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4400154

歐遊情書:因為太美,一定要說給你聽的風景

作者 謝哲青
出版日 2013-12-25
定價 $320
優惠價 79折 $253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寫著一封又一封的長信,寄託著的,是你的明白,明白那些我沒有明說的心思。--謝哲青《歐遊情書》官網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旅行是一種美好他方的想像,但對哲青而言,旅行只是為了離開,至少最一開始是如此的。

很難想像,螢光幕前能言善道的他,會和難語症扯上邊。更難想像,這位「使命必達」、讓人幸福滿滿的名人作家,有好長一段歲月是走在陰暗隧道裡。幸好,他一直相信隧道盡頭的那道光。

於是,當他有機會離開時,他毫不猶疑地跨出第一步。旅行是他拼湊破碎靈魂的方式,當一般遊客用到此一遊的心情登上歐洲最古老的摩天輪時,他卻能從中找到一股持續前進的沉穩力量。當多數旅人來到維也納拜見克林姆的〈吻〉,他更想讓大家看看只要一瞬,就能無比幸福的〈擁抱〉。這些是孤獨的旅行家才會有的細膩體驗。

原本以為可以四處為家的哲青,突然發現,心中只要住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成了他的家。於是,他走出封閉的自己,開始將一個人獨自旅行的心情點滴,寫下了一封封的感動,寄給願意聽他說故事的那個人。他的旅行,似乎更完整了。

《歐遊情書》讓我們發現,旅行的最美好,始於一個人的體驗,終於另一個人的傾聽。

下次旅行去哪?哪裡都好,帶著你一起離開就好。(/莊淑涵)

看更多

內容簡介

★感謝熱情,挺進博客來.誠品分類榜Top5

26個不忍獨享的風景,願你在平淡的日常裡,不忘美好的他方。
風景裡有故事,也有心情,若再加上你的傾聽,這趟旅行就完整了。

走過86個國家,一個人的旅行,曾是他拼湊破碎靈魂的方式。
因為孤獨,他看見的不只是喧囂的華麗。

在維也納的摩天輪上,他找到了沉默而持續的堅定能量。
在克林姆的〈擁抱〉裡,他瞥見了一瞬的幸福。
在巴黎的蒙帕納斯墓園,他迷戀起生命的種種。
搭過莫斯科287站地鐵後,他體悟到不見天日的自由。

哲青說:「把自己丟進荒野裡,是很容易的事,只要專心前進就好了。生命中最刺激的冒險,其實是在日復一日、枯燥殘酷的現實中,還能繼續保有相同的衝勁。平淡的日常,才是生命最大的挑戰。」

因此,他願意將在旅程中看見的一切美麗與感悟,放進你我平淡的日常裡,陪伴你我面對生命的挑戰。歐遊情書,是寫給他心愛的人,也寫給每個愛他的人!

◆本書特色
1. 講座場場爆滿的謝哲青,首度出書暢談旅行與藝術在他生命中的意義!
2. 書中介紹26個最觸動哲青的歐洲景點與藝術作品。除了用專業又專屬的角度,為讀者開啟全然不同的視野,更透露自己極少提及的生命故事,絕對能滿足喜愛哲青,以及喜愛旅行與藝術的廣大讀者。
3. 全書大量收錄哲青的攝影作品,並忠實呈現大師作品,將是一本圖文豐富、質感絕佳的全新創作。

作者簡介
謝哲青
倫敦亞非學院的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旅行過八十六個國家的他,認為旅行是療癒自己的一段路,在旅行中培養的豐富學養,讓他在節目中總是能順手拈來、侃侃而談。對於自己的廣博,他總是謙虛地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沃土、一畝荒蕪,唯有不斷地探索與追逐,我才能填補內心的虛空。」

謝哲青曾任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近五年來人生轉彎,迅速竄紅於電台及電視圈,目前擔任飛碟電台《飛碟晚餐》主持人,並兼旅行作家、登山家、文史學者、各大藝術策展顧問等各種身分。著有《王者之爭: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世紀對決》。

