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300091

從心血管開始,向疾病說不:世界15項醫學大獎得主的健康建議

定價 $320
優惠價 79折 $253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先幫你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10秒鐘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這是你的保命書!西班牙家家必備、風靡全歐,來自地中海的救命養生法
★世界知名心臟科權威‧世界心臟聯盟主席,教你如何辨認心血管症狀,及時救自己和家人一命!

每有一個人死於高速公路車禍,就有七個人死於腦血管意外!
但只要注意相關症狀,履行作者建議的健康生活模式,持續6週以上,就能夠明顯改善你的身體狀況。

◎暴斃‧中風‧猝死‧心肌梗塞‧膽固醇‧高血壓‧動脈硬化‧心絞痛‧心律不整‧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主動脈瘤‧狹窄症‧心瓣膜異常‧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憂鬱症‧壓力……心血管疾病已名列全球第一大死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千萬不能忽視!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全球每年有17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約每3人就有一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每5秒有一人因冠心病死亡,每6秒有一人死於中風

獲醫界人士強力推薦:
亞東醫院院長 朱樹勳
台北榮總院長 林芳郁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 江福田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教授 胡漢華
台北榮總心臟專科醫師 陳雲亮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 陳適安
台大雲林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游聖彬 審定



作者介紹

瓦倫汀福斯岱爾(Valentín Fuster
世界頂尖心臟科權威。1943年出生於西班牙巴塞隆納。
重要職位 
世界心臟聯盟主席
紐約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附屬心血管學院主任及心血管研究所所長
西班牙國立心血管研究調查中心科學小組領導人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巴賽隆納大學醫學院畢業。專心致力於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起因,改善了心肌梗塞的預防與治療,因而榮獲
1996年西班牙最高科學獎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科學研究類。他是唯一獲得世界四個重要心臟學會最多科學獎項的研究學者: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醫學會、歐洲心臟學會、美洲心臟病學會。
同時也是
20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兩本極具權威的心臟病理學研究叢書作者,其著作可說是心血管科的聖經,多年來一直是所有心血管科及內科醫師的必備醫學書籍。
這幾年福斯岱爾醫師致力推動改善預防疾病方法的研究,並藉著擔任芝麻街編劇的顧問,教導孩童如何照顧健康,現在則首次為民眾執筆撰寫健康叢書。
專業著作:《
The Heart》《Atherothromb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榮獲
15項醫學大獎肯定:
美國心臟協會傑出科學家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Distinguished Scientist)
美國心臟協會最高榮譽金心獎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he Gold Heart Award)
美國心臟協會Lewis A. Conner 紀念獎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he Lewis A. Conner Memorial Award)
美國心臟病學院傑出科學家獎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The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
美國心臟病學院傑出服務獎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美洲心臟病學會傑出研究獎
(Inter-Americ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歐洲心臟學會Andreas Gruntzig科學獎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Andreas Gruntzig Scientific Award)
歐洲心臟學會金質獎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Gold Medal Award)
西班牙最高科學獎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科學研究類
(El Premio Príncipe de Asturias de Investigación Científica y Técnica)
美國預防醫學之全球預防獎
(Global Prevention Prize U.S. Preventive Medicine)
西班牙歐洲約斯達學院的麥孟尼德斯大獎
(The Maimonides Chair European Academy of Yuste, Spain)
歐洲科學及藝術學院Poltzer
(Poltzer Priz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Arts)
加拿大亞伯達傳統基金會醫學研究傑出心血管研究獎
(Libin/AHFMR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血管疾病研究當代傳奇獎
(Living Legend Award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University of Ottawa)
臨床心臟病學委員會James B. Herrick 成就獎
(The James B. Herrick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uncil of Clinical Cardiology)
榮獲歐洲科學藝術學院院士
(Member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Arts)
★2009
《紐約雜誌》最佳醫生
(2009 Best Doctors New York Magazine)
紐約表彰優秀移民的埃利斯獎章
(Ellis Island Medal of Honor New York)

