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4400201

月光下,我想念:寫給音樂的情書(附贈音樂演奏CD)

作者 石青如
出版日 2016-10-01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隨書贈送音樂CD,交織視覺與聽覺的想像。 (全長約28分鐘)

.臺灣幻想曲(小提琴/鋼琴)
.生命的頌歌(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共四樂章)
   第一樂章        不息
   第二樂章        恬適
   第三樂章        知足
   第四樂章        歌頌

作曲︰石青如
演奏︰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
張雅婷/鋼琴。彼德.希洛汀/小提琴。費歐娜.湯普森/大提琴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授權使用]

看更多

內容簡介

★ 知名音樂家石青如以音樂入文,介紹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對樂曲的詮釋,以及對生命的熱愛,是本優美如樂音的散文集。

★ 隨書附贈28分鐘石青如之作品演奏CD,以曲佐文,讓讀者更能馳騁於石青如的音樂世界。

★ 向陽、吳念真、李文英、林肇富、劉馬利、蔣理容、蘇顯達  溫柔推薦

音樂像母親般聆聽,注視著所有的傷口,溫柔地陪伴。文字像孩童般純粹,馳騁著無盡的想像,任性地抒發。於是,音樂與文字,交織出一段段詠嘆生命的樂章。

德步西的月光乾淨明亮如詩亦畫,是無負擔的輕盈。貝多芬的月光是從晦暗中偶現的亮光,負載著沉重的生命旅程。然,無論是誰的月光,皆是對愛與美不渝的追求。

知名音樂家石青如,自四歲由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起,便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都有樂音相伴,在耳邊,也在心中。

本書以其對音樂的豐沛情感與優雅溫婉的文字,帶讀者走入一篇篇以音樂譜成的故事。故事裡有音樂家的生平,也有對樂曲的詮釋,亦有對生命的詠嘆。時而慷慨高昂,時而低迴吟詠,生動描繪出生命的美好,優雅如樂音般撥動心弦。

作者以豐厚的音樂素養,帶有感情的文字,寫出一位傑出作曲家在音樂與詩之中往復回返的感動和思維。全書讀來,宛然音樂、詩與生活相互詮解的三重奏,真摯、清暢而有餘韻,動人心弦。

——向陽(詩人、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教授)

青如的創作總讓我覺得是她在面對一個年代、一種情境、一首樂曲甚至尋常生活心有所感時自然流露的一聲喟嘆或一段內心獨白。當她訴諸音符時,婉約朦朧。這回……她訴諸文字,質樸細緻,情意深長。

——吳念真(導演)

青如的文字正如其人,看似清淡,卻餘韻迴盪。優雅又溫柔地說出那些音樂背後的故事,以及她內心纖細的生活體驗。令人捧讀再三,不忍釋手。

——李文英(臺北市政府副秘書長)

讀石青如的散文,一如聆聽她所譜的樂章,篇篇流淌著溫婉無比又善感多才的美麗。這位能以一天光景,譜出〈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這樣蕩氣迴腸的傑作的音樂才女,想來其內在的靈光除了點亮她的創作之路,必也時時朗照著她溫潤的生命。我很榮幸,早早就發現了這塊美玉,在她二十二歲那年……

——林肇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文如其曲,為我的心靈做了一次重組。停看聽石青如老師的作品,沉浸在音樂的濃郁中,享受含英咀華的幸福。音樂是抽象的語言,在一封封寫給W的音樂情書中,是幽微的、內省的,是為美麗而寫,更為生命而寫。

——劉馬利(資深音樂人、媒體人、文字工作者)

聽石青如的音樂,感受到濃濃的文學氣息;讀石青如的文字,卻好像聽到嬝嬝的旋律。抽象的音符和具象的文字在此交會,發出乍現的靈光。這本小小、美美的書,少少的文字恰恰好留下了空間,讓聽者、讀者、作者的心思,流蕩、迴旋……

——蔣理容(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

一位作曲家原以音符譜寫自己的音樂世界,轉而化身作家以嫻熟的文筆,將她對音樂的豐沛感情,以優雅婉約的文字跟讀者娓娓道來她對音樂的詠嘆,如此的才女就是作曲家石青如所刻劃的生命歷程,全書精采生動描繪出:你我想念的月光下!

