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3900156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其實孩子的世界是一場江湖

出版日 2019-07-01
定價 $290
優惠價 79折 $229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別為了教孩子溫柔善良,卻讓他變得畏縮膽怯、害怕犯錯;
別因為不想讓孩子承受挫折,為他過濾掉社會的陰暗面,卻削弱他的環境適應力!
愛孩子,就把真實的世界還給他們!

只讓孩子看見善與美的一面,會害了他們!
孩子有足夠的潛能去排除險惡,要激發這種能力,不要「好心地干擾」!

為人父母者常會告訴孩子要心存善良,要有禮貌,要有同理心,要相信這個世界始終充滿愛與美好,希望孩子活在童話世界裡,永遠不會遭遇危險和傷害。但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大人的社會一樣,有各種糾紛和衝突,有小團體,有領袖和追隨者,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孩子,當然也有父母不想看見的人性黑暗面……

養育一對龍鳳胎、大學主修幼兒教育的作者,從孩子的衝突事件中發現,被教得過度溫良恭儉讓的孩子,面對衝突和競爭時明顯居於弱勢,只會手足無措,不敢做決定並採取行動,且因為害怕犯錯,擔心受到傷害,而變得畏縮膽怯。

孩子將來要面對的競爭,不會因為父母的「好心過濾」,而降低其殘酷度。父母的迴避和過濾,無法讓孩子免於傷害和痛苦,反而會削弱孩子對苦難的承受力。孩子必須借助黑暗來感受光明,借助傷害來珍惜美好;孩子必須理解惡的發生,才能懂得善的由來。

如何教出有挫折耐受力的孩子?
如何教出面對人性黑暗面,仍氣場強大的小孩?
如何在每個教養的當下,面對真實,找到平衡,親子共同學習、成長?

讓本書與你分享。

★面對孩子的江湖,父母常有的迷思:

.孩子拿橡皮擦跟同學交換了一支手表?
→孩子對「公平交換」的定義跟大人不一樣,他們的世界裡沒有金錢的概念,交換東西的標準不是值不值錢,而是喜不喜歡。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
→別小看孩子的生存能力,急著介入去捍衛自己小孩的權益。有時先觀察一下,你會驚訝於孩子的生存智慧。

.「你以前都是讓著妹妹的好哥哥,怎麼突然打妹妹了?」
→在家庭裡,孩子會遊走於傷害與被傷害兩種模式之間,這是正常的能量轉換,孩子正在練習與人相處,父母不要過度反應。

.「都是地板不好,讓寶貝跌倒了。地板壞壞!」
→孩子如果從小就學會把自己做錯的事歸咎給其他人事物,會養成難以逃脫的受害者心理。

.孩子跟朋友起衝突,急著幫忙修補關係?
→父母經常「好心辦壞事」,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江湖往往無用武之地。

★南琦(作家、臨床心理師)、徐淑英Elsa Hsu(「媽媽經」副總經理)、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二花小姐(親職教育專欄作家) 同感推薦!

我始終相信,教養技巧的東西只是技巧,這些只要你想學,都能設法從各個知識管道學習。但父母的教養觀、價值觀,甚至家人間的關係潛移默化了孩子的行為,這些真的是非常地「心理學」,而雙寶娘用了非常自然的語言來說這些事,勝過許多教戰守則的技巧書。
——南琦

我們看得到的是在數頁之間,雙寶在雙寶爹娘的呵護下,於異地健康成長,並且持續茁壯;看不到的則是在數夜之間,雙寶讓雙寶娘學以致用,使出在師範學校學習的專業,運用在家庭、學校,以及無數個生活場景。
——徐淑英(Elsa Hsu)


作者簡介
雙寶娘(譚惋瑩)

旅居上海的臺灣人,畢業於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育有一對龍鳳胎——雙寶哥太陽,雙寶妹饅頭——另一半是廣告狂人。
做過老師,當過全職媽媽,現為自由寫作者。
還沒生小孩時,認為孩子的世界是充滿粉紅色泡泡的童話王國;成為父母之後,覺得孩子的世界其實是一場江湖。
臉書粉絲專頁請搜尋「雙寶娘」,或 www.facebook.com/twins0807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3900156
ISBN:9789861755304
248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南琦

〈推薦序〉關於雙寶的美麗江湖傳說  徐淑英(Elsa Hsu)