更多貼近哲青的訊息,請上謝哲青臉書粉絲團facebook.com/ryanhsieh1118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14博客來年度暢銷百大
★博客來旅遊類Top5.誠品休閒類Top5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400154
ISBN:9789861334837
224頁,17x23cm,中翻,平裝,全彩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序〉從寂滅之城開始的旅行【義‧羅馬】

喬托與史格羅維尼禮拜堂——從神到人的轉捩點【義‧帕多瓦】

塞南克修道院——漫漫長路的小停頓【法‧塞南克】

羔羊的隱喻——蘇巴朗沒有說破的陰暗現實【西‧馬德里】(全篇試讀)

新聖母福音教堂藥局——用嗅覺療癒生命【義‧佛羅倫斯】

聖禮拜堂的天堂之門——透過光,我們與永恆對話【法‧巴黎】

香提伊堡的豪華日禱書——閱讀一種純真的嚮往【法‧香提伊】

聖索維諾禮拜堂——用回憶打造的宮殿【義‧拿坡里】

蒙帕納斯墓園——對生命的迷戀【法‧巴黎】

當鳳尾船划過——安靜沉著的世故【義‧威尼斯】

強人奧古斯都的巴洛克珠寶——夢,總在遙遠的他方【德‧德勒斯登】

皇宮裡的小農莊——自欺欺人的幸福【法‧凡爾賽】

教皇新堡酒莊——愛情的滋味【法‧亞維農】

讀信的藍衣女子——寄一封思念給妳【荷‧阿姆斯特丹】

阿波羅與達芙妮——愛情的執念【義‧羅馬】

克林姆的〈擁抱〉——一瞬的幸福【奧‧維也納】

席勒的〈家庭〉——最哀傷的全家福【奧‧維也納】

普拉特的大摩天輪——沉默而持續地前進吧【奧‧維也納】

威格蘭公園中的父與子——石頭般的堅定溫柔【挪‧奧斯陸】

蒂沃麗花園——一場隔絕現實的歡樂夢【丹‧哥本哈根】

安徒生的屏風——點亮夢想的小火光【丹‧歐登塞】

到不來梅當個樂師吧——小人物狂想曲【德‧不來梅】

老里斯本的電車——時鐘之外【葡‧里斯本】

莫斯科的地下宮殿——不見天日的自由【俄‧莫斯科】

人類激情聖殿——以死歌頌【比‧布魯塞爾】

霧海裡的漫遊者——彷彿就在指尖的永恆【德‧漢堡】


看更多

〈序〉從寂滅之城開始的旅行

那遺留給我的幸福,


回來吧!我的真愛。
暮色沉落林間
你是天光,你是白晝。
心倚著心不安地跳動
飛升的希望,迎向天空。
是啊!一首悲傷的歌。
一首訴說真愛的歌,
一首終必死亡的歌。
我知道這首歌。
年輕歲月裡,我經常聽見它,
於那更美好的歲月裡。
這歌還有一小段
我還記得嗎?
儘管憂慮陰沉地前來,
回來吧!我的真愛。
以你蒼白的臉倚近,
死亡無法使我們分離。
若有一天你不得不離開我,
請相信:死後一樣有來生。

    ──康果爾德《死城》我永恆的幸福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死亡與瘟疫中黯然落幕,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在烽火前線,在狼煙外圍失去光明。自私的政客與偽善的布爾喬亞,是這場連年兵禍的元凶,年輕的人們帶著失落絕望,從廢墟中站了起來。他們用憤怒表達生活的不滿,用咆哮取代內心的哭號。這股烈火,一路從繪畫、拼貼、雕塑、詩歌延燒到音樂。康果爾德,這位來自奧地利與捷克邊境的年輕人,以二十三歲的天才,譜下二十世紀最出 色,也最神秘晦澀的歌劇《死城》(Die tote Stadt)。