榮獲歐洲各大學院校20個榮譽博士學位: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gburgh)
西班牙漢姆一世大學(Universitat Jaume)
西班牙拉蒙大學 (Universidad Ramon Llull)
西班牙卡司提翁大學 (Castellon University, Castellon, Spain)
西班牙瓦羅伊大學 (Universidad de Vallloid)
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 (Universidad de Murcia)
西班牙馬德里歐洲大學 (Universidad Europea de Madrid)
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 (Universidad Politécnica de Valencia)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 (Universidad Compultense de Madrid)
西班牙米蓋爾艾南德茲大學(Universidad Miguel Hernández)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天主教大學 (Catholic University of Buenos Aires)
阿根廷國立科多巴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 Cordoba)
……

荷西夫寇培亞(Josep Corbella
專業醫藥記者。1966年生於西班牙巴塞隆納。
1993年起負責西班牙《先鋒報》(La Vanguardia)的科學版。他擔任廣播節目的科學與健康顧問及合作製作人等。
他在科學資訊方面主要的專業領域是人類的演化、太空探險與醫學探討。並擔任立陶宛健康專業記者組織世界健康協會的顧問,得過達能營養中心的獎項,曾與考古學家厄達爾
卡伯內爾(Eudald Carbonell)及羅伯特沙拉(Robert Sala)、古生物學家薩爾瓦多摩亞(Salvador Moyà)合著關於人種分布的書籍:《人類祖先邁向智力發展的漫漫長路》(El largo camino de los homínidos hacia la inteligencia)。


【譯者簡介】葉淑吟
大學西語系畢業,喜好閱讀小說。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300091
ISBN:9789861362359
頁數:35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62359
看更多

各界推薦

關於本書  (本書審定醫師 游聖彬)

日常新聞中,隔一段時間就會讀到,平時身體沒有疾病的中壯年人,在一些活動如爬山、騎自行車、路跑或是工作中忽然身體不適而昏倒;經緊急送醫急救,後來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在人生的黃金時期,甚至平時認真運動保養身體的人,照理說生病應該和他們沾不上邊,怎麼會突然就因心肌梗塞而倒下?難道心肌梗塞真是個隱形殺手?
 
心血管疾病占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二位
 
依衛生署的統計,在台灣九十七年度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總人數有一萬五千七百二十六人,占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排名第三的死亡原因是腦血管疾病,有一萬六百六十三人,而腦血管疾病的成因大多也是跟動脈硬化有關係。每年因動脈硬化的併發症而死亡的人數有如此之多,因此如何治療動脈硬化而造成的心臟及腦血管疾病,是醫學上的一大挑戰和負擔。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很多疾病的死亡率都逐年下降,如死於腦血管疾病的人數已從九十六年度的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五人下降到九十七年度的一萬人左右。但分析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不但未減少,反而逐年上升,從九十六年度的一萬三千零三人增加到一萬五千多人,顯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總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醫學是一門對抗病魔的科學,目的不只是要讓人類活得更久,並且活得更健康、更快樂。透過藥品及醫學科技不斷的創新,使我們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診斷和治療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它已經不是一個不治之症,心肌梗塞的病人如能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心臟功能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害,在恢復後還是有機會過跟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為什麼每年仍增加這麼多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很大的因素是和我們的生活型態逐漸現代化及西方化有關。工作的壓力與繁重加快了生活步調,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並作息不正常。交通的便利縮短了來往兩地的時間,卻使得走路的時間變少,為了運動達到健身的目的,還需要另外安排時間。

飲食西方化和速食化的結果,使我們忽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每日吃下的脂肪鹽及其他加工物越來越多,而有益健康的成分如青菜、水果等反而越來越少攝取。我們已經知道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和日常生活形態包括抽菸、飲食、運動等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由於這些改變,使得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日漸升高。
 
