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700044

好命中年:家庭醫學權威林青榖的38個養生提醒

作者 林青榖
出版日 2012-08-31
定價 $260
優惠價 79折 $20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台灣首席家醫科醫師林青穀,教你如何跑好人生的馬拉松!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人近中年,就像來到馬拉松的折返點,通過之後,
便需要以不同的價值觀、生存技巧去面對,
才能漂亮完成這場屬於自己的賽程!

朋友A說:「林兄,你不是在音樂廳就在球場,不是在種菜就是騎車……你是最會享福的生活達人!」
病人B說:「林醫師,你真的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認真過生活的醫生!」
醫生C說:「林院長,您到底有沒有在上班呀?看您過的日子,真令人羨慕!」

是的,這是享譽全台的林青穀醫師現在的生活。
但事實上,他也曾面臨許多人生的低潮與關卡!
憂鬱症一再襲擊、身心孱弱,又面對接二連三的各種挑戰,他一一克服、迎身面對,
不但自己重拾健康、快樂,也在醫術與醫病關係上獲益良多!
他相信,人到中年,可以越活越健康、越活越快樂、越活越好命!
這本書中,他以最切身的經歷,與你分享有關情緒、疾病、飲食和運動的38個養生處方,
並期許每個人都能在下半場,為自己打造更快樂自在的好命人生!

林醫師這樣看待人生
‧豐富的人生正是來自於灰色地帶
‧不要整天牽掛小孩,他們自然會長大
‧在大自然的教室裡,當個無知的學生
‧多勞動、多體驗生活,會更懂得珍惜擁有

林醫師這樣面對疾病
‧留心身體發出的警訊:體重突然減輕?不明原因的腹痛、胸悶?
‧學會自我控管,誰說慢性病要一輩子吃藥?!
‧了解身體的耐受性,不輕易增加用藥量
‧不知道要看什麼科的時候,家醫科是最簡單直接的選擇

林醫師這樣維持體態
‧選擇容易執行、每天30分鐘的運動
‧爬山、騎單車、健走、跑步,可以訓練逐漸老化的肌力和柔軟度
‧清晨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最高,不要一大早起床就開始運動
‧勤做紀錄,是體重控制和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者介紹

林青穀醫師
台灣家庭醫學的先驅,家庭醫學權威!
1988年開設全國最早的家庭醫學科診所,迄今堂堂邁入25年!專長為家庭醫學、預防醫學、肥胖醫學、心血管防治照護、失眠與憂鬱症照護、醫學美容。
曾擔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麥可傑克森來台的指定隨行醫師,治療過不計其數的友邦元首、跨國企業總裁、國際巨星,也是台灣民眾心目中親切、信賴的健康顧問。
家有四個小孩和美女太太Sandy及資深美女岳母,喜歡騎車、走步道、打高球、跑步、游泳、溯溪、馬拉松、三鐵等,熱愛閱讀、音樂和電影。

現任
林青穀家庭醫學科暨精神科診所院長
台北君悅、寒舍艾美、國賓、喜來登、遠東、六福、高雄國賓各大飯店的醫療顧問醫師
台灣睡眠障礙協會理事長
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

