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2600012

墨利斯的情人

Maurice
作者 E.M.佛斯持
譯者 文潔若
出版日 2002-09-01
定價 $280
優惠價 79折 $221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推薦
電影《墨利斯的情人》原著小說。「一部讀來精采絕倫的小說,富含不可思議的智慧,漂亮地掌控其情節發展,深刻動人,這部獨特作品幾乎是他創作生涯的顛峰之作。─紐約時報強力推薦!」一個中產階級男孩對愛情的覺醒,探討社會價值與愛情衝突的經典文學作品。



作者介紹
佛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
生於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畢業。被譽為二十世紀與D. H.勞倫斯齊名的偉大小說家。
年少時即開始創作,作品包括六部長篇小說及多部短篇小說。其中《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 《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和《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都曾受到國際級導演的青睞,改拍成電影,享譽國際。此外,他還發表過諸多關於社會、政治、哲學方面的論文。
四十八歲那年,他受邀回到母校劍橋大學,發表《小說面面觀》的演講,之後,並獲英國女皇頒發平民最高榮譽勛章。晚年,於劍橋大學當駐校作家,以九十一歲高齡逝世時,劍橋大學還為他降半旗致哀。

文潔若
1927年生於北京。1950年北京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語專業」畢業。
曾任三聯書店校對、人民文學出版社外文部編輯、編審。1979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與中國翻譯家協會會員。
1985~1986年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訪問學者和東京東洋大學客座研究員,赴日研究日本近代與現代文學。80年代,多次赴英、美、德、新加坡及香港等地,從事文學交流活動。
著有長篇紀實文學《我與蕭乾》(1992)、散文集《夢之谷奇遇》、隨筆集《旅人的綠州》(1995)、評論集《文學姻緣》(1997)、《文潔若散文》(中國當代散文精品文庫,1999)《重陽成都行》(二十世紀中國著名作家散文經典,1999)等。
譯有《高野聖僧──泉鏡花小說選》《芥川龍之介小說選》《天人五衰》(三島由紀夫著)《東京人》(川端康成著),以及與蕭乾合譯的意識流開山之作《尤利西斯》(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著)等數十種書,達九百餘萬字。
她榮獲許多獎項,如日本外務大臣表彰獎、中國大陸第二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一等獎等,目前定居北京。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2600012
ISBN:9576078164
頁數:360,isbn:9576078164
看更多

各界推薦

一本絕妙精采的小說──書中蘊含機敏的智慧,情節掌控完美,讀來深刻感人──總之,這是一個卓越的文學大師,充滿創造力的登峰之作。
──紐約時報

看更多

試閱

結尾札記

《墨利斯》一稿是一九一三年開始執筆的。本稿大致保持了初稿的面目。我曾到米爾索普村哻去拜訪愛德華.卡彭特哷,這是此行的直接結果。卡彭特有著今天人們難以理解的聲譽。他是個應運而生的叛逆者。他感情用事,並且有幾分神職人員的派頭,因為他是牧師起家的。他是個社會主義者,忽視產業主義哸:儘管擁有足夠維持閒居生活的收入,卻提倡簡樸地過日子。他是個受惠特曼哠影響的詩人,氣質高雅,更勝於文筆。最後,他是同性戀的信奉者,有時把同伴叫做天王星人唎。生活在孤寂中的我,被他最後的這個方面所吸引。在一段不長的時期內,我將他看做掌握一把能解決一切困難鑰匙的人。通過洛斯.迪金森唃我就像接近救世主一般,去跟他打交道。

大概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造訪這塊聖地的時候,火種被點燃,迸發出火花。他和他的同伴喬治.梅里爾唋雙雙給了我極深的印象,引發我創作的動機。喬治鄉.梅里爾還觸了觸腰眼下面的部位──輕輕地,就在臀部上方。我相信他對大多數來訪者都這麼做過。這種觸覺是獨特的,我記憶猶新,正如我記得老早就失去了的一顆牙的部位似的。那既是心理上的,同時又是肉體上的觸覺。它好像從我腰眼下面小小的部位,直接融入我的構思,卻沒把我個人的意圖包含進去。倘若確實如此的話,它是嚴格地按照卡彭特的瑜伽派圁神祕主義行事的,並且足以證明這部作品是在那一瞬間受胎的。

