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300018

在清真寺尋找,十字架下尋見

Seeking Allah, Finding Jesus: A Devout Muslim Encounters Christianity
作者原文名 Nabeel Qureshi
譯者 張明敏
出版日 2017-03-01
定價 $360
優惠價 79折 $284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不只是我的故事。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為非穆斯林讀者提供「圈內人」的觀點,
直擊穆斯林的心靈,拆除那堵隔閡的牆。

伊斯蘭教的神祕吸引了全球數十億人,
藉著進入我的世界,我也希望基督徒能夠理解他們的穆斯林鄰人,
並開始像耶穌一樣愛他們,為福音開出新的門。

★美國基督教出版協會好書獎「最佳新作家」「最佳紀實文學」!
★超過2500名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給予五星好評!

「追隨耶穌,所有磨難都是值得的。祂就是如此奇異。」

一個穆斯林成為基督徒,宛如推理小說的宗教思辨之旅,鼓舞人心的信仰見證!
深度感受宗教的伊斯蘭,穆斯林日常生活歷歷在目!

如果有人質疑你虔誠信仰的核心思想,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最珍惜的傳統遭到懷疑,你會如何反應?

本書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關於一名男子即使面對要他維持現狀的強大壓力,但仍將自己的成見拋在一旁,追求生命與信仰中最迫切議題的答案。

我很高興你將在本書各章節中與納比相遇,閱讀他曲折迂迴,甚至是超自然的、滿足他內心與靈魂的旅程。

你也將跟著納比經歷到,對於一個沉浸於伊斯蘭文化、甘冒自己一切來證明神真正樣貌的人來說,那是怎樣的一段旅程。

本書是關於家庭、朋友與信仰的個人故事,其中蘊含對伊斯蘭教的洞見,這些都將以嶄新的方式幫助你了解穆斯林世界。

我親自見識到納比令人敬佩的才智(他是位醫師,有兩個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博士)。

我也知道他擁有同理、同情心。他擁有追根究柢的驚人能力,但我從沒看過他利用智識去威嚇或霸凌別人。

對於想在信仰上找著真正的「回家」之路的人,納比永遠會伸出援手。(摘自本書推薦序)

【各界好評】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教授)  驚嘆推薦!

信仰、神學雖有感性與理性之別,但總是會在不斷質問中確認。本書作者在論辯中確認自己所信,其自我反思及抽絲剝繭的過程,值得一讀。──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新鮮、讓人印象深刻、極具啟發性,時而讓人心碎——納比.庫雷希的故事可以抵一千本教科書!穆斯林以及所有深切關心穆斯林友人、同胞的人,都必須一讀。——奧斯.關內斯,作家、社會評論家

納比.庫雷希的故事,是我所聽過最獨特的見證之一。他的尋道過程包含幾個特色:聰敏的心思、不凡的真誠、原創的研究,以及任由證據引導自己的意願。他的尋找,引領他走向十字架、走向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蓋瑞.哈伯瑪斯,自由大學著名研究學者

納比.庫雷希為了挑戰《聖經》而開始研究《聖經》,不可思議的是,結果他因此而認識了耶穌。我非常樂見納比獨特而扣人心弦的故事能夠付梓,我知道,你將受其鼓舞,也將深受其挑戰。本書確實值得當代人一讀,做為每個人必須面對真理考驗時的多元世界觀。——拉維.札查里亞斯,作家、演說家

這是一本我們迫切需要的、引人入勝的書。納比.庫雷希巧妙地為基督教福音辯護,描繪了一幅穆斯林家庭與傳統的美麗畫像,避免了在當今一觸即發的世界上充斥著的那些令人害怕與髮指的部分。我竭誠為大家推薦本書。它將是您心靈的盛宴,您將欲罷不能地一直讀下去!——賈許.麥克道威,作家、演說家

在納比.庫雷希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他鋪設了一條信仰的分析研究之途,詳細剖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論爭,尤其是從伊斯蘭教聖訓與基督教經文中大量引經據典,讓讀者能了解研究分析的邏輯進程。但本書同時也是一部令人揪心、催淚的西方穆斯林年輕人的生命傳奇,它如此動人心弦,讓人捨不得放下。——詹姆士.圖爾,萊斯大學化學、資訊工程、機械工程及材料學教授

