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4400268

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紐約金獎插畫家的自由生活提案

出版日 2020-03-01
定價 $370
優惠價 79折 $292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紐約金獎插畫家作品超值珍藏,Cinyee親繪雙面書衣
★作品榮獲紐約插畫家協會廣告類金獎肯定
★創作繪本《青春之石》為Fliper群眾募資討論度最高,募資達成率超過3,000%!
★ 2019書展「兒童及青少年獎」首獎得主/FOREST、歌手、自由創作者/小球(莊鵑瑛)、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Fourdesire 創辦人兼製作人/陳威帆、波隆納SM國際插畫大獎得主/鄒駿昇、自由作家/劉揚銘、斜槓出版邊緣人/編笑編哭、圖文作家/編輯小姐Yuli──強力推薦

至今為止的人生都在努力為他人的期望而活?
重視內心的聲音一次,做我一直想要做的,
從經濟到插畫,從臺灣到世界,開始發光發熱,
像被放進水裡的魚,終於進入自己的人生!

「不是得到眾人羨慕的事物或成就,你就會開心。」

因為讀書還行,Cinyee一路念到了臺大經濟系,
卻在畢業後頓覺這個路線不是自己想要的。

重新翻出長久以來偷偷藏著的夢想,用畫筆一點一點開拓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捨棄用「腦」活的人生,開始用「心」活的人生,因為任由自己追尋想要的,
她一路趨近自己的理想生活。

到美國留學插畫、獲得許多國際插畫獎項肯定、遇上契合伴侶、客戶來自世界各地、出版得獎繪本、一邊工作一邊環遊世界長達一年半……

「我現在的生活非常舒適而美好,十分感謝!那你呢?」

▍對於那些「不知道未來方向在哪裡」的人……
好好思考你想過怎樣的人生?你希望為世界帶來怎樣的價值?
從根本認識「自己」,充滿迷霧的路就會變得稍微清晰一點,你的人生就會更靠向那條路一些,而所謂的「自己」,也是在這樣一次次摸索中捏出來的。

▍對於那些常常想著「如果年輕時怎樣就好了」的人……
請記得,對於未來,現在的你永遠年輕,別拖了,想要就去做吧。
去做讓你覺得活過來的事、讓你覺得變年輕的事、讓你忘記年齡的事。

▍對於那些照著「別人期待的生活」而活的人……
失去自己是漸進的過程,不要等到身陷深淵才行動。
現在就可以做的是:對自己誠實,勇敢活出屬於「你」的,如魚得水的人生!

各界推薦

這本書為有夢的人播下種子,卻為追夢的人裝上翅膀。
——歌手、自由創作者/小球(莊鵑瑛)

如果你還對社會與環境所給的期待苦苦掙扎,Cinyee Chiu 的故事就像她筆下的插畫一般,也許可以給你一些想法、一個方向或一點勇氣,讓你成為自己人生的編劇,展開有趣又難忘的冒險。
——Fourdesire 創辦人兼製作人/陳威帆

作者簡介
Cinyee Chiu

自由插畫家、繪本作家及插畫家。
畢業於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插畫應用研究所,與先生世界旅行一年半後,目前定居哥倫比亞。
2018年曾入圍世界插畫獎,同年更獲得紐約插畫家協會60屆廣告類金獎,並為第29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入圍影片繪製插畫。
著有繪本《青春之石》。
臉書請搜尋:Cinyee Chiu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400268
ISBN:9789861337111
240頁,25開,西翻,平裝,全彩
看更多

電子書

電子書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 熱銷中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喜歡創作的人,有多少人能走上創作之路?  編輯小姐 Yuli

各界推薦

自序  任由自己追尋想要的,開啟了我的第二人生

Chapter 1 幸運的人

01 漂亮的人生大轉彎

02 重生不一定得來自谷底

03 重要而不緊急的任務

04 從自學殺出一條路

05 興趣能當飯吃嗎?

06 增加勇氣與信心的練習方式

07 所謂「常理」不見得有道理

Chapter 2 重新設計人生

01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戲,而你是演員兼編劇

02 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03 找不到的熱情

04 想要就去做

05 自由人的生活提案

06 游牧人的極簡哲學

07 設計出屬於「你」這個角色的情緒板

Chapter 3 自由人的生活方式

01 我們這樣工作,這樣生活

02 前期是默默耕耘的漫漫長夜

03 試探性地踏出一小步,還是縱身跳下?

