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300154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日 2016-05-01
定價 $330
優惠價 79折 $261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揭開現代人普遍存在,卻多半不自知的「碳水化合物過敏」「麩質不耐」「胰島素阻抗」等形成原因!
★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的結果,本書教你在未病之前找到避開生病的作法!

九成疾病,都從「發炎」開始。能抑制發炎,才有真健康!

飲食中有「抗發炎」食物和「促發炎」食物,你吃對了嗎?

為什麼一直瘦不下來,而且稍不注意又胖回去?
我已經很少吃糖了,居然會得糖尿病?
都避免吃高膽固醇、高普林的飲食了,怎麼會有高血壓?

米飯、麵類是我們習慣的飲食,加上沒有足夠的知識,因此有不少人並不知道自己可能有「碳水化合物敏感」的情形,然而這卻是導致身體發炎,造成肥胖、血糖混亂的關鍵。

在家就能執行!碳水化合物敏感自我檢測

若你的身體有以下這些「腫」和「脹」的感覺,就可能是碳水化合物敏感反應:

.你是否覺得很容易水腫,尤其腫脹感都囤積在腹部的中圍?
.你的手指和腳總是容易感覺脹脹的嗎?
.肚子經常有吃完東西後一直鼓鼓的脹氣感,或老覺得胃不舒服嗎?
.吃完一頓大餐或好吃的甜點後,老是感覺昏昏沉沉地疲勞想睡?

想要進一步確認的話,先量好腰圍,然後連續三天只吃瘦肉、蛋白和蔬菜類,完全不吃米麵類。期間注意觀察身體的變化,三天後再量一次腰圍。腰圍小了一圈,且腫脹的感覺有改善,就表示你的身體無法好好地處理碳水化合物,你有碳水化合物敏感反應。

穩定血糖是健康不生病的關鍵,本書教你認識「碳水化合物敏感」「胰島素阻抗」等致病因,

挑對正確的飲食,吃出身體的自癒力,進而避免各種疾病,健康活到老。

現代人要吃五倍的蔬果才能有以前的人所吃進肚的營養!

當你感覺身體特別累、容易虛寒時,就來一點營養補充劑吧!
這些是取自大自然,對身體好的營養素:

˙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鳳梨酵素

鳳梨酵素對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有著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是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具有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三大功效。更明確地說,鳳梨酵素可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能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薑黃素

薑黃素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近年來發現天然薑黃素的抗氧化能力強,比維生素C、生物類黃酮、維生素E等都還要高。臨床醫學也見證,它還具有抗菌作用能預防血液凝固,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粥狀動脈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作者簡介
林曉凌 (個人化醫療推廣醫師)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

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

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300154
ISBN:9789861364544
176頁,17x23cm,中翻,平裝,全彩
看更多

目錄

<作者序> 病是吃來的,健康也能靠吃重建!

PART1 不只病,健康更是從口入

CHAPTER1 在身體發出警訊之前,就開始保養

1.侵蝕現代人健康的問題之一:肥胖

˙了解脂肪如何被人體吸收

˙看懂健康檢查中的血脂肪項目

2.侵蝕現代人健康的問題之二:血糖

˙血糖是什麼?

˙胰島素如何作用?

˙胰島素阻抗如何發生?

˙胰島素阻抗引發的威脅

CHAPTER2 血糖穩定是健康身體的首要條件

1.平衡血糖的重要關鍵:碳水化合物

˙吃對碳水化合物

˙學會解讀碳水化合物的成分標示

2.穩定血糖一定要知道的觀念

˙什麼是升糖指數、升糖負荷?

