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900198

未來最需要的新人才:摩根士丹利、Google培訓師的職場能力開發

ニューエリート グーグル流‧新しい価値を生み出し 世界の変える人たち
作者原文名 Piotr Feliks Grzywacz
譯者 蔡昭儀
出版日 2019-11-01
定價 $290
優惠價 79折 $229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Amazon書店超實用好評
★各領域書評人踴躍分享,《週刊文春》、lifehacker、Hatena Blog等接力報導!
★沈芯菱(科技創新慈善家、總統創新獎得主)、洪雪珍(斜槓教練)、盧世安(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黃大米(暢銷職場作家)、何則文(作家/青年職涯作家)、少女凱倫(個人品牌經營家)、孫泰藏(Mistletoe創辦人暨執行長)──大聲說讚

[日本讀者齊聲好評]

․這本書拯救了我,讓我決定更積極的挑戰新事物。
․推薦給想要打破現狀者的必讀之書。
․想要自我升級的人一定要讀!
․一本寫出了「你為什麼要工作」的好書。對職涯充滿疑問或不安的上班族、準備進入社會的學生,都能藉此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

[台灣名人推薦]

真實的工作樣貌一直是隨著時代,以及環境的流轉而有所變異的,其實對於人才的定義也是如此。這本由Google負責人才發展的主管所闡述:對於「後資本主義」時代人才新規格的思考,以及對於工作與成功兩者間的層層剖析,值得不同世代的工作者共同來理解。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

未來的勞動模式是創造性經濟的階段。能夠在不可預期的將來生存下去的人,已經不是朝九晚五,乖乖聽從他人、考個好大學、進入一間好企業,而是你有沒有持續成長,從生命中挖掘自己的特長與熱情,跟隨自我心中的理想,並加以應用發揮。不要停止學習才能適應趨勢的迅速變化。
少女凱倫(個人品牌經營家)

你想藉由工作為世界帶來什麼?又想透過工作從世界得到什麼?
想清楚這兩個問題,能夠平衡Give和Take,真正「自我實現」的人,
才能成為創造新價值、不怕被取代的未來新人才!

曾面臨以下困境的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被排除於公司的升遷軌道之外。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擠不進競爭激烈的大企業。
․委曲求全、迎合公司求生存。
․覺得自己永遠只是小螺絲釘,不被重用。
․無法樂在工作,生活也失去平衡。

未來的世界,只需要不斷學習成長、持續創造新價值的工作者!

擠進名校、大企業,在五年內爬上公司的核心位置──這樣的想法已經過時了!
能夠實現自我、解決問題,想要改變社會、樂在工作並活得幸福的人,
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未來時代,如魚得水,永遠不擔心被炒魷魚!

作者彼優特出生於波蘭,曾經歷共產體制到資本主義的巨大改變,加上親人因工作受挫而離世,種種震撼讓他深思「工作」在生命中的意義。

他曾在摩根士丹利、Google擔任國際人才培訓師,由於資歷不同於史丹佛等名校畢業的超級菁英同事,對職場生存之道有更深切的體悟,並開發出更適用於一般工作者的學習成長守則。

他在本書中預判科技與市場的變化,具體提出因應未來職場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指南,讓你成為能持續適應改變、不斷進化、不被取代的工作者。

瞬息萬變的時代,這樣GIVE & TAKE,
實現自我,成為未來最不可或缺的人才!

Give──你能為世界帶來什麼?
 1. 你的熱情是什麼?
 2. 你想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3. 你的使命是什麼?
 4. 你的野心是什麼?
 5. 支持你的人是誰?

Take──你想從世界得到什麼?

 1. 你想藉由工作獲得什麼?
 2. 為什麼得到這個很重要?
 3. 什麼能讓你說出「我做得很好」?
 4. 為什麼選擇現在這份工作?
 5. 去年的工作和今年的工作有什麼關連?
   6. 你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7. 身邊的人都怎麼支持你?