04 自由工作者的必要技能:時間管理

05 在世界各地生活與工作,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案子

06 在自媒體時代,把自己當成是品牌一樣經營

07 給想當自由插畫家的人的建議

Chapter 4 啟動

01 切換思維前後的我

02 闔上書本之後,換你說你的故事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喜歡創作的人,有多少人能走上創作之路?
編輯小姐Yuli

第一次看到Cinyee的作品,是她募資出版的繪本《青春之石》。書裝在紙袋子裡輾轉來到我手上,夾著一封由一位法官寫的字條,推薦我爸爸讀這本書。事實上,Cinyee的父親和我的父親是大學法律系的同學,都是法界同業,這一點她本人應該不曉得。我知道在這樣高學歷家庭長大會是什麼樣子,乖巧聽話、功課好、擁有才華但僅被視為才藝,想必聽過很多次「畫畫不能當飯吃」「作家吃不飽餓不死」諸如此類的話語,雖然父母以自己的才華為榮,但並沒有鼓勵你以才華維生,類似像這樣的成長經歷。更要命的是,因為從小努力用功,最終獲得了亮眼學歷,想要轉行時反而綁住自己手腳,想抱怨時還會被酸言酸語。

我想很大一部分喜歡畫畫、喜歡創作的孩子,都有過類似的掙扎。那些國中時一起畫漫畫接龍、高中一起參加美術比賽的同學,有多少人真正走上了創作之路?難的並不是畫技或天賦,而是活在這個社會框架下還堅持走這條路。Cinyee這本書說得非常直白,她是一位相對幸運的插畫家,畫風受到大眾喜愛,沒有苦熬太久便能穩定接案;而她先生因為畫風小眾,韜光養晦更久才嶄露頭角,她更提到自己收到教職邀請不在先生面前張揚、獎項入圍也不會喜形於色的體貼,因為丈夫並沒有如她幸運地得到這些機會。在這邊我讀到比插畫家職涯更細膩的部分:伴侶從事一樣的行業,其中一方的成果較為耀眼時,兩人該如何調適。身為一個創作者,在低落的時候沮喪很自然,但成功的時候能深切了解到除了自己的努力與天分之外,還因為擁有機運,因此能做到不卑不亢,互相欣賞與扶持,是Cinyee的故事中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部分,也是這樣的心態,才能將路走得遠,走得踏實。

我認為我很幸運,可以讀到Cinyee這本書。曾經參與過一場創作者的聯合座談,其中一位創作者提到:「不要想那麼多,就做你喜歡的事,錢自然就會來。」我完全認為是無稽之談(畢竟在那次座談會,我代表的是「一邊上班一邊創作」類型的創作者),但如今我也成為自由接案工作者,開始有一點兒明白,而這本書補足了這句話所有的脈絡——你永遠不可能準備好,所以請馬上著手開始,全心投入經營,讓自己被市場看見,接著當然可以獲得與成果相應的報酬。事實上,在我掙扎於該繼續上班維持穩定收入,還是該直接全心投入創作時,有不只一個人勸我「當然該辭職全心全意做」,那時我覺得這話聽起來格外刺耳,好像當作家不食人間煙火,不用吃飯、付房租。回頭看當時的自己,會覺得刺耳是因為我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自己踏出下一步,痛點被指出來當然很不爽。Cinyee的書中分析了兩種類型的「入行」方式,一種人義務反顧一頭跳下懸崖,即使家人不支持、生活很艱困,還是享受著奮鬥的快感;一種人是踮著腳尖慢慢走進水裡,先從副業開始做,有了基礎後才逐漸轉移重心。

最難的就是下定決心,大部分的書只能幫助你直到你下定決心,而開始當個自由工作者後該怎麼規畫時間、有哪些軟體工具可以運用……這些tips書中也已經傾囊相授了,如果提早看這本書(我已經算是很早看到的了),或許我只需要掙扎三個月,不須掙扎一整年。Cinyee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她並非自命清高的文青畫家,即使她沒特別說明,但可以見得她是有企圖心、有目標、有眼界的創作者。她不避諱地告訴大家,現在默默耕耘的創作者根本沒機會被看見,只有把自己當作品牌一樣行銷宣傳,才是在這個時代的成功之道,「你的東西如果沒有放在能被看見的地方,那沒人找得到你也只是剛好而已。」其中最中肯的就是「取一個有辨識度的筆名」,否則在搜尋引擎中注定會被淹沒,名字不用氣勢磅礡,但也不能平凡(例如小有名氣的模特兒藝名卻叫小白,除了聯想到寵物名字之外,搜尋下來就有一打以上各行各業的小白),而她選擇了本名稍作變化的Cinyee,只要一搜尋Cinyee Chiu保證絕無僅有(順帶一提,我也是用本名Yuli創作,但本名許喻理更厲害,做過什麼糗事根本無所遁形)。