〈作者序〉只讓孩子看見善與光明,終究會害了孩子

第1章 孩子的世界是個江湖

原來孩子的覺知這麼早就開始了

孩子初遇的難題

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世界往往無用武之地

別小看孩子的生存能力

晚開竅的孩子需要的只是時間和經驗的累積

第2章 在人生路上,誰的身上沒有傷痕

受傷害或製造傷害,都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維持家庭的基本正義

校園裡的刀光劍影

虛擬世界的無形傷害

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帶著傷痕前進

第3章 該關心的不只霸凌,還有……

孩子難以逃脫的受害者心理

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孩子

大人為孩子製造的環境氛圍

孩子世界裡的沉默旁觀者

以同理心和陪伴,為孩子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第4章 為孩子的人際關係奠定穩固基礎

面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問題,別急著下指導棋

戳破孩子友情之網的,也許正是父母

誤解愛的教育,會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

父母陪伴不足,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不是越多越好,穩固才是重點

第5章 教養,父母給孩子的成長祕笈

接納與肯定,讓孩子喜歡自己

從發現自己,到關心他人

手足衝突是最好的人際關係練習題

不要幫孩子交朋友

把真實的世界還給孩子

第6章 你也可以教養出有強大氣場的孩子

讓孩子在生活中累積成功的經驗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允許孩子有選擇事物的自由

讓孩子擁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優勢

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新事物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By南琦(作家、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有趣的親子溝通術書籍,你可以在輕鬆之中學到很有用的觀念。

我也書寫過好幾本親子議題的書,總覺得教養議題是永遠說不完的。不只是如何教養,還包括為人父母該有怎樣的教養態度,或者更根本一點,我們如何把自己照顧好,以便給孩子身心健康的生活。

我始終相信,教養技巧的東西只是技巧,這些只要你想學,都能設法從各個知識管道學習。但父母的教養觀、價值觀,甚至家人間的關係潛移默化了孩子的行為,這些真的是非常地「心理學」,而雙寶娘用了非常自然的語言來說這些事,勝過許多教戰守則的技巧書。

例如孩子之間再自然不過的交換禮物、交朋友,這些事看似平凡,其實很不簡單。孩子交朋友不是想交就會有,稍微不慎,就會演變成有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霸凌戲碼。關於這點,作者也不逃避,反思自己過去的經驗,然後不斷學習怎樣才能讓傷害減到最低。

雙寶娘是個很努力,並且自我期待有點高、有點育兒焦慮的媽媽,這是很多盡責母親的樣貌。但是她不斷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從孩子身上看到不同於大人的世界,進而學到彈性,看到小小孩也有生存能力。提到霸凌議題時,她也反思自己的經驗,我覺得這是為人父母需要勇敢面對、無可逃避的事情。藉由面對孩子類似的霸凌遭遇,如何想起過去受傷的自己,如何讓自己宣洩這些感受,並避免重蹈覆轍,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這不只是教養手法,也是必定要走過的自我療癒歷程。經過這樣的省思,雙寶娘才可以成為一個溫暖與溫柔的成熟母親。

心理學不排斥神祕經驗與超自然現象,我也相信所謂的胎內記憶,甚至是母子神奇的連結性。而雙寶娘用非常生活化、非常自然的筆法,鉅細靡遺敘說身為母親的感受,甚至連在子宮內也有孩子的江湖這件事也不放過,讀來自是非常順暢有趣。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這本書雖然是父母觀點,但除了站在成人的立場,也保有很大的空間給孩子,懷抱強烈的好奇心觀察孩子世界的一切,並從中整理出心得,那就是:孩子的江湖不是我們的,他們有他們的遊戲規則,這點身為大人的你必須尊重,且容許孩子去嘗試,你無法幫孩子過他的人生。

最後,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很難理解一次來兩份禮物的辛苦是什麼。但經過雙寶娘分享後,我除了佩服(雙手合十),也覺得這樣的一本書能讓大家減緩育兒的不安,並多了些樂趣與欣喜,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推薦序〉
關於雙寶的美麗江湖傳說  By徐淑英(「媽媽經」副總經理)

如果說「生兒育女」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順序,那雙寶爸媽無疑從雙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展開了為期一生的時間軸進行式。畢竟,異卵雙胞注定就是要父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說穿了就是一心非得二用。