作者簡介
彼優特.菲利克斯.吉瓦奇
Piotr Feliks Grzywacz

出生於波蘭,曾旅居德國、荷蘭、美國等地,2000年遷居日本。2002年出任貝利茲公司國際商業部門亞太地區負責人,2006年轉任摩根士丹利人力資源部VP,2011年進入Google負責亞太地區人力開發,並自2014年負責全球培訓策略,活躍於人才培訓及組織開發、領導力開發等領域。目前獨立創業,經營兩家公司,其中一家Motify提供人力資源和數據的獨家服務。旅居日本17年,平常喜歡潛水及合氣道。著有《0秒領導力》《Google神速工作術》等。

譯者簡介
蔡昭儀

文化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

譯有《PEPTALK,信心喊話的力量》《為何我們喜歡興奮,需要緊張?》《有錢人才知道的「精準閒聊」》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900198
ISBN:9789861343501
304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在摩根士丹利意氣風發的我,為何瀟灑脫去西裝?

第一章 如何定義二○二○年代的「成功人士」?

 你準備好被炒魷魚了嗎?

 我們無法預言未來,但現在就可以創造新的工作

 迎合公司求生存,不如走出去開創新路

 領導時代的人才會創造「自己想看見的世界」

 只為了賺錢不是自我實現

 消費者為什麼願意投注金錢?

 若這個世界不用工作也沒關係,什麼才是「成功」?

第二章 活到老學到老,隨時更新自己

 只有持續學習的人才能抓住機會

 與其下班後去補習,不如在工作中學習

 花錢結識專業人士,就是晉升專業的捷徑

 與人見面時,想想能讓對方學到什麼

 學會這三招,就能加入內行人的對話

 彼優特式資訊蒐集術

 每年決定好「課題」脫胎換骨

 多方拜師可避免停止思考

 參加講座有一項收穫就值回票價

 比學力更重要的是解決世界問題的能力

第三章 決斷靠直覺。迅速行動,做出結果

 決斷的速度將大大左右結果

 憑直覺做出決斷後應該要做的事

 磨鍊直覺的兩種方法

 積極徵詢意見回饋

 瞬間專注可增加眼前的選項

 品牌的誕生都從偶然開始

 凡事覺得有趣,就會往有建樹的方向前進

 懂得臨機應變,將決定下一次機會

 掌握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樂在工作者勝」的世界即將到來

第四章 會議、團隊的安排要從成果反推

 團隊成員不要固定班底

 溝通能力的評估標準只在於「我是否能打動對方」

 「領導力」是全體成員應有的「技能」

 女性具有通用全世界的領導力

 不表達意見的成員不必來開會

 從「優質提問」開始閒聊,了解成員的價值觀

 一次開會解決所有問題!

 催生革新的團隊條件

 看上司臉色行動的企業弱點

 失敗的團隊原因出在上司的表揚方式

 偶爾要從「飲酒溝通」學習

第五章 以短跑的節奏管理體能

 不樂在其中就無法成事。參加社團活動的心態不要帶去公司

 短跑式思維比馬拉松式思維更能發揮

 管理四種能量

1. 身體能量

2. 情緒能量

3. 專注能量

4. 來自生命意義的能量

 自己選擇的疲勞是舒服的

第六章 充分活用人才的企業做法

 活用人才的企業認為「公司是為實現員工自我而存在」

 員工配合公司需求工作有其局限

 選擇公司就像網路購物

 讓員工實現公司戰略所不可或缺的事

 你願意成為帝國風暴兵嗎?