對於想要了解穆斯林鄰居或同事的人來說,這就是您需要閱讀的一本書。納比的故事深入淺出。引導讀者領會靈性、家人的愛與榮譽的深度,以及身處虔誠穆斯林家庭中的個人「觀看」與「感覺」的方式。這是一本有深度的書,巧妙展示基督教福音與伊斯蘭教主張最根本的不同。我大力推薦本書。——史都華.麥克亞利斯特博士,拉維.札查里亞斯國際佈道團美洲區主任 

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真誠的阿赫邁底亞派年輕人改變信仰的故事,他竭盡所能尋找阿拉,結果卻愛上了耶穌基督。書中故事引人入勝,我相信它對基督徒能發揮極大的鼓舞力量,讓基督徒為穆斯林祈禱,希望他們尋著耶穌基督。——馬克.蓋布列爾,作家、開羅愛資哈爾大學前講師

納比.庫雷希描述了全世界數百萬穆斯林內心的渴望。對於所有希望與穆斯林分享耶穌基督的希望的人,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弗德.馬斯利,「新月計畫」總裁兼CEO

作者簡介

納比.庫雷希(Nabeel Qureshi)

醫學博士、《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拉維.撒迦利亞國際事工巡迴講者。

2009年取得醫科學位後,即以教學、佈道、寫作、辯論等方式投身於傳教工作。在超過一百所大學講課,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並在北美、歐洲、亞洲各地參與公開辯論。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榮獲2015年美國基督教出版協會好書獎的「最佳新作家」與「最佳紀實文學」等肯定。

庫雷希關注基督信仰、古猶太教、早期伊斯蘭的根基,以及科學與宗教的關連。他擁有東維吉尼亞醫學院的醫學博士學位、拜歐拉大學基督護教學碩士與杜克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目前與妻子居住在英國,並於牛津大學進行新約聖經的博士研究。

出生在典型的穆斯林家庭,受穆斯林教育,庫雷希5歲時就能用阿拉伯語背誦7章的《古蘭經》,15歲時可以用英語和阿拉伯語背誦15章。常常用阿拉伯語禱告,並在學校與人辯論耶穌的神性。對他而言,伊斯蘭就是真理。

就讀維吉尼亞大學時他認識了一位基督徒好友。當時他與這位朋友辯論,並花許多時間研究比較《聖經》和《古蘭經》後,他發現了《聖經》的可信度。他在背叛父母的罪惡感中痛苦掙扎時,上帝用《聖經》中的話語、夢和異象來觸摸他。

庫雷希接受福音後脫離了伊斯蘭,令他的父母非常傷心,也失去家人及朋友,甚至被視為家族的恥辱。雖然如此,庫雷希堅定地說:「有基督在我生命中,每一個失去都是值得的。」

譯者簡介 

張明敏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哲學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外國人研究員。曾獲臺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翻譯文學獎。著有《村上春樹在臺灣的翻譯與文化》等書,譯有英日語書籍及影片多部。現為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300018
ISBN:9789861372334
448頁,25開,中翻,平裝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為信仰指出「回家」之路的勇者 李.史特博

前 言    不只是我的故事

一部教導的工具書

序 章    尋找阿拉

第一部   宣禮

01 父親們的禱文

02 母親的信仰

03 四人小團體

04 完美之書

05 先知的故事

06 拜禱儀式的力量

07 伊斯蘭教中的分歧

08 伊斯蘭教法之道

09 信徒之夢

10 祝福的月份

第二部   伊斯蘭使者  

11 第三類文化

12 西方的穆斯林

13 昏厥說與替身說

14 天父比耶穌大

15 天堂之門與地獄之火

16 珍貴的傳統

17 空中的神蹟

18 榮譽與威權

19 和平的宗教

第三部   測試《新約聖經》  

20 結為兄弟

21 大開眼界

22 文本的進化

23 重新檢視可信度

第四部  轉捩關鍵

24 石蕊試紙的測試

25 為「昏厥說」判死刑

26 教會中的穆斯林

27 耶穌復活的辯論

第五部  耶穌:凡人彌賽亞或神聖的神子?  