在這個年代當一位自由接案的創作者不容易,一舉一動、一則貼文,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品牌」,能有這麼一本全方位剖析新世代插畫家工作的書本,真的非常感謝Cinyee,同時也很感謝她的優秀成果,讓我老爸不會整天在那邊說:「我法律系同學的小孩都是律師/醫生/法官/檢察官……妳到底在幹嘛」云云,總之她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救援了我,真的是非常謝謝,真的。

最後我發現了,她在書中畫了宮崎駿《風之谷》的女主角娜烏西卡,象徵美麗、堅強、勇敢與力量。娜烏西卡是我從小到大唯一認同的「公主」,原來Cinyee也喜歡,想必我們能成為朋友。等等這篇文章交稿,我就要去加她好友。

(本文作者為圖文作家)

看更多

任由自己追尋想要的,開啟了我的第二人生

每次停筆很久再回來,我都會想要把整本書再全部重寫一次。

這是第五次。

常常是今天好不容易寫了一小段,明天又想全部刪掉重來,往前走三步就要往後退兩步(有時候是四步)。冒名頂替者症候群要把我壓扁了,難以下筆的阻礙與重寫的衝動總來自同個質疑:我憑什麼寫一本書呢?我有什麼內容好分享給讀者?有價值到他們會願意掏錢買回家看嗎?

當圓神找上門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是:「我寫書?沒搞錯嗎?不是畫圖?」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知自己是個不擅長文字的人,比較起來,我的大腦更擅長圖像處理。在學生時代,國文總是一門拉低我平均分數的科目,我對自己中文的破爛程度真是「非常有信心」。然而對於出版社的邀請,我十分意外卻也覺得無不可(啊,真是心大),等開始動筆寫之後才漸漸了解我這是給自己挖了怎樣的一個坑。

這本書該怎麼定位呢?是自傳式的圖文書?還是勵志型的人物故事?前者,我好像……也還不算個人物。後者,我沒有很艱辛困難的背景,不是浴火鳳凰型的人。平心而論,我覺得我只是個平凡且幸運的人。

我是Cinyee Chiu,一個自由插畫家。不是出line貼圖那種,是自由接案的那種。出過一本得獎繪本,畫過商品、桌遊、動畫、書籍插畫,得過些國際插畫獎項的那種。研究所在美國念插畫,但大學在臺灣讀的是經濟系,是常見的轉換跑道成功的例子。在二○一七年到二○一九年間,我一邊在世界各地旅行,一邊接案工作,整整流浪了一年半,玩了整個南美、大部分的歐洲,還沾了一點非洲。成為自由插畫家以來,我每天都過著工作與生活都非常自由自在的日子。我想,如果讀者會對我有興趣,必定是因為我過得太爽了。

對,我是怎麼過這麼爽的?

如果照著我大學時的人生軌跡繼續走下去,我現在的生活一定不是長這樣的,估計會是朝九晚五,每天期待週末的月薪人。但我沒有走往那條路,在當時發生了點覺醒般的轉換,那個機緣讓我在這輩子開啟了第二次的人生。

於是我知道這本書該怎麼寫了。

我想跟大家分享,從大學畢業以來,因為開始任由自己追尋想要的,我的人生一路上逐漸產生的轉變。

看更多

試閱

Chapter 1 幸運的人

我渾渾噩噩地繞了一圈遠路,幸而最後仍有機會更接近自己

01 漂亮的人生大轉彎

如果人生是一張逐漸展開的地圖,在我開始主動追尋的那時,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折—時間證明改道後是一條康莊大道。

如果問問二十歲的我,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我的想像一定會跟現在的事實差十萬八千里。我大概會回答:「工作穩定,應該是管理階層,又或許出國念了兩年商管碩士。結婚兩三年,應該已經有了第一個孩子,也買了房,並開始付房貸,或許買在臺中,或許臺南,總之在臺灣。雖然收入穩定,家裡主要經濟收入還是靠老公(我沒對自己有「很會賺錢」的期許)。畫畫的興趣呢?還是會畫,大概就時不時放網路上分享那樣。」