預防重於治療
 
要對抗心血管疾病,並不是每年去做最先進、最完整的全身健康檢查,或每天吃綜合維他命或補品就可以不受病魔的侵害。治療一個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讓它不會發生,也就是預防。心肌梗塞是由動脈粥狀硬化所造成的,而動脈硬化的過程並非一天、二天或幾個月所形成的,而是經過幾年、幾十年累積的結果。預防保健並不是從五、六十歲才開始,而是從小就要開始。如果不能從小就有正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而要到三、四十歲甚至更年長後再來教育或改變,結果不是身體某種程度的傷害已造成,不然就是積習難改,很難再矯正回來。
 
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才能知道如何做來避免疾病的發生。這本書中對於心血管疾病是什麼,動脈粥狀硬化如何形成,心肌梗塞後應如何治療,甚至包括腦中風、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等也有介紹說明。最重要的是,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哪些不好的生活型態或飲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因此並不是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才適合看這本書,不管年紀老少,即使是現在身體健康,只要你是關心自己和所愛的家人的健康,不希望將來受到心血管疾病的侵害,相信閱讀這本書之後必能得到滿滿的幫助和收穫。
 
(本文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看更多

試閱

17章 心肌梗塞的病徵

遇到病患誤以為得心肌梗塞而緊急就醫,我還沒聽過哪個醫生曾直接告訴病患他弄錯了。事實上,因害怕得到心肌梗塞而就醫的病患,其中有八十%其實並無大礙。然而,即使就醫後只是虛驚一場,也不應該因此害怕出糗。因為心肌梗塞的病狀既不明顯,也不會特別疼痛。對於病患以為自己快死了而就醫,結果卻只是虛驚一場,大部分醫生都已經司空見慣。經證實不是心肌梗塞,醫生們一點也不會認為太過可笑,或是困擾,或覺得浪費時間。事實剛好相反,當看到原本懷疑自己出現不明症狀的病患能夠安心地回家,醫生們都相當開心。通常病患的第一個反應都是:「醫生,您確定嗎?」而當我們解釋確定的理由,有時他們會回答:「如果我沒來就好了!」而我們則會告訴他們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心肌梗塞,曾有其他出現同樣症狀的人,因為沒像他們一樣決定來醫院而不幸喪命。對醫生來說,真正叫人喪氣的,不是緊急就醫的病患虛驚一場,而是真正罹患心肌梗塞的病患卻沒來看醫生,而且原本有九十五%我們可以救活的人,就這樣抱憾離世。這幾乎是每天上演的情節。
我有幾位在華爾街擔任主管的病患,他們在兩場會議之間的空檔打電話給我,說自己感覺胸口悶痛。我已經不只一次遇到這種案例。
「這個症狀出現多久了?大概十五分鐘嗎?」我在電話裡問他們。
「超過十五分鐘了。」
「胸痛是一陣一陣?還是一直持續?」
「一直持續。」
「壓一下,會更痛嗎?」
「不會。」
「聽著,取消下一場會議,盡可能趕快搭計程車過來。」
我記得有兩位病患回答:「醫生,我並沒有非常不舒服,等開完會再過去好了。」
而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他們一定要過來,我告訴他們這種症狀就是心肌梗塞,隨著每一分鐘過去,他們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參加工作會議,如果他們堅持非得出席下一場會議,那可能會是人生的最後一場。
根據我在紐約從醫的經驗,女性比男性更能衡量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對於急診,她們知道如何正確應變。我不知道在其他的文化社會情況是否類似,不過我經常碰到男性表現出堅不可摧的態度,心肌梗塞的病徵可能已經出現,他們卻不知道該如何接受身體出狀況的事實,正如同那兩個堅持要參加下一場會議的病患。我倒是沒在女性身上看到這種態度。另外,我也見過多個婦女要先生趕緊就醫的案例,有時幾乎是拖著另一半上醫院,因為先生感覺不舒服卻不願意來檢查,還好後來撿回一命。但我卻很少看到先生要太太來看病的例子。
之後,一旦心肌梗塞治癒,生命脫離危險,男性往往會陷入沮喪,這倒也不奇怪。這種不知所措,是一個人感覺自己居然那麼脆弱的反應,以往他都是扮演掌握主導權的強者角色,而一夕之間他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不知道世界上哪裡還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女性則從一開始就較容易接受自己脆弱的一面,經歷心肌梗塞之後,通常較能打起精神,繼續邁向人生的下一步。這是治療病患時,發現的其中一種不可思議現象:越能接受自己脆弱的病患,也就越堅強。