28 遺傳學與耶穌

29 耶穌創造木匠

30 神聖的人子

31 保羅與早期的耶穌

第六部  關於教義  

32 三位一體與緊繃的關係

33 三位一體的共振式

34 救贖與償還

35 評估信條

第七部  穆罕默德的真相  

36 重新檢視穆罕默德

37 形象完美的先知

38 隱瞞暴力

39 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  

第八部  神聖的《古蘭經》  

40 《古蘭經》的辯題

41 《古蘭經》,科學,布卡里主義

42 聖訓及《古蘭經》的歷史

43 那些你們右手所轄的俘虜

第九部  質疑信仰

44 理性與天啟

45 擁抱十字架的代價

46 我就在臨近;尋找的,就尋見。

47 十字架之林

第十部  由神之手所帶領

48 解夢

49 窄門

50 離開清真寺的階梯

51 哀悼的時刻

52 經文會說話

53 尋見耶穌

增補後記 追隨耶穌,所有磨難都是值得的

附錄一 專家導讀

附錄二 阿赫邁底亞派是穆斯林嗎?回應我原屬教派之疑義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為信仰指出「回家」之路的勇者/李.史特博

如果有人質疑你虔誠信仰的核心思想,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最珍惜的傳統遭到懷疑,你會如何反應?

本書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關於一名男子,即使面對要他維持現狀的強大壓力,他仍將自己的成見拋在一旁,追求生命與信仰中最迫切議題的答案。

二十個世紀前,儘管判處耶穌死刑的彼拉多的世界遭到動搖,他卻只嗤之以鼻地說:「真理是什麼?」選擇不去碰觸這個議題。但我的朋友納比.庫雷希敢於以知識分子的正直去追究真理,不論即將付出多少個人代價。

我很高興你將在本書以下各章節中與納比相遇,閱讀他曲折迂迴,甚至是超自然的、滿足他內心與靈魂的旅程。你也將跟著納比經歷到,對於一個沉浸於伊斯蘭文化、甘冒自己一切來證明神真正樣貌的人來說,那是怎樣的一段旅程。本書是關於家庭、朋友與信仰的個人故事,其中蘊含對伊斯蘭教的洞見,這些都將以嶄新的方式幫助你了解穆斯林世界。

我親自見識到納比令人敬佩的才智(他是位醫師,有兩個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博士)。我也知道他擁有同理、同情心。他擁有追根究柢的驚人能力,但我從沒看過他利用智識去威嚇或霸凌別人。對於想發掘一條在信仰上真能指向「回家」之路的人們,納比總是會伸出援手。

我知道要捨棄自己的既有信仰是什麼滋味。身為無神論者,我曾運用自己所受的新聞及法律訓練,去調查基督宗教是否可信。結果我的發現讓人生整個顛倒過來,完全逆轉。

所以我能理解納比的旅程,了解當他提出令人不悅的問題,並拒絕接受簡單方便的答案時,那箇中滋味究竟如何。他仔細審視歷史證據,並嫻熟地穿梭於哲學與神學的迷宮之間。他堅持不懈,就連面對那些讓出生以來便支配他生命的一切全部瓦解的種種發現時,依然如此。

(本文作者為《重審耶穌》《恩典力證》作者)

看更多

前言  不只是我的故事

本書包含了我最深刻的記憶和個人思想,是我藉筆墨傾吐的心情。閱讀本書,您將走進我的親友圈,參與我那幸福的伊斯蘭少年時期,跟著我經歷身為生於美國的穆斯林所遭遇的文化衝擊。您將能透過我的雙眼,看到對穆斯林而言,基督教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讓我開始對福音的史實性產生掙扎。當我逐漸得知伊斯蘭教隱藏的事實,我感覺自己立足的根基隨之動搖。藉著閱讀我的個人日記,您也將看到賦予我屬靈信心的異象與夢境,它們是我所需要的東西,引導我確信《聖經》是神的話語。

藉著閱讀我的故事,您將與我同遊生命旅程、對我瞭若指掌。我祈願您將跟我一樣,與一直和我們同在的神相遇,進而改變生命。

本書的目的

然而,這本書不只是我的故事而已,我希望透過寫作本書達到三個目的:

第一,為非穆斯林讀者提供「圈內人」的觀點,直擊穆斯林的心靈、拆除那堵隔閡的牆。伊斯蘭教的神祕之美吸引了數十億人,不能僅以分享事實來看待本書。藉著進入我的世界,我希望基督徒能夠理解他們的穆斯林鄰人,並開始像耶穌一樣愛他們。本書前兩章鎖定的就是這個目的,如果您讀起來感覺像是支持伊斯蘭教,那是因為目的在於傳達我對過去的信仰的那股逝去的愛。