歷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總醫師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兼任講師
台北榮總榮科醫學影像中心執行長
1998年曼谷亞運、2000年雪梨奧運中華台北隊醫
台灣IBM、HP、保德信、拜耳、新光三越、中國時報等企業的家庭醫師
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044
ISBN:9789861371603
頁數:224,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71603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屬於自己的人生馬拉松 第1章 人到中年,你可以越活越健康 我靠運動瘦下來了! 01 為什麼運動是減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02 選擇適合中年人的運動,積少成多,效果一樣好 03 萬事起頭難,運動習慣如何養成? 04 別被痠痛打敗,提高身心的耐力 05 運動傷害知多少?學會自我保護是關鍵 我靠飲食瘦下來了! 06 適合運動者的飲食原則 07 少油少鹽的煮夫料理 08 從週一無肉日到無牛無負擔 09 準時喊開動,三餐定時適量的重要性 我靠預防醫學「顧性命」! 10 一與零的拔河 11 健康檢查是防癌第一線 12 三頭六臂的家醫可以做什麼? 13 學會自我規律控管,跟慢性病說掰掰 第2章 人到中年,你可以越活越快樂 是鬱卒?還是憂鬱? 14 憂鬱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 15 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的低潮和憂鬱 16 開心果也會得憂鬱症? 17 你,鬱到了嗎? 18 引爆憂鬱的地雷 走出憂鬱:用藥和心理諮商 19 承認自己生病了,才能跨出治療的第一步 20 找對門診、看對醫生 21 憂鬱症一定要吃藥嗎? 22 已無憂鬱症狀,可以自行停藥、停診嗎? 23 憂鬱症的人可以正常工作嗎? 人生的快樂練習曲 24 憂鬱症能不能預防? 25 養成正向的心理素質 26 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 27 建立人生的支持系統 28 憂鬱,可能在未來的轉角處等待 第3章 人到中年,你可以越活越自在 動一動,人生更自在 29 讓你自己感到驚奇! 30 怡情養性,每個人都能建立自己的祕密基地 31 找回家人互動的親密感,揮別子女離巢的空虛 32 尋夢不嫌晚,腳步務實,路才能走得遠33 擺脫輸贏的迷思 想一想,生活更自在 34 中場時間,誰說我們只能當夾心餅?! 35 步入中年的應酬哲學 36 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37 天天「慶生」,活著真好! 38 積極善用醫療的進步,坦然接受醫療的局限 後記 人生不能重來,但可以活得精采
看更多

前言 屬於自己的人生馬拉松 朋友A說:「林兄,你不是在音樂廳就在球場,不是在種菜就是騎車⋯⋯你是最會享福的生活達人!」 病人B說:「林醫師,你真的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認真過生活的醫生!」 醫生C說:「林院長,您到底有沒有在上班呀?看您過的日子,真令人羨慕!」 有啦!有啦!我真的每天都有認真在看診,雖然我迷運動、旅遊、玩耍,但還是不忘時時省視自己,有沒有因此少看病人?少做思考?或是少關心家人? 跨界醫生,玩出健康和快樂 老實說,成為醫生,是偶然的選擇,而不是刻意的結果。但踏上醫者之路後,它卻是我所知道的職業裡面,最有意義的工作之一。 幾十年來,除了行醫,從小就好奇愛玩的我,仍然「不務正業」地持續參加許多社團,推廣許多公共事務。在外人看來,我的興趣或關注的議題似乎經常跨界,但深究其中,始終沒有變的,是我對醫療的熱情,以及對健康和快樂人生的追求。 不管是親近大自然、運動、旅行,還是閱讀文學、歷史或欣賞音樂、戲劇和舞蹈,我都經常碰到有人好奇:「作為醫生,你為什麼要跨這麼多領域學習?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甚至尖銳地質疑:「那些體驗和醫術有什麼關連?對病人能有什麼幫助嗎?」 我總是微笑以對,因為在內心深處,我知道這些體驗和嘗試,並不是拿來誇耀或爭高下,而是為了解決自己人生碰到的許多關卡和困惑,讓我對生命能有更深刻的洞察和智慧。但說來是上帝的奇妙安排,人生過半,回首過往,這才發現自己曾經遭遇的種種關卡、困惑、體驗、嘗試,乃至於醒悟,最後都總結在身為醫者的角色,並且回饋到我和病人的互動關係裡頭。 這樣的體會,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不同於其他醫生寫書大多只談醫療,我希望在提供專業知識之外,也能分享一些生活點滴,特別是中年的自己,從人生的中繼站回頭省視,一路走來,對於追求健康和快樂的體會。如果能給予即將步入中年、或是已經踏上中年的朋友一些提醒和共鳴,我相信,那便是自己過往身心承受磨難之後,上帝贈予的禮物! 人生的馬拉松競賽 記得在書上看過這麼一段話:「人生如果以八十歲來算,那麼四十多歲就剛好在折返點上。有如馬拉松的折返點一樣,這十年正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換期。年過四十的人,要有不同的『生存技巧』⋯⋯四十多歲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人生的折返點,看似一點通過,可是方向卻有一百八十度的變化。」 迷上馬拉松運動之後,更加能夠體會這段話的深意。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就得有不同的行動策略(配速)。人的一生,不管是追求健康還是快樂,很多時候孤獨多於熱鬧,當中有多少撞牆期和瓶頸需要突破?我希望自己切身經歷和體驗的「生存技巧」,能夠帶給讀者一點幫助。 如果說中年是人生的轉折點,生理改變已是必然,心理和社會的壓力又不可避免,如何讓邁入中年的自己減少生病痛楚、擺脫憂鬱低潮,進而活出自在和精采,便成為現代人的重要功課。特別是隨著科技醫療進步,人類的餘命延長,活得越久,越需要過得健康、快樂、自在。 身為醫者,我和大家一樣,也得接受體重計上面殘酷數字帶來的警訊;在成長過程中也曾碰到許多次的低潮;在邁入中年之際,也曾深受憂鬱症之苦。靠著自己,以及家人朋友和醫療系統的支持,我走出人生低谷,找回健康,也學會如何自在自處,希望這些過程和經驗,能夠跟讀者朋友一塊兒分享,期許每位朋友都能在人生的下半場,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處方!
看更多