康果爾德筆下的《死城》,是法蘭德斯的布魯日:死去的、一息尚存的、帶著懷想的與失憶的,終日在這座迷霧不散的城市中流連、邂逅與道別。對我而言,布魯日太熱鬧、太活潑了。我非常喜歡康果爾德,卻總覺得布魯日與我心中的死城有距離。於是,我離開這座北海畔的水上小鎮,來到地中海岸古老的廢墟,終日徘徊飄盪,縱使是地闊天清的日子裡,這座古城也像是被蒙上一層氤氳,讓所有的故事變成可能。古城擁有的不單單是流逝的過往,更是現在與未來,在此時間不斷地凝縮又抽長。這裡,才是我心中的寂滅之城。

公元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上午十點到下午二點,義大利南方的維蘇威爆發。猛烈的噴發,挾帶著灼熱無情的火山灰、高溫碎屑,以及數以千萬噸計的熔岩,將附近原本活躍的城鎮瞬間凝固,在五公尺深的火山灰下死滅,世俗的榮華與驚恐的剎那,瞬間化為礦物,進入永恆。從那天開始,城市的名字在地圖上被抹去。在這片平緩起伏的丘陵上,人們任憑野薊與葡萄藤蔓生,漸漸地,大家開始遺忘這座城市的名字,而稱它為「西維塔」( la civita),意思是「城市」。

一個沒有表情、沒有特色的名字。

一千年過去了,隨著考古發掘,這座城市又有了生命。今天,龐貝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構造完全與當時相符的城市,它一點變化也沒有。許多古羅馬城市的形式規模都已改頭換面。龐貝的街道完全是棋盤方格式地縱橫交錯,黑土與石灰岩構築的兩道護城牆,依然頑強地守護著城市,界定著生命與死亡的分際。街面鋪有多邊形的石塊,它們完全是東西走向,這是正宗的古羅馬傳統。

漫步於千年前的繁華大街,穿梭於當年的酒吧、澡堂、市集、麵包鋪、青樓之間,讓我們有恍若隔世的感受,古代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連面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歷歷在前。我在頹圮古城中尋找的,不是生命的歡樂,而是傷感的氛圍。

妳問我,出走的原因。我想了想,說不出話來。某年某月,我和她開始了,某年某月,我和她結束了。我想要離開生長、求學、工作、戀愛的島嶼,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哪裡都好,只要不是我的家鄉。不知道多少歲月過去,我將回憶沉沉地積澱在回憶深處,而取代回憶的,是巨大無匹的虛空。為了填補這片荒蕪,我馬不停蹄地,在旅途上探索追逐。

在某年某月,我的某部分,裂解成億萬碎片,散落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我,透過曲折與顛簸,重新收集自我,完成自我。只是,拼湊回來的靈魂,和原來的版本不太一樣了,有些不同,有點改變……不過,這就是今天的我,妳所熟悉的我。

龐貝,原本只是一座平凡的城市,住著平凡的市民,過著平凡的生活。充其量,在歷史上只能占據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驚世浩劫將它從地圖上抹去後,龐貝人的日常生活就被置入時空膠囊,凍結了好幾個世紀,直到人們重新發現。在這裡,日常生活似乎仍在繼續:競技場旁的角鬥士們,揚著血與砂,在城市的東南角奮力掙扎……工人們攪拌著牡蠣殼與生石灰,將粉刷貴族別墅的華麗庭園……大殿裡的神官,緩緩走上臺階,將羔羊獻祭給太陽神阿波羅……龐貝之所以動人,不在於它的規模形式,而是我們在每個角落,都可以發現與我們相同的男男女女,他們的家庭、他們的感情、他們的工作、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都從歲月中走來。於是,我們驀然發現,身而為人,從古至今都沒有太多的改變,我們分享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昔日的痛楚與歡愉,焦慮與想望,在這寂滅的城市中,展露無遺。

千年以後,我們又重新介入龐貝的欲望與逸樂。在凡人與眾神、世俗與神聖,生存與消亡之間,廢墟不再只是斷垣殘壁,不再只是壯烈的景觀,更不是愛戀神往的所在。死城是經驗本身,廢墟是歷史的碎片。透過人的角度,生滅帶給我們無言的悲喜。

