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300020

永恆的媚拉

MYRA BRECKINRIDGE
作者 高爾.維多
譯者 麥倩宜
出版日 2001-12-25
定價 $250
優惠價 79折 $198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獲【網路與書】文學類 推薦書

最前衛的情色文學經典
美國文化史上重要著作
維多是我心目中的大師。──卡爾維諾

我是永恆的女性,具備血肉之軀,是生命的泉源也是毀滅者,把男人當作心血來潮的玩物。我需要他們的鮮血和精液讓自己更完整!

維多是當代諷刺作家的中流砥柱,是其中最優秀的。《時代雜誌》
維多是全美作家中最優異的。《新聞週刊》
維多高度精練的散文風格,令人無比愉悅。《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充滿啟示的滑稽之作……將比美國大部分名作流傳更久遠。即使一讀再讀,仍能提供另類的趣味,超越了大多數最前衛的美學新色情文學的極限。」
名評論家哈洛.卜倫(Harold Bloom)
維多的書,每一頁都像一串珍珠。《哈潑雜誌》
維多敏銳又頑皮,使他成為現代蕭伯納最可能的典型。《衛報》(Guardian)
維多是充滿傑出個人風格的文學家,以及堅定說出真心話的勇者。《經濟學人》
我想不出有任何作家可以像維多一樣,幾乎可以對任何事提出如此恰如其分的正確意見。《國家雜誌》(Nation)
如假包換的機智!維多是個超級天才!《星期六評論》
維多的文采遠近馳名,但真正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能夠無視目前的禁忌、習慣和觀念,用人類學者研究過去文化的明澈觀點,來看待當代社會。《美聯社》
維多是美國消息最靈通又最善於嘲諷的論事者。評論泰斗凱辛(Alfred Kazin)
維多是一個獨特的現象!沒有人比他更能寫出如此尖酸、野性、具破壞性、聰慧又充滿洞察力的文章。《財經時報》 

作者介紹
高爾‧維多(Gore Vidal)
一九二五年生於美國。母系家族均從政,父親曾在羅斯福麾下擔任航空商業局局長。他自幼即與外祖父,也就是傳奇人物盲眼參議員T﹒P﹒高爾同住,負責唸書給外公聽。維多十七歲投身軍旅,曾擔任軍艦大副。他利用在港口駐防守夜時間,完成第一本小說《大動亂》(Williwaw),年僅二十一歲。
他早期的著作還包括《城市與棟梁》(The City and the Pillar),《彌賽亞》(Messiah),及兩齣成功的百老匯劇本。維多並為黃金時期的電視影集及好萊塢電影撰寫劇本。
六○年代,維多出了三本廣受好評的小說,成為國際知名的暢銷作家。
這三本小說為:《尤里安》(Julian),寫羅馬皇帝尤里安叛教,背棄基督教並企圖恢復異教的故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成為他所創作的一系列美國編年史小說的第一部作品。第三本便是其經典著作《永恆的媚拉》。後來亦被拍成電影,但當時因爭議性高,遭到禁演。
《米倫》(Myron)是《永恆的媚拉》的續集。卡爾維諾形容這些著作為「超小說或提升為立方體的小說」。《波士頓地球報》推崇維多「是當前在世作家中文采最佳者」。
馬奎茲盛讚維多精彩的歷史系列小說,包括《臼石》(Burr),《林肯》(Lincoln)等等。維多對政治的興趣並不僅限於評論時事,曾於一九八二年在加州的民主黨參院黨內初選中贏得第二高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他有親戚關係。
他也撰寫了許多政治性與文學性文章。一九九三年,維多以《美國評論 1952-1992》一書榮獲國家書獎。

麥倩宜
政大外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當代名著精選系列主編、英文主編,聯合報系新聞編譯。譯著有《心塵往事》《哀泣之島》《亡魂舞》《怨婦》等十餘本,是國內備受好評的資深翻譯工作者。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300020
ISBN:9576077109
頁數:280,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576077109
看更多