試閱

前言 
屬於自己的人生馬拉松

朋友
A說:「林兄,你不是在音樂廳就在球場,不是在種菜就是騎車⋯⋯你是最會享福的生活達人!」
病人
B說:「林醫師,你真的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認真過生活的醫生!」
醫生
C說:「林院長,您到底有沒有在上班呀?看您過的日子,真令人羨慕!」
有啦!有啦!我真的每天都有認真在看診,雖然我迷運動、旅遊、玩耍,但還是不忘時時省視自己,有沒有因此少看病人?少做思考?或是少關心家人?

跨界醫生,玩出健康和快樂
老實說,成為醫生,是偶然的選擇,而不是刻意的結果。但踏上醫者之路後,它卻是我所知道的職業裡面,最有意義的工作之一。
幾十年來,除了行醫,從小就好奇愛玩的我,仍然「不務正業」地持續參加許多社團,推廣許多公共事務。在外人看來,我的興趣或關注的議題似乎經常跨界,但深究其中,始終沒有變的,是我對醫療的熱情,以及對健康和快樂人生的追求。
不管是親近大自然、運動、旅行,還是閱讀文學、歷史或欣賞音樂、戲劇和舞蹈,我都經常碰到有人好奇:「作為醫生,你為什麼要跨這麼多領域學習?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甚至尖銳地質疑:「那些體驗和醫術有什麼關連?對病人能有什麼幫助嗎?」
我總是微笑以對,因為在內心深處,我知道這些體驗和嘗試,並不是拿來誇耀或爭高下,而是為了解決自己人生碰到的許多關卡和困惑,讓我對生命能有更深刻的洞察和智慧。但說來是上帝的奇妙安排,人生過半,回首過往,這才發現自己曾經遭遇的種種關卡、困惑、體驗、嘗試,乃至於醒悟,最後都總結在身為醫者的角色,並且回饋到我和病人的互動關係裡頭。
這樣的體會,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不同於其他醫生寫書大多只談醫療,我希望在提供專業知識之外,也能分享一些生活點滴,特別是中年的自己,從人生的中繼站回頭省視,一路走來,對於追求健康和快樂的體會。如果能給予即將步入中年、或是已經踏上中年的朋友一些提醒和共鳴,我相信,那便是自己過往身心承受磨難之後,上帝贈予的禮物!