因為龐貝,我看見內心的孤寂。因為妳,走入我這座寂滅之城,生命重新回到這片荒蕪,為妳我的未來,帶來無限的可能。

看更多

試閱

【奧地利‧維也納】

普拉特的大摩天輪──沉默而持續地前進吧
「摩天輪是誰發明的?」香具矢的視線越過玻璃看向遠方,說:「坐的時候很開心,但結束時總覺得有點感傷。」
──三浦紫苑《啟航吧!編舟計畫》

妳說:喜歡從高處向遠方眺望。

妳說:在接近雲端的地方,塵世的醜陋,消融在距離之中,世界看起來變得更美好。

我要帶妳來看的這座摩天輪,不像倫敦千禧之眼,也不像新加坡的摩天觀景輪,在現在的眼光看來,它沒有那麼壯觀,也不太具有現代感,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摩天輪,矗立在在維也納市中心的東北方。

一八九七年,在它落成之時,頂端離地六十五公尺的高度,讓它摘下「世界最高摩天輪」的王冠。這頂由鋼鐵與玻璃打造的榮耀,今日看來並不起眼,不過在當時,可是革命性的工藝時尚,相對於笨重的磚石建築,鋼骨建築顯得輕盈、摩登,閃閃發光。為了快速搭建醒目的高聳地標,歐美各地的建築師如著魔般開始比賽,利用鋼骨結構與全新的建築概念,搭建出一座又一座的高塔與摩天輪。原非建材主流的鋼鐵與玻璃,由此躍升為當時最前衛、也最主重要的結構原料。維也納市政廳當然也不甘示弱,採納了英國技師拜塞特(Walter B. Basset)與希琴(Harry Hitchins)的提案,在大維也納的第二區,利奧波德城,打造一座符合時代精神、屬於畢達麥亞階級的遊樂設施,大摩天輪(Wiener Riesenrad)就此誕生。

當地人管這裡叫做普拉特(Prater),在拉丁文的意思為「草地」(Pratum)。妳可以想像,這裡有著一大片一大片的森林與草地,在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居民喜歡與家人、朋友一起,到這裡走走逛逛。普拉特,是在地人最喜愛的都會公園,維也納的綠色心臟。

聽說,普拉特原本是多瑙河畔的一座小島,上面住滿了各式各樣的野鴨野雁。五百年前,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將這裡劃為皇家獵場。當時的人會趁著月黑風高,在夜裡游泳過河,專程到小島上偷走皇帝的天鵝。為了遏止猖獗的小偷,皇帝還特別派遣專人在島上看守天鵝呢!

在成為皇家獵場二百多年後,十八世紀後半,普拉特開始對外開放,成為維也納的都會公園。這時候不流行偷鵝了,人們改偷鴨子。穿著大衣的遊客來到公園,經過在路旁遊盪的鴨子時,就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鴨子包起來帶回家,打打牙祭。不過,寂寞的維也納人始終覺得這裡還少些了什麼,很顯然地,看看風景散散步、順便偷鴨子回家吃,不管怎樣都還是有點無趣。

維也納人興建大摩天輪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慶祝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登基五十週年(Golden Jubilee)。落成之後的大摩天輪,被如此形容著:「普拉特的大摩天輪與史帝芬主教座堂(Wiener Stephansdom)、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與城堡劇場(Burgtheater),是市區最明亮的晨星,也是維也納人引以自豪的歷史象徵。」

可惜,這座如晨星般璀璨的大摩天輪,已經在一九四四年的空襲中消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戰後復原重建,原本的三十個包廂也減成十五個。雖然已非原物,2.0版的大摩天輪依然給我們某種追憶似水年華的懷想。老式的木製包廂散發著舊時代的輕鬆,從大摩天輪六十五公尺高的頂端往下看,可以鳥瞰公園裡的小朋友追逐嬉笑;望得再遠一點,妳一定會陶醉在維也納市中心精緻優雅的天際線中,多瑙河流淌著穿過維也納森林,向東方迆邐而去。妳也一定會看見百水(Hundertwasser)設計的垃圾焚化廠,它奇特前衛的造型,是維也納天際線最引人關注的焦點。天氣好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從大摩天輪的頂端,遠眺六十公里外,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哦!