好吧,就是個很普通的人生,我也沒太多想像力,老實說,這也是參考其他人的人生來的。

我現在三十一歲,是出國念了兩年的書沒錯,念的卻是插畫。做為自由插畫家已經第三年了,作品跟事業都算成熟穩定,客戶遍及全球,歐洲、美洲、亞洲都有,接過各種類型的插畫案子。自由接案的工作模式讓我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的彈性,我能睡到自然醒、能在家穿著睡衣工作—這個「家」可以在世界各地,因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家」是我們旅途中的airbnb。對了,我還嫁了個哥倫比亞的老公,還沒確定未來在哪裡定居,但很可能不是臺灣。

這樣告訴二十歲的我,我肯定不會相信,這什麼神發展?哪有這麼夢幻?

嗯,是比二十歲時的想像有趣多了、立體多了。而且我可以很篤定地說,這是我 Cinyee Chiu 的人生,不是誰的複製貼上。

這樣完全意料之外的人生,到底是從何時開始、又如何發展出來的呢?

若要以一句話結論,那便是因為我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

.好學歷才不是找工作的一切靈藥

從小到大的學生生涯,我一直都是個「好學生」。認真讀書,以考試高分為目標,家裡三個孩子中,我是最讓父母省心的那個。雖然從小就對美術表現出興趣,國中開始自己會塗塗畫畫,卻一直很有「自知之明」地將畫畫當作純粹的興趣。

那當然,靠畫畫維生不是吃不飽餓不死嗎?上了大學後自覺應該開始為未來做打算,更是停筆了四年沒畫畫,認真念書。那時將自臺大醫學系畢業,畫畫又超強的前輩視為偶像,覺得以後能像前輩這樣就圓滿了,有在賺錢又有社會地位,空閒時還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的圖,真的是各種崇拜。但繼續畫畫之前,首先我得先有個收入不錯的穩定工作。

真奇怪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想做什麼為什麼不直接去做呢?想要畫畫還要依附於「有其他工作」的前提之下,表示「工作」的意義只在賺錢養家、養自己吧?

「難道不是嗎?」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請再問問自己一次:「目前的工作與生活還滿意嗎?」因為你可能還要再工作個三、四十年呢!不是因為成就感、不是因為喜歡、不是因為能創造自己認同的價值,單純靠賣時間賺錢的工作要撐這麼久太苦啦!

不過這個概念對於還未進入社會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深入體會的。「理想工作」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來說,定義可能更接近於「錢多事少離家近」,至於實際上是在做什麼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剛好能有些社會地位更好。

因此我讀了經濟系(其實如果考更好的話,會去念財經),要工作的話出路廣,要深造的話底子穩,臺大學歷也漂亮,進可攻退可守,算是保守的安全牌吧。簡單來說,還是學生的我根本沒有認真想過以後要做什麼工作,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從小到大一直是這樣的。社會環境也普遍給予一種暗示——「認真讀書考上名校就能得到理想工作」「有漂亮的學歷,到時候就是你挑工作,不是工作挑你」,好像學歷好就是一切的解答。

才怪咧,到底是誰給你這樣的信心啊?妖言惑眾。

我到大學快畢業,「找工作」成為迫切問題的時候,才恍然這個「學歷百靈藥」根本是謊言,我怎麼覺得這些工作都不是我想要的呢?「好好讀書」跟「未來找到理想工作」之間的關聯性竟意外地低,這個騙局揭露得真遲啊!我的理想工作究竟要有哪些條件,什麼工作可以讓我發自內心地覺得「好想工作!」這些問題我才終於慢慢開始琢磨。

結果一琢磨就越來越偏離本科啦!大學畢業的我發現相關科系的工作我半個都沒興趣,聽到進入金融界工作的朋友真心喜歡自己的選擇,每天忙碌且充實,收入又多時,我真心羨慕,他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做的與所學還一致,真好啊。但我真的對銀行業提不起興趣。

不想面對無聊的工作市場的同時,在停筆四年後,我又開始畫畫。畢業後將近一年的時間,我一邊投履歷打發父母,一邊累積作品。例如一些儲備幹部、聽起來就像「我也不清楚要做什麼,但進去之後再說吧」那樣的職缺。可是很顯然的,假裝的熱忱騙不了人,面試官們總能察覺出其中的不對勁並把我刷下。後來是等到爸媽終於受不了了,覺得我要錯過新鮮人的保鮮期了,在「端茶小妹也可以啦」這樣的話說出來後,我才開始找畫畫相關的工作。