˙低升糖飲食的好處

3.碳水化合物敏感與胰島素阻抗

˙忽胖忽瘦的溜溜球效應

˙精緻飲食惹的禍

˙隱形的壓力殺手

˙檢測的方法:血液檢測

CHAPTER3 抗發炎飲食

1.體內看不到的發炎反應,可能導致各種生活習慣病

˙慢性發炎與急性發炎的差別

˙免疫傳令兵:「親發炎」和「抗發炎」傳導物質

˙免疫大軍自亂陣腳而釀災的自體免疫疾病

2.發炎指標的檢測與抗發炎對策

˙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

˙微量白蛋白

˙骨髓過氧化酶

˙脂蛋白磷脂酶A2

˙纖維蛋白原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的油脂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3.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吃對Omega-3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保肝的薑黃素

PART2 腸道健康,人就精神、不生病

CHAPTER1 各種疾病都與腸胃健康有關

1.免疫失調的原點:腸漏症和胃食道逆流

˙造成腸漏現象的原因

˙腸漏現象對健康的危害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

2. 修復黏膜細胞是重建健康的關鍵

˙四R療法:去除、補充、再接種、修復

˙營造健康腸道環境的保健補充法

3. 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就不容易生病

˙跟益生菌做朋友

˙保菌、養菌的良方

CHAPTER2 傷害腸胃道的食物過敏與麩質不耐

1.農作物的成分改變,造成各種過敏問題

˙了解你是食物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過敏

˙食物不耐受

2.認識麩質不耐及麩質過敏

˙麩質不耐

˙麩質過敏及乳麋瀉

3.如何檢測出小麥不耐?

˙自我檢測

˙醫學檢測項目

˙如何預防麩質過敏

CHAPTER3 默默承受各種毒害的肝臟

1. 人體解毒工廠,肝臟排毒SOP

˙第一階段解毒

˙第二階段解毒

˙肝臟是各種維生素的儲藏庫

2.保養肝臟,從改變生活習慣著手

PART3 量身訂作的醫療,讓細胞健康

CHAPTER1 認識細胞的主要成分

1.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必要的營養素

˙正確的補充蛋白質與胺基酸

2.建構你的健康防護罩

˙九大必需胺基酸

CHAPTER2 健康細胞必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1.人體必需的重要維生素

2.人體必需的主要礦物質

CHAPTER3 抗發炎、消除自由基的飲食

1.自由基從何而來,為什麼會危害健康?

˙自由基連鎖氧化反應使細胞受害

˙自由基成為老化、致癌元凶的原因

2.降低自由基傷害的抗氧化對策

˙如何知道身體的氧化壓力偏高?

˙從食物和抗氧化補充劑來抗發炎

3.植物自體合成的天然抗氧化物:植化素

˙植化素的代名詞:多酚類

˙松樹皮萃取物(碧容健)

˙抗氧化成分居水果之冠的莓果類

<結語> 用正確的方法解除發炎危機,身體自然不生病


看更多

病是吃來的,健康也能靠吃重建!

人到底為什麼會生病?

人體的構造是一種非常獨特及強大的有機體。基本上它可以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環境,透過生理機能的平衡運作,細胞在一定的週期下凋零,讓新生細胞接手工作,藉由這樣汰舊換新的程序而生生不息。換句話說,當我們的身體被外來的病原或意外傷害給破壞了,生理系統會自己派出救火隊或醫護兵,衝到前線去剷除外敵並進行修復,確保生理機能繼續順利運行。除非這個平衡遭到破壞,比如該提供給人體的營養沒有充分補充、或是餵養了太多奇怪的東西、甚至毒物,或是應當讓身體休息的時候卻不讓它好好的休息。正常運作下,人體沒有理由久病不癒,只會隨著歲月不可抗力的自然老化,而漸漸走向生命的盡頭。

然而,比起我們的祖父母、甚至更早的年代,儘管醫療技術發達,現代人的身體卻沒有更健康,反而衍生出許多「現代疾病」。什麼是現代疾病呢?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前沒有的病,或是發生率較少的病,而且是因為近代生活環境及生活型態改變才發生的,像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癌症等。其中癌症更是近幾十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這些泛指的「文明病」都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又被稱為「生活習慣病」。

包含癌症等生活習慣病,都是身體長期發炎的結果

我們從流行病學的調查上發現,包含癌症在內,「生活習慣病」都跟運動減少、體重增加、吃過量肉類和乳製品,以及酒精與飲料的消耗等息息相關。

從相關調查的結果可知,有些國家的人民因為習慣攝取大量動物性脂肪、蛋白質及糖,所以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的發生率相對很高;而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日常飲食沒有吃那麼多高糖及高油脂的東西,這類疾病的發生率相對偏低。因此從流行病學的證據可推斷,如果你能夠從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夠預防這些「現代疾病」。本書將在「PART1 不只病,健康更是從口入」,與大家分享相關的概念,希望各位在正確認識身體的免疫機制、發炎與疾病的關係後,能自覺地力行改變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從而過著遠離藥物,且活力充沛的生活。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發炎會有哪些徵兆或現象呢?