試閱

永恆的維多,永恆的媚拉 / 紀大偉


《永恆的媚拉》是聲名狼籍的奇情寶鑑。雖說如此,此書卻榮獲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讚許-卡爾維諾稱之為「超小說」(hyper-novel)、「平方的、立方體的小說」。
在閱讀《永恆的媚拉》時,我不住拍案叫絕,也同時覺得此書親切。主人翁媚拉,在洛杉磯四處闖蕩,書中庸俗華麗的地標:日落大道、聖塔莫尼卡……正是我已然熟悉的生活空間。書末,媚拉定居的聖佛納多谷,是位於洛杉磯好萊塢北方的廣大盆地,以住宅區為主,卻又是美國色情錄影帶大本營-這,正是我客居美國的家。
除了地緣的親切感之外,《永恆的媚拉》作者高爾.維多(Gore Vidal)對我而言更是如雷貫耳的名字。男同志作家維多在美國文壇是重量級人物,獲得魔幻寫實大師賈西亞.馬奎茲的盛讚。但,關於維多的譯介在台灣仍然很有限;他的傳奇一言難盡,容後再敘。
但至少可以先提一句:高爾.維多,顧名思義,就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親戚--不過,維多比高爾的輩分高多了。



《永恆的媚拉》在一九六八年出版時,已經是惡名昭彰的暢銷書;不過,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更將惡名推至巔峰。《永恆的媚拉》電影在一九七○年上映時,惡評如潮,害得福斯電影公司將之束之高閣,不願意發行錄影帶。雖然《永恆的媚拉》小說和電影都已經成為另類經典,想一窺電影奧妙的逐臭影迷至今卻泰半向隅。幸好UCLA附近的另類電影院「新藝」(NuArt,這是洛杉磯地下文化地標之一,另類經典片《弱雞恐怖電影秀》〔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就在這裡每週放映)特別放映一場《永恆的媚拉》,讓我有幸目睹奇觀。
其實我最初聽聞《永恆的媚拉》,並不是因為維多的影響,而多虧我的密友但唐謨殷切督促。姓「但」的人口並不多,卻至少先後出了兩位品味獨特的影評人:先是但漢章(也曾是UCLA留學生,後來導演了《怨女》等片),後有但唐謨。雖然兩人的名字標榜了漢唐榮光,卻都雅好光怪陸離的另類文化,各自發表一系列詭異影評-他們也都曾點名《永恆的媚拉》。
但唐謨客訪洛杉磯時,成天嚷著要我帶他去找《永恆的媚拉》,但我們苦尋不著錄影帶,我簡直要被他煩死;後來,他不知如何從美國網友處騙來了一份免費拷貝,成為台灣少數擁有此片錄影帶的幸運兒,揚揚得意得很。
但唐謨珍愛《永恆的媚拉》,因為此片幾乎公認為歷史上最爛的電影之一。不過,在垃圾肆行的美國,要在垃圾之中出類拔萃也不容易。於此,我想簡介何謂「芻像祟拜電影」(cult movie)。這個詞在美國通行,卻難以翻譯成中文,因為這種電影類別的觀念和其他既有類別非常不同。舉凡科幻片、恐怖片、動作片」等等電影類別,都可以輕易在外文和中文之間轉譯;區辨這些電影類別的方式無他,就是在影片「之內」尋找特徵。
然而,「芻像祟拜電影」卻不該以這種方式定義;其特徵並不在影片「之內」,而在影片「之外」。亦即,影片和觀眾「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定義「芻像祟拜電影」的關鍵:電影是被膜拜的芻像;觀眾則以參與邪教儀式的熱情來膜拜電影。如果電影不夠邪門,如果觀眾不夠瘋癲,雙方之間的關係就不足以構成「芻像祟拜電影」。當然,觀影空間非常重要:這種經驗只能在特定的小眾電影院實現;租錄影帶回家看的感覺完全走樣。