人生的馬拉松競賽
記得在書上看過這麼一段話:「人生如果以八十歲來算,那麼四十多歲就剛好在折返點上。有如馬拉松的折返點一樣,這十年正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換期。年過四十的人,要有不同的『生存技巧』
⋯⋯四十多歲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人生的折返點,看似一點通過,可是方向卻有一百八十度的變化。」
迷上馬拉松運動之後,更加能夠體會這段話的深意。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就得有不同的行動策略(配速)。人的一生,不管是追求健康還是快樂,很多時候孤獨多於熱鬧,當中有多少撞牆期和瓶頸需要突破?我希望自己切身經歷和體驗的「生存技巧」,能夠帶給讀者一點幫助。
如果說中年是人生的轉折點,生理改變已是必然,心理和社會的壓力又不可避免,如何讓邁入中年的自己減少生病痛楚、擺脫憂鬱低潮,進而活出自在和精采,便成為現代人的重要功課。特別是隨著科技醫療進步,人類的餘命延長,活得越久,越需要過得健康、快樂、自在。
身為醫者,我和大家一樣,也得接受體重計上面殘酷數字帶來的警訊;在成長過程中也曾碰到許多次的低潮;在邁入中年之際,也曾深受憂鬱症之苦。靠著自己,以及家人朋友和醫療系統的支持,我走出人生低谷,找回健康,也學會如何自在自處,希望這些過程和經驗,能夠跟讀者朋友一塊兒分享,期許每位朋友都能在人生的下半場,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處方!


1章 人到中年,你可以越活越健康

我靠運動瘦下來了!

01 為什麼運動是減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減重的理由很多,但站在醫師的角度看待減重的好處,體重變輕、身體的負擔也變輕,身體更健康,心情也會輕鬆愉快起來。只是步入中年,大部分的人距離標準體重越來越遠,維持體重越來越困難,該如何達到體重控制的終極目標,也成為很多人的挑戰,我亦不例外。

都是基因惹的禍
?!
減重儼然已成為許多中年人的必修課,歸究原因,部分是因為壓力指數大,很多人選擇靠吃來紓解壓力。有一項由奧地利心理學校進行的研究,就發現工作壓力大的人,容易選擇進食巧力克和薯片等垃圾食物舒緩情緒,而且體型肥胖者,多半擔任壓力比較大的工作。這樣的結論擺在東方文化裡面,情況似乎也差不多,不管是為了累積工作人脈所需,還是排解生活壓力而尋求食物的慰藉,應酬吃飯成為中年人最普遍的休閒活動之一。難怪朋友之間常戲稱:「美食是步入中年後,男人較容易得到的滿足,」
問題是,上了年紀,新陳代謝變慢,也就是「基礎代謝率」開始下降之外,中年人的運動量、活動量都不比年輕人,如果還是照樣吃喝不忌口,贅肉就可能會找上自己了。至於為什麼新陳代謝會變慢?專家進行了很多研究,其中許多報告都指向基因控制。
基礎代謝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根據專家的研究,成年期(十八歲~二十五歲)的基礎代謝率最高,過了二十五歲,平均每十年下降五~一
%。也就是說,到了五十歲的中年時期,已經降低了十五~三%,這也是中年人會發胖的原因之一。打個比方,如果我的食量不變,從年輕到現在每餐都吃兩碗飯的話,以前年輕時消耗掉的熱量比較多,步入中年後卻變少,沒消耗掉的熱量自然就有機會囤積在身體內。
另一個跟基因控制有關的推論是,百年前歷史上人類的餘命,平均都不超過五十歲,碰上天災人禍的年份裡面,餘命甚至低於四十歲。相信更早之前,餘命的數字一定更低,因為人類要跟大自然、野獸等對抗才能求生存。
也就是說,在近代科學、醫療發達,人類餘命變得越來越長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平均十幾歲就結婚生子,等到二十五歲左右,可能是身體最強壯的階段,過了這個年紀,就得面對更年輕的一代掠奪爭食的競爭,老化的身體想當然是搶不過年輕人。於是,在野蠻爭奪的遊戲規則下,身體學習囤積食物成為生存的必然,這也成為基因控制的行為之一。
舉個例子,獅子或北極熊,當牠們肚子很餓時,碰到獵物的爭奪搶食,一定是拚命吃飽。有時候,一隻獅子甚至能吃掉一隻羚羊,然後躺著不動,休息好幾天,等肚子裡的食物消化,儲存到身體裡面的各個組織。
人類也一樣,我們的祖先出於動物本能,眼前有食物時就盡量填飽肚子、抓到獵物就盡量吃飽,等到沒東西吃的時候,再慢慢消化之前囤積的脂肪。但隨著文明進步,人類發明了許多儲存食物的方法,從挖洞將食物儲藏起來,到採取醃漬、冷藏
……等,甚至最後還發明了冰箱。照理說,食物的取得已經非常便利,加上改良耕種方式後,在許多地區,特別是開發國家,食物更是不虞匱乏,挨餓的人越來越少。但人類出於本能還是習慣吃很多,然後把它儲存囤積到身體內。