黃金救護時間
  
心肌梗塞症狀出現的前幾分鐘是黃金時間。七十五%的猝死發生在病患開始感到不適的第一時間。但是只要儘速前往醫院救治,存活率高達九十五%。換句話說,每二十個因心肌梗塞就醫的病患,十九個人都能獲救。
可是反應慢半拍的話,病情會加重。這是因為血凝塊阻塞了其中一條冠狀動脈,導致部分心肌血液無法流通。只要缺乏血液,氧氣也無法供給,於是心肌缺氧窒息。醫界稱之為組織壞死。以目前的醫學技術來說,因心肌梗塞而壞死的心臟細胞是不可能恢復的,儘管目前有針對幹細胞的研究,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研發重生能力。心肌只要局部壞死,心臟就可能失去功能,無法推送維持身體其他部位所需的血液,導致病患喪命。
不過,心臟部分缺氧還會影響控制心跳速率的電脈衝信號。如果心臟健康,所有細胞會根據接收的信號收縮打血。可是心肌梗塞阻斷了信號的接收,每個細胞因而自行決定跳動的速率,於是心律不規則。醫界稱這種情形為纖維顫動。心律不規則、心室纖維顫動,都是心肌梗塞引發死亡的主要原因。
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風險。前面提到的那位病患,他想知道是不是有什麼可以保證他不會罹患心肌梗塞的檢測,答案則是沒有。有些人的罹病風險高,有些則較低,但是絕對沒有零風險。包括我在內,儘管我是個心臟科醫師,膽固醇數值和血壓都正常,我既不抽菸,還有運動習慣,心肌梗塞還是可能明天就找上我。
統計資料顯示,每一百個罹患心肌梗塞的人,有三十個人先前曾被診斷出其他心臟疾病。至於剩下的七十人,他們是因為心肌梗塞才第一次看心臟科醫師。當我們一一分析每個個案,我們發現其中的六十個人有常見的危險要素,譬如抽菸、高血壓或是膽固醇過量。不過,還有十%的人毫無預警發作,他們也沒有常見的危險因素。而當他們開口問:「為什麼是我?」我們無法回答,因為還不知道原因。
所以,每個人可能都是下一個。如果懷疑心肌梗塞的症狀可能出現,最謹慎的方法是做最壞打算並掛急診。這類就醫不是等誰來診斷,而是要立即優先處理。甚至沒有任何明顯危險因素、五十歲以下的人,雖然罹患心肌梗塞機率真的微乎其微,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如果心裡覺得疑惑,最好還是去醫院一趟。當做完所有必需的檢測,我們會很高興對病患說:「虛驚一場!不需要住院觀察。您可以安心回家了。」
  