「芻像祟拜電影」通常都在另類戲院的週末午夜播放,虔誠的觀眾和主流電影消費者也顯然不同-如,這種另類觀眾在看「芻像祟拜電影」時,往往會從座位上跳起來跟著電影銀幕帶動唱,彷彿起乩。「芻像祟拜電影」金榜中,之前提及的《弱雞恐怖電影秀》堪稱冠軍,《粉紅火鶴》(Pink Flamingo)緊追其後,而奇情片《永恆的媚拉》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絕對不洩露玄機的前提下,我姑且勾勒一下《永恆的媚拉》的眉目:
美艷女郎媚拉野心勃勃,隻身來到洛杉磯掏金,她的志願是--摧毀美國人的男子氣概。光是這股豪情,就可見此片之怪。媚拉在演藝學校教書,看上一對俊美而呆傻的學生情侶。精於算計的媚拉,先誘拐男學生-這段插曲讓我聯想起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之中醫生調戲美少年的羶腥情節-不過,媚拉這個狠角色當然有過之而無不及。玩過男學生之後,男女通吃的媚拉接著向男學生的女友下手。至於那個花容失色的男學生呢,則被一位好萊塢經紀人貴婦給接收了。
此電影及小說的梗概,就是麻辣女教師與好色女經紀人狼狽為奸的淫樂日記。這兩名如狼似虎的放蕩女子,竟然沒被社會處罰,反而被小說歌頌,固然在一九七○年代引起軒然大波,即使在今日看來也挑釁十足。
但,電影《永恆的媚拉》的噱頭還不只如此-此片蒐羅了黃金組合的卡司(我至今仍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願意下海):女教師媚拉由七○年代艷星拉寇兒薇芝(Raquel Welch)演出,而好色經紀人則由息影二十五年的梅薇斯特(Mae West)擔綱。小說裡的女經紀人徐娘半老,年紀約莫四十歲,而當年的梅薇斯特卻年高德邵,年近八十了-她行動不便,臉孔完全靠小針美容支撐,卻還滿口黃腔,對所有男性角色毛手毛腳。梅薇斯特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出盡艷名;大戰期間救生背心的暱稱就是「梅薇斯特」,因為充氣之後的背心胸部腫脹,讓人聯想起這位聲音粗啞的波霸名花。一般認為此片最恐怖的賣點,就是梅薇斯特這塊載歌載舞的活化石。
但此片噱頭還沒完呢:湯姆謝洛克的處男作正是此片,他飾演經紀人上下其手的男寵之一;甚至此片也是「霹靂嬌娃」巨星法拉佛西的處女作,她正是被誘惑的女學生。至於那位飾演男學生的演員呢,演了此片之後就銷聲匿跡,聽說被吃盡豆腐之後就再也沒臉見人了,好可惜喲。
這部電影除了情節怪誕、卡司駭異,敘事風格也讓人直豎寒毛。此片的「性意涵」本來已經就很飽滿了,卻又拚命插入性暗示的蒙太奇,似乎唯恐觀眾看不懂:如,每逢性愛場面,大炮發射或是水庫洩洪的畫面隨即亮相。不消說,這是極其粗陋的敘事技巧。此外,除了女經紀人的滿嘴色欲,媚拉本人的台詞也往往語不驚人死不休:如,她不說「天佑美國」(九一一悲劇之後,美國四處可見的愛國標語),卻高喊「天佑-米老鼠-唐老鴨!」這種俗愴幽默,也讓人臉紅。
如此看來,這部電影可說是徹底失敗,徹底得所向無敵。然而,這部電影也可說是徹底成功-畢竟,其原著小說正有意搗蛋作怪。



