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0400135

原來這才是生活的本質:觸動瑞典人,活出好日子的練習

Learn to live
譯者 林步昇
出版日 2017-02-01
定價 $270
優惠價 79折 $213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2015年瑞典最暢銷非小說類書,打敗《蜘蛛網中的女孩》
★英國亞馬遜傳記類冠軍書, 50萬讀者好評推薦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作者吳媛媛專文導讀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志建/親子&料理作家 蘿瑞娜  幸福推薦

生活沒有最好,只有剛剛好
一本讓你重新思考生活本質的學習之書
28個小練習,讓你有意識地找回生活的美好

改變人生之書
數十萬讀者親身實驗,一致推崇

★工時過長,過勞壓力受不了?
★家庭工作兩頭燒,孩子教養好煩惱?
★事情總是不想面對,一天拖過一天?
★不懂得拒絕別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在臺灣,我們常常感嘆自己是魯蛇,壓力好大,其實號稱幸福國度的瑞典,也不遑多讓。

瑞典人每週平均花二十個小時在擔憂,有四分之三的人曾經遇過心理疾患,畢馬克夫婦也是其中的一員。

在走過深陷憂鬱和焦慮的人生低潮後,他們發現美好生活其實來自有意識的改變,

於是將自身的這段經歷記錄下來,自費印書出版。

沒想到他們的書引起熱烈迴響,打敗了眾多心理類書,成為2015 年瑞典最暢銷的非小說類書。

他們以溫暖誠懇的口吻,為身處夾縫中的三明治世代提供了明確的步驟和方法,

一起審視生命最重要的本質,重拾滿足與快樂。書中內容含括自我、伴侶關係到親子教養,

經過數十萬讀者親身實驗後獲得一致推崇,被喻為「改變人生之書」。

50萬讀者★★★★★好評熱烈推薦

「精采的好書,它讓我開始思考生活的本質。」

「本書充滿真正鼓舞人心的建議!讓我的生活再次回到軌道上。」

「我讀過幾本關於壓力的書,但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好的!」

「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些懷疑,因為市面上有很多書都試圖找到生活的意義以解決日常問題,但這本書不同。作者畢馬克夫婦經歷了很多困境,但他們成功的克服低潮。」

「生活在充滿各種選擇的世界,畢馬克夫婦告訴我們如何活在當下,在人生旅程中,誠實面對自己和周圍的人,聽從自己的心去生活。這是一本讓你想要隨時翻閱、獲得建議的書。」

作者簡介
麥茲.畢馬克&蘇姍.畢馬克

麥茲原本是第一次創業就成功的創業家,行程老是排得很滿,永遠都被時間追著跑:走路走很快、吃飯吃很趕、開車開很快,每天都有一大堆事要做,一度夜不成眠、罹患胃潰瘍,還有嚴重的焦慮症。設計師太太蘇姍個性害羞內向,因為不懂得拒絕別人,扛下了額外許多責任,因為擔心自己會被討厭,而壓抑自己的需求,於是陷入過度疲憊又憂鬱纏身的困境,連婚姻都亮起紅燈。直到他們開始向心理醫生求助,並投身研究心理疾病後,才重新找到生活的本質。

他們根據醫生建議,寫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自費出版後獲得極大的迴響,除了登上瑞典當年度的非文學類書暢銷冠軍,他的教學講座門票更是銷售一空。現在,畢馬克夫婦在瑞典卡爾瑪市共同經營一家名為「心靈健康教育」(Inner Health Education)的公司,負責個人和伴侶的心理諮商課程。 


譯者簡介
林步昇

喜歡語言、綠豆湯和傑尼龜。白天誤人子弟,晚上琢磨文字。近期譯作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與《逗點女王的告白》。本書有許多擷取他人智慧的語錄,亦不乏作者的生命經驗分享,以溫暖誠懇的口吻,教導忙碌的現代人如何照顧身心的健康。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0400135
ISBN:9789861336060
272頁,25開,中翻,平裝
看更多

目錄

導讀—─幸福,來自坦誠面對心靈的缺口 吳媛媛

前言

自序      

關於我們      

出版緣起      

LESSON 1 練習,活在當下

LESSON 2 練習,擁抱自我

LESSON 3 練習,每個明天都是更好的明天

LESSON 4 練習,釋放你的壓力

LESSON 5 練習,接受那些必須求助的時刻

LESSON 6 練習,與心中的小小孩和解

LESSON 7 練習,正視孩子們的困境

LESSON 8 練習,強化你的自尊

LESSON 9 練習,不再被恐懼綁架

LESSON 10 練習,與你的焦慮共處

LESSON 11 練習,放下過去的懊悔

LESSON 12 練習,找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LESSON 13 練習,愛上自己的脆弱

LESSON 14 練習,正視自己的負面

LESSON 15 練習,體會生活的每一刻

LESSON 16 練習,不被憤怒控制

LESSON 17 練習,愛的語言

LESSON 18 練習,肯定自我

LESSON 19 練習,掌握語言的威力

LESSON 20 練習,重新整理你的人生

LESSON 21 練習,好好鍛鍊你的身體

LESSON 22 練習,每一天安心入睡

LESSON 23 練習,治癒你的憂鬱

LESSON 24 練習,不上癮

LESSON 25 練習,找到幸福的色彩和形狀

LESSON 26 練習,用創造自我療癒

LESSON 27 練習,找到快