隨著視線繼續往遠方舒展,不由自主地,想起生命中那些美麗的日子。

在我成長的南方港都,曾經有一座百貨公司,是高雄人的集體記憶,它曾經是城市中最高、最繁華明亮的大樓。它的樓頂天台有座小摩天輪,約莫十五公尺高的摩天輪,是高雄孩子共同的夢。

每次我來到這裡,我都會央求父母親讓我去坐一坐樓頂的摩天輪。一次代幣二十元,小小的摩天輪會轉兩圈。在家裡,也只有我一個人喜歡摩天輪。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可以獨自占有小小的包廂,不用跟任何人說話。隨著摩天輪緩緩升起,腳下人聲鼎沸與城市燈火也越來越遠,摩天輪沒有音樂,世界也隨著高度的改變靜了下來。

然後,我可以看見遠方,令人充滿想像、美好的遠方。

相較於摩天輪的空曠視野,在高雄的老家就顯得簇擁陰沉。位於縣市交界的老舊公寓,景觀乏善可陳。老家又是一樓,在周圍樓房的遮掩下,除了正午一段短短的時間,終日幽暗,探不到陽光。而我,最喜歡待在樓頂的水塔上,夜裡就拿著星盤看星星,遠離嘈雜的家,沉浸在星座的神話故事中。

入伍前一天,我又去百貨公司的天台,搭了最後一次摩天輪,作為對城市、對青春的告別。這不是我最後一次搭摩天輪,卻是我與天台摩天輪的永訣,一年後,百貨公司就因為火災燒成了危樓,最愛的摩天輪,熔成不忍卒睹的廢鐵。

多年下來,我對天空的想望依然熾熱。幾年前來到台北,開始四處找尋落腳的地方。就在繁華都會的另一側,我又在百貨商場的樓上,找到安身所在。位於十八層樓高的小套房,是我能力所及的極限。房租很貴,掏空口袋後,我才能撐著把房間租了下來,接下來的日子,更只能勒緊腰帶,喝西北風度日。我也沒有餘裕添購任何家具,真的是家徒四壁,環堵蕭然。

但沒有關係,只要有一扇明亮的窗,一個夢,對我來說就是全部。

有好幾年的時間,這裡是我在全世界最喜歡的角落。我總是關掉屋裡的燈,讓街上的燈光透過窗戶灑進來,五顏六色、閃閃爍爍,就好像回到天台摩天輪上一樣。再一次,我可以享受片刻的寧靜,眺望地面的星光與天上的燈火,眺望自己的夢與回憶。

妳知道「摩天輪」(Ferris Wheel)這個名詞怎麼來的嗎?一八九三年,美國人喬治‧法利士(George Washington Ferris)為了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輪,與巴黎在一八八九年為博覽會建造的巴黎鐵塔一較高下。第一個摩天輪重二、二○○噸,可乘坐二、一六○人,高八十點四公尺,相等於二十六層樓。正由於法利士的成就,日後人們都以「法利士巨輪」(Ferris Wheel)來稱呼它,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摩天輪。

不過,摩天輪早在十七世紀時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發明摩天輪的是保加利亞人,在没有機械動力的年代,當年的摩天輪依賴大力士(或大胖子)爬上十公尺高的梯子,利用身體下墜的重量讓摩天輪運轉。聽起來很不可思議?這種摩天輪到現在都還存在著。下一次,總有一天,我會帶妳到印度孟買的朱胡海灘,在那裡,這種古老形式的摩天輪還被繼續使用著呢!

我想帶妳一起,登上摩天輪,享受這須臾的美好。縱使摩天輪令人感傷,卻隱含著沉默而持續的能量。就是這份堅定,讓我們面對生活,繼續向前。


【荷蘭‧阿姆斯特丹】

讀信的藍衣女子──寄一封思念給妳
「一個旅人在荒野裡馳騁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會渴望一座城市。」
──伊塔諾.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好久不見,妳好嗎?