 分辨創造性人才之前應該做的事

 人才無關學歷與外貌,全靠結果判斷

 為了持續幸福的工作,職場還欠缺的事

後記 一起創造二○五○年的世界

看更多

試閱

其實我根本不是菁英

一九七五年,我出生於波蘭,當時波蘭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我想利用一點篇幅,介紹一下當時的情形。

波蘭有超過九成的國民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卻是共產黨政權打壓的對象。由於蘇聯的施壓,天主教會幾乎快被消滅,民主化運動因而興起,政府為了鎮壓這場運動,於一九八一年十二月起實行戒嚴令,由軍隊接管國家。

因為經濟被封鎖,食物改為配給制,超商裡只擺著麵包和醋,人們為了搶購為數極少的肉品必須大排長龍。後來又發生很多事情。萊赫.華勒沙等人努力推翻鐵幕是在一九八九年,當時我才十四歲。

共產體制底下,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就算商店裡沒有商品,每個人都還是有工作,只是無論多努力,薪水也不會改變。這就是我對「工作」的最初印象。

在我住的鄉下小村裡,通常大家就是在職業學校學了一技之長,然後到工廠或農家工作。幾乎沒有人上高中。因為就算大學畢業,在共產主義下一律平等,還不如有一門好手藝,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待遇。但我就是想上高中,因為我認為世界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變。班上只有我一個人想繼續升學,大家都覺得我腦筋不清楚,「上高中要幹嘛」?

一九八九年波蘭實現了民主化,轉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都以為就要過好日子了。然而,現實可沒這麼簡單。資本主義時興企業重組,西方各國的企業紛紛以資本家之姿進入波蘭的地方公司,進行企業重組。

「重組」說來好聽,實際上卻造成諸多的地方問題。假設一個人口五千人的小鎮,有一家雇用一千人、與地區緊密結合的社區型家族企業。這樣的公司利潤雖然不高,但幾十年來都維持了鎮上居民的生計。

而資本家來到這種公司擔任新社長,準備重新整頓公司。原本家族企業在經營上的確有管理鬆散的地方。新的管理講求效率,人力被大幅縮減。有些事業甚至以「不賺錢」為由,乾脆出售求現,也有公司因此倒閉。

想像一下,五千人的小鎮上,一家可以雇用一千人的公司沒了。許多雇用當地居民的國營工廠,被賤賣給民間,或是拱手讓給鄰近的德國企業。原本工人們滿心期待外資進駐工廠,薪水肯定比較高,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德國企業將收購的波蘭工廠一一關閉,再傾銷德國生產的商品。

我的村莊失業率一口氣飆升到將近一○○%,兩個哥哥因此失去工作。大哥最後還因長期失業而染上酒癮,在一次酒醉時發生車禍喪生。

十八歲時,家裡實在沒錢,我只好放棄升高中,離家到德國去工作。我在那裡工作一天就可抵父親兩、三個月的薪水,這幾乎完全否定了我們過去對生活的認知。我不僅震撼,更堅定相信自己一定要有所改變。

後來我回到波蘭完成高中學業,拚命工作、賺取學費,大學畢業後又念了三所研究所,也去了國外的大學。我會來到日本也是為了到千葉大學研究日本人的消費行為。

我曾經感到自卑,不管在Google或是之前的摩根士丹利。因為同事都是有錢人,而且他們都是以優異的成績,從史丹佛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超級菁英。我們根本沒有共通的話題。他們沒有人曾經因為家裡沒錢而不能上高中;聊起家族旅遊,他們說的盡是開遊艇到南島度假之類的話題,對我來說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直到最近,我才終於能抱持平常心,對別人說起自己的成長環境。

在後資本主義社會,能無中生有的人才是成功人士

共產主義輸給了資本主義,這一點我非常清楚。那麼,資本主義真的贏了嗎?我並不這麼認為。資本家或經營者並不關心為公司工作的人。勞工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或家人,像奴隸一樣把時間耗費在公司裡。每當我想到故鄉的那個小村莊和早逝的哥哥,就會覺得是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結果,不禁悲從中來。

公司應該要幫助員工生活得幸福才對,我衷心希望能將這個想法推廣到社會每個角落。

死去的兄長因為社會體制和世界潮流的變動,而喪失了人生意義,他無法在改變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而我卻認為如果世界改變帶來了新浪潮,那就要好好思考該以什麼姿勢和態度才能乘上這股潮流。