電影坦然談「性」,而「性」的確就是小說著意鋪陳的主題。「性」,不但飽滿,甚至四處流溢-「性」無拘無束,正扣合了小說的「露淫」(camp,故意表露淫相)美學。
於此,不免要說一下何謂「露淫」-人們常用「campy」形容男人的娘娘腔行為,不過「露淫」的意涵並不僅止於此。「露淫」泛指異於/溢出常軌的表現,而且具有反諷的意味;誠然,男人的娘娘腔是「露淫」,而男人如果剛陽得像阿諾史瓦辛格一樣誇張也是(因為異於/溢出一般男性的標準,反而顯得唐突好笑)。此外,東亞人士如果把頭髮染黃,固然是搞怪-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偏偏把黑髮染得比一般的黑髮更黑,這就更具「露淫」趣味了。手舉星條旗,表示愛美國;而身穿星條旗圖案比基尼,就愛美國愛得過分了-這也是「露淫」。媚拉在電影中最有名的行頭之一,正是星條旗比基尼泳裝!
這部小說玩弄露淫美學,一方面可以說是「酷兒小說」的妖嬈先聲,另一方面也同時繼承了「悍女小說」的傳統:從狄福(即《魯賓遜飄流記》作者,英國小說的先祖之一)的《浪婦小嫫》(Moll Flanders,1722)女主角到亨利.詹姆士小說《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1908)的主人翁(電影版由珍康平拍攝,妮可基嫚主演),一脈相傳。
但,此書著墨的「性」,究竟為何?中文的「性」這個字,在英語世界的性別研究領域中,至少扣應了三個不同概念:「sex」、「gender」,以及「sexuality」。「sex」和「gender」一般譯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前者由生殖器判定(如,具有女性生殖器的人,生理性別為女),後者取決於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如,具有陰柔特質的人,就算生理性別為男,社會性別卻是女性化的)。
至於「sexuality」的譯法,則眾說紛云。許多人將「sexuality」譯成「性意識」或是單單「性」一字,於是法國男同志哲學家傅柯談論「sexuality」的名著就被稱為《性史》或《性意識史》。不過,將「sexuality」譯成「性」固然方便,但中文讀者仍不能明白這個「性」和別的「性」(如sex、gender)有何不同。而將「sexuality」譯成「性意識」,雖然點出「sexuality」對於個人欲望的著重(sex、gender的重點並不在於性欲),卻有將「sexuality」鎖定在個人層面,將「sexuality」唯心化的危機:畢竟,「sexuality」並不只關乎個人層面的欲望,也不局限於對於性事的發想。
為了向中文讀者充分解釋何謂「sexuality」,我主張將之譯為「性社會關係」。我認為,「sexuality」所談的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等欲望,並非孤立於個人層面;「sexuality」的重點,在於個人欲望和社會面向「之間」的互動關係。比如說,同性戀被希特勒政權送進集中營處死,異性戀婚姻被教堂祝福,扮裝妖姬被警察拘捕羞辱-這些個人和社會摩擦之後的辯證產物,也都是「sexuality」討論的課題。也因此,我故意將之譯為「性社會關係」--我也將傅柯的名著稱為《性社會關係史》--企圖點出社會和個人的交鋒。平常「性」和「性意識」等等譯法失之片面,沒有將社會「關係」帶入討論,於是經常有人說出過於簡化的謬論,如:「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正常的,只不過性欲取向不同而已,大家都是一樣的嘛」。
果真如此而已嗎?如果我們進而思索個人和社會的辯證關係,就會發現,同性戀和異性戀的下場真的很不一樣,同性戀在主流社會中硬是「不正常」,需要被社會「關懷」、「矯正」,或「處罰」。
我不厭其煩談了「性」的三個概念: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社會關係,是因為這三個概念在《永恆的媚拉》中交叉戲耍,大膽挑戰禁忌。如果我們對此書生成的歷史性敏感一點,也會恍然大悟:此書出版於一九六八年,正是美國文化地龍翻身的年代。黑人、女人、同性戀、喀藥族、花的世代一起牽手上街,妖婦媚拉當然不落人後!



