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170001

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

系列 Creative
出版日 2013-06-24
定價 $430
優惠價 79折 $340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認識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掌握文化產業升級的契機!
展現台灣文化的軟實力,掌握文創產業的真道理,就在這一堂課裡!

獲誠品選書及各界鄭重推薦!
嚴長壽 曾志朗 黃光男 陳文茜 徐莉玲 施振榮 邱坤良
林懷民 吳清友 吳靜吉 吳思華 朱宗慶 王榮文 

台灣原鄉的文化資產,豐富又充滿活力,
充沛的藝術能量、卓越的科技發展,展現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但唯有具備文創的遠見,
培養「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的精準思維,
才能從中開發無限的生機。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項以「內容」比高下的產業,然而許多人並不清楚,台灣的文創「內容」在哪裡?有多少?如何善用?由於國內一直缺乏對文化創意產業完整的理解,使得許多有志投入文創產業的人士,苦於無法活用來自原鄉豐沛的文化資產。
 本書說明台灣文化資產及文創政策的形成,舉出多則國內外文創成功案例,更依主題羅列豐沛的本土文創資源--從自然、歷史、生活、藝術,到地方社區的營造,台灣的文化蘊含著無窮的活力!文創產業的參與者,將可透過本書的引導,探索文化創意「產業化」與產業升級的多元方向,為台灣整體文化創造更高的價值,以及更深遠的影響力。

閱讀「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你將了解:
◎台灣文化政策的形成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文化設施的發展、文化藝術的創作與累積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形成及其內容
◎各國文創產業的成功案例與經驗
◎從創意空間、服務、產品三方面,發掘台灣文創的潛力
◎從多元面向探索台灣豐富的文創資源

《Creative.文創大觀》是由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總策畫,全套共六冊,主題分別為:「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創意空間篇」「表演藝術篇」「視覺藝術篇」「生活藝術篇」「電影電視篇」。預定每半年出版一冊。
 

【作者介紹】
陳郁秀

法國國立巴黎音樂學院畢業,為知名鋼琴家、音樂教育家。曾任文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外交部無任所大使、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董事長,現為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獲頒法國「國家典範騎士勳章」「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文化部文化藝術軍官勳章」等。相關的編著作品:《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文化台灣》《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鑽石台灣:多樣性自然生態篇》《鑽石台灣:多元歷史篇》《台灣─珍寶之島》。

林會承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曾任教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兼文化資源學院院長。著有《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灣傳統建築手冊》《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

方瓊瑤
台灣大學政治系碩士。曾任行政院文建會第一處處長、第二處副處長以及資訊小組組長。
看更多

得獎紀錄

★獲誠品選書推薦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170001
ISBN:9789861342139
頁數:352,開本:2,裝訂:1,isbn:9789861342139
看更多

自序【文創與永續發展】  陳郁秀


撰寫《Creative.文創大觀》系列叢書,心情是惶恐與掙扎的。身為一位職業鋼琴演奏家,因緣際會成為台灣民主運動政治人物的牽手,穿梭於各種反對運動中,有機會接近台灣的土地、社區、人民等基層生活環境的人事物,對於寶島這塊土地是有特別的觀察與感受的。2000年被任命為政府最高文化行政部會首長,更讓我得以雙腳踏遍台灣319鄉鎮的每一個角落。2002年在我任內所推出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即是一項由土地和人民出發、創造新時代生活風格的政策,未料到如今已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政策之一。此政策推動至今已有十一年之久,產、官、學各界對政策內容的詮釋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教育部雖在全國各大專院校創設新系所來因應政策,積極培育人才,但細觀內涵,不管在課程規劃、師資延攬等諸多方面,都常偏離主題。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門理論與實作並行的學問,與一般學術相較,在理論基礎之外,需要更多的實作來印證,並且強調上、中、下游產業鏈的規劃與建立;它注重「團隊」的學習和培養,困難度特別高。文建會主委卸任之後,我擔任外交部無任所大使(2004-2008)、文化總會秘書長(2005-2009)、兩廳院董事長(2008-2011),現在擔任台法文化協會理事長、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學學文創志業顧問、安益國際展覽股份有限公司顧問等官方或民間機構要職,給予我實際操作的機會。因此,我義不容辭地將自身所見、所作訴諸文字,希望能把「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來龍去脈,藉由理論和實例雙方面來解說清楚,讓大家能在此一基礎上共同思考、發想,繼而創造未來。