第二,讓各位讀者具備事實和知識的基礎,顯示福音書和伊斯蘭教的強烈對比。歷史強而有力地證實了福音書的基石:耶穌死於十字架、死裡復活,並宣稱自己是神。而歷史也挑戰了我那做為信仰基石的伊斯蘭神學:《古蘭經》(注:又譯《可蘭經》或《可蘭真經》,「古蘭」意指「誦讀」)的神聖起源與穆罕默德的先知身分。當我仔細研究伊斯蘭教後所得知的事實,震撼了我的世界:我缺乏足夠的理由去相信穆罕默德或《古蘭經》所闡述的是關於神的真相。

由於我難以將這幾年所研究的事實與論證全部清楚地寫進本書,因此我為有興趣了解細節的人撰寫了另一本書:《神只有一個:阿拉或耶穌?》(暫譯)。而在本書的第三部到第八部,我將提供自己掌握到的明確輪廓,並告訴大家它如何引導我離開伊斯蘭教、走向耶穌。

第三,描寫穆斯林與福音「纏鬥」過程中巨大的內在掙扎,包括犧牲與懷疑。您將在第九部和第十部看到,在這些掙扎中,神如何透過異象與夢境直接與人接觸。

看更多

試閱

第4章 完美之書

剛搬到蘇格蘭的時候,我還沒學好英文。在家裡,我們都說烏爾都語,但如果要學習任何文字,都只會是阿拉伯文。理由很簡單,因為《古蘭經》是以阿拉伯文寫就的。姊姊芭姬和我都必須學習阿拉伯文以背誦《古蘭經》。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每一個字都是由阿拉親自口述給大天使加百列(注:阿拉伯語音譯為「吉卜利勒」),再逐字傳給穆罕默德的。因此,《古蘭經》的誕生,不僅在意義上能使人獲得啟發,還包括更深層的文字本身這一面。因為這個原因,穆斯林不認為《古蘭經》能夠翻譯。如果把《古蘭經》翻譯為阿拉伯文以外的任何其他語言,那就不是《古蘭經》,只是《古蘭經》的解說而已;唯有用阿拉伯文書寫的,才是真正的《古蘭經》。

這也就是為什麼對穆斯林來說,相信《古蘭經》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是原封不動流傳下來的,是很重要的信念。伊瑪目(注:伊斯蘭教集體拜禱時的領禱者、導師)和老師們時常聲明,《古蘭經》完美無缺地被保存下來,自穆罕默德從大天使加百列那裡聽來、轉述給他的抄寫員之後,完全不曾更改過。當然,《古蘭經》並不是穆罕默德創作的,他只是一個媒介,透過他將之揭露於人世,而穆罕默德也不負使命,維護了《古蘭經》的原本形式。如果穆罕默德沒有那麼做,或是其中字句曾稍加變動過,《古蘭經》就會無法彌補地失傳、失真。然而這種語言的缺陷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沒有人曾懷疑《古蘭經》流傳的完美性,其中字字句句一定都是盡善盡美的。

事實上,由於強調《古蘭經》的文字本身,導致許多穆斯林忽略了這些文字的意義。時時背誦或誦讀《古蘭經》的穆斯林被視為「虔誠」的信徒;假若將《古蘭經》的意義融會貫通,這樣的穆斯林會被認為不過是「研讀」了這本聖典。虔誠,是更高的榮譽。我所認識的穆斯林,大多數都能背誦好幾章《古蘭經》經文,但很少有人能說明那些經文的意義或前後脈絡。

我母親把《古蘭經》牢記在心,並教導我們姊弟倆誦讀《古蘭經》及其譯本,不過首要是誦讀《古蘭經》。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每天都讓我戴上塔基亞(注:穆斯林男性所戴的無簷小帽)坐在她身旁,教我阿拉伯文。我的阿拉伯文啟蒙書是《基礎》,內容包括不同形態的阿拉伯字母和它們的個別發音。搬到蘇格蘭後,我從《基礎》「畢業」了,終於得以開始閱讀《古蘭經》。

之所以清楚記得那一刻,是因為我短暫的雀躍之情被恐懼給擊倒了。讀完《基礎》的最後一頁時,母親伸手從她身邊拿出一本《古蘭經》送給我。那是屬於我的《古蘭經》,也是我獲贈的第一本書。