說起和雙寶的緣分,是從雙寶爹開始的,我和雙寶爹曾經在同一家國際廣告代理商任職。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雙寶,是某一個週日下午,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旁的巷子,雙寶當時仍在雙寶娘肚子中。隔天,我跑去問雙寶爹,為什麼懷孕才六個月,肚子驚人地大到像要臨盆?雙寶爹瞇起雙眼微笑著說,因為是雙胞胎呀!由於我的外婆也是龍鳳胎,所以從那一天起,我成為雙寶的粉絲,即使雙寶爹娘去上海工作,我還時不時要雙寶爹發幾張雙寶的照片來滿足姨母飯的心。

閱畢《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我也煞有介事地寫下了我的心得分享。畢竟我是雙寶的鐵粉,對於雙寶的小事,有姨母的想法。

我們看得到的是在數頁之間,雙寶在雙寶爹娘(正確說來是雙寶娘和部分雙寶爹)的呵護下,於異地健康成長,並且持續茁壯;看不到的則是在數夜之間,雙寶讓雙寶娘學以致用,使出在師範學校學習的專業,運用在家庭、學校,以及無數個生活場景。點滴日常絕對不是歲月靜好的體認,而是雙寶娘從本書命名起,就已經清楚告訴我們,這一腳踏入的是一個此生無法回頭的真江湖。

如同現在親子之間對孝順的定義,大多是「孝而不順」,面對兩個都是一百分的雙寶,雙寶娘無疑完整落實了生養和教養的責任。在雙寶的每一個階段及面向,隨著他們的成長,雙寶娘持續改變自己的任務及身分,在那時那地助力雙寶之外,還要演出雙寶爹因工作忙碌暫時消失的父親角色。這些戲,雙寶娘詮釋得恰如其分,帶著雙寶生活得有滋有味。

有人說,出了家門就是江湖,我相信的則是除了家,都是江湖。孩子的成長是一條單行道,永遠不會重來。一個小女孩加上一個小男孩,終有一天會變成一個大女孩和一個大男孩。期盼雙寶在雙寶娘和雙寶爹的手中展翅高飛,勇敢地享受青春與人生,創造自己的美麗江湖傳說。

看更多

〈作者序〉
只讓孩子看見善與光明,終究會害了孩子

因為在網路上寫教養專欄的關係,我常常接到很多爸爸媽媽的詢問,大部分都是關於人際關係上的衝突,比如孩子的東西被搶了、人被打了,身為父母究竟該如何做才好?是要跟孩子說沒關係,還是要教孩子打回去?

說沒關係會覺得讓孩子一味忍耐、受委屈,擔心養成孩子軟弱怕事的性格,以後會遭到更惡意的對待;教孩子打回去吧,又覺得不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規範。況且,怎麼可以這樣負面教養?孩子日後會不會只用武力來解決衝突?

老實說,孩子的這些人際關係問題也曾經深深困擾著我。幼兒園時期的某一天,女兒回家後對我說:「媽咪,我們不喜歡XX,她每次流鼻涕都不擦,還動不動就哭。」接著又說:「可是XX有時玩遊戲的時候會幫我占位子,如果我跟她玩,其他小朋友會不會討厭我?」「我和XX玩,大家都不跟我好了,有人偷偷捏我的手。」

孩子的人際煩惱很讓我驚訝,聽著聽著,漸漸歸納出心得:和之前我當老師時觀察到的一模一樣,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大人的社會一樣,有各種糾紛和衝突,有小團體,有領袖和追隨者,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孩子,當然也有父母不想看見的人性黑暗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

雖有此體認,卻難以改變自己身為父母那種想保護孩子的心情。每次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哭訴時,我還是忍不住使用濾鏡,幫孩子過濾掉陰暗、汙穢和苦難,把美好篩留給孩子。我告訴孩子要心存善良,要對人有禮貌,要體貼,要有同理心,要相信這個世界始終充滿愛與美好;我想讓孩子活在童話世界裡,希望他們是最美麗善良的公主、最帥氣體貼的王子,永遠不會遭遇危險和傷害。

很快地,我的教養方法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後遇到了更大的考驗。小學階段的孩子比幼兒園的小孩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人際關係上的衝突當然也只增不減。從孩子幾次的衝突事件中,我發現被教得過度溫良恭儉讓的小孩,在面對衝突和競爭時明顯居於弱勢,只會手足無措,不敢做決定然後採取行動,且因為害怕犯錯、擔心受到傷害,而變得畏縮膽怯。這種教養下的孩子同時會出現另一種極端行為: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只懂得揮舞善的旗幟撻伐別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模樣,卻不懂得檢討自己。這兩種個性是硬幣的兩面,通常是同時存在的。