最常見的,就是血管擴張後形成的紅、腫、熱現象,也會有疼痛感。所以說,發炎反應就是紅、腫、熱、痛這四種階段進行的過程。當身體組織受到外傷或感染等刺激時,就會啟動發炎反應,在修復到一個程度時,身體為了避免生理能量過與不及的耗損,會接續啟動抗發炎的機制,讓發炎情況消退,然後這個修復程序基本上就完成了。

在正常情況下,發炎反應對人體是有益的,而且通常都能很快復元,比方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是輕微的喉嚨發炎,只要休息個幾天,補充一些好的營養成分,兩三天就能改善。但如果急性發炎的處理程序應該結束時卻沒有結束,就會形成慢性的發炎反應,例如牙周病、粥狀動脈硬化等。牙周病是牙齒或口腔內有持續發炎的狀況,長期破壞牙周的齒槽,使牙齒根部的骨頭沒辦法穩定地支撐在牙齦上。而動脈粥狀硬化,也不是膽固醇無緣無故地堆積在血管內皮下,而是因為內皮先受了傷引起發炎反應,使泡沫細胞吞噬了後面的膽固醇,被破壞的脂蛋白留下了脂肪斑塊持續堆積才形成粥狀硬化。本書後續將會為大家做進一步說明。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本書的「PART2 腸道健康,人就精神、不生病」就要來談談腸胃道的保健,並提出建議,教大家如何強化這道人體最前線的免疫防護罩,同時將介紹保護黏膜的營養成分:蘆薈、麩醯胺酸、消化酵素及益生菌等。藉此也提醒忽略自我保健的人,如果總是等生病了才吃藥企圖找回健康,真的是一種本末倒置的作法啊。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確保細胞獲得充足且均衡的營養,你自己就是最好的醫師

那麼真正維護健康的關鍵是什麼呢?當然就是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健健康康,全身自然健康有活力!減少病原體入侵人體的機會,就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守護健康方式。本書的「PART3 量身訂作的醫療,讓細胞健康」,要帶領大家認識細胞吸收營養的機制和自由基的概念,進一步也將分享如何補充營養來維護細胞與身體的健康。

我們生活的環境,每天的作息、飲食多少都會讓身體產生發炎現象,像是經常晚上睡不好或睡醒依舊很疲倦、偶爾覺得皮膚發癢、口腔偶爾會有一點乾澀感或出現潰瘍、坐著坐著就容易感到肌肉痠痛或僵硬、偶爾只是坐著休息也能感覺到心臟噗通噗通地跳著……這些症狀都在告訴你,身上有一些器官組織已經有慢性發炎的問題了。如果輕忽不管,就會導致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失智、視力模糊或關節退化等長期慢性發炎症狀。

我希望藉由這本書提出的人體生理基礎概念及健康的飲食方式,人人都能建立健康由口入的觀念,認識血糖及代謝的平衡運作,並知道如何藉由飲食調理血糖與抗發炎,來強化自身的正常生理機能,讓身體能在發炎反應程序後就完成修復,減少、甚至終結發炎持續進行。同時確保每一個細胞都獲得均衡且充足的營養,建構與維護腸胃道這道堅強的防禦屏障,使肝、膽、腸、胃……一整套的生理機能都受到照顧,遠離文明病與藥物充斥的生活,迎接活力滿點的彩色人生。

看更多

試閱

PART1 不只病,健康更是從口入 

侵蝕現代人健康的問題之一: 肥胖

根據衛福部「二○一三∼二○一四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為四十三%。而且同年教育部的學童健康檢查資料也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三○.四%;國中生過重及肥胖比率為二九.八%。對比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的資料,我國成年人及兒童肥胖率皆為亞洲第一。肥胖問題一直都是國民健康宣導的重要項目,原因當然是因為肥胖可以說是萬病之源,是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危害健康的重要因子。 

導致肥胖的原因,相信大家都了然於胸了,這裡就簡單地為大家說明形成肥胖的脂質吸收、代謝和血脂檢測等相關的項目與數據吧。 

了解脂肪如何被人體吸收 

我們身上的脂肪是怎麼形成的呢?

