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席拉赫可以說是一個異數:律師出身的他,在出書以後轉換跑道,成為享譽全球的作家。他的文字中有很明顯的風格:清晰、準確,冷靜並且平和地敘述一個人的故事,他能用極為乾淨的文字將人心中的幽暗、遲疑、悔恨以及那更為複雜的愛與悲呈現在讀者面前。

他筆下的故事有幾個特質:首先是將一個人的生命活生生地呈現,用極為貼近現實並且細膩的文字,讓讀者先「看到一個人」,當讀者看清楚「人」後,再從故事中感嘆人性的複雜並且對比社會制度的蒼白。一個作者刻畫人性複雜到一定程度以後,故事中的法律以及制度,都顯得無足輕重。

相較於前兩本書《罪行》《罪咎》《懲罰》的故事更沉重,更無力。在《罪行》之中,有許多的故事似乎與精神疾病或者精神崩潰有關;在《懲罰》的故事裡,人物更冷靜,更接近於一般常見的「正常人」,這很可能是馮.席拉赫在接連交出劇本以後,文字技巧大幅躍升,也可能是在經歷過長篇小說以及戲劇創作以後,在敘事上有了更為精確的調度。但最重要的,是人物在故事中更加真實,每一個故事在閱讀以後,人物的特質、習慣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癖好不僅沒有辦法讓我厭惡,反倒是讓我更加思索這些法律以及道德上的困難。


馮.席拉赫像是一個精確的畫家,他所呈現出的人性像是日照下不同程度的灰色,而法律和法庭如同人造的色卡,遠遠歸納自然世界真實的顏色,又或許可以說是褪色的牆面油漆,在經歷一段時間以後,再也無法找到可以填補的顏色。人性的夾縫遠比生硬的條文來得複雜沉重,除了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以外,法醫、警察、法官、律師這些人幾乎全部都沒有名字,也不需要名字,他的故事中沒有英雄,沒有真正的壞人,也沒有可以精準的審判,所有的量刑都輕描淡寫,無論那是溫情還是駭然,是憤怒還是無可奈何,全都讓讀者停留在沉重的惆悵以及無言以對的沉默之中。他大量描述人性的細節精細而準確,即使大多數篇章在我閱讀時已經知道答案,判決對於故事主軸也毫無影響。馮.席拉赫拿著名為人性的調色盤,一再地調出不同程度的灰色,使過去我以為的法庭或者法律題材作品黯然失色。

多數人認為法律的功用是依照法條去審判,什麼樣的罪就應該有什麼樣的懲罰和刑度,馮.席拉赫在《懲罰》這本書中一再地挑戰讀者的認知以及對於法律界限的質問,十二篇故事之中,首篇開頭的〈參審員〉一開始就提出了對於法庭制度的大質疑,接著在〈錯邊〉中呈現出灰色世界的人物,〈莉蒂雅〉和〈小個子〉顯示出人性的幽暗以及渴求,〈藍天明亮的日子〉以及〈鄰居〉顯示出正義的局限。故事中無論是勝訴或者是敗訴,對於人生似乎都改變不了什麼,那是一種屬於命運,或者說作者本身透過故事去凝視人性的弱點、恐懼及沉痛。

馮.席拉赫對人性的洞察及理解,可能來自於他本身多年擔任刑事訴訟律師累積的經驗。對律師而言,所有的個案其實都是通案,他筆下的這些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真實的事件,有著隔著千里之外,跨越種族的共同點。他讓讀者看見人在心靈受創後的改變,看見情殺很可能是自毀的一個動機,也看見辯護律師或是法律專業使不上力的時刻,以及那些規範人行為的法律也有起不了任何作用的時候。治人性無法用重典,因為面對同樣的情況時,你就是會這樣做,身而讀者的我也會。

而這些人性,會不會就是身而為人的原罪和懲罰?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