——蘇顯達(小提琴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石青如

來自一個音樂家庭,四歲由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七歲接觸鋼琴。在她早期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已展現相當的音樂天分。後以全國榜首考取第一志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師大音樂系畢業後獲助教獎學金赴美深造,於波士頓大學雙主修作曲及鋼琴演奏,並擔任大學部與研究所助教,因優異成績表現授予The Society of Pi Kappa Lambda榮譽會員,隨後進入紐約市立大學作曲博士班攻讀作曲。

作品包括獨奏、獨唱、室內樂、合唱音樂及管絃樂、協奏曲等。風格涵蓋廣泛,深情流暢,兼具古典與現代、藝術與通俗之美。尤擅長以臺灣歌謠的素材融入作品,投入對母土臺灣的熱情,做最真摯的詮釋。曾於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西雅圖、休士頓、洛杉磯、科羅拉多、田納西、柏林、斯圖加特、多倫多、新加坡、日本及臺北國家音樂廳、新舞臺及臺灣各縣市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作品。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400201
ISBN:9789861335933
272頁,25開,中翻,平裝,書衣,單色
看更多

目錄

第一輯 寫給音樂的情書

1. 月光

2. 德步西

3. 山城歸來

4. 誰的月光

5. 貝多芬的電話

6. 貝多芬作品101

7. 給愛麗絲

8. 黃金分割

9. 神性

10. 理解

11. 舒伯特

12. 鱒魚

13. 伯恩斯坦

14. 包羅定

15. 誠懇

16. 作品119之1

17. Arabesque

18. 詩人之戀

19. Problem Solving

20. 馬勒第八有感

21. 春寒

22. 熱烈

23. Diana Krall

24. 寒日冬陽

25. 牧神午後

26. 旅人之歌

27. 轉動

28. Magic Chord


第二輯  寫給詩與字的情書

1. 寧靜的巨大

2. 佛手

3. 鏡面

4. 油桐花

5. 睏起風來伴

6. 王祿仙

7. 曇花開

8. 楊牧

9. 遙遠的悲哀

10. 發自內心

11. 獨白相伴

12. 毒品

13. 書

14. 波烈露

15. 莫內

16. 白居易

17. 老殘

18. 王維

19. 趙元任

20. 人影松痕

21. 雨過天青

22. 食蓮人


第三輯  寫給生活的情書

1. 花朵綻放

2. 老醫生

3. 春風

4. 寂靜

5. 小提琴

6. 彈琴

7. 清明美麗

8. 信使

9. 孤獨

10. C小調

11. 心靜自涼

12. 專注的蕭邦

13. 春夜無聲

14. 胸中塊壘

15. 練琴有感

16. Ruth Slenczyska

17. 美與愛同在

18. Stravinsky

19. 夏夜

20. 自得其樂

21. 精神裂痕

22. 寫作初心

23. 記SFSO馬勒第五

24. 蕭邦品味

25. 寂寞星星

26. 海

27. 蝴蝶

28. 感冒

29. 井


看更多

試閱

★ 誰的月光

親愛的W︰

一邊寫著演講稿,心裡一邊想著有關月光的事。

嗯,先放下稿子,說說美麗的月光吧。

一位自稱對音樂完全不懂的好友,偶然裡聊到他對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感受。他說他覺得貝多芬的月光聽起來像是從晦暗中顯現出的亮光,和德步西清靈唯美的月光很不一樣。

是的。貝多芬一生除了愛情十分不順遂,耳疾更帶給他無人能理解的痛苦。他在聽不見聲音的世界裡獨白著生命的旋律,在黑暗的絕望裡刻畫著內心的皎潔,所以他的月光美之更美,潔之更潔。