支離破碎,是《永恆的媚拉》小說原著和電影版本共享的另一特色。電影大量穿插匪夷所思的舊片片段,如《勞萊與哈台》,而這類奇技淫功正好呼應原著小說的文字實驗。小說《永恆的媚拉》看似低鄙,卻同時向歐洲高尚美學致敬和挑釁:小說片段戲仿(parody)當時的法國新小說,並且直接點名霍伯.格里葉;小說中穿插的心靈獨白,則肖似喬伊斯名著《尤里西斯》的意識流。小說文體以日記體為主,顯然是在和懺悔錄文類開玩笑-原文中故意掉脫標點符號,不時採用斜體字,都在明示讀者:書寫過程正在進行中,而書寫者飄忽不定不可信賴。於此,有人在書中看見後現代,但也有人回想起千古奇書《鮮弟正傳》(Tristram Shandy,約一七六○年出版,是在現代之前出版的「後現代」小說-當時小說寫法尚未定型,《鮮弟正傳》即嘗試了多種文學實驗,至今讀來仍然駭人)。
《永恆的媚拉》雖然是戲作,卻一點也不簡單。甚至,戲作這種文類,向來就不像讀者想像的那般單純。作者高爾.維多師法的對象,其實可以上溯至愛爾蘭諷刺小說家強納珊.史威夫特。史威夫特最有名的傳世作品就是《格列佛遊記》(1729),書中分四大部,分別介紹小人國、大人國、天空之城(宮崎駿的同名動畫,即取材於此),以及馬國。這四章都很尖酸刻薄,馬國一部尤其犬儒:在馬國,馬具有人性,而人形的畜生「雅虎」(Yahoo,楊致遠等人即從此處借取網站名稱)卻只有獸性,因而被馬歧視。維多自幼就喜歡史威夫特的作品,史威夫特的「道在屎尿」美學自然也不會在《永恆的媚拉》書中缺席(但《永恆的媚拉》比較注重性事,而非屎尿)。
不過,史威夫特和維多雖然嘻笑怒罵,其精神卻是嚴肅的,甚至是憤怒的。我大略談一下這兩位諷刺大師的諷刺究竟為何。中文諷刺一詞,在英文中至少可以對應三個文學詞彙:「irony」、「sarcasm」、「satire」。三詞的分類完全不同:「irony」是一種修辭「技巧」,刻意使用反話,比如用「你開車技術真好」這句話來挖苦不擅開車的人;「sarcasm」是一種「態度」,具有減對方威風的敵意;「satire」則是一種文類,可以至少上溯至古羅馬的諷刺文學(或中國《詩經》?),當今的範例則包括網路上常見嘲諷政局的打油詩。史威夫特和維多將以上三者冶為一爐,顯然有意以諷刺文學針貶社會。他們雖然談笑風生,字裡行間卻透露出憤怒。
史威夫特的諷刺文學,主要攻擊對象對英國的「不仁」。當時英國魚肉愛爾蘭,造成愛爾蘭重大飢荒。在諷刺名作〈拘謹的提議〉(A Modest Proposal,1726;光是篇名就很諷刺)中,史威夫特主張,乾脆把餓瘦的愛爾蘭兒童煮來吃算了,充分回收,免得大家一起餓死。
而我認為高爾.維多的《永恆的媚拉》,則在批判當今美國的「愚蠢」-既然維多油腔滑調的以《永恆的媚拉》抨擊美國社會各方面的愚蠢,電影版似乎也就非蠢不可了。書中的演藝學院就是一個愚蠢空間,不但是洛杉磯好萊塢的縮影,也更是整個偉大美國的隱喻。在學校中,沒有自信的笨拙學生集體進行心理自慰,自編自導自演自看,孤芳自賞,卻沒有出路。他們輕信權威,也因此被麻辣女教師媚拉玩弄。學校的負責人名為巴克.隆納,原文為「Buck Loner」-這正是美國鼓吹的價值:「金錢至上(Buck)」以及「孤獨終生(Loner)」。難道巴克不就像是美國政府領導人的替身?
電影版本在細節上也掌握了小說的諷刺精神:比如說,媚拉不是金髮女子,而她所捉弄的對象則偏偏是正宗金髮俊男美女。(表示金髮的fair、blond這些字,在英文中象徵豐富。)正如一般公認的偏見,胸大無腦的金髮俊男美女正是讓美國向下沉淪的力量,因為他們就是以腦袋空洞出名。