人的一念之差會使人生產生重大的改變,所以我常勸許多人多思考工作的意義,或是公司的存在意義。

再回到現代的日本。

對日本人來說,對所謂菁英的印象似乎就是「自名校畢業,進入股票上市的大企業,此後平步青雲」。但是,即使進到大企業,還得看五年內能否被選為核心成員,這才是決定菁英非菁英的關鍵。這就是現實。

這樣的印象對照我的成功定義:「持續成長的人」,有很大的偏差。即使脫離出人頭地的模式,即使不進大企業,甚至不就業,人都還是有機會成功的。

利用所謂「金錢」的資本、經營事業的資本家,與藉由勞動獲得等價「金錢」的勞工,這兩者同時存在才形成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社會底下,資金雄厚的資本家握有權力,而獲得較多報酬的勞工就是菁英。所以大企業的經營者,或得以進大企業上班的人才算是成功人士。

但是,金錢只是人們價值交易的手段之一。就算沒有錢,只要在網路社群連結多數人,就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創造商機。現在,運用大資本以外的各種創業管道,有許多有魅力的事業正在興起。

換句話說,資本主義社會已走向末期,後資本主義社會即將到來。未來領導時代的人,將是建構後資本主義世界的人。

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完全有別於傳統菁英的人:

「剛出社會三個月就辭掉工作、創業的人」

「為公司賣命結果罹患憂鬱症,絕望之下斷然辭職,回歸社會後脫胎換骨、發揮所長的人」

「一邊上班,一邊從事藝術工作的人」

他們積極創造新價值,在從零到一的意義上,都站在同一個起點工作。

他們主動想要改變世界。

有很多種改變世界的方法,「因為好玩」「單純只是想做就做」「自己非做不可」是他們共通的態度。

再看如今為世界帶來影響、改變世界的GoogleFacebook這些企業,「改變世界」的遠大目標與「樂在其中」的動力是可以兩者兼顧的。

與其下班後去補習,不如在工作中學習

從現在開始,願意把錢投資在學習上的人肯定會增加。我自己並不認為一定要取得MBA學位,但是平時保持學習,磨鍊自己的技能和生產力是必要的。

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多加入「學習」的成分。試著以影響大小及學習程度的高低,將自己的工作畫出一個矩陣,分成「影響大、學習多的工作」「影響大、學習少的工作」「影響小、學習多的工作」「影響小、學習少的工作」這四類。

所謂影響大,是指同一時段創造出較多的價值,接近成語「一舉兩得」的意思。

例如,我接受採訪時,工作人員將我的談話做成會議紀錄,可以當作Facebook或部落格的草稿。或是將訪談的錄音上傳到Podcast,若有錄影就上傳到Youtube(當然要徵求對方的同意)。舉辦活動時用Facebook直播,就能向更多人傳達訴求。

無論做任何工作,都應該像這樣時時思考如何提升影響力。

優先選擇影響大、學習多的工作

首先,我們當然是要專注於「影響大、學習多的工作」。

「影響小、學習少的工作」未來委外、雲端搜尋、自動化應該會加速發展。借助鄉下或國外的人力,又或者運用科技取代人力的模式肯定會增多。

「影響大、學習少的工作」就像先前我提到的採訪,這類工作都盡可能分派給自己以外的人力。

「影響小、學習多的工作」,可以作為投資,我認為工作的三○四○%是用來賺錢,六○七○%則應該為將來的基礎投資,這樣的分配是最理想的。所謂投資,當然就是學習觀察趨勢,還有與創業有關的事物,和接受媒體採訪等各種面向。安排一定比例「影響小、學習多的工作」,甚至還有提升新職能之效。