誰說「學」音樂的人一定比較懂音樂?有寬大溫柔宇宙之心的人,便能在音樂裡無入而不自得,悠然與藝術家產生跨越時空的生命共鳴。好友直覺的感受,完完全全契入了這兩位作曲家的人格本質與生命歷程。

傳說,貝多芬這首題為「幻想式的奏鳴曲」——月光奏鳴曲,是題獻給一位當時他心儀已久卻得不到青睞的女性。貝多芬一生愛慕過不少女孩子,卻從沒有結過婚,他與這些心儀的對象總是無緣。現實短暫人生裡不可得的,只能在音樂裡留下深情的印記。

想到此節禁不住心頭一熱,眼眶濕潤了起來。

回轉頭來聽聽德步西的月光,卸下了貝多芬沉重的生命感,一片乾淨明亮如詩亦畫,便是無負擔的輕盈,或許還帶著一點潔癖。

然,無論是誰的月光,皆是對愛與美不渝的追求。

於是我想著:什麼時候也寫下自己的月光?

石頭


★ 舒伯特

親愛的W︰

日安。

幾天前一對很優雅的夫婦邀請一位朋友和我去舊金山市的Davies Symphony Hall 聽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演奏會。車子一路沿著Highway 280開去,約一個鐘頭路程。 

這對夫婦的先生當年是台大交響樂團的團員,太太也在台大合唱團裡擔任女高音solo。二位都是古典音樂迷,對於美國的交響樂團及指揮家們如數家珍,頗有研究。

八點鐘音樂會準時開始。曲目安排得有點冷門:舒伯特的交響樂作品,還有一首委託創作的現代作品。

舒伯特並不以交響曲的寫作聞名於世,他的音樂成就主要在藝術歌曲上。幾百首的聲樂作品流世,為他贏得了「歌曲之王」的美稱。

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他的交響曲《The Great》是1826-27年間完成的。那時舒伯特大約是二十八、九歲。這首樂曲風格接近莫札特式的簡潔,帶著舒伯特音樂特有的純真感,四平八穩,聲響和色彩也屬於古典時期的溫暖和諧。

聽著台上的演奏忽然心想:舒伯特完成《The Great》的同一時期,貝多芬已是五十多歲的年紀了(死時56歲)。他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也已在1822-24年間完成,比舒伯特的《The Great》還早幾年。

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無論在曲式結構、管弦樂色彩或音樂語彙,在音樂史都是很難被超越的地位。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裡,音樂已不局限於客觀的藝術表達或在教堂聖殿裡用以崇敬上帝,個人意志與情感逐漸有表達的空間,樂曲形式和結構上也有更多的自由——不是被給予的自由,而是作曲家們以作品挑戰保守勢力的成果。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每一首都為西方音樂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每一首都自成一格,都創造出獨特典範。而第九號《合唱》在當時更是結合器樂與人聲美學的先驅。

再回來剛剛的舒伯特。

我猜,在寫作《The Great》的時候,舒伯特應該是聽過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了? 至少也聽過他的更早的幾首交響曲了?

即使是聽過了偉大的作品,甚至也用心學習,尚無法保證舒伯特也能寫出同樣突破性的作品。  

這首《The Great》,同樣也是舒伯特的第九號交響曲,小巧精緻,就他個人來說,是為世人所稱讚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當時的舒伯特還不到三十歲,才恰是貝多芬人生時光的一半又多一點點。然而與巨人般的貝多芬交響樂典範並列一起,《The Great》相形之下顯得中規中矩守成有餘,然而在開創性上來看,終究是不及貝多芬的。

*

我領悟到一個事實:創作之路無法複製,也無捷徑。每位創作者都只能按照自己的步伐,走自己的道路。基於個人人生經驗的累積上,寫出自己的音樂想法,努力再加上原來的天份,才有可能創造出有個人辨識度與獨創性的作品。

被上天指派成為最偉大的,只能是唯一?我想貝多芬的同時期作曲家們,也都用一生成就了個人生涯的最大值。然而在貝多芬閃耀的光芒之下,卻註定要黯然失色些,想來還有點無奈。