綜合以上的絮語,小說《永恆的媚拉》是吸飽文學傳統的諷刺傑作,作者高爾.維多顯然既博學多聞,又直言不諱。維多的學識和膽識,和他的生命史息息相關-他的生活經驗又是一頁頁傳奇,並不比他的小說遜色。
維多的學識和膽識可說是來自他的出身。維多的父親年輕時是足球明星,後來被延攬至西點軍校,成為美國最早的飛行教官之一。他的父親便開始結交權貴,後來和參議院高爾的女兒結婚。高爾.維多於一九二五年出生,本姓維多,但本名並不是高爾-他後來借取母親的姓作為他自己的名。
小維多從小就在權貴之間穿梭長大,他後來甚至是甘乃迪家族(含被刺殺的總統本人,以及賈姬)的好友。也因此,小維多從小就認為學識是唾手可得的(但,他因而認真自修,並未輕忽學識),也從來不把達官貴人看在眼裡。他的外祖父參議員是個傳奇人物,雖然目盲,卻坐擁豪華圖書館;小維多當年的主要孝行,就是朗讀書籍給目盲的祖父聽(這位祖父,讓我聯想起拉美失明作家波赫士)。幼年經驗使維多得以飽讀詩書,但他也因此對正規的教育不感興趣-他並不需要透過高等教育去追求學問和地位。人們以為學問博雜的維多受過高等教育,事實上不然;他沒有上過任何名校,他的學養完全出於自修。
維多數次指出,他一生的初戀對象-也是他最後的戀愛對象-是他的中學同學吉米。吉米並非傳奇人物,而只是個俊逸的男孩。可惜,維多的春情為期不長;吉米入伍之後,不到二十歲就死於戰事。維多自己也上過戰場,在餘暇時寫作,二十一歲就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維多發現寫作讓他名利雙收,於是決定專事寫作,果然成為文壇新星。年紀相仿的另一位男同志作家楚門.卡波第(即《第凡內早餐》、《冷血》作者)和維多一樣,少年得志,俊俏可人,因此卡波第和維多堪稱當時美國文壇的絕代「雙嬌」。不過,這兩個人一輩子都合不來,維多認為卡波第為人做作狂妄,城府極深,因此一直迴避和卡波第來往。
當時許多成名作家都覺得維多可憐可愛,比如亨利.米勒的朋友安娜依絲.寧對維多就很有好感,後來甚至傳出寧女士有意和維多結婚;不過維多表示,他一方面對婚姻沒興趣,另一方面更不想碰年紀比自己大上二十二歲的寧女士。二十三歲時,維多就已經出版了美國同志文學史上的重要小說《城與柱》(The City and the Pillar),他在書中仍然悼念英年早逝的吉米-甚至吉米的身影也在維多的其他作品反覆浮現。
這時維多的社交玩伴,包括同樣二十出頭,卻已經因為《欲望街車》而聲名大噪的馬龍.白蘭度-拔擢白蘭度的貴人,當然是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威廉斯比維多年長十四歲,但兩個人氣味相投,曾數度一同旅行。不過,威廉斯和維多各有情人:威廉斯的情愛生活顛沛流離,有興趣者不妨參考我族前輩白先勇為《田納西威廉斯懺悔錄》寫下的動人導讀;維多年輕好玩,不過他的情愛生活反而安穩。
維多在男同志三溫暖看上了另一名年輕男子,兩人的第一次上床經驗據稱是場災難,但之後兩個人卻定了下來。那個男人叫奧斯特,和《紐約三部曲》的作者保羅.奧斯特同姓。奧斯特出身於工人階級的猶太人家庭,半工半讀完成了私立紐約大學學業,其艱苦的生命經驗根本是維多的相反。然而,奧斯特的卑微出身卻特別吸引維多-見過世面的維多反而看不上他身邊的紈褲子弟。奧斯特,是個猶太姓氏,因此易受主流社會排擠;維多便建議奧斯特改名為奧斯汀-與珍.奧斯汀同姓。
從此,維多和奧斯汀結成伴侶,關係維繫至今日,長達五十年。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對男同志伴侶近年來正在安排將來的後事,他們打算合葬,地點竟然就在維多的初戀對象吉米身邊!