首先,當我們吃進含有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脂)的食物後,它會到達胃和大小腸,這些大體積的脂肪經過乳化反應,會變成小體積的脂肪團,然後透過胰臟分泌的脂肪,將這些小團脂肪再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接著這些成分會被腸壁細胞吸收,重新組成並還原為一種分解後的較小分子脂肪,外面還包覆一層乳糜微粒,使其能夠更具親水性,易溶於水或血液中。不過因為這些乳糜微粒還是有點大,不能通過毛細管的管壁,所以會先被釋放到淋巴系統,在末端與靜脈相連後才進入血液,供人體吸收和儲存。 

看懂健康檢查在說什麼? 

  膽固醇&脂質                          

英文名詞和簡寫

中文名稱

參考值(單位:mg/dL

Triglyceride, TG

三酸甘油脂

150

T-cholesterol, T- CHOL

總膽固醇

130-200

nonHDL-C

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60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30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50

HDL2-C

高密度脂蛋白-2膽固醇

17

HDL3-C

非高密度脂蛋白-3膽固醇

24

LP(a)

血漿脂蛋白(a

30

       

脂蛋白元顆粒                            

Apo B

脂蛋白元B

120

Apo A1

脂蛋白元A1

130

Apo B/ Apo A1

脂蛋白元B/脂蛋白元A1

0.8

 

脂質代謝平衡                             

Triglyceride/ HDL-C

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

T-cholesterol/ HDL-C

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2.6-4.2

LDL-C/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3

HDL2-C/ HDL3-C

高密度脂蛋白-2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3膽固醇

0.5

 

吃對碳水化合物 

在了解升糖指數之前,得先知道什麼是碳水化合物。這個像是化學名詞的東西,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化學上稱為醣類,在有機體中主要以葡萄糖、糖原和含糖的複合物等三種形式存在。多數相對便宜的食物都含有較高量的碳水化合物。又因為它在體內的氧化速度較快,被人體攝取後會分解為葡萄糖,容易及時提供能量來維持細胞活動所需,並且是構成細胞和組織的重要成分,所以碳水化合物可以說是人體吸收能量最經濟便利且最主要的來源。 

不少人以為少吃或不吃澱粉類,就能成功減肥,甚至衍生出主張吃肉不吃主食的﹁斷糖飲食﹂。事實上,過猶不及不但不能成功減重,還容易適得其反地搞壞身體。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需要的營養,實在不必因噎廢食,要注意的反而是攝取量以及攝取的種類是否符合身體需要。普遍的飲食內容中,包括蔗糖、穀物(水稻、小麥、大麥、燕麥、玉米、高粱等)、水果(甘蔗、西瓜、葡萄、香蕉、甜瓜等)、堅果、蔬菜(多種葉菜類、胡蘿蔔、番薯等)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 

所以,想要減肥成功不只要控制麵包、飯等主食,以及甜點代表的糖類的攝取量外,慎選種類也很重要。千萬不要一知半解的以為吃代糖、低糖或無糖食品就好,這類東西都含有﹁添加糖﹂,即人工甜味劑,不僅沒有任何的營養價值,還含有不少熱量,最好避免攝取。此外,還有一種號稱不含脂肪或低脂的食品,這類食品有不少是用糖分來取代脂肪,講明了就只是用脂肪來交換糖而已。 

★想減肥、穩定血糖,吃對碳水化合物重要

碳水化合物

來源

在人體內的反應

效果

好的

富含纖維質的全穀類、蔬菜、水果、豆類等

不容易快速分解,吸收速度相對較慢,能避免血糖突然升高,且有較長時間的飽足感。

緩慢釋放能量可使頭腦清晰並充滿活力。

壞的

加工麵包、甜甜圈及蛋糕等精緻食物。

加工後除去纖維的白米等精製穀物。

加工精製過的食物小分子或高糖分物質容易被快速吸收到血液裡,使胰島素快速上升又下降,且容易一下子就感到饑餓。

容易引發碳水化合物敏感的情形,與發生胰島素阻抗。

如何判斷有沒有碳水化合物敏感?