雖然這時還是在等別人發給我「許可權」,總要到父母「允許」我可以不找「正經工作」,我才敢動,但這總算是我的地圖上,開始往畫畫方向偏移的第一步。

.做自己,彷彿讓我再次重生

開始換方向找工作後,我很快地被一家獨立遊戲公司雇用。老闆從我生嫩的作品集中看出潛力(我暗自覺得老闆心臟很大顆),我開始做遊戲2D美術、畫角色、畫遊戲介面等等,一做就是時光飛逝的三年。這段期間我也慢慢摸索自己想做什麼,從大範圍的畫畫設計,一直收斂到動畫插畫,最後決定留學學插畫,在遊戲公司工作的最後半年多,我在朋友的推力下,開始準備學校申請。那時候比起需要錢,我更需要時間,老闆也很慷慨地批准了我在家工作的要求,按時計費。

出國念書前,聽聞視覺設計畢業的朋友說,學生生活就是沒日沒夜地畫。我當時覺得超期待的,而實際開學後的我確實是畫得沒日沒夜,但超過癮!對於曾經停筆四年的我,對自己一直略感歉疚,所以在留學的時候就統統一口氣補回來!好好享受每一個細細雕琢畫面、細節的時刻,享受花一兩個小時只是在微調選色、享受研究新的技法、享受努力達到自己能滿意的畫面,然後因為眼界提高了,所以對同樣的作品感到不滿意,但接著又畫出自己能滿意的結果,然後重複。

為什麼做這麼美好的事情也稱作是「學習」呢?我感覺自己像終於被放進正確土壤的種子,拔竄成長;像是終於進了水裡的魚,驚喜地體驗從前無法想像的悠遊自在;像是終於燒到乾柴的火苗,恍然了解原來之前爬過的都只是濕土。

我被猛然點亮,忽然感到濃烈地活著。

感受到這個體悟的當下,我又重新誕生了一次。

這時候我的地圖路線已經明顯地改道,開始篤定往前邁進。在感覺切進了我的人生「正軌」之後,我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

「雖然才剛起步沒多久,但我知道繼續畫下去,會讓我越來越耀眼,因為我已滑進人生的正軌。在這軌道上如果無法通往耀眼的自我,沒有其他軌道更能帶我趨近那裡了。」二○一七年我剛從插畫學校畢業沒多久,還很嫩的時候,在網上分享從經濟系轉插畫跑道的經歷時是這樣寫的。

而現在的我已經替許多國際客戶畫過插畫,在臺灣有更多人認識我,並且參與過第二十九屆金曲獎的動畫繪製,還得到了紐約插畫家協會二○一八年廣告類的金獎!

所以這是一本「你應該做你自己」那樣老生常談的書嗎?大概吧,我也覺得「做自己」好像都聽到爛了,但切身地在自己身上驗證了一回,一個人生漂亮的大轉彎,我深刻地被說服,並且打從心底希望你也有機會感受到這份自在的快樂。

 

02 重生不一定得來自谷底

我知道這邏輯上並沒有很通,但大概是從人生谷底中爬上來,最後逆轉勝的勵志故事看太多,我曾經荒謬地覺得是不是非得要有重大的人生挫折,才會有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契機,好像要有大破才有大立,要先否極才能泰來。

看看賈伯斯也是先被自己創辦的蘋果開除,之後才強勢回歸更上一層;J.K.羅琳在出版《哈利波特》前既是單親又一直被書商拒絕;李安成功前,靠妻子賺錢養家了六年;連幾米也是在癌症的休養期間才重新開始畫插畫……

將入社會的我想著:可是我的人生過得很順利耶,怎麼辦,是不是沒機會了?人家是跌倒後爬起來,我也想爬起來,但我甚至還沒跌倒。

雖然屬於人稱的「人生勝利組」族群,但我卻感到十分心虛。總有種被困住的感覺,好像穿著不合身的漂亮衣服,卻因為世人普遍的審美觀而不敢換下。我覺得我不在自己的位置上。

老實說,雖然臺大學歷對現在的插畫事業一點幫助也沒有,拿出來講好像還會被人當成「自以為高材生」,但我還是不避諱提及自己擁有臺大學歷這件事,是因為我知道很多人其實會被高學歷綁架,因而不敢從事自己真正想做的行業。這太容易發生了。