*

雖然舒伯特不是我的最愛,但是朋友的熱情、晚餐的佳餚與美酒,還有 intermission 時的好吃巧克力冰淇淋和餅乾,都帶給我無比的開心美好。

「下回再請妳一起來聽音樂會!」夫婦朋友和我揮手晚安,時間已近晚上十一點半了。寒風裡雙手凍得冷冰冰,我拉緊了長外套向他們道別,心中溫暖滿滿。


石頭

★ 花朵綻放

親愛的W

心情可好?和您說說話。

鋼琴上的高音琴鍵因為空氣乾燥的緣故,有幾個琴鍵常常走音走得厲害。約了調音師Mr.Kaplan來為琴調音,整理一下聲音的均勻度,並把產生雜訊的琴鍵修整一下。

"Some dampers are damaged. I fixed them."頭髮花白目光炯炯的調音師說。

正收拾著工具箱時,Mr.Kaplan看見旁邊書桌上一張我最近正在聽的鋼琴家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的演奏CD。他摘下眼鏡湊近了眼睛,拿著那張CD正反仔細端詳。

"It's a young picture of his.",Mr.Kaplan 說。

"Yes, it is very young picture. There is an older one inside." 我回答,並翻開CD小冊的內頁,裡面有另一張霍洛維茲的照片,約三十歲左右。

老先生拿著CD顯得愛不釋手。左右看了半晌忽然冒出一句:"Oh, I have a lunch appointment with someone, need to go."把CD擺回桌上然後急急地低下頭拎起工具箱往外走。

我將CD放回Mr.Kaplan手中,笑笑跟他說:"You keep it."

"Oh, really? You sure? You have another one?"

"You keep it." 我說。

老先生拿著CD連聲說謝謝,原本線條硬梆梆略帶神經質的臉上,笑開了兩個彎彎月亮似的眼,可愛極了。

"Thank you for coming, have a good lunch."我跟Mr.Kaplan遠遠揮手,望著他走向停在前院路邊的白車,輕輕地把工具箱放車後置物空間,手中拿著CD走進駕駛座。

*

第一次請Mr.Kaplan來為鋼琴調音,大概是七年前的事了。帶有口音的英語,我猜可能是俄裔或波蘭裔。

就像之前幾位調音師來家裡為鋼琴調音一樣,他們開始工作之後, 我通常不待在琴房,免得給人家一種壓力的感覺。

那天Mr. kaplan一進琴房準備之後,我便自行告退,並跟他說有事喊我一聲,馬上過來。

正在廚房準備為Mr. Kaplan泡杯茶的時候,琴房傳來了陣陣聲音,但那不是調音時單調乏味的琴鍵敲打聲,而竟然是……

蕭邦某個曲子的某個片段,敘事曲?詼諧曲?練習曲?馬祖卡?波蘭舞曲?

我在腦海裡迅速搜尋音樂的記憶。

琴房裡的琴聲快速流動著,不同曲子不同調子,一段接著另一個段,有時是吟唱的部份,有時是樂曲技術非常艱難的地方。毫無遲疑,完全像開演奏會一樣的熟練無誤。

洋洋灑灑約十多分鐘後,Mr. kaplan才開始動手調音。

「這位gentleman,不是調音師,他是鋼琴家!」過去他應該是位優秀的職業演奏家,可能是因為移民或謀生的現實因素,而從事調音師這個行業?心中忖思吃驚之餘,還感到微微的惆悵。

調音完成後,我端了杯綠茶進琴房給Mr.Kaplan。本來想問他過去是不是從事演奏,但又怕觸及隱私,於是只對他說:

“Your playing is very beautiful. I really enjoyed it.”

Mr. kaplan的臉上沒什麼表情變化,也沒有直接回答我的話。他只說:“You must have been playing a lot. Because all the music scores on the book shelves look old and ripped.”