運動是最有效的減重法
當然,體重和肥胖相關的原因很多,它是屬於多重基因的議題。在此,我只是簡單說明人到中年,身體會自動囤積食物的基因控制,了解這個部分後,我們更需要努力克服忍不住多吃的本能和欲望,也克服體內基礎代謝率會自然下降改變的必然。
但光靠完全不吃的激烈方式節食減重,困難度很高,因為飲食是人的基本欲望,硬要壓抑它,效果不佳,可能適得其反。甚至這麼做只會讓身體誤判熱量不足,然後讓基礎代謝率降低以維持身體運作,如果隔了一段時間,食量恢復或是又吃多了,反而更容易發胖。因為基礎代謝率已經降低,無法消耗多餘的熱量,這也是很多人經常性地減肥,結果產生所謂的「溜溜球效應」。
所以說,想要持久有效的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方法還是培養運動的習慣、適當的飲食控制,唯有在中年後繼續提升基礎代謝率,才能讓身體自然消耗更多的熱量,而「運動」正是提升基礎代謝率最有效的方法。


02 選擇適合中年人的運動,積少成多,效果一樣好

很多病人,甚至朋友常好奇地問我:「林醫師你每天這麼忙?怎麼還是可以抽出那麼多時間運動啊?」逮到機會,自然不忘推廣一下運動的重要,我說:「人活到像我這年紀,其實運動和健康是給自己的。如果每天連三十分鐘都挪不出來,代表有某個東西需要調整。」或許有人認為短短的半個鐘頭能做什麼?乾脆坐下來看電視、上網、聊天
……當然,這也是一種選擇,無所謂好或壞的價值判斷。
但我更喜歡把握空檔出門運動,暫時脫離老婆大人和診所護理人員的「管轄範圍」,出門快走、散步、跑步、騎車、爬山,拍拍照,給自己一點時間獨處,想事情
……感覺真的很好!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中年生活元氣足
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運動?聽起來很籠統,但有幾個重點可以幫助大家自我檢視,首先是一定要容易執行,否則很難持續下去。如果花費高、需要呼朋引伴或是得耗時耗力地準備才能做的運動,例如遠距離、受限環境天候
……就算不上非常適合了,但偶一為之是可以的。像我若有機會出國旅行,就會安排滑雪或潛水,這些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休閒活動,跟所謂的每日例行運動略有不同。