印象中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點破一些名校學生的困境:只因為在學科方面特別擅長,在升學體制中,自然而然地爬到高處,但名校光環反而是個壓力,創業以外的就業選擇越來越窄(因為人家可能會說:「都已經是從名校畢業了,怎麼能去做這麼『掉漆』的工作?」)乍看好像因為優秀,所以有更多選擇,實際上卻變得更綁手綁腳。

聽起來有點像炫耀般的無病呻吟,卻反映了很多人的掙扎。比從建中畢業卻上了三流大學更令人唏噓的,是從一流大學畢業卻做沒錢、沒地位、沒價值的工作,彷彿一旦進了名校的門,我們就沒有退路了。

.這輩子其實就是你的下輩子了

被重挫後出現的重生機會是合理的,因為當人一無所有時更不怕失去,反而更能做出最遵從本心的決定。一帆風順的人要顧慮的東西卻多上許多,掉頭的成本跟風險也更大。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同,有些人甚至只要狀況還過得去就會抗拒改變。

「反正現在也沒有太糟嘛!」「雖然不是最滿意的,但之後再說吧!」這樣安慰自己的情況很熟悉吧?雖然工作很辛苦、錢不多、老闆難搞又要加班,你身邊是不是也有喊說要離職,結果喊了五年,卻因為等年終、等三節獎金,而一年拖過一年的朋友?或是雖然感情不是高度相合,但因為也沒什麼大爭執,所以遲遲分不了手,年紀到了便論及婚嫁的對象?

「將就」是很常見的選擇,以上面的例子來說,這讓就業或成婚的可能性大了很多,但同時也讓人更有可能困在一段沒什麼大問題,卻離滿分還有一段距離的選擇裡。為了避開可能產生的損失,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迴避心理。

然而妥協將就地過日子,生命是會慢慢被消耗殆盡的。

被動地順著流向走的話,一不注意就會在從眾的路上越走越遠,逐漸步入陷阱中而後知後覺。「我希望我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抱負,而不是別人對我的期望。」這是老年人的後悔清單中最常見的項目之一。

以前,在二十歲出頭的我,對人生的掌握是非常被動的,總是因為「被逼迫」,而後付諸行動。

因為升學要考試所以念書,因為爸媽希望我走什麼方向而決定主修科系,因為系女籃人數不夠而去充數,大部分的行動並不是因為自己強烈地想要什麼,更傾向於因為別人需要什麼或期望什麼。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很長一段時間是「為別人而活」。省事之處是我幾乎不用煩惱要做什麼,反正別人都替我想好了,而我也有能力達成。缺點也顯而易見:我或許會有個「順利」「令所有人滿意」的人生,但永遠都不會是我的人生。

我會像從做餅乾的烤模上扣下來那樣,成為模板的形狀。好不容易投胎為人一回了,得到上人生舞臺演出的資格,而一生這麼長又這麼短,長得讓我想像,若一輩子就只能當個烤模餅乾,就頭皮發麻,短得讓我覺得若不隨心過活,簡直太浪費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演出機會。

抱著「這輩子遲了,下輩子吧」這樣想法的人,你上輩子也說了一樣的話呢,而忘了一切的下輩子的你,或許還是會繼續同樣的想法。這輩子其實已經是下輩子了,每次上臺都當烤模餅乾,這樣有意思嗎?

.不管在哪個位置,你隨時可以轉換方向

我天生不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所以才有了二十幾年為別人而活的經歷。好消息是,勇氣跟信心這東西是可以靠練習得來的。曾經的我也是重大決定都需要別人給予「許可權」的人,申請學校需要朋友推一把,連離開一段關係都要等待大衝突,我的「大破」一直是被動的等待,「被人逼著大破」才帶來了「大立」。現在我清楚感覺到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我的意願是決定我人生方向最重要的因素。

我理解從人生低潮中爬起來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正在人生低潮的人很需要這樣的希望。我沒有這樣的經歷,自然也不能說這樣的故事,只是我相信卡在不上不下位置的人,絕對不比在谷底的人少。而這些人,甚至可能還沒認知到自己正在錯失些什麼。

誠然,在谷底之人已經沒什麼可以丟棄了,不會再更糟了,於是可以無顧慮地面對自己。但不上不下的人,乍看是擁有得多一些,可是這個「擁有」卻未必是財富,如果這擁有不是自己想要的,可能還是個障礙,因為這份「擁有」,使得放棄的成本變高。在兩個可能的選擇中,被放棄的選擇則為機會成本。