接著我就回到我母親正在那裡療養的哈羅蓋特圂去,立即著手寫《墨利斯的情人》。對我來說,像這樣開始執筆一部作品,是絕無僅有的。整體的構思,三個主要人物,其中兩個有了快樂的結局。文思泉湧,一氣貫通。

初稿擱筆於一九一四年。我拿給幾位男女朋友看過,他(她)們都喜歡此作。然而,讓誰看,是經過慎重選擇的。迄今此作尚未面對過批評家或一般讀者。至於我本人呢,由於在這部作品中陷得太深、又太久了,因此無法對它做出評價。

安排一個幸福的結局是絕對必要的,否則我根本不會費神去寫。儘管是在虛構的世界裡,我決意無論如何要使兩個男人相愛,並在小說允許的範圍內,讓他們的愛情永永遠遠延續下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墨利斯和阿列克依然在綠林中徜徉著。我把此作題獻給「更幸福的一年」,並非沒有來由。這部小說骨子裡頭寫的就是幸福。然而,這一點卻導致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它使得此作更難以出版了。除非《沃爾芬登報告》埌能夠法制化。不然的話,此作恐怕就得繼續停留在原稿狀態了。倘若此作的結局是悲慘的,給小伙子套上絞索,聽任他臨空蕩來蕩去,或設計一個自殺情節,出版事宜就會順順當當,因為作品中沒有色情描繪,也沒有誘惑未成年者的場面。但是此作容許這對戀人未受懲罰溜掉了,從而對犯罪行為予以讚許。博雷尼烏斯先生沒有本事逮住他們,社會施以他們的唯一懲罰是流放,而且他們欣然接受。