我高興得不得了,跑去跟姊姊芭姬炫耀。當時芭姬在爸媽房外玩耍,我在她身邊蹲了下來,並把《古蘭經》放在地上讓她看。

突然間,我聽到母親發出驚心動魄的尖叫,朝我這裡跑過來—「納比!」我驚嚇過度,不知如何回應。我從沒聽過母親那樣大叫,也從沒看過她奔跑。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拾起那本《古蘭經》,教訓我:「絕對不能把《古蘭經》放在地上!」

「是的。」

「永遠要讓《古蘭經》高高在上、擺在最尊榮的地方,觸摸《古蘭經》前一定要洗手,而且只能用右手碰它。《古蘭經》不是隨隨便便的一本書,是阿拉的語言。我們要像尊敬阿拉一樣看待《古蘭經》。」

「是的。」

「你可以走了。」母親情緒非常激動,我毫不遲疑便跑開了。

從那刻起,每當拿著《古蘭經》,我一定把它高高舉起。芭姬也記取了我的教訓,所以往後母親叫我們一起誦讀《古蘭經》時,我們都會伸直手臂,盡量把《古蘭經》舉到頭頂上方。母親微笑看著我們的動作。這並非她的本意,但她很高興我們這麼做。

芭姬年紀較長,所以由她先誦讀。母親的指尖指著芭姬要讀的每一個字,緩緩地由頁面右邊滑向左邊。芭姬大多是用吟唱的方式來讀,而非真正朗讀。母親教導我們利用旋律來吟誦《古蘭經》,讓誦讀的聲音盡可能優美悅耳。有些人一生致力於這項練習,促使自己的音調、節拍、發音和旋律臻至完美境界。

但芭姬和我可不是專家。她比我早幾年開始讀《古蘭經》,而她誦讀《古蘭經》的成果也才剛獲得母親的認可而已。姊姊誦讀完,接著換我。我從沒朗讀過《古蘭經》,感到無比興奮。

「小比,在我們開始之前,首先要說什麼?」

「Bismillah-ir-Rahman ar-Raheem.」

「這是什麼意思呢?」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為什麼我們要背誦這句禱文?」

「這樣我們才能記得所有屬於阿拉的言行,提醒我們只能行善。」

「好,非常好。你知道這句禱文出自哪裡?」

「不知道。」

「《古蘭經》每一章(注:或音譯為『蘇拉』。《古蘭經》共有一一四章,分『麥加篇章』與『麥地那篇章』,分別是穆罕默德在麥加與麥地那所受的啟示)—每章一開始都可以看到它。」

「每一章嗎?」

「每一章。只有一章除外。」

「媽媽,為什麼阿拉把那章排除在外?」

「兒子啊,因為阿拉對出現在那一章的人大失所望。因此在那一章,祂並未賜予我們真主的祝福。但祂非常愛我們,所以在另一章多放了一句禱文。你說說看,《古蘭經》總共有幾章?」 「一一四章。」 「很好。很快你就會全部讀到了,印沙阿拉(注:意為『依阿拉的旨意』。穆斯林認為,不論是好是壞,生活中一切遭遇都是阿拉旨意的安排)。芭姬七歲讀完《古蘭經》,我希望你六歲可以讀完。我們開始吧!」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逐漸熟悉《古蘭經》。我得知《古蘭經》有兩種章節分配法,一種是分為一一四章,另一種是將一一四章再分為三十卷。「三十卷」的編排方式,是在《古蘭經》編纂許久後,由穆斯林設計出來的,主要目的是便於讓穆斯林能在齋戒月(注:伊斯蘭世界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因各地的新月時間不同,中東地區國家齋戒月的時間自九月一日起陸續開始,至九月三十日左右結束齋戒)的三十天內誦讀整部《古蘭經》。但三十卷的編排法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每當我讀完一卷,母親就會送我一份賀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瑪利歐兄弟垃圾筒。

當我達到母親可以接受的誦讀速度後,我們發展出了一種模式—坐下來閱讀《古蘭經》,打開到上次誦讀的最後一頁,接著母親會指出那天應該讀完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喜歡誦讀十八節經文,不多不少。如果母親多選了幾節,我會向她抱怨;但如果她少挑幾節,我會多讀幾節讓她開心。