 本系列叢書包括「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創意空間篇」「表演藝術篇」「視覺藝術篇」「生活藝術篇」「電影電視篇」等六冊。這套書於現在進行式的情境下建立架構,過程中,我既身為論述者,同時又是政策的統籌、執行者,行文之間,無論是第一人稱的主觀見證,或者第三人稱的客觀評述,皆是據實書寫,尤其在智慧財產權、鑑價制度、文化統計等各方面資料尚未明確之際,很難依據數字資料、法律條文等細節,以斬釘截鐵之勢來書寫。這套書的目的不在於交代政策執行的細節,而是試圖在「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中將架構釐清,後續出版的數冊為國內外實例介紹,如此可透過實例來印證理論。

 「文化創意產業」並非無中生有的政策,它是奠基於台灣過去所累積的重要資產(除了歷史文化資產之外,還包括經濟、農、工業、科技⋯⋯等各項成果),它是以「藝術文化」與「科技發明」來促進「產業升級」的知識經濟時代作為。因為它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必須以「國土規劃」的高度及「生活美學」的廣度來詮釋它。

 文化政策必須依法執行,書中對於相關的三項法令略有介紹。《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制定與執行,孕育了生活文化的廣度,1981年立法、2000至2005年修法是關鍵時刻。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的立法,構築當代文化藝術環境,為台灣的表演及視覺藝術開創了多元的大道,更累積藝術文化的高度。2002年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在2010年公布施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中,則整合了《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的廣度與高度,更結合科技、教育政策以及國土規劃的遠見,形成廿一世紀的國家文化經濟政策,為台灣儲備堅實的競爭力。

 文建會自1994年起推動「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觀念,二十年來在「文化產業化」已有諸多努力,但在「產業文化化」方面卻流於形式。甚至我們可以說,正因為「產業文化化」不只是文建會或文化部業務所及的層次,它必須是由上至國家領導人、各部會首長、各縣市首長,在國家治理、部會治理、城鄉治理方面,藉著文化的態度和思考,透過跨部會、跨中央及地方的合作,才能實現及執行的內容;如果執政者沒有這種認知,則難以達成目標。這樣的思維早在半世紀之前,即被法國文化部首任部長、也是全世界第一位文化部長馬勒侯(AndréMalraux)提出,他以總理兼文化部長之尊治國,在上任之時就開宗明義地表達了這樣的文化治理態度。聯合國在第六十五屆大會討論「千年發展」計畫時,也曾經強調文化對促進、實現世界發展之貢獻至為重要,呼籲各國領袖將文化納入國家發展政策。由這些事實中可見文化之於國家治理、城市治理已日趨重要。

 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跨部會、跨中央及地方來共同執行,身為文化首長的政務官更須具備寬大的胸襟。文化是累積出來的,施政千萬不能好大喜功、短視操作,歷任首長的政策能夠持續,並在延續之中創新才是王道。最近幾年文化首長的更迭,讓我們看到政策的斷層,對於國家發展的傷害很大。只有把全民利益、國家發展放在心中,屏除個人作秀心態,制定並執行可長可久的政策,政策要宏觀,執行要細緻,才是應有的態度。政府各部門的政策均環環相扣,如何順應廿一世紀的普世價值,效法上述聯合國所推動的「千年發展」精神,充分發揮文化統整的力量與特質,讓文化政策與永續發展連結,才是理想中文化大國所應呈現的遠見與氣度。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提供學習、執行或有興趣加入行列的相關人士一些基本但重要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邁向未來。

 本書出版要感謝的人很多,無法一一列名,尚祈見諒。特別感謝林會承教授、方瓊瑤前處長,藉由他們兩位專業的論述,「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得以完整鋪陳。另向藝術家董陽孜女士、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賴淑惠秘書、特約編輯張晴文女士、圓神出版社簡志忠董事長、李美綾主編、撰寫序文的專家學者們,以及所有協助本書出版的資料及圖片提供者,在此一併致謝。因資料數量龐大,錯誤難免,尤其在著作權方面若有不妥,懇請告知,當公開致歉並處理。最後,我也要謝謝共襄盛舉、慷慨解囊贊助的企業及個人,包括蘇天財董事長、洪敏弘董事長、台新銀行、東和鋼鐵,以及宏昇營造等。本書若有疏漏或錯誤之處,敬請不吝指教。