中年運動有益身心!
1.加強心血管功能:特別是健走或輕跑步、游泳等溫和的運動,對於中年人來說,負擔不大,但可以加強心肌的收縮力,讓輸出的血流量增加,提高我們的攝氧量,也能鍛練心肺耐力,可準備進一步從事比較激烈的運動。但是高血壓和心臟病、糖尿病的患者需特別謹慎,最好先諮詢家庭醫師的意見,了解自己能承受的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意外發生。
2.改善肺功能:運動時,身體的呼吸量和呼吸頻率都會增加,練習的時間一久,肺活量自然會增加。
3.消耗多餘熱量:現代人的熱量普遍攝取過多,如果不常運動,多餘熱量就會囤積體內造成肥胖,維持運動的習慣,正好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
4.延緩老化:養成運動習慣後,除了體能可以維持,心肺功能較不易老化。
5.改善睡眠品質:常運動的人比較有信心、情緒也比較穩定,不容易胡思亂想;另外,運動也能幫助入眠,可以改善睡眠品質,減少失眠。

我認為樂趣也很重要,如果從事的運動本身不能讓人產生快樂的情緒,也不容易持久,動不動就會找藉口缺席,效果自然有限。看到這兒,讀者朋友可能會說:「怎麼辦?我好像對任何運動都沒有興趣耶!」先別擔心,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舉我自己為例,過去雖然從事過許多運動,但接觸跑步,愛上馬拉松也是這半年以來的事情。過去不只沒興趣,認為一直跑步有什麼好玩的?甚至還常虧身邊熱愛馬拉松的朋友是「瘋子」,結果現在自己也變成別人眼中的瘋子。
回想這段經歷,只因為看了朋友寫的書《馬拉松其實很簡單》,讓我真的以為很簡單,傻傻地跟朋友跑了一趟太魯閣馬拉松半馬,順利完賽,讓我小看了馬拉松的難度。於是,自信滿滿的開始報名全馬,這才知道,馬拉松原來不太簡單啊!但不可思議的是,接下來,我這個菜鳥,歷經泰雅馬拉松和高雄馬拉松的挫敗後,居然不怕死的繼續練習。接著,連續三個星期挑戰三個馬拉松競賽。
從開始練習,到出書的現在,短短半年的時間,我愛上練跑的樂趣,愛上自我挑戰的樂趣,更重要的是,藉著持續的跑步運動,我變瘦了!

天天三三,包你瘦!
過去大家熟悉的「三三三」是指每週三天,每次運動三十分鐘,心跳速率增加三
%以上。這也是政府近幾年努力推廣的全民運動口號。但我還是建議大家,如果想要達到減重的效果,最好是「天天三三」,每天給自己三十分鐘運動,讓心跳速率增加達到三%以上,保證享「瘦」其中!

耐心和毅力,是中年人的運動優勢
但是過度心急,導致運動過程中的痠痛和受傷,也是我學到非常重要的一堂課,步入中年後對於運動的新嘗試,該做好哪些準備,包括心理建設和肌力訓練等,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這點我將在後面的章節裡面和大家分享。
畢竟進入中年後,隨著身體機能的老化,肌肉確實不像年輕時那麼結實有力,但上帝是公平的,祂給了我們更多耐心和毅力,可以靜下心來從事一些過去可能認為不夠刺激的運動,像是爬山、騎單車、健走、跑步等等,而且為了兼顧訓練逐漸老化的肌力和柔軟度,建議最好同時進行數種運動,效果更佳。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原則
雖然適度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代謝、加速熱量的消耗,達到消除血中脂肪、減少動脈膽固醇、預防脂肪堆積等效果,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改善可說是非常有幫助。但還是要注意,經常聽到有人跑步或爬山,中途發生心肌梗塞的遺憾,謹守四不原則,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1.不要一大早起床就開始運動,因為清晨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最高。
2.不要進行激烈的競賽型運動。
3.不要單獨行動,最好和親友結伴同行比較安全。
4.不要突然心血來潮做運動,很多人平日沒有運動的習慣,突然在某天或假日從事激烈爬山、打球等運動,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


03 萬事起頭難,運動習慣如何養成?