而這個發現像一記火辣辣的巴掌,惡狠狠將我打醒。

首先,我看清自己強烈的控制欲,容不得孩子的世界有半點黑暗,這是對孩子過度要求完美而產生的副作用。就像白雪公主必須生活在童話世界裡,溫和體貼的孩子也要存在於人人有愛的環境中。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父母習慣用謊言催眠自己,然後妄想把同一套價值觀套用在孩子身上,親子之間不但會產生摩擦,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會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失望和恐懼擊敗。

而孩子呢?如果他選擇相信父母,躲避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黑暗面,放棄啟動自己與生俱來的強大保護力和自癒能力,有一天卻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都不如父母形容的那般盡善盡美,他會做何反應?

最終我發現,自己也是過度強調善與正確教養方式的受害者。隱藏在身體裡的完美主義宛如一顆毒瘤,讓我看不清世界真實的模樣,還牽引出身為父母的恐懼,將單一視角的壞習慣傳給自己的孩子。我不僅不尊重自己身為人的存在,也不敢直面那些真實存在於孩子世界裡的人性,總是自動刪除生活中所有的負能量,擔心自己和孩子不符合這個世界鼓吹的正面文化。

其實,父母的迴避和過濾不能讓孩子免於傷害和痛苦,反而削弱孩子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殊不知,一個不永遠純淨、美好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孩子要借助黑暗來感受光明,借助傷害來珍惜美好;孩子必須理解惡的發生,才能懂得善的由來。

如果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指責我明知世界的醜陋與不堪,卻還是不停編織美好的謊話來欺騙他,那麼,我得從現在就開始改變。身為父母,我需要調整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把當老師時的冷靜與從容找回來,不去扭曲真實的世界。

說穿了,這個真實的世界不就是「江湖」兩個字代表的意義嗎?而什麼是江湖呢?江湖就是社會,江湖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只有是非善惡,也有公正道義;有黑暗,亦有光明。

更何況,孩子江湖的複雜程度堪比成人世界,甚至更為精妙深微。請對孩子的世界心存敬畏,要相信孩子在承擔痛苦與傷害時,也能享受江湖帶來的美好;鼓勵孩子自由探索生命的真相,讓他在自己的江湖中闖蕩學習。

帶入江湖的視角,並時時對孩子保持好奇心,父母就多了一次重新認識、探索孩子世界的機會,也許可以為教養帶來新的啟發。

看更多

試閱

第1章 孩子的世界是個江湖

■原來孩子的覺知這麼早就開始了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的江湖是從幼兒園開始的,因為幼兒園是孩子進入社會化的第一個團體。真的是這樣嗎?

我懷孕時從胎教書籍中得知,胎兒從四個月開始有身體知覺,不但聽得見子宮外面的聲音,還感覺得到父母的撫摸;到懷孕五個月的時候就更神奇了,居然可以與父母互動、玩遊戲。為了做好胎教,我們夫妻倆立刻照著書裡的方法如法炮製,拿著胎音器一日三餐瘋狂和雙寶說話,還和雙寶玩起遊戲,只要我和老公用手掌輕壓腹部,雙寶就會用手腳頂回來回應我們。

這個專屬準爸媽的溫馨小遊戲,讓我和老公玩得樂此不疲,也讓我明白一件事:原來胎兒真的已有能力和外界互動。不過,真正讓我發出驚歎的,是下面這個畫面:

大螢幕裡出現他和她的身影,他抹臉玩腳掌,她便嘟嘴撥手指,同時吸引眾人的眼球,賣萌指數不相上下,這次比賽算是平局。過了一會兒,他伸展四肢,一不小心侵略到她的地盤,只見她也不甘示弱,用力推擠回去。

「醫生醫生,兩個寶寶在肚子裡就吵架啦?他們是異卵雙胞胎,不住在同一個房間裡面也能吵啊?」這個畫面太過刺激,誤觸準媽媽的玻璃心,我不顧自己正光著肚子躺在診療檯上,激動地大叫。

「同住一個屋簷下,就算住在不同房間也會有磨擦啊。媽媽的子宮空間有限,不攻城略地、搶奪糧食,怎麼有辦法生存呢?」醫生扭過頭來,平靜地對我微笑。

「不會吧!原來江湖這麼早就開始了?我的媽啊!」我小聲嘟囔抱怨。就算是在肚皮裡,孩子已有能力影響父母的情緒,第一次親眼目睹手足衝突的我不免神經繃緊。不料,這句話又不小心被醫生聽到。