原來他一進琴房就注意到靠牆書架上整排的舊琴譜有些都已破損。我會心一笑。「嗯,他一定也和我一樣很愛鋼琴。」

之後每當鋼琴需要調音的時候,我一定打電話給Mr.Kaplan,再沒找過別的調音師了。

請Mr.Kaplan調音固然是因為他用耳朵來判斷音律*,調整出來的聲音非常和諧。但另一方面,我其實是想聽他彈琴啊。

*

今天Mr.Kaplan來調音,沒有彈蕭邦,而是彈了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的前奏與賦格(Prelude and Fugue)。

《戰地調琴師》書裡那位也彈得一手好琴的調音師,最喜愛的音樂就是巴哈的前奏與賦格。

前奏與賦格是一部開展調性無限可能性的偉大作品。共有兩卷各二十四首,合起來四十八首。故事裡的調音師說這部作品是調音藝術的見證。他認為每一首都有其獨特的性格:第一卷第一首C大調傲然自得,升C小調的第四首旋律則曖昧不明,是一首「屬於調音師的曲子」,而第二卷升F小調賦格總是讓人聯想到花朵綻放,情人相見。

Mr.Kaplan調完琴之後,我也一股衝動想來練練前奏與賦格。從哪首開始呢?  就第二卷升F小調吧,看看是否真如故事裡描寫那般:「花朵綻放,情人相見」。


石頭

注︰一般調音師手中都會有測量音律的機器。當琴鍵擊下,音波的頻率會出現在機器上,調音師藉以作為判斷音準調整音律的參考。有些調音師只靠機器來判斷單一音準,這樣調出來的聲音還「不算太準」。因為音的存在是需要與其他音共存共鳴的。所以調律各個單音之後,還需要在鋼琴上彈奏一組一組的音,例如音階,和弦等。用耳朵來感受它們的和諧與否,但求最符合人的感官所期待的和諧感與美感,才是調律的高手。彈得一手好琴的調音師,耳朵一定對音律的和諧與美感有更高的標準,因為他們調的不只是音律,而是美的音樂。


★ 貝多芬作品101

親愛的W︰

早安。

一早窗外的古怪鳥叫聲咕嚕咕嚕,醒來天色已大亮。啊,睡了好久。  

到後院看看新種的小東西冒芽了沒,果然。一點一點綠綠的,像初醒的嬰兒,真可愛。

*

近來感覺心靈特別接近貝多芬。

小時候練習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多是囫圇吞棗,單單搞定那些古怪指法和吃力的八度和絃就夠忙的了,遑論體會什麼是貝多芬的音樂特質及內在的情感意涵。

日前偶然聽到古典音樂電台播放貝多芬的鋼琴作品。輕柔開展的第一主題不像傳統奏鳴曲形式裡既定的陽剛印象,非常田園,祥和寧靜。這首作品編號101的鋼琴奏鳴曲可算是他晚期風格的開始,當時的貝多芬是什麼狀況呢?翻開歷史,一八一六年。他的耳朵已經全聾,靠手寫小本子與人溝通。

對耳聾這件事,貝多芬是十分怨憤的。他常常暴躁生氣,但又不確定發飆的對象應該是誰。是命運?是上帝?能對上帝生氣嗎?對一位為音樂而生的作曲家,失去聽覺無異是上天給他最大的諷刺與不公義。

當這首奏鳴曲輕柔的第一主題平靜地從鋼琴的中音域流洩出來,我感覺眼角濕濕的。  

「森林中有全能的上帝。在林中我感到快樂,幸福。每一株樹都和我竊竊私語,傾心交談。」大樂聖如是說。

大自然裡感到狂喜的音樂家如此崇敬上帝,不與祂計較失聰的苦厄命運,真心聆聽上帝的話語,寫下寧靜的最深處。音樂裡聽不到音樂家因失聰而暴躁的脾氣,有的是清風是小花,是綠草藍天,是一股看不見的生生不息。

暴躁的軀殼內,有著花朵般柔軟的藝術心靈。惟有對音樂的純潔之心,才能在世俗的混亂裡,對美發出最真誠的詠嘆與讚美。

一曲聽罷,餘音裊繞。

縈迴心頭的不是刻板的音符與節奏,而是音樂裡,無與倫比的寧靜光輝。


石頭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