看更多

試閱

第六章第五節 台灣本色
 
在常民生活中處處可見洋溢幸福快樂的「台灣紅」、環繞生活四周滋養生命的「台灣青」,以及代表台灣宗教信仰、民俗節慶的「台灣金」,正好合稱為「台灣本色」。
 
「台灣紅」和「台灣青」經過多年的推展,已經很自然、強而有力地和人民之生活交織在一起。現在,代表國家出國展演的藝術家、藝術團體及首長們,在出國的禮品中或展演內容中,經常可看到這兩種色彩的相關設計,以及背後所代表的精神。「台灣紅」和「台灣青」已深植在台灣人的心中,代表台灣品牌走向世界。而「台灣金」除了是台灣風土事物的代表色彩,更象徵一種踏實的、穩健的、耀眼的智慧光芒,是屬於台灣的精神展現。「台灣紅」「台灣青」「台灣金」的推展過程,是經由原創的文化和創意來行銷台灣,塑造台灣的品牌形象。換句話說,從在地資源中找到的一個具有台灣味、台灣社會記憶中的要素,就有機會成為驅動發展的內涵,而台灣的顏色就可以根據這樣的脈絡發展出來。

 以色彩來展現台灣之美的創意並不是空前,過去在國際上已有成功的案例。例如紅、藍、白之於法國,紅、黃、黑之於德國,所以,以色彩來代表國家,是需要文獻基礎及巧思的。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來自各國的選手都將他們自己國家的顏色穿在身上。中國的選手無不各個穿紅穿黃,瑞士的選手以鮮紅和搶眼的白色對比展現,而我們呢?台灣難道沒有自己的顏色,只能穿上灰色的制服嗎?不,台灣是一個山明水秀、人民熱情、民俗慶典莊嚴又神聖的國家,讓我們一起在「台灣紅」和「台灣青」的基礎上,找到表徵台灣精神的「台灣金」。

一、台灣紅:台灣的豔光

(一)桃紅色的文化魅力

 「美感」即是「美的感覺」,它是透過視、聽、嗅、味、觸等五感所體會出的優美經驗。我自己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母親是音樂老師的關係,自小耳濡目染,對於色彩和樂音特別敏感。記得從襁褓時期一直有件陪伴著我長大的桃紅色毛衣,可以說是我對色彩的啟蒙。聽母親提起,那是慶祝我彌月時,師大老校長劉真先生送來的桃紅色毛線。我出生時期的台灣,正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困頓歲月,生活用品十分拮据,這兩打毛線球可是十分珍貴,母親的巧手就這麼一針一針的為我織成毛衣。隨著我的成長,母親一路拆拆打打添上新線,在那崇尚儉樸的時代,她還發揮創意,以原有的桃紅色毛線為襯,搭配白色和深藍色毛線,加大尺寸。而這件毛衣就陪著我一直到小學三年級的歲月。那樣別緻的衣服唯我獨有,穿在身上自然覺得驕傲得意,尤其它載著母親滿滿的愛心,而這份桃紅色的幸福,竟是形成我審美概念的伊始。

 十六歲時我遠赴巴黎留學,投入音樂的世界。在學習的過程中,法國的作曲家奧立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是我在國立巴黎音樂學院「樂曲分析」課的老師,他的第一堂課就告訴我們,視覺藝術中的各種色彩,和音樂中的音色之層次是相通的,他要我們想像每一個音符代表的色彩。有趣的是,受到文化背景、個人經驗的影響,同一個音符給予每一個人的感受大不相同,老師說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正因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創作才能千變萬化。這一席話,改變了我的視野,也打開了我的心靈世界,五線譜上跳耀的音符有了色彩的點綴,憑添無限想像。也許,貝多芬在自然界中散步,感受到田園之美,回家完成了〈田園〉交響曲的記載,也是這種感受的印證吧!日後我在彈奏德布西的〈帆〉〈沉默的教堂〉,眼前就浮出印象派中莫內(Monet)、馬內(Manet)的畫作;而每每彈奏法國作曲家佛瑞(Gabriel Faure)的作品,不論夜曲、船歌、前奏曲、即興曲等,我的腦海經常浮現出桃花紅的色彩,而它獨具的和聲,更讓我有滿滿的感覺。

 音樂無須畫筆即能創造繽紛,更遑論以色彩為工具的美術創作。看著父親畫作中經常可見的朵朵桃紅,或作主角,或是烘托配色,都讓我驚喜不已。父親並不是將桃紅色入畫的特例,瀏覽台灣美術史,不難發現許多前輩畫家的創作中都有此豔色,如顏水龍的原住民畫像、蘭嶼風景等系列創作,或是素人畫家洪通筆下的台灣鄉土風情等,這一切在在印證著桃紅色的文化魅力。