讀經的日子就這樣持續著。到快滿六歲的時候,我終於把《古蘭經》全部讀完了,母親非常開心。同時,在母親協助的下,我把最後七章背了起來,以便在每日禱告時背誦它們。我最喜歡的是第一一二章〈忠誠〉,因為它很短而且音律優美、容易記憶。再加上它是我背起來的第一章,所以我在每天的五次按時拜禱中會重複背上好幾次。一一二章也是母親喜歡的章節之一,但她喜歡的原因和我不一樣。在《聖訓》(注: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後人所編)中提到,穆罕默德對他的追隨者們說,〈忠誠〉這一章是如此重要、深具影響力,誦讀它,就等於在短時間內讀了三分之一本《古蘭經》。

穆罕默德認為如此重要的訊息是什麼呢?就本質上來說,這訊息就是:神不是天父,而且,祂沒有兒子。

第6章 拜禱儀式的力量

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清真寺是我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它座落於克萊德河附近一個彎度很奇特的十字路口,就在主幹道旁。它由紅色石頭堆砌而成,上頭有綠色圓頂,寺裡分為好幾樓,裡頭錯落的樓梯、門扉及廊道是穆斯林孩子們玩捉迷藏的絕佳場所。

除了可供孩子們遊戲,清真寺裡還提供許多教徒的聚會活動。神聖的日子、慶祝、葬禮、婚禮、野餐、派對,只要我們想一起進行什麼活動,幾乎都會聚集在這裡舉行。對穆斯林來說,清真寺是讓人覺得非常窩心的地方,對那些因落單而希望找到同伴的穆斯林來說,更是如此。但要是說到清真寺設置的主要目的,嗯,以上皆非。

設置清真寺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信眾拜禱的場所。「拜禱」是義務的禮拜儀式,所有穆斯林每天都要拜禱五次。每一次的動作程序固定不變:先站好,接著鞠躬、將前額伏貼在地面上,然後起身跪地坐在腳跟;並以阿拉為對象,吟誦規定的阿拉伯語禱文。

每天的這五次拜禱儀式分別稱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雖然禱文與拜禱的動作是相同的,但重複的次數不一樣。每重複一套動作稱為「一拜」。穆斯林被要求每天重複十七次拜禱動作,也可以選擇添加其他禱文。我們的教派教導大家,每天盡可能要重複進行三十一次拜禱。

祈禱時間通常成為穆斯林的一種固定行事。起床時要進行晨禮的宣禮、早上工作小憩片刻後進行晌禮、做完晡禮後回家、在昏禮後用晚餐、在宵禮後準備就寢。聽到宣禮後,每位穆斯林都要先「小淨」(注:簡單來說,就是洗滌暴露在外的肢體),才能進行祈禱儀式。洗臉、洗手、洗腳⋯⋯都有一定的儀式。洗禮時通常會吟誦「杜阿」,接著再跟著其他會眾一起祈禱。

全世界的穆斯林大概都用同樣的方式祈禱。事實上,他們都面對相同的方向,也就是面向卡巴天房—位於麥加的穆斯林神殿,看來像是一個黑色的立方體。傳說亞伯拉罕和兒子以實瑪利建造了卡巴天房,而當穆罕默德逃到麥地那後,他開始下令穆斯林在拜禱時須面向卡巴天房。穆斯林從此遵從穆罕默德此一囑咐,不論是站在大清真寺的廣場,還是在世界各地某處正在排隊的時候。在西方社會,拜禱時間一到,我們可能就會看到虔誠的穆斯林拿起指南針尋找最正確的方位;我還曾看過附有指南針的祈禱毯。

拜禱的領禱人是伊瑪目。男女分開祈禱,但是女性所在位置要能聽到伊瑪目領禱時的聲音才行。伊瑪目領禱時,某些禱文由穆斯林個別輕聲吟誦,其他部分則由伊瑪目大聲領禱。每個段落都包括《古蘭經》的吟誦,而伊瑪目通常是憑著記憶大聲背出來的。

在第七世紀的阿拉伯世界,民眾幾乎都是文盲,利用拜禱時吟誦《古蘭經》,是在這種社會傳播經典的聰明方法;這也就是為什麼選擇伊瑪目只有一個標準—他必須對《古蘭經》瞭若指掌,且能嫻熟背誦絕大部分的經文。偶爾,伊瑪目也可能背錯,那麼前排的穆斯林就有責任糾正他。因此,在拜禱的行列中,通常可以發現依照虔誠程度劃分的位階,年長的、受尊敬的穆斯林會坐在前排。