跑步,現在已經變成每天清晨我最期待的活動,因為我越來越發現跑步的迷人,除了不用花什麼錢,只要買雙好一點的跑鞋,找一個安全可以練跑的地方就行,而且運動時間可長可短,一個人就能上路,隨自己的心情調整步伐,順便欣賞周遭的美景。有時候白天抽不出時間,我就利用晚上出門透氣,欣賞城市的夜景,這才發現敦化南路兩旁的高樓,在台灣欒樹的襯托下是如此美麗!即使人到國外旅行,零下三度,清晨六點,我還是整裝出門跑步,因為習慣了之後,每天身體不動一動,總覺得心和腳都發癢呢!

找到激勵自己的動機,事半功倍!
有了合適的運動後,減重還需要找到動機,我的做法是選定比賽或活動當練習目標。像是參加三鐵或是橫渡日月潭、馬拉松比賽等等,甚至我還會「刻意」昭告天下,讓身邊眾親友團成為我的啦啦隊。為了不漏氣,在比賽前,我會主動訂定自我訓練計畫,有了方向,練習會更有動力,也容易持續。達標之後,再設定下一個活動或比賽當目標,持續為自己找到運動的動力,幾次之後,運動習慣自然慢慢養成,也就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了。當然,如果這時候能找到同好一塊兒參與,彼此互相打氣,更能發揮激勵作用。
除此之外,希望自己看起來更年輕、更漂亮或是更帥,這些都是鼓勵自己持續運動減重的動機。包括這次為了出書,我想讓自己拍照看起來健康一點、帥氣一點,也算是激勵我持續減重的動機呢!畢竟,勸病人減重的開場白,我從開業就常掛在嘴邊講,但自己的體重直線上升,實在欠說服力。好不容易減重有成,現在講話總算可以「大聲」點了。

勤做紀錄,有助於體重控制
另一方面,體重明顯減輕,也是持續運動給我的正向回饋,能夠鼓舞自己繼續努力。很多時候,如果努力想嘗試養成習慣,最後卻總是不了了之,並不是決心不夠或意志不堅,而是沒有找到持續下去的方法。有了方法,才能將好習慣「持續下去」,這點也是我練跑馬拉松之後產生的心得。很多時候,除了意志力,還要靠方法。
運動如此,減重也是如此。很多人只想輕鬆速成的達到瘦身目標,所以誤信偏方、減肥食品,或採取催吐、斷食、抽脂等激烈手段,傷身又傷荷包。與其這樣,倒不如務實一點,日積月累地慢慢進行。以我為例,這半年來減重之所以有成效,部分得歸功於每天量體重、做紀錄。這招是從一位騎單車的朋友那兒學來的,有回我到他家作客,發現屋內浴室旁邊有厚厚一大本的紀錄本,原來他五年來,每天都認真量測體重並做紀錄整理。他從八十公斤成功減重到六十八公斤,並且一直維持到現在,這樣的意志力真的很令人佩服。
於是我也學習他的做法和精神,到今天也已經累積好幾本了,效果真的很不錯。更有意思的是,減重過程,也讓我深刻體會持續紀錄的重要性。我把這樣的態度落實在診所病患的血壓管理上面,回歸過去醫學院老師教導的基本動作,教育病人每天確實量血壓,只要一天就能學會最有用、也最容易的步驟,卻因為種種理由而被大家輕忽小看。就像減重一樣,沒有捷徑,找到簡單的方法,然後持之以恆,就能看見效果。現在,很多病人來到診所都說我這裡控制他們的血壓,效果比大醫院還好。
甚至因為常聽我宣傳運動的好處,病人乾脆建議我開減重門診,而且把門診地點移到戶外,帶著大家路跑去。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或許也算是另類的「行為治療」吧!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