阿姆斯特丹的冬天,這一年,特別的冷。已經下了好幾場雪,初雪時就來勢猛烈,一層又一層,白雪將整座城市包覆在沉沉的寧謐中。博物館、美術館裡,夏日嘈雜的遊客消失了,經過一季的沉澱,冬日的博物館有種霜洗水色盡的清朗,此時的美術館最適合思索、發呆,或是做白日夢。

維梅爾筆下的藍衣女子,也這麼靜靜地佇立在清朗的天光下,靜靜地讀信。妳在讀這封信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呢?維梅爾(Jan Vermeer)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他總是畫著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的小事,讀信的人、寫信的人、正在對話的人、秤著砝碼的人、倒水的人……沒有人知道畫中模特兒是誰,大部分的畫作也沒有明確背景故事。妳可以想像在十七世紀時,這是多麼違悖常識的事情嗎?當時的畫家,一窩蜂地替富商、名流作畫,除了這些業主們的肖像畫,作畫的題材不是神話,就是消失在中世紀歷史迷霧中的傳奇,一切以「市場需求」為原則。顏料十分昂貴,如果沒有人聘請,畫家是不可能單純為了興趣而畫畫的。

維梅爾所生活的年代,正值藝術史上以華貴為美的巴洛克時代。「巴洛克」(Baroque)這個字,源自於葡萄牙文裡的「Barroco」,原本指的是外觀怪異、形狀不規則的珍珠,是用來形容當時新興藝術形式的凌亂粗俗,後來則演變成十七世紀藝術主流的代名詞。

巴洛克藝術,是世界對「絢麗」「奇特」「繁複」與「奢華」的重新理解。利用曲線產生的律動感與裝飾性,巴洛克藝術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情感至上的世界。音樂是「巴洛克」最具體的範例,韋瓦第、韓德爾、蒙台威爾第,都是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聆聽他們的作品,腦海中自然會浮現衣香鬢影的華麗舞會,或者是金碧輝煌的大教堂。

而繪畫領域,藝術浪子卡拉瓦喬、充滿生動魄力的魯本斯、將風土人情融為一體的委拉斯奎茲、光影大師林布蘭,都是巴洛克繪畫大師。維梅爾夾在這些人當中,就好像來自異世界一般,對主流文化漠不關心。他的畫作永遠是那麼寧靜,人物動作凝結在某個瞬間,好像在說:儘管外面的世界風風雨雨、蜚短流長,都與我無關。

雖然只是簡單的舉手投足,維梅爾的靜物描寫表現了平凡生活至高無上的神聖。我覺得,這就是維梅爾偉大的地方。「所謂的偉大,就是成就自己的獨特性。」這是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觀點,我想,維梅爾不流俗的畫作,很適合用這句話來說明。

當然,維梅爾如此不媚俗、專注呈現自己所關注的世界,當然能夠靠賣畫所賺的錢也很有限。他的主業其實是經營客棧,同時也經紀藝術仲介。這兩項工作今天看來好像沒什麼相干,實際上並不衝突。當時的拍賣會都是在酒館或旅店裡進行的,像是林布蘭,在他窮愁潦倒的時候,曾在一間名為「帝冠」(The Imperial Crown)的客棧舉行家產拍賣會。

不過,維梅爾這份「主業」似乎也不是經營得非常卓越,他畢竟是個畫家。維梅爾喜歡畫畫,擅長的也是繪畫,只是他畫得很慢、產量很少,題材又冷僻,在當時根本沒有什麼人注意到他。直到三百年後,人們開始研究他畫作中的技巧,這位神秘的畫家才被藝術史譽為荷蘭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