若說追求夢想的代價是放棄現有的穩定生活,那選擇現有生活的機會成本則是你實現夢想的可能。

舉例來說,雖然你現在可能有份令你難以放棄的工作,但如果這份工作無法帶給你快樂或成就感,甚至還需要你付出身心健康的代價,與其將之視為「擁有」,不如將之視為一種「持續性損失」。若換個角度看,或許你會更願意放手一搏,離開這份工作,另謀生路以求「停損」。要是雙手緊緊握著所擁有的,不鬆手的話,又哪來的空手接收更大的禮物呢?

於是問題來了:你很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值得為此放棄夢想嗎?

當害怕「錯過自己的人生」大過害怕「失去現有的」,重生的契機就來了。

後來我才了解,重生跟在人生的高峰、谷底、還是哪個位置都沒有關係,全跟心念有關。有多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多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有多信任自己可以辦到?(令人開心的事實是,我們的確可以。)不需要被動地等待命運逼迫而做出改變,如果明知道船的航向不對,不用等到抵達錯誤的目的地,或是終於觸礁了才掉頭。我們隨時能調整方向,掌舵的本來就是我們自己。

 

03 重要而不緊急的任務

在德國科隆停留的一個禮拜,我們借住一位跟我同齡的德國朋友家。

聊到教育的時候,她認為,學校教的學科實在太不與時俱進了,應該要教些民主、全球暖化等更切合這一代人需求的內容。我也同意現有的學科很不實際,就臺灣的教育來說,國中上的內容或許還是基礎常識,但老實說,高中很多再深入一些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科目,相信畢業後都「還」給老師了,對生活也不見得會造成什麼影響。其實以數學來說,我連一般的加減乘除都會仰賴計算機,而且生活上大部分的需求,會加減乘除就夠了。但反而很多真正會影響生活、能夠提高國民素質的常識和知識,學校不教。老實說,或許教初級程式編輯都比物理、化學實際,最少可以加強人民對於網路安全的意識(這對網路成癮症普及化的現在多有用啊!)

我認為臺灣當下的教育確實是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大部分的人考完就忘,說是為了考試而存在的知識也不為過,這讓我不禁想起古代的科舉與八股文,純粹為了通過一關關鄉試、會試、殿試,而練就一身能文能武的功夫,和現在為了通過基測、學測、指考而練成的答題搶分技術有什麼差異?如果我們覺得八股文空洞迂腐,讓人只會考試不會做事,那為什麼不覺得升學體制與現有學科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呢?

.你曾經思考過「未來想做什麼」嗎?

「了解自己想做什麼」是非常切身的主題。而現行教育到底效益多大,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看看現在有多少人所在的行業與大學所學的不符、多少人畢業後便將所學都還給老師。

如果年輕時,大家都能摸清方向,不只節省了個人的時間,也是減少教育資源錯置的浪費。為什麼讀了四年大學的意義就在於確認自己不想走這條路?

但事實是,每天七點半到校,五點多放學,匆匆吃過晚餐後再繼續上補習班到九點、十點的學子們,還真的沒什麼時間思考「我想做什麼」這麼不緊急的問題,因為比這更緊急的是下週的考試、下個月的考試、明年的考試。

至於什麼時候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呢?當前面再也沒有考試的時候。所以這麼多年輕人一離開校園,立刻陷入困頓與茫然,就像科舉一路破關斬將考到頂的進士終於鬆了一口氣,緩了緩才發現其實自己想從商。

查資料的時候我翻到二○一八年遠見與yes123求職網的合作調查,報告指出大學生畢業後有六成覺得學非所用,但卻有六成左右的碩士生反而認為學以致用,理由也很容易想像:高中畢業的孩子大多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而大學雖然不是義務教育,但在人人都有大學學歷的現今社會,「不讀大學」似乎不會被列入考慮的選項當中。在這種情況下選的科系,要符合未來職涯規畫,簡直跟抓周一樣隨機。但碩士就不一樣了,跟學士比起來,碩士畢竟還是少數。決定要念碩士的人,更可能是有好好思考過想要繼續往這條路深造的,自然在畢業後更有可能留在與所學相符的產業裡。

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決定碩士要念什麼系所的餘裕,往前挪到決定大學科系的時刻呢?