醫生仰頭大笑。「遠遠超過你的想像。但是,江湖體驗提早開始,不見得是壞事。雙胞胎比單胞胎提早學習怎麼跟手足相處,不是很好嗎?」對婦產科醫師來說,安慰準爸媽似乎是基本能力,我好像沒那麼緊張、擔心了。

那次產檢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我本來以為,一個孩子的江湖是從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誰知雙胞胎的江湖之旅居然從肚子裡就開始了!那麼,單胞胎孩子的江湖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朋友懷孕二十九週時,因頻繁腹痛就醫。檢查之後,發現寶寶的胎動下降,體重也沒有上升。朋友簡直嚇壞了,一聽到檢查結果就忍不住淚流滿面。診間裡的醫護人員都圍過來安慰她,醫生隨口問她:「你先生呢?」朋友才將夫妻分隔兩地的事告知醫生。醫生要求她,下次到醫院一定要請先生同行。她雖然滿心疑惑,卻立即答應了。

後來,她先生排除萬難,終於在產檢當日返臺,陪同太太去醫院。醫生一見到先生,就要求他撫摸太太的肚子,跟寶寶說點什麼。一開始,先生說什麼也不願意,最後不敵眾人的要求,一邊撫摸太太的肚皮,一邊用比平常高八度的娃娃音說:「寶寶,我是爸爸,我特地回來看看你喔。」一句話引起哄堂大笑,太太也忍不住眼角泛淚,寶寶更是出現積極的反應,先是翻了個身,還用力頂了爸爸的手掌。

夫妻倆又驚又喜。尤其是先生,他原本有點大男人主義,從來不陪太太產檢,以為胎兒尚未出生,什麼都不懂。經過醫生解釋,他們才了解胎兒能感知外面的世界,會在缺乏關愛時偏離正常的活動軌道。

雖然醫生功不可沒,不過引發這場家庭江湖革命的,是尚未出生的孩子。即使還在肚子裡,他成功吸引父母的注意,改變了爸爸,拉近一家人的距離。真想幫寶寶鼓掌叫好!

單胞胎的胎兒雖然不像雙胞胎在肚子裡就要面對手足問題,但也開始渴望與親愛的父母產生關係和連結。從江湖是人與人的關係這個角度來看,單胞胎的胎兒也已涉入江湖,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很正常。後來,朋友的先生改為一週返臺一次,後期更是請長假陪伴太太待產,每天積極與寶寶互動、說話,果真生下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

胎內初體驗,深深影響孩子的未來

根據上述兩個故事,不論是單胞胎或多胞胎,孩子的第一個江湖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幼兒園,而是母親的子宮。孩子在子宮裡的初體驗會影響他出生後的人格和個性,也將構成他對外在世界的期待與認知。

如果孩子來自一個溫暖而充滿愛的環境,自然會認為外面的世界也是如此,出生後往往會有自信、率真的個性,自然而然想接近人群;如果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經歷到的是充滿敵意和排斥的空間,就會認定自己不受外面的世界歡迎,容易產生多疑、自卑的個性,出生後難與他人共處。也就是說,孩子在子宮內的初體驗,深深影響他未來的人際關係。

除了人際關係,胎兒在子宮內的負面記憶也可能導致一些心理疾病。

朋友從小就非常怕水,不管身邊的大人好說歹說,就是不肯下水學游泳,連洗頭時都不敢正面從頭頂淋水。小時候她不以為意,長大後就深受其擾了,男朋友幾番邀她到海邊玩水,她說什麼都不肯去,讓男友以為她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隱疾。

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她決定接受催眠治療。治療一開始,她很平靜,直到催眠進入胎兒期,她突然失控地大喊大叫,整張臉扭曲變形。催眠結束後,她決定問媽媽在懷她的時候是不是經歷過什麼跟水有關的事。

媽媽向她坦承,因為當時已有兩個孩子,本來是想將她墮掉。但是,他們窮到連墮胎的錢也湊不出來,所以聽信民俗偏方,瘋狂地每日泡熱水澡,並用最強的水柱沖洗陰道,以為這樣做就能自然流產。