學會這三招,就能加入內行人的對話

新領域時,請隨時留意「循環」「趨勢」「模式」三件事。
以時尚為例。時級的對話。尚有一定的循環,像現在流行的是類似九○年代的時尚。在這之前流行過八○年代的味道,也曾經有段時間流行近七○年代的時尚。

凡事都會在過去某一段時期受到矚目,在反覆發生中逐漸進化。這種反覆就叫做「循環」。

在循環的過程中,正在流行的叫做「趨勢」。現在許多人感興趣、被廣泛討論的對象就是趨勢。我們必須經常確認現在的趨勢是什麼。

「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商業模式。職人製作和服,透過和服中盤販賣給和服店,這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又或者像優衣庫(UNIQLO),在亞洲工廠大量生產低價格商品以供零售,這種商業模式就叫製造零售業。

理性提問才能建立互信關係

我經常這樣做:當遇見陌生領域的人,我總是抱持著好奇心,學習那項領域的「循環」「趨勢」及「模式」。若能大致了解這三個項目,就比較容易建立人際關係和工作。

例如,服裝設計師都怎麼工作?他們平常的生活又是如何?他們認為什麼有價值?業務對象都是那些人?要徹底學習上述這些內容。

和服的設計師和西服的設計師,他們在工作上可能抱持著完全不同的思維。在流通業界工作的人,與從事零售業的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大不相同。了解這些行業,下次遇到成衣界的人,我就能問些更有深度的問題,同時也能建立互信。

我當然不能像專業人士聊得那麼深入,但一流的人只講內行話,而值得玩味的,正是這些專業人的內行話。我們外行人只要夠用功,也能讓專業人士刮目相看,一起暢談超高級的對話。

短跑式思維比馬拉松式思維更能發揮

能夠實現自我的人通常具有的都不是馬拉松式的思維,而是短跑式的。

馬拉松一旦起跑,就要一直跑到終點。有時會突然慢下來,也很可能中途就體力透支。

而短跑則是一次全力衝刺完,再等待下一次的比賽,中間可以好好休養,檢討前次的缺失。

馬拉松式思維通常容易變成長時間的勞動或過勞,短跑式思維則重視強弱緩急的調整,通常較能專注於一件工作,時間的運用也比較有效率。

今後獨自一人反覆短跑式的工作方法將成為主流,而不再全體一起花時間跑馬拉松。

短跑要怎麼拿捏間隔,因人而異,二、三個月做出結果就休息的節奏是最理想的。大家不妨有意識地感覺「做出結果 休息」這樣的循環。

這個方法不僅適合耗時數月的專案,也可用於一日的任務。關於「平常會設定期限完成工作嗎?」這個問題,有七二%的國際菁英回答「是」,反觀日本人回答「是」的卻只有三三%(根據《PRESIDENT》雜誌二○一八年一月第二十九號)。停止無止盡的加班,當天的結果完成了,就趕快下班回家休息吧。我建議還不習慣這種節奏的人,今天就開始實行。

改成短跑式思維,就知道應該將工作步驟細分,如此現在應該專注完成的事情也會更加明確。從結果論來說,就會養成更容易產出結果的工作方法。

升遷是目標?你的職業生涯只仰賴公司?

「自我實現」和「自我啟發」在語意上有些微不同。自我啟發以自我成長為第一。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力求自我實現的人並非以自己的成長為一切。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創意或潛力有限,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提高創意或潛力的表現。這不就是自我實現的精髓嗎?

每個人實現了自我,從個人到團隊,從團隊到公司,從公司到整個社會,終將促成巨大的成就。自我實現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團隊,為了公司,為了社會。

令人遺憾的是,上班族努力的目標幾乎都是自我啟發,而不是自我實現。他們只是想從股長升課長,從課長升部長。也就是說,在局限的角色中朝下一個階段努力。因為,每一步都是為了配合公司的需求,與自我實現背道而馳。

我們應該要重視的不是在被賦予的角色中成長。如何讓自己的潛力開花結果,如何對周圍產生影響,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