維多雖然志在小說,但卻覺得小說圈子裡的人對他不甚友善,因此轉向影劇界,改寫劇本。在三十四歲的時候,他寫了兩部至今讓人難忘的電影劇本:一是歷史鉅片《賓漢》(但由別人掛名編劇),另一是田納西.威廉斯劇作改編的《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當然,這又是另一部含有同性戀密碼的傑作)。在五○年代時,維多創作以劇本為主,交遊對象也多為影劇圈人物-事實上,當時他和奧斯汀的室友正是當年的金童玉女:保羅.紐曼和珍妮.華德(Joanne Woodward)。一九八七年,在威廉斯過世四年之後,保羅.紐曼將威廉斯的劇作《玻璃動物園》拍成電影,由年華不再的妻子珍妮.華德飾演劇中控制狂母親,一時傳為佳話。
誠然,維多在好萊塢發展的甘苦經驗,多少曲折成為《永恆的媚拉》書中的血脈。他一針見血批判好萊塢的虛妄,卻又不失露淫的風采。
當時有人幸災樂禍,以為維多的才華大概就奉送給影劇界了;但,精力充沛的維多竟然又回頭來寫小說,而且是大部頭的歷史小說。
他的歷史小說分為兩大系列,其中一半主題為古羅馬,另一半則書寫美國政局,包括著名的《林肯》。為了寫出羅馬和美國的歷史小說,維多做了不少功課;他對羅馬的知識影響了其他作品(如,《永恆的媚拉》即受到古羅馬諷刺文學的影響),而他對美國局勢的熱情也和他的政治活動有關。
維多的多才多藝永遠讓人吃驚:他寫了劇本多年之後,還可以回來寫小說;他寫了歷史小說之後,甚至就決意參政了。維多在一九六○年代和八○年代時都曾經出馬競選國會議員;雖然兩次都高票落選,但他絕對是過江之鯽競選人中讓人難忘的一位。
維多的考究癖和對政治的熱心,甚至也展現在媚拉這個角色的名字上。媚拉的全名是媚拉.布芮金利茲-「布芮金利茲」這個姓是有典故的,取自於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的一位副總統,約翰.布芮金利茲(John Cabell Breckinridge)。美國南北分裂之後,布芮金利茲被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延攬,與北方的林肯政權進行對抗。對維多而言,「布芮金利茲」是反叛者的象徵。此外,維多聽說某位也叫布芮金利茲的人士曾有性別越界經驗,他便決定以這個名字來為媚拉命名。
維多在寫歷史小說和熱中政治之際,突然在四十三歲時寫出《永恆的媚拉》這本奇書,甚至還打鐵趁熱寫了續集。在續集中,媚拉仍然住在我家附近(即聖佛納多谷),而且開了一家中國菜外賣店;她抱怨,每逢親朋好友來訪,她就要帶他們去環球影城玩一趟,每一年總要反覆玩上幾回-我看了不禁莞爾,因為住在聖佛納多谷的生活正是如此,旅居洛杉磯的我也不時忙著帶親友去環球影城觀光哩。
言歸正傳,《永恆的媚拉》是維多投出來的一記莫名奇妙變化球:人們一方面不了解為什麼以歷史小說建立起國際性威望的維多要寫出這本淫書自貶身價,另一方面也訝異有心參選的維多豈不是要被《永恆的媚拉》這本書扯後腿。
維多知道文壇必然措手不及,於是他先將《永恆的媚拉》手稿寄給另一位同志作家伊雪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看,希望獲得支持。伊雪伍德也是響叮噹的人物,其代表作為《柏林故事》(The Berlin Stories),描述納粹興起時期的故事,正是赫赫有名的《酒店》(Cabaret,麗莎.明妮麗主演,當然又是一部同志祟拜的電影)的藍本。
伊雪伍德以嚴謹著稱,不輕易稱讚他人;但他看過《永恆的媚拉》手稿之後,卻大方表示讚許。維多有了伊雪伍德背書之後,信心十足,便在《永恆的媚拉》書前加了一頁謝辭,將該書獻給伊雪伍德。我在UCLA圖書館找到的初版,就有這一頁謝辭。孰料,伊雪伍德過世之後,維多幫他整理遺物之際,赫然發現伊雪伍德的生前日記裡寫了很多批判維多的苛評。維多自然十分驚愕。
在新版的《永恆的媚拉》中,伊雪伍德這個名字已經了無痕跡。