令人擔心的病徵
  
心肌梗塞可能有哪些病徵呢?可惜,從那些心肌梗塞發作的病患身上,並沒有看到完全相同的情形。某些人有一點這種病徵,另外的人有那種病徵,而這些病徵多數又和其他慢性病的病徵混合在一起。
最典型的病徵是胸口疼痛。那不是隨便一種疼痛。通常有壓迫感,彷彿有人擠壓胸腔。症狀會持續,如果持續十五分鐘之後還沒改善,最好立即就醫。最為常見的症狀為,這是一種從未感覺過的疼痛,除非病患曾經罹患過心肌梗塞,如果是這樣,那麼應該能夠立刻辨認出來。
雖然並非全部,但在某些病例裡,疼痛感甚至可能影響胳膊:通常是左邊、胃部入口處、背部,或者牙床。
疼痛感不一定劇烈。好幾年前的看法認為,疼痛感只要越劇烈,心臟缺氧也就更嚴重,心肌梗塞的機率越高。但是,現在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心肌梗塞的機率可能較低,因為這是次要的動脈血管支脈發生問題,影響較小範圍的心臟而伴隨尖銳疼痛;相反地,如果發生相當嚴重的心肌梗塞,堵塞一條主要動脈而引起大片心肌組織壞死,則反而是伴隨輕微疼痛。這種心肌梗塞甚至可能毫無疼痛感。
我們計算過心肌梗塞只有約半數會伴隨劇烈疼痛。大約二十五%會感覺到一種悶痛,通常病患不知道原因出自哪裡。而其他二十五%沒有疼痛感。
就算沒有疼痛感,仍舊有其他令人警覺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徵兆。如同前一章提過的那個吸食古柯鹼後心肌梗塞發作的男人,其主要的病徵是一種消化不良的感覺。其他必須警覺的徵兆包括,噁心、昏眩或虛弱,比方冒冷汗,某些案例會伴隨胸痛,其他則沒有,近半數的心肌梗塞卻就這樣發作了。
也可能會有種極端的焦躁不安,感覺自己好像逐漸死去,不過這種情形比較不常見。或者膚色改變,變得較為蒼白或發青,特別是嘴唇周圍的肌膚。或者有股喘不過氣的感覺,因為心臟無法推送所有流進來的血液,因此血液滯留在肺部,導致呼吸困難。

問題在於,以上的徵兆出現的原因可能都與心臟無關。但是,儘管病徵模糊不明,病患仍能感覺到自己有點兒不太對勁,那是一種之前從未經歷過的感覺,在這場賭注當中,寧願即使是虛驚一場也要謹慎到醫院看病,而不是把警訊拋在一旁,苟且想著忍一忍待會就過去了。

不需緊張的徵兆
  
每個人可能偶爾都會感到胸痛。任何一種不明原因的劇烈胸痛,最好去看個醫生,因為有可能是嚴重的心臟或是肺部問題。但是,為了避免第一次出現刺痛,就以為自己得心肌梗塞,最好先了解疼痛感是否如針刺,如果只是扎一下就消失的感覺,那麼就不是冠狀動脈出問題。
每當病患打電話給我,訴說自己胸痛,通常這也是詢問心臟科醫師最常提出的問題,只要幾個問題就可以判斷到底是個無關緊要的意外,還是可能情況嚴重,必須要來醫院一趟,做個徹底檢查。
「如果按住胸痛的地方,會不會更痛?」
「喔!很痛。」
這個病患應該不用來醫院。他的疼痛不是因為心肌梗塞,或是其他心臟問題,而可能來自胸腔肌肉。
「這是第一次這樣子痛嗎?」
「不是,不是第一次了,一開始只要咳嗽就會痛,最近連深呼吸也會痛。」
這種情形不算緊急事件。不過,這個病患還是應該去看醫生,檢查是否哪邊受傷所引起的,比方說,胸膜(覆蓋肺部的薄膜)或是助骨。
另一個情形是:
「疼痛是持續還是一陣陣呢?」
「一陣一陣的。這種疼痛怪怪的,好像有人在擠壓我似的。持續一或兩分鐘,緩和一會兒,接著又出現。」
這個病患必須立刻就醫。並不是因為那是心肌梗塞,而是可能罹患不穩定性心絞痛,我們稱之為心肌梗塞前兆。疼痛是來自於冠狀動脈部分阻塞,每五個病例,就有一個惡化為完全阻塞,換句話說,接下來五天內會變成心肌梗塞。
當我們詢問因心肌梗塞就醫的病患,要他們說明前幾天的身體狀況,大多數會回答胸痛是斷續的,儘管大致來說還算輕微。他們大多前一天或幾個小時前身體不適,感到噁心或消化不良。這些代表惡化成心肌梗塞會持續相當多個小時,問題在於,較為誇張的徵兆,像是胸口劇痛或昏倒在巷子口,等到情況相當嚴重了才會出現。但是如果注意這些惡化前的病兆,像是不穩定性心絞痛的斷續胸痛或最近幾個小時的身體不適,我們就可以趕在冠狀動脈完全阻塞之前採取行動,救回許多人的生命。 


19章 腦中風:比心肌梗塞更危急的緊急事件!