(二)尋找台灣紅

 2000年,我很榮幸地被任命為文建會主委,也在2002年6月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2003年春天,我率團遠赴北歐、英、法考察,出發前即嘗試以桃紅色為此次出訪的概念色,強調台灣庶民生活及廟會盛事的熱情與熱鬧,描繪出清晰的台灣形象,做為介紹台灣的指標。所以這趟行程所有的資料、禮品或服飾,都刻意以圖像和色彩象徵出台灣的喜氣和生命力。此舉未料受到各國文化單位及國際友人的青睞,讓我受到很大的歡迎及鼓勵。丹麥文化部長甚至問我:「這是台灣的代表色彩嗎?」這一句話,肯定了我內心的想法,決定回國後深入研究「桃紅色」成為「台灣紅」的可能性策略。

 2003年初,我們開始尋找「台灣紅」的因子,透過許多文化創意工作者、設計家、藝術家、作家、企業家、民俗及生態專家學者之眼、之手、之心,漸漸凝聚出這片台灣特有的豔光。我們找尋到在自然的生態中,春天的杜鵑花、夏日的荷花、秋天的九重葛,以及春天的緋櫻,不正洋溢著滿滿的愉悅與青春?在生活的細節中,更是處處都可感受到桃紅色在台灣社會中的魅力,例如蛋煮熟後,一般將其浸泡在俗稱紅花米的稀釋水中,撈起來就成了紅蛋,其中的桃紅色代表著喜慶、吉祥,而蛋則取其圓滿、新生、繁衍和生生不息的榮象意涵。如此潤紅的簡單幸福,鋪陳生命的厚度,正迎接一場人生的盛宴。耆老靦腆的臉,笑容跟壽桃一樣,直說長壽祕訣就是樂天知命吧!那一顆一顆桃紅色的壽桃正散發生命的意義,而壽桌上長長的麵線,煮熟前也穿著桃紅色的包裝,在人生重要的壽宴上,「台灣紅」象徵「長命百歲」的人生歷程。一對情侶在眾人祝福下訂婚了,媒婆頭上插了朵桃紅色的花,親友們也為他們準備了桃紅色的鴛鴦被,接著在結婚典禮中,大夥一口又一口吃下桃紅色湯圓,祝福新人白頭偕老,而自身也沾滿一身的吉慶。春節期間神桌上的春花、焚香祈福的香袋、金紙、桌前的八仙彩、元宵提燈,以及阿嬤時代傳統常用的棉被套、衣服的紋飾、捏麵人的色彩、剪紙⋯⋯,都是來自民間生活的台灣紅豔。

 這樣洋溢喜悅幸福的色彩,伴隨著我們走過漫長的歲月,在食、衣、住、行之中,在宗教信仰、民俗禮節之上,處處可見。因此,以「台灣紅」來代表人文是最恰當不過了。沒想到,這個概念在2004年春節一推出,受到所有人的認同,每個人都心領神會地豎起大拇指說「讚!」於是,由一群有心人士持著一顆敏感的心,以微觀的角度切入宏觀的視野執行,從日常生活的體驗、生命的感動,轉化象徵成代表台灣的色彩,「台灣紅」(色號M100 Y10)就此問世。

(三)台灣的品牌

 接著,我看到台灣藝術家林明弘的作品,在文建會提出「台灣紅」的同時,也以「台灣紅」為核心主題,創作了無數的作品,並在國外掀起熱潮,可見他在更早就體會了「阿嬤的花布」所意涵的生命意義。巧合的是,我們幾乎在同一時間發表了這項概念,而這項巧合也說明了台灣人早將「台灣紅」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生命中。當然,在各個單位認同這個迷人的色彩概念後,目前處處可見「台灣紅」的蹤影,它所散發出的喜悅、甜蜜、樂天、長壽、知足、豐收、長紅、財運、瑞氣、寶貴、錦繡、繽紛、風華、歡喜、滿意和幸福,不僅洋溢在湯圓、紅蛋、壽麵上的紅紙、傳統的棉被套之中,更積極在經過符合現代趨勢的設計下,運用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生活產品及各式宣傳廣告、視覺藝術創作、表演藝術創作及各類精神象徵中,甚至連世界品牌LV在中正紀念堂前的年度發表會、代表國家外出展演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外交部對外的禮品,都可以看到強而有力的「台灣紅」燦爛地發光發熱。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的外觀投影,也採用台灣花布為意象,象徵台灣人的奔放與熱情。「台灣紅」成為台灣視覺意象的流行色彩,也代表台灣的幸福與熱情。在數年的推展之後,現在我可以驕傲地說,台灣紅已成功的代表「台灣品牌」,存在國際及台灣人民的心中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