聽到這裡,朋友憤怒地大喊:「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媽媽泣不成聲,頻頻用顫抖的聲音懇求女兒諒解。朋友的臉龐也爬滿淚水,她似乎能連結到當時的記憶,那種既無助又生氣的情緒令她全身顫抖不已。胎兒若承受了自己無法排解的負面情緒,會造成日後的心理疾病,所以她才會把當時的無助與憤怒轉為對水的恐懼。最奇妙的是,自從解開恐懼的謎底之後,她終於願意試著接近水了。

朋友的故事讓我心頭一震,隨後,一股溫暖的情感在我體內流竄。我直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產檢時的感動,這個在我肚子裡的小生命,有自己的四肢、五官、跳動的心臟,一再提醒我,他的生命旅程已經開始,他是一個獨立、有生命的個體,而非我的附屬物;他有能力掌控自己此生的命運,被動且依賴的人,反而是身為父母的我們。

父母的責任是營造一個溫暖有愛的環境,溫暖有愛的環境又來自快樂的媽媽,而最能影響媽媽心情的爸爸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觀。爸爸媽媽努力營造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受溫暖與疼愛。當父母願意成為守護者,孩子才會安心長大,成為明日的好兒女。


■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世界往往無用武之地

當我還是孩子時,一天到晚聽到身邊的大人對我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薑還是老的辣。」大人不斷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灌輸給孩子,要求孩子永遠走在他們認定「正確」的道路上,但很多時候,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世界往往無用武之地,只是大人不想承認而已。

孩子的世界:交換東西是交朋友最快的方法

開始上學之後,雙胞胎就很熱中和其他小朋友交換東西。小朋友嘛,都喜歡一些新奇的小東西,五顏六色的貼紙啦、橡皮擦啦,都在他們交換的範圍之內。一開始,我有點反對這種利用物質建立友情的方式,希望孩子用非物質的方式交朋友,例如關心、幫助等。

有天孩子放學回家後,我發現雙寶妹的書包滿滿的都是糖果,便問她:「這是誰送給你的?」

「XXX啊!」她一派輕鬆。

「媽咪不是跟你說不要再和小朋友交換東西嗎?」我有點生氣。

「可是媽咪,交換東西才能很快交到朋友啊!」雙寶妹一臉委屈。

女兒的話讓我很震驚,仔細一想,大人的世界不也是如此嗎?人際交往在本質上就是一個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對方所需要的。俗話說:「若是酒肉之友,須得帶禮封小人之口;若是君子之交,更要帶禮表兄弟情。」這不僅僅是人性,更是人際交往時要注重的禮尚往來、互通有無。在這個部分,其實孩子的世界與成人規則是一樣的。

問題出在拿出來交換的是物質還是非物質。在我認定的成人規則裡,用物質建立友誼就是錯誤的,用非物質才是正確的,但孩子的世界裡並沒有這種是非觀念,尤其幼兒園孩子的行為更無法用「道德」來判斷。根據皮亞傑的兒童發展理論,四到六歲的孩子無法對自己的行為做出一定的判斷,父母若以道德為出發點勸說孩子要遵守成人規則,往往沒什麼用處。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父母越是想盡辦法禁止交換物質的行為,孩子越會暗地裡進行,不讓父母發現。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瞞天過海這方面,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個中高手。不過,孩子也可能要好久好久以後才會發現,父母只是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小孩的行為全部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發生,畢竟一山還有一山高。嘿嘿!親子間的江湖,水也滿深的嘛!

在那之後,我決定仿效大禹治水的精神來教養孩子,面對孩子的情緒和欲望,不能嚴堵,只能疏通。於是,我火速召開家庭會議,跟雙胞胎約定好交換的「三不條件」:「不拿貴重的東西交換」「交換後不能後悔」「不拿家裡其他人的東西交換」。

孩子的世界:怎樣交換才公平?