儘管心肌梗塞聲名狼藉、又很嚴重,還有另一種動脈硬化引起的緊急事件,比起來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就是腦中風,或者腦血管意外,也就是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數以百萬的神經因而損壞。這種病對醫生來說更為棘手,因為比起心肌梗塞,檢測這類問題並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遠遠複雜許多,能夠應變處理的時間更急迫。對病患來說情況更糟,因為腦中風過後,往往留下永久性的創傷。
所以,許多病患和醫生朋友曾告訴我,他們最不想遇到的就是腦中風。他們可以接受心肌梗塞,腦部至少毫髮無傷,還能走出病痛。不過,俗稱腦中風的腦卒中則讓他們聞之色變,因為他們害怕變成行動不便,連累家人必須照顧自己。

腦血管循環意外
  
當病患疑似腦中風症狀而緊急就醫,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第一眼判斷究竟發生什麼事情,對某些病例有效的治療,對其他病例可能造成傷害。心肌梗塞就是心肌梗塞,該採取哪些步驟非常簡單,可是腦中風可能有三種不同情形。

一、 腦血栓

來自身體他處的血凝塊,隨著血液循環來到腦部,阻塞了腦部密布血管的其中一條。這些順著血液流動的凝塊,通常來自心臟內、頸動脈、主動脈,我們稱為栓塞物,腦血栓的名字由此而來。

二、 原位血栓

原位血栓是在同樣一條血管裡形成的血凝塊,阻塞了腦部動脈。這些在血管內壁形成的凝塊,可能會剝落或繼續黏附在形成的地點,稱為血栓,這個和受傷後修補靜脈、動脈血管內所形成的凝塊不同,譬如割傷後出現在皮膚表皮的結痂。於是血栓形成這個名字由此而來,也就是血管內壁凝塊異常增生,或者在這個案例裡,稱為原位血栓,就地形成的凝塊引起損傷。

三、 腦部出血

也稱為腦溢血,這種狀況是腦部血管破裂,血液奔流而出,淹沒局部大腦。任何一個曾經弄破家中水管的人,都應該知道高壓流動的水,會造成多大的淹水面積,而血管破裂則是噴出血液。而任何一個曾瘀青的人都知道,血液堆積在周圍組織所造成的損傷。
前兩型的腦中風,腦血栓和原位血栓,皆會阻塞血管,阻斷腦部部分的血液輸送。我們稱這兩種為腦梗塞,因為梗塞確實是因為血管的阻塞,就像心肌梗塞。
腦溢血的問題完全相反:不該有血液的地方卻淹成一片。其中的某些腦出血,不可思議地就是來自血管阻塞,血管被栓塞物堵塞之後破裂:所以這裡談的是出血性腦梗塞。
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完全相異。阻塞性梗塞必須設法讓血液重新流通。而出血性梗塞,則是受損的部分不要再有血液流通。
  
但是,儘管這些問題不同,引起的傷害卻是一樣。這些病例都造成腦神經細胞重大損傷,而且神經細胞無法再修復,因為腦細胞和其他器官的細胞不同,不會再生,於是病患便喪失那些神經細胞所控制的能力。有時是基本的行動能力,譬如講話、走路,或控制右手的動作,都變成無法做到的事情。每個病患的實際傷害,端看大腦哪個部分受損:如果腦血管意外發生在大腦後半部,可能會影響視力,因為那裡是控制視力的神經;如果發生在大腦前半部,或許會造成半邊身體癱瘓;如果在聽覺器官旁,可能影響平衡感
……。傷害的種類可能多種,可是假設腦中風重大,甚至非常嚴重,想要完全康復的可能性便幾乎為零。 