關於三個人物的扎記

我試圖把墨利斯塑造成跟我本人(或我心目中的自己),迥然不同。他英俊、健康、肉體上富於魅力、頭腦遲鈍,做為實業家,手腕不賴,有點勢利眼。我給這樣一個優缺點均有的人注入了一滴要素。這使他迷惑,喚醒他、折磨他、最後拯救了他。正因為他的環境極為正常,他被激怒了。母親,兩個妹妹,一個舒適的家,一份收入不菲的職業,原來是座地獄。他要麼非把它們擊潰不可,否則他自己即將被擊潰。沒有第三條路。我為他布設陷阱,他時而閃避,時而落入,終於將它擊潰。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原來是一項令人愉快的工作。
倘若墨利斯象徵著倫敦近郊的郊區居民,克萊夫象徵的則是劍橋。我對這座大學,或者它的每一個角落,瞭如指掌,所以毫不費力地就把克萊夫刻劃出來了。或多或少他是以與我有泛泛之交的一位學者為原型。冷靜、自認為有卓越的見解、頭腦清晰、領悟力高、堅定不移的道德標準、白膚金髮碧眼、體質雖不結實,但並不意味著脆弱,律師與鄉紳合而為一。這一切都是從那個相識的人身上得到啟發的。不過,是我本人使克萊夫具有「古希臘文化崇拜者」的氣質,還讓他跳進了墨利斯那感情深厚的雙臂中。一旦到了那裡,他就掌握了主導權,把兩個人這種不同尋常的關係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決定下來。他認為對精神戀愛必須予以抑制,並且勸誘墨利斯勉強順從。我覺得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的。在這個階段,墨利斯既謙虛又缺乏經驗,對克萊夫愛慕不已。他是從獄中釋放出來的靈魂,倘若解救他的人要求他守身如玉,他就唯命是從。他們之間的關係因而持續了三年──不安定,是理想主義的,富於英國特色。哪個義大利小伙子肯隱忍遷就呢?然而它一直延續到克萊夫移情於婦女,將墨利斯送回監獄為止。從今以後,克萊夫每況愈下,恐怕我對他也愈來愈冷淡了。他惹惱了我。我不斷地找他的岔子,著重指出他如何枯燥乏味,擺出一副政治家的架子,以及頭髮怎樣稀疏了。凡是他或他的妻子抑或母親所做的事,沒有一樣是令人滿意的:克萊夫身上所起的變化對墨利斯是有利的,因為這加速了他墮入地獄的過程。他在地獄裡變得堅強了,從而完成了最後那樁不顧一切的攀登。但是對克萊夫來說,這或許是不公正的,因為他在最後那章,挨了我最後一鞭。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劍橋老友竟在彭杰莊園裡故態復萌,而且是跟一個獵場看守者。
阿列克是在米爾索普誕生的。他就是我腰眼下面那個部位的觸覺。然而他跟那位辦事有條不紊的喬治‧梅里爾之間沒有更深一層的關係。在很多方面,他是我的預感的體現。在創造他這個形象的過程中,我對他愈來愈了解。一部分是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而寫,有些經驗派上了用場。他身上的同伴成分減少,漸漸發展成為一個人物。這個形象變得更生動、更重要,強求在小說中多給他一些篇幅。後來增添的部分(幾乎不曾做任何刪除)統統與他有關。這個人物可以說是沒有原型。他是在d.h.勞倫斯堲創造那些容易動怒的獵場看守者之前被寫成的,因而沒有藍本可循。儘管他可能遇上過我本人的斯蒂芬.旺哈姆埕,維繫他們的不過是一杯啤酒而已。墨利斯到來之前,他是怎樣過日子的?克萊夫早先的生活很容易就想得出來。然而阿列克的生活呢,當我試圖靠想像把它生動地予以描繪的時候,卻寫成了一篇綜合評述,只好丟掉。他肯定不會對任何事情表示異議──我們只知道這麼多。墨利斯與他相遇的時候,所知道的也僅止於此。利頓.斯特雷奇埒是這部作品的早期讀者,他認為這一點必然會破壞兩個人的關係。他給我寫了一封絕妙的信,卻弄得我心神不定。他說,這兩個人的關係是被好奇心和肉慾支撐著的,只能維持六個星期。這使我想起了愛德華.卡彭特!一聽到卡彭特的名字,利頓總是發出一連串短促的尖叫聲。卡彭特確信,天王星人相互之間至死堅貞不渝。根據我的經驗,儘管堅貞不一定靠得住,無論如何是可以盼望的,值得孜孜以求。在這片完全沒有希望的不毛之地裡,仍能開出花來。生長在倫敦近郊的小伙子和土里土氣的那一個,都能夠堅貞不渝。里斯利,三一學院這位聰明的本科生,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利頓開心地發覺,他就是里斯利的原型。
