:東京都世田谷區
家庭成員:夫婦
基地面積:
73.00m2
建築面積:36.30m2
樓地板面積:72.60m2
構造規模:木造兩層樓
施工單位:渡邊富工務店

這是三十多歲夫婦住的
21坪的房子。考量到未來的可能性,規畫兩個臥室,一個暫時用來當多功能的預備空間。廁所就只有一個,與一樓盥洗室共用,空間盡可能做到極限。一樓都是獨立的房間以及衛浴設施,二樓則只有LDK。這個空間設計十分寬鬆,不過在生活當中總會增加一些東西出來。如果房間不加以整理,寬敞的感覺也會被打破,因此就把客廳的一角騰出來當作收納間。

兩代(多代)住宅的安心感
日本戰後產業構造大幅變化,在自己生長的地方,能夠找到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伴隨而來就是家庭核心化,單世代家庭成了一般生活居住的單位,多世代住宅變得越來越少。多世代家庭普及的時代,精神生活上的確讓人覺得有點煩,但是除了小孩之外,男女老幼都各有各的工作,全靠著彼此互相幫忙來度過這種忙碌的生活。
戰後隨著核心家庭的興起,演變成男性到外面工作,女性則為專業家庭主婦的社會結構,特別是都會區更是明顯。核心家庭只有夫婦兩人來照顧小孩,在托兒所或幼稚園還不是很完備的年代,很自然的女性就得留在家裡照顧小孩了。核心家庭往往使女性不得不遠離職場。然而多世代的大家庭,如果女性本身有意願就可以回到職場,這也是最近為何多世代住宅興起的主因。
多世代家庭確實給家庭人際關係帶來負擔,但是多世代家庭生活的好處也很多,例如有利於女性回到職場。話說回來,戰後發展成熟的個人隱私的概念,會使得過去多世代的生活方式,遲早發生齟齬和格格不入的問題。反觀現代的多世代居家生活,多注重保有個人與家人的隱私,同時也重視與家人的互動接觸。
現在多世代住宅,因為大人人數的增加,生活上反而由從前的吵鬧煩雜轉為安心感。這其實也是因為隔間規畫的方式不同,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上下
˙左右分開的三代|三宿的建案
所在地:東京都世田谷區
家庭成員:夫婦+夫婦+小孩(三代)
基地面積:
334.84m2
建築面積:113.65m2
樓地板面積:307.65m2
構造規模:RC構造(一樓)+木造(二、三層樓)
施工單位:渡邊富工務店

這是父母及兩兄弟的兩代三個家庭的住宅。因為是三個家庭,所以將來也有可能會有某個家庭搬出去。屋主打算等到那時候可以將空出來的房子租出去。考慮到這樣的問題,各個世代的居住空間就必須完全獨立。設計上就要考慮做成集合式住宅或是長屋型(各有各的門口)的集合式住宅。由於集合式住宅的法規限制較嚴,所以採用了長屋型的三代住宅。父母親住一樓,一樓以上是兩棟前後排列的雙層獨棟設計。為了避免樓上的噪音,一樓部分以水泥建造,二、三樓才採用木造。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