分秒必爭的治療時間
  
一般說來,雖然大家的注意力偏重在心肌梗塞上,大多數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的確也不如對心臟認識那樣深,不過兩邊受害的病患人數卻不相上下。心肌梗塞仍高居西班牙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死亡原因榜首,約九個死亡人數便有一個死於心肌梗塞。但是腦中風緊追在後,每十個便有一個受害者。從比較上來看,癌症頭號殺手肺癌奪走最多人的生命,比起腦中風,奪命的人數超過半數以上。而每有一個人死於高速公路車禍,就有七個人死於腦血管意外。
最大的問題在於大腦是個太過脆弱的器官,一旦缺血,腦部細胞比心臟細胞更快速壞死,從腦中風發作那刻算起,我們能夠應變的時間實在少之又少。以心肌梗塞案例來說,我們大致上擁有四小時的時間來疏通阻塞血管的血液循環——雖然少數心肌梗塞案例的受損速度較快,面對腦中風,我們頂多只有二到三個小時。所以,這是比心肌梗塞更危急的緊急事件!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病患緊急送院時,首先必須判斷到底是腦梗塞還是腦出血,才能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如果是心肌梗塞的話,從第一時間開始就專注在清除阻塞冠狀血管的凝塊。但是遇到腦中風,不能一開始就給予血栓溶解劑,溶解可能的血凝塊,因為假設是出血性腦中風的話(有十五%的機率),這種藥物只會加重病情。
因此,我們首先得替病患做電腦斷層檢查,這是一種比X光掃描還要精確的影像科技,可以看清楚血管的狀況,最快二十分鐘後結果可以出爐。如果沒有電腦斷層檢查設備,改採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可能需要花費四十五分鐘。
當診斷結果出來,採取急救救治的時刻終於來臨。如果影像結果顯示是腦血栓或是原位血栓,那麼就得注射血栓溶解劑(tPA),恢復阻塞血管的血液循環,但是這樣一來也可能引發腦部出血,而且這種藥必須在出現腦中風症狀的三個小時內施打。一旦超過三個小時,藥物的風險便遠遠超過益處。
萬一檢查結果是出血性腦中風,由於目前尚未擁有可以救治病患的藥物,通常會將病患轉至外科,清除腦部淤積的血液。
最後,當所有能做的步驟皆完成,大約每四個存活的病患裡,會有三個留下永久性傷害,傷害的程度從輕微到嚴重不等。每四個裡有三個如此,實在是個相當糟糕的結果:這顯示救治大多數病患時,我們的動作都太慢了。
每當有人自問為什麼結果那麼糟糕,部分的答案便是腦中風引起的傷害是即時的,儘管應變動作再快,往往很難及時到院。另外一部分的答案較為合理:醫療設備缺乏,無法儘快醫治這些危急的病患,這是有待改進的問題。另外,則是技術層面的答案:譬如比起心肌梗塞,心臟科能開給腦中風的藥物實在有限。
不過,問題還有第四點,不是出自醫生或是醫院擁有的設備,而是出自病患本身和其家屬:大多數的病患不知道如何分辨腦中風的初期症狀,於是應變太慢。在美國,多數病患從發覺情況不太對的那刻開始,拖了超過十二個小時才緊急就醫。這是個典型常犯的錯誤,當家中年長者出現某種腦中風症狀,像是講話有點怪怪的,或是肢體局部無力,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不舒服,家屬們會說:「先看看情形怎樣,明天再帶他去醫院檢查。」而等第二天到醫院,一切就已經太遲了。
  
如何辨別腦中風?
  