由於阿列克的緣故,不得不增添的篇幅有兩處。或者毋寧說是增添的篇幅,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首先,必須一步步引導他上場。他得逐漸朦朦朧朧出現在讀者面前。墨利斯所乘的馬車進入彭杰莊園後,曾從一個男子面前駛過。阿列克從那個模模糊糊的形象出發,經過蹲在鋼琴旁邊的僕人不肯接受小費者,出沒於灌木叢並且偷吃杏子者等等階段,發展成既給予又獲取的愛情共享者。他得從虛無中隱隱約約出現,直到成為一個無比重要的人為止。這個過程的處理需要謹慎。倘若讀者對即將發生的事知道過多,他可能感到厭倦。倘若他知道的太少,就會感到困惑。就拿博雷尼烏斯先生離開他們之後,他們兩人在黑暗的庭園裡的幾句對話來說吧,這已經開始預示著兩人之間最後的決斷了。這些對話可以透露多少,要看它們是怎樣起草的而定。我起草得恰如其分嗎?或者拿阿列克來說,當他巡邏的時候,還是按照我最後定稿的那樣。他應該猶豫不決,直到第二次聽到後才做出反應嗎?解決這些問題毋須很高的技巧。沒有亨利.詹姆斯垺所想的那麼高。為了讓讀者對最後的擁抱產生共鳴起見,寫作技巧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阿列克上場後必須把情節逐漸展開。他冒了一次風險,兩個人相愛了。有沒有任何這種愛情能持續下去的保證呢?完全沒有。那麼,就得憑藉他們的性格、他們相互間所持的態度,他們所面臨的種種考驗來暗示這種愛情會持續下去。這樣一來,最後的部分就勢必比原先預定的長得多了。大英博物館那一章也非延長不可,後面又新插入一整章。這一章寫的是在博物館見面之後的那個充滿激情、然而心煩意亂的第二夜。在這章中,墨利斯進一步表明心跡,阿列克卻尚沒有這樣的勇氣。在初稿中,這一切僅僅是點到為止。同樣地,在本稿中,阿列克也在南安普敦那一場之後,孤注一擲;而在初稿裡,我沒讓兩個人最後重聚。為了讓兩個人最大限度地相互了解,就非得把這些統統寫出來不可。直到若干危機、若干恐嚇被克服之後,才能準備拉下大幕。
在墨利斯與阿列克重聚之後的那一章裡,墨利斯把克萊夫數落了一頓。本書只能這樣結束。起初我並不是這麼設想的,旁人也沒這麼設想過。我還在某人的慫恿下寫過一篇尾聲。採取的形式是數年後吉蒂遇見了兩個伐木者,消息傳開,引起一片嘩然。尾聲嘛,還是讓托爾斯泰去寫吧!我這篇尾聲之所以歸於失敗,一部分原因是: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一二年左右,而「數年後」就會闖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那完全變了樣的英國。
此稿擱筆以來,確實過了一段漫長的歲月。最近一位朋友指出,它只能喚起今天的讀者對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興趣。我覺得還不至於那樣,然而它的確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不僅是由於沒完沒了地出現陳舊的東西──十先令金幣埆的小費,自動鋼琴的唱片,有腰帶、前後打褶的男用短外套,「警察‧法庭公報」,海牙會議,自由黨,激進派,國防義勇軍,無知的醫生,挽臂而行的大學生;而且還有一個更不可缺少的原因:在此書所屬的那個時代,英國尚有能夠消失蹤跡的場所。它屬於綠林的最後那段歲月。《最長的旅行》也屬於那個場所,氣氛也相似。我們的綠林在劫難逃,被徹底破壞了。兩次世界大戰提出了對整個社會加以嚴密控制的要求,後世的公共團體把這一遺留下的課題接過來,進一步強化,科學也助了一臂之力。我們這個島國上那片從來就談不到廣闊的荒野,轉瞬之間遭到踐踏,蓋滿了樓房,到處都有人巡邏。今天已經沒有可以藏身的森林或荒原了,也沒有能夠在裡面蜷臥的洞穴。更沒有空寂無人的山谷,可供那些既不願意對社會進行改革,也不願意腐蝕社會,只巴望獨處的人容身。當然,人們至今還在逃脫,任何一個晚上在電影裡都看得到這樣一些人物。然而他們是歹徒,而不是不法之徒。正因為他們是現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才能夠躲避文明。

關於同性戀

關於迄未提到的一個詞,最後做些註記。自從寫下《墨利斯的情人》以來,公眾對這個問題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從無知與恐懼,變成了熟悉與輕蔑。愛德華.卡彭特並不是為這樣的變化而付出努力的。他曾渴望人們能夠寬厚地認可一種感情,並給自原始時代起就存在的這種感情存在空間。至於我呢?儘管沒有他那麼樂觀,也料想知識會導致通情達理。卡彭特和我都沒認識到,公眾真正厭惡的並非同性戀本身,而是不喜歡想這件事。倘若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讓它溜到我們當中來,或者一夜之間用小小的鉛字排成法令,使之合法化,那準不會有什麼抗議者。不幸的是,有關法令必須在議會上獲得通過,才能合法化。這樣一來,各位議員就不得不想一想,抑或假裝思索了。結果,《沃爾芬登報告》將會無限期地被否決。警方會繼續對當事人予以起訴。坐在法官席上的克萊夫,會繼續宣判坐在被告席上的阿列克有罪。墨利斯有可能免受指控。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