過沒幾天,我又在雙寶妹的書包裡發現一支名牌手表。

「這支手表又是誰給你的?」我沒好氣地問她。

「就是XXX啊。」女兒眨著大眼,一臉無辜。

「我們上次不是約定好了,不拿貴重的東西交換嗎?」我耐著性子提醒她。

「為什麼?媽咪,我拿我最喜歡的橡皮擦跟他換的!」雙寶妹語氣充滿委屈。

「橡皮擦和手表的錢不一樣,手表很貴知道嗎?要好幾百個橡皮擦的錢才能買一支手表,這樣的交換不公平。明天把手表拿去還給人家,好不好?」我好言相勸。

「怎樣交換才公平?我們都拿出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來交換啊!我覺得這樣很公平,我不想還給他。」雙寶妹的眼淚就要奪眶而出。

女兒的話讓我又忍不住思考起來。同一件事情,如果放在成人的世界裡會是怎麼樣呢?例如,職場常見的交換禮物活動往往會規定交換的東西要在多少價格以內,這是成人認定的「公平交換」原則,大部分的成年人都能遵守這個規則,知道分寸和界限在哪裡,不會故意觸犯。但孩子的世界並沒有金錢的概念,他們拿出來交換的東西是自己或對方最喜歡的,喜好就等於貴不貴重;也就是說,孩子與大人對「公平交換」的定義不一樣。

難怪我用成人規則企圖干預女兒的世界時,她會覺得委屈。但為了避免日後引起爭議,我抱著忐忑的心,決定找對方的媽媽聊聊,結果反而被她安慰:「你太緊張了!不過是支手表,我甚至不知道這件事!」兩個媽媽最終一起決定以關心取代干擾,以觀察代替命令,尊重孩子自己的江湖規矩。

其實,孩子每交換一次東西,就是學一次經驗,同時在其中經歷各種情緒感受,例如「換回來一個壞的玩具,生對方的氣、埋怨對方,也氣自己沒想清楚,感到後悔」「換回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那種成功的喜悅」「對自己的物品有掌控權,可以自由決定的那種長大的感覺」等等。當父母只是帶著關心去傾聽孩子分享自身感受,孩子就會自己累積,建構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並發展出判斷的能力。

事後,我和雙寶爹分享這件事,他聽完居然面帶驚喜稱讚女兒:「哇塞,做得好!沒想到我家女兒居然有經商的頭腦,能用便宜的東西換貴重的東西,不錯不錯!」嘖嘖嘖,這是什麼評論、什麼爸爸啊!差點沒讓我暈倒。「唉呀!你真的要放輕鬆一點,教養小孩又不是只有一種方法。」雙寶爹拍拍我的頭說。

灰色地帶才是常態

或許在教養孩子的時候,我太容易緊張了,總是強調孩子的想法和行為要符合所謂的道德標準,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然後用這種過度簡化的二分法去教導孩子。問題是,我能確保自己的每個信念都能夠正確指導行為嗎?我的行為能夠永遠溫良恭儉讓,然後一路保持幸福快樂地往「為社會奉獻」的方向走去嗎?如果連我自己都常常背離這種期待,而且是在毫無覺察或別無選擇的狀況下,那麼我就要摒棄二分法,相信教養有更多選擇。

灰色地帶才是常態,而不是非黑即白。孩子漸漸長大就會發現,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也許會做壞事,壞孩子也可能有善良的一面;一直用道德教導孩子的大人,私底下可能比小孩還不如,而看似單純可愛的孩子,使壞起來連大人都感到驚恐。這個世界很少有什麼是絕對的,有時只要換個角度看事情,結局就跟原先判斷的截然不同。

當孩子按照他的生命軌跡努力成長的時候,不要在第一時間就用成人規則去要求他,打亂孩子的成長。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調整眼光,看清楚孩子世界裡的灰色地帶,同時也要調整我們自己偏執的刻板印象,了解孩子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認為那樣做是對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許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親子關係就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旅程,你會以怎樣的狀態去影響另一個生命呢?相信我們可以有更多選擇。


■別小看孩子的生存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沒辦法保護自己?

兒子讀一年級的時候,發生一件事,顛覆我以往對孩子的認知。

某天放學,我發現兒子的外套、書包被同學用麥克筆畫了很多道痕跡,用盡各種方法清洗,還是沒辦法去掉。我沒好氣地訓斥他:「你看怎麼辦?痕跡都去不掉了!書包跟外套都是新的,他要畫的時候,你要跟他說不可以!」

「我有跟他說不要畫,可是他還是要畫啊!畫了就畫了,又沒關係!」

在我看來,兒子分明就是企圖爭辯。「一定是你說得不夠大聲。」我反射性地立即下結論。

「我說得已經很大聲了。」

「好吧!他下次如果再畫,馬上跟老師說,知道嗎?」我提醒兒子,兒子乖巧地點點頭表示答應。

在父母心裡,孩子就是孩子,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尤其,孩子剛剛離開已經習慣的幼兒園,進入小學這個陌生的環境,當突如其來的事情發生時,一定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例如被同學欺負;加上缺乏危機感,連大人教導的時候還一點都不在意,甚至覺得沒關係,我很擔心他這種無所謂的態度會讓別人覺得可以繼續欺負他。