那麼,哪些是腦中風症狀?可以判斷一個人到底是不是腦中風發作?在某些病例,特別是血栓塞或是出血,症狀相當明顯。病患試著想講話,可是卻口齒不清,或者他們無法了解別人說的話,或是半邊臉扭曲,或者半邊身體無力,或者也有可能無法握住鉛筆或拿穩杯子,因為手變得無力,或者一邊、兩邊的視力模糊,甚至可能因為雙腳癱軟而摔倒在地……雖然不可能所有症狀一次出現,但是任何其中一種症狀都可能發生,端看腦部的哪個區塊受損,只要是任何一種,就算病患說感覺還好或者拒絕去醫院,都要趕快緊急就醫。
想要早點診斷出腦中風的其中一個問題在於,通常症狀既無痛苦也無不適,雖然少數個案的初期症狀會出現劇烈偏頭痛,許多病患會抱著苟且心態想著沒什麼事,可是這刻開始他們卻已經失去一切。
在其他病例當中,症狀通常比較不明顯,腦血管意外的結果卻同樣嚴重。以原位血栓為例,比起腦血栓或腦溢血,這類的症狀是慢慢浮現。發作前的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病患可能開始注意手的動作控制出現障礙,或者無法發出某些單字,步伐不穩……這種症狀發生,是因為栓塞物仍在持續形成,慢慢阻擋血液的流通,直到完全堵塞。腦血栓的話,恰巧相反,血液是突然在栓塞物嵌入血管而遭到阻塞,於是症狀忽然出現。
另一方面,如果腦部受損的區塊並非控制說話或行動能力,腦中風影響了記憶或智力,可能很容易沒察覺初期的症狀。發病的病患可能覺得有點兒不太對勁,但是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或者他知道是什麼卻沒說出來,而在他身邊的人卻什麼都沒注意到。
在身邊的人,通常扮演指認腦中風症狀的關鍵性角色,以及要說服病患就醫。病患不自覺發生的狀況滿常見的,他試著講話,沒發現其他人聽不懂,或者他想走路,沒注意到身體局部不聽使喚。於是家屬必須採取行動並說:「我們趕快去醫院!」如果病患回答:「去醫院?為什麼?」這種狀況有時會發生,一定要堅持下去直到說服他。
   
如果症狀出現,該怎麼辦?
  
腦血管意外的症狀可能在幾分鐘或幾個小時之後便消失:例如,祖父睡覺時,一隻腳無法移動,而第二天卻又毫無問題。於是家屬會想:「我們先觀察一個晚上的決定還不錯,現在已經不必帶他去醫院檢查。」而其實他們的決定是錯誤的。
這個病患身上發生的事情,事實上並非如家屬所想的「應該沒什麼關係吧!」,其實這種症狀是稱為「暫時性缺血性腦中風」。稱為缺血性是因為腦梗塞產生缺血,也就是缺乏血液。而稱為短暫性,是因為阻塞血管的血栓分解,血液循環再度恢復,於是問題自然解決。
血液循環問題一旦解決,不會留下太明顯的後遺症,通常的反應便是沒發生什麼事,只是個無關緊要的意外。不過這是個錯誤的想法,暫時性缺血性腦中風或許是個重大浩劫的前奏。正確來說,五%的暫時性腦中風——每二十個病例裡便有一個人,會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碰到嚴重的腦血管意外。一年過後,比率會上升到十四%——每十個人有一個。而到了第十年,比率幾乎升至五十%——每兩個人有一個。所以,遇到暫時性缺血性腦中風,儘管時間短暫且症狀輕微,仍建議接下來幾天內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預防重大意外發生。
雖然我們經常稱暫時性缺血性腦中風為腦微血栓,這是因為腦部微血管阻塞,會引起小小損傷,但是在智力和行動能力方面有顯著影響。這是年紀大的長者經常遇到的問題,通常以核磁共振檢查腦部,需要接受醫治,並非是要修補幾乎無法復原的傷害,而是要預防腦微血栓再次發生以及腦血管意外爆發。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