碳水化合物敏感的情形,可以從是否容易產生「腫」和「脹」的感覺來判斷:

.你是否覺得很容易水腫,尤其腫脹感都囤積在腹部的中圍?

.你的手指和腳總是容易感覺脹脹的嗎?

.肚子經常有吃完東西後一直鼓鼓的脹氣感,或老覺得胃不舒服嗎?

.吃完一頓大餐或好吃的甜點後,老是感覺昏昏沉沉地疲勞想睡? 

以上這些現象都是碳水化合物敏感可能有的反應。

想要進一步確認的話,先測量自己的腰圍,然後連續三天(七十二小時)只吃瘦肉、蛋白和蔬菜類(綠色蔬菜和菇類為主),完全不碰澱粉或含碳水化合物的精製穀類。這三天當中要多注意身體的變化,三天後再重新量一次腰圍。如果腰圍小了一圈,而且腫脹的感覺有所改善,就表示你應該有碳水化合物敏感的問題。雖然這不是確切的證據,但卻是一個相當可靠的指標,表示你的身體無法好好地處理碳水化合物。 

抗發炎飲食

 為什麼採用抗發炎的飲食很重要?

研究顯示,身體發炎會使動脈內壁損傷,脂蛋白會被氧化破壞,留下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的第一層內皮層,日積月累就造成動脈的外層無法擴張膨脹,阻礙那些已經被堆積的血管通道向外拓展口徑來維持血流的正常運輸。 

這些無法向外推展的脂肪斑塊,只好向內往血管通道擠壓突起,導致血管直徑縮小,變成動脈粥狀硬化。一旦脂肪斑塊破裂,就掉入血液中形成血栓,身體的凝血機制便急速反應,動脈因此堵塞,然後我們常聽到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疾病就這樣發作了。

體內看不到的發炎反應可能導致各種生活習慣病

現代人常見的身體不適症狀,除了因為生活環境或飲食等外來因素所引發的吸入性過敏或食物過敏外,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醫學臨床經驗則是看到很多來自於身體的內在因素所引發的免疫問題。很多人因為身體不適而求助於醫生,但無法被診斷出真的生了什麼病,或是不能夠清楚判斷出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身體不舒服的「發炎反應」,最後醫生就會將這種情形診斷為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系統是用來保護我們身體的一種生理機制,就像是一支保護人身安全、守護身體健康的人體守衛軍。這支軍隊會盡責地抵禦外侮並消滅入侵的敵人,也就是掃蕩病毒或細菌這些壞東西。當這些居心不良的不速之客越過人體的第一道城牆(皮膚及黏膜)溜進體內搞破壞時,免疫系統第一線的前哨衛兵(即肥胖細胞)會立刻釋放組織胺,通知身體各組織加強應戰,並將白血球這批英勇戰士送進戰場,和這些想要攻城掠地的不速之客拚搏一場。 

在這整個攻防護衛的過程中所可能引發的細胞折損與死傷,通常就是反應在體表上的局部紅腫熱痛感,而這正是所謂的發炎反應,目的就是為了消滅和清除進入體內的病原。在正常的機制運作下,這些敵人一旦被整肅清除後,紅腫和疼痛就會自動消退。可以說,發炎反應其實是免疫機制反應出人體免受病原侵害的一種防禦過程。

PART2 腸道健康,人就精神、不生病

免疫失調的原點:腸漏現象和胃食道逆流

在功能醫學的研究領域與臨床觀察中發現,有不少人有所謂的「腸漏」問題,這並不是腸子真的出現漏洞或是傷口,而是腸道黏膜因為吃錯東西或吃了太多化學添加成分等因素,導致腸道發炎,使腸黏膜的細胞和細胞之間出現漏洞,因此稱為腸漏,也叫作「腸漏症」。嚴格說來這並不是疾病,只能說是一種「現象」,單純只是腸道黏膜細胞因發炎受損而使防線出現漏洞,讓沒有通關資格的大分子食物蛋白質趁隙而入,免疫系統於是把這些強行入侵的大分子蛋白當成敵人,刺激淋巴球製造出免疫球蛋白IgG或免疫球蛋白抗體IgE等抗體來加以對抗,接著引發各種免疫失調的狀況。