父母的期待往往會預言孩子的未來,我以為事情就這樣圓滿落幕了,誰知又發生了更勁爆的事。

過沒幾天,兒子的外套跟書包又變得更五彩繽紛了。我有點氣惱地對他說:「媽咪不是叫你要跟老師說?」

「我說了啊!老師還叫他去外面罰站。」兒子表示自己有做到媽媽對他的要求。

為了捍衛自己孩子的權益,我發微信給老師和對方父母,雙方都允諾會好好管束那個同學,對方父母也願意賠償清洗衣物的費用。事後我和雙寶共讀關於霸凌的繪本,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但這些似乎都不管用,那個同學還是三番兩次拿筆畫兒子的物品。

最讓我心疼的是,每次問兒子:「他一直畫你的東西,沒關係嗎?」兒子都告訴我:「又沒關係,媽咪。」他似乎並不覺得自己「被欺負」了。由此可見,被欺負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心疼孩子的心。當時,我在心裡思考到底有什麼父母能做卻沒做到的事,翻來覆去地想,總覺得沒有。我黔驢技窮了,一點辦法也沒有,陷入一種深沉的無力感。

放手是培養生存能力最好的辦法

對父母來說,眼睜睜看著孩子受傷害,卻一點辦法也沒有,比自己受傷要痛上千萬倍。我和雙寶爹分享這種心情,雙寶爹安慰我:「也許放手讓他自己好好面對這個世界,才是最好的辦法。你啊!要試著找回以前當老師的從容。」

雙寶爹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過去曾擔任幼教老師,需要長期觀察幼兒,所以特別喜歡觀察孩子從剛入園到學期結束,這中間的變化。

剛入園時班裡哭得最厲害的孩子,一學期過後,居然變成埋怨父母太早來接;剛入園時最調皮搗蛋的孩子,一學期過後,居然變成老師最得力的好幫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有時反差太大,都懷疑眼前的孩子是不是同一個人。

我總是問孩子:「你是怎麼辦到的?」(這句話對孩子有神奇魔力,可以引導他們說出經歷變化的感受。)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但重點都包含一個意思:他們不想再繼續下去了,這不是他們喜歡的自己,他們想要和其他小朋友開心地玩在一起,然後就自然而然呈現出不同樣貌了。聽到這裡,會讓人對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產生敬畏。雖然說大人的陪伴引導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我們都明白,如果當事人不肯努力,是不可能有這種神奇改變的。

回想過去的教學經驗,讓我意識到一點:或許真的到了我該放手的時候了。

就在我快要淡忘這件事情的時候,雙寶哥突然跟我分享他和那個同學的故事。

「媽咪,我後來想到一個好辦法喔!」雙寶哥在餐桌上宣布。

「喔?是什麼辦法?」我滿臉好奇。

「很簡單啊!我直接跟他說,我們當朋友好不好?我不想用你對我的方法對你,你一直畫我的東西,我很不開心。」雙寶哥說。

別說那個同學有多震驚,我也很驚訝於孩子的生存智慧。以前是我太小看孩子了,沒想到他居然能找出對彼此有利的方法,並遊說對方妥協接受,創造共贏的局面。最不可思議的是,對方居然欣然接受了!其實霸凌者在班級中往往是被邊緣化、不受歡迎的人物,沒想到有人願意接受他,和他做朋友。現在兒子和他是好朋友,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吧!小朋友之間的友情,有時讓身為大人的媽媽不容易理解。

跳出了是非對錯的糾結,就能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拿出有利雙方的本事。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也是現代教養一直在提倡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

孩子教給我的道理,讓我為之震撼了好久。不得不承認,孩子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前我被媽媽這個角色束縛,一直認定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孩子就應該照本宣科,按照我的指示走。但經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雙寶哥是個特別的孩子,常常蹦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法子。身為媽媽的我應該放下身段,虛心向孩子學習處世的智慧,同時也可以緩解身為父母擔心孩子受傷害的緊繃情緒。

有時,孩子只是跟父母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並未向父母求助,父母就認為孩子受了傷害,急著替孩子出頭。很多時候,父母也許只須保持關心的態度,好好傾聽孩子,並給予溫暖的回應,也就夠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