除了這小小的例外,拜禱時人人平等,這是穆斯林非常引以為傲的事。不論富者或窮人、政治人物或勞工,所有人的並肩一同祈禱。這是莊嚴的儀式,沒有人說話交談,沒人會從拜禱者面前走過,更沒有人會打斷拜禱。

當然沒有人會那麼做,除了一個美國來的五歲小孩,那就是我。我好幾次在拜禱時穿梭於祈禱者之間,很快就有人會賞我屁股一掌,讓我不再調皮搗蛋。我的父母並沒有為此生氣,因為我們教派的成員彼此深深信賴,清真寺的所有教徒合力教育穆斯林孩子。

有一次拜禱時,我躁動不安、如坐針氈。突然,我的屁股不知被誰打了一記。我轉頭一看,後面根本沒人。我猜是站在旁邊的叔叔打的,拜禱結束後,我便哭訴說叔叔打我。但叔叔坦蕩蕩地指著天空說:「不,是阿拉打你的。」我的眼睛睜得老大,心想:「如果我快點轉過頭去,不就可以看到阿拉了嗎?」二十年後,叔叔向我坦誠,那時是他打了我。但在那個時候,我倒是覺得很榮幸,能被真主本尊教訓。在那之後,拜禱時我都畢恭畢敬的。

因為動作和禱詞都是固定的,所以拜禱時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自由發揮,不存在個人的成分。對絕大部分的穆斯林來說,它只是責任義務,不包含個人或發自內心的表現。

的確,人們可活在他所背誦的禱詞的意義之中,這樣就能讓它更個人化;但很少有祈禱者能在每天十七次不得不進行的重複儀式中達到如此境界。就算這樣,那些禱文對祈禱者而言,仍是外在而疏離的,但這完全不是因為用外語吟誦它們的緣故;即使對於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依然如此。阿拉伯人的口語會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如果他們要學習古典形式的阿拉伯語,就必須特地到學校學習才行。因此,每天重複誦念的禱詞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貼近個人的語言。

這可能會讓人懷疑:那麼,為什麼穆斯林還是持續進行每天五次拜禱呢?每天背誦五次一樣的禱文,日復一日,然而這些詞語完全沒有任何個人化的意義?

我小時候就這樣懷疑過。我問父親為什麼,他回答:「納比,在阿拉之前,我們都是不潔的,我們需要祂為我們洗滌除穢。想像一下,你每天要是洗五次澡的話,會有多乾淨!拜禱就是阿拉賜予穆斯林的精神沐浴,讓我們保持純潔及乾淨。這就是我們每天要拜禱五次的原因。」

拜禱的禱文偶有一些變化。到了星期五,伊斯蘭教的安息日,伊瑪目會為大家講道,穆斯林會進行稍稍修改過的正午晌禱,叫「jumaa」。這個字意為「集合」,由三個以上的人一起拜禱。「jumaa」是如此重要的儀式,連阿拉伯語和烏爾都語的「星期五」都以它命名。母親與父親說,如果我們連續錯過三次「jumaa」,我們的心就會留下一道黑色疤痕,可能永遠無法被洗淨。

可惜我們星期五不能到清真寺去,因為它離我家太遠,再加上父親的時間無法配合。當然,我們也不能在清真寺進行每天五次拜禱。所以我們通常全家在家裡進行拜禱和星期五晌禱。每當父親出差在外地,沒有男性親戚在我家時,我會為母親及芭姬領禱。從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就一直這麼做—打從母親覺得我夠成熟的時候開始。

雖然我很享受領禱,而且我們社區有些伊瑪目聲調悅耳,有些很有威嚴,但父親始終是我最愛的伊瑪目。他的節奏、聲音、韻律,以及領禱時在我們家人面前的位置,在在都讓我覺得很到位。即使到了現在,當我閉上眼睛時,仍能聽見他吟誦《古蘭經》中較長經文時的聲音。那是我知道那些經文的原因,因為我常常聽到父親重複誦念。拜禱鞏固了父親做為我的精神領袖的地位,且難以磨滅地將《古蘭經》銘印我心。這是拜禱的力量。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