傷害腸胃道的食物過敏與麩質不耐

肥胖及慢性疾病問題在衛生機關的積極宣導下,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養生及健康飲食。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調查卻發現,大家開始改吃較不影響血糖的全麥麵包後,反而出現更多身體發炎或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情形。美國心血管疾病預防專家威廉.戴維斯博士提出研究理論,認為禍首是來自小麥。

農作物的成分改變,造成各種過敏問題

目前世界上主要刻意培育的小麥種,大多是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IMWIC)所開發的種苗後代品種。以往小麥頂部肥大的種子頭,麥穗低垂的金色麥浪早已默默消失,被方便收成且更經濟的矮桿小麥,也就是「侏儒」小麥所取代。這種改造小麥的麥莖矮且結實,能維持挺立,不像原始小麥那樣容易折彎而不利收成,而且還很方便收割,此外生長期短能節省大筆的肥料支出。然而這一切都是經過五十年基因改造的結果。

農業遺傳學家從基因改造過的雜交小麥,與原生株種進行蛋白質成分的分析,發現這些改造小麥的蛋白質固然有九十五%與原生品種相同,其餘的五%卻很特別,尤其是小麥麩質蛋白在改造的過程中經歷了極大的結構改變。研究也發現,改造品種中有十四種麩質蛋白是原生種所沒有的,而且和百年前的原始小麥品種相較,現代小麥內含有更多人體無法完全分解的麥膠蛋白。

了解你是食物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

在養生觀念的推廣下,多數人改吃較為健康的全麥食物,卻在不知道小麥潛藏的危機下,吃進身體無法完全分解消化的小麥大分子蛋白質,而造成體內發炎,就跟碳水化合物敏感的症狀類似,會出現脹氣、頭痛或關節疼痛。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生這類「小麥不耐」的問題。但,這又和「小麥過敏」或「麩質過敏」不太一樣。

首先為大家說明一下「過敏」和「不耐」(又稱「不耐受」或「不耐症」)的差別。一般而言,我們吃進食物以後所引起的不舒服症狀,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別:一種是食物過敏,一種是食物不耐受,二者統稱為食物敏感症。

用正確的方法解除發炎危機,身體自然不生病

現代人在環境的汙染、長期的壓力與硬撐的過勞中日復一日,感覺永遠睡不飽,總是很疲憊,身體狀態與生活品質都受到牽連。這種無法量化的疲勞,就像溫水煮青蛙般,讓人容易失去警覺,經年累月地殘害身體而逐步走入疾病陷阱。

然而這種疲勞狀態並不到生病的地步,大家通常不會大費周章地跑去看醫生,反倒是常用猛灌咖啡、狂吞B群,或是補充人蔘、雞精等營養品,卻越補越累使免疫力持續下滑,健康的本錢逐日流失。其實說穿了,身體要的並不多,只需要適度的休息、規律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加上適量的補充營養,滋養細胞,就能補足身體所需能量與修復健康。

本書提及許多抗身體發炎的概念,並建議從天然食物攝取抗氧化物,同時也介紹許多相關的營養補充品,無非是要各位好好照顧細胞的健康,只有讓每一個細胞健健康康,生理機能才會自然健全,整個人才能神清氣爽起來。一般來說,已經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占總人口二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補充抗氧化和抗發炎的營養補充品,另外也建議七十%未病前的亞健康族群,在特別疲勞和感覺身體虛弱的時候加強營養補充。

最後,希望透過本書與大家分享不吃藥的養生保健法,在建立了改善細胞健康和身體的營養補充知識後,能從正確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與營養補充上,正本清源地照護自己的身體狀態,享受不吃藥而活力滿檔的健康人生。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