要做到這件事,我覺得有個觀念一定要搞清楚:教育跟學校學習是兩件事。

.什麼才是對學校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事?

不要讓上學干擾了你的教育。——馬克.吐溫

如果看這本書的你還是學生,請一定要驚醒,學校學習干擾教育正是升學主義當道的現今社會常見的現象。你得為自己的教育把關。

「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這樣的問題,你認真問過自己了嗎?這個問題的隱藏含義,是你「擁有決定自己人生方向的權利」,如果你沒得選擇,那根本就不必問了。然而臺灣教育體制的設計以及社會期待的壓力下,並不鼓勵年輕人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甚至不讓年輕人相信他們可以選擇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比起前進的速度,先確定方向明明是優先該做的事,而人生這麼多可能性,又哪是國英數自社能涵蓋的?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又豈只是選擇、是非、簡答題?有目標的船長是航行者,沒目標的船長是漂泊者,你都還不知道自己要去哪,漂泊這麼快幹嘛?

Billie Eilish的音樂風格獨樹一格,我跟我老公都很喜歡。有天老公告訴我他看了一個採訪報導,裡頭提到 Billie的爸媽沒有讓她去上學,而是讓她自己在家學習(哎呀,多不信任教育體制啊!)他們只確保一件事:孩子想學任何東西,他們都提供資源。於是Billie小小年紀便會跳舞、寫歌、作曲、唱歌,在十四歲這麼小的年紀出道,然後在兩三年之內竄成Instagram擁有數千萬粉絲的成功音樂人。

十四歲啊,一般去上學的孩子那時在幹嘛呢?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才大學畢業這麼年輕,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也是很正常」的這種論調,我都會覺得那是因為在大學畢業以前的時光,都沒有被拿來好好思考和探索自身啊!如果早點去摸索,二十年的年歲,要說不夠就有點過分了吧?

我理想中的教育,「協助學生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是重要且優先的一件事。我很幸運地有了明確的興趣,但許多人沒有。而學校教育沒辦法幫一把就算了,還用一堆瑣碎而不重要的事占去學生的時間與心力。

是的,不重要,如果在學期間大量的訓練是為了在升學考試時多拿點分的話。

然而偏偏這樣的事因為急迫性,例如一波接著一波的考試,常給人重要的錯覺,容易騙到我們大量的時間,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事;而沒有時限的事,例如替自己找方向,就容易被拖延,但偏偏又逃不過,總有一天會以燃眉的急迫程度到你面前——或許是終於必須找一份工作了,又或許是長期被消耗的自己開始出現憂鬱症跡象了。

.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呢?

你想過怎樣的生活?你希望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價值?你希望看到這世界有什麼樣的改變?

奇妙的是,光是想像你想要的未來、在腦中模擬出的畫面,就會像走在一條充滿迷霧的道路上時,將光聚往一個方向,而那個方向的路就會變得稍微清晰一點,你的人生就會更靠向那條路一些。

認識自己需要時間,但不是光等就好,「自己」是在一次次摸索中捏出來的,是個偷懶不得的過程。歐美行之有年的空檔年(gap year)文化,鼓勵高中畢業上大學前,或是大學畢業入社會前的年輕人,花一年的時間去旅行、實習、當志工、體驗不同文化、認識自己,準備好自己,明確下一階段的目標。我覺得滿好的,即便沒有一年的完整時間也無妨,請試試不以考試成績為動機,不受他人期待影響地去學習、嘗試各種可能性。這個羅盤定位的工作,不是單靠學校教科書就能指引出來的,期待從教科書中找到一條路,就像想從十二星座中找一個星座代表自己一樣。固定的選項無法也不可能概括所有人的合適位置,更別談現在流行的斜槓多元生活模式。人可以有複雜多元的面向,單一職稱或學歷不再足以定義一個人。

反正別想偷懶地等著從別人給的選項中,挑一個出來代表自己就好,這件事沒這麼輕鬆簡單,因為人類那麼複雜。

我們無法決定教育制度及內容什麼時候能修改,可能也很難避開其他假裝很重要的瑣事,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及早面對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是被一堆瑣事絆住腳的漂泊者,你得知道什麼事更值得你付出心力。

拖延是避不掉這個課題的,我們只會從課業繁重的學生變成過度販售時間的上班族,從漂泊少年變成漂泊青年,或是漂泊中年。

逃避也沒有用,如果不想繼續漂泊下去,還是得花許多時間來面對自己才找得到答案。

那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呢?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