雖然維多活躍於美國文壇、影劇圈以及政界,但他和伴侶奧斯汀卻同時保持兩個家:一個家在洛杉磯,另一個家在義大利。他們甚至將義大利與紐約之間的飛行當成通勤。
維多對義大利深情款款,不但潛心研究古羅馬史,寫羅馬帝國歷史小說,寫《賓漢》劇本,後來在五十四歲的時候還寫了另一部情色電影劇本,《羅馬帝國興亡錄》(Caligula,由彼得奧圖和《發條桔子》的男主角演出,也是性愛奇觀)。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一九七二年,維多甚至也參與費里尼作品《羅馬風情畫》(Fellini's Roma)演出。
許多人也不知道,維多和卡爾維諾的私交甚篤:維多表示,他這輩子遇過最有才華的兩位文學家,一位是田納西.威廉斯,而另一位就是卡爾維諾;維多向來拒絕參加葬禮,但卡爾維諾過世時,維多卻破例參加,甚至還比死者家屬早到葬禮現場。
不過維多和奧斯汀鍾情義大利的地下主因,恐怕是因為在義大利容易釣男孩回家過夜-至少,狂野義大利男孩比拘謹的美國白人男孩好耍得多。



維多的死對頭,卡波第,在一九八四年喀藥過量去世。而維多的老朋友威廉斯,在一九八三年去世,聽說死因是酗酒時瓶塞哽住喉嚨。高爾.維多卻是浴火重生的鳳凰-甚至在一九九七年時,他還和伊森.霍克、烏瑪.舒嫚、裘德.洛等等年輕演員合演科幻片《千鈞一髮》(Gattaca)。他的文字生涯超過五十年,出版過一本短篇小說集、幾十部劇本、二十三部小說、幾百篇散文、幾千場演講、一本四百五十頁的自傳(只是第一部)。維多仍然和奧斯汀在一起,在加州和義大利之間飛來飛去。
法國小說家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啊,就是我。
我猜想,卡波第也會說:《第凡內早餐》的女主角葛萊特麗,就是我;威廉斯則會說:《欲望街車》的女主角柏蘭芝,就是我。
而高爾.維多說:惡女媚拉,就是我。天佑米老鼠、唐老鴨。
(本文作者為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現為美國加州UCLA比較文學博士班研究生)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