維梅爾這幅〈讀信的藍衣女子〉,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國家美術館裡。畫面中,一名藍衣女子窗前展信,我們看不出來她臉上的表情是喜是悲,整個場景瀰漫著微妙的光線,透露出某種居家、親密的氛圍。或許是維梅爾的作品將空間詮釋得太過私密,每次我欣賞維梅爾,總帶著些許的不好意思與歉意,就像是進了房間前卻忘了敲門,無意中闖入他人不願顯露的心事一般。

這種私密、親密的氣氛,一如我正在寫信給妳,想像妳讀著信時,是開心?是滿足?是驚喜?還是安心?妳的種種,我的種種,在我們之間,透過信紙傳遞。與他人一點也不相干,是專屬於妳我的對話。 也許也不能算是對話,在旅途中不斷移動的我,沒有固定的收件地址,只能單方面的寄信,給妳,每一天。

寫信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習慣,我相當依賴文字。想像著,回憶著,跟遙遠的妳對話,和妳分享旅途中的點點滴滴,就像是在海上漂流的人,每天寫一封信,裝進瓶子裡,向大海中拋擲而去。也許大部分的信都會消失,只有很小很小的機會,信會被人撿起。但是,撿到的人可能看不懂,也可能當垃圾丟棄。也許,只有億萬分之一的機會,會有這樣一個人,讀懂了信的內容,遙遠地回應。

妳出現了,妳就在那兒,讀著信,不管我飄盪到多麼遙遠的地方,有妳在,一如沙漠風暴中,指引著旅人繼續前行的星星。

很多年前,曾經有一個女子,在我歸來的時候,毫無預警地消失在我的生命之中。留給我的,是一疊未拆封的信。那是我每天寫下的心事,一天一封,從世界各地寄出。有那麼一季的時間,她只收信、不拆信,離開時,將這些信件原封不動地退還給我。我手裡收拾著,卻看見世界在我面前崩壞。信封上的每一張郵票、郵戳,都提醒著我,在我寫信給她時,種種的盼望與思念,一分分、一寸寸,都隨著回憶蝕成傷痕。

那天之後,我再也無法寫出任何句子。原本是那麼依賴書寫的我,彷彿被剝奪了天賦,連存在的本質都被否定,行屍走肉的我,找不到讓日子繼續下去的動力。書寫是我唯一能與世界溝通的寄託,而原來,我所傾訴的一切,對另一個人完全不具意義。

兩個月後,我清點了存款,買了機票,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繼續向前走。在這趟旅程中,我慢慢地,一點一點,把破碎的靈魂拼湊回來。但是,也從那一天起,我的內心多了一片巨大的荒蕪,唯有不斷地移動與追尋,才有可能,填補我內心那分虛空。

多年後,遇見了妳。

我覺得,把自己丟進荒野裡,是很容易的事,只要專心前進就好了。生命中最刺激的冒險,其實是在日復一日、枯燥殘酷的現實中,還能繼續保有相同的衝勁。平淡的日常,才是生命最大的挑戰。

梅維爾超越了時代的限制,勇敢、孤獨地挑戰這個艱難的主題,在平淡中蘊藉出優雅的詩意,在平凡中蓄涵著和諧的溫柔,將沉重的生活現實,化為輕盈靈動的色彩。讓我和妳分享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寫的一段故事:

海神波賽頓傾心梅杜莎的貌美,在雅典娜的神殿中與她纏綿,雅典娜憤而詛咒梅杜莎,將她變成可怕的蛇髮女妖,每個被她目光掃過的事物都會變成石頭。柏修斯將梅杜莎可怖的頭顱砍下後,交給波賽頓,將她藏在大海最深處。波賽頓將梅杜莎的頭顱面部朝下,輕輕放入海底,放在布滿細小水草與枝椏的海床上。梅杜莎危險的目光,將脆弱的水草幻化成璀璨動人的珊瑚。海中的仙子為了拿珊瑚做為裝飾,紛紛帶著海草、枝枒而來。

維梅爾的畫筆,就像是梅杜莎幻化珊瑚的目光一樣,將生活中命定的沉重,化為最動人的光彩。

何其有幸,在妳的相伴下,我們能一起挑戰這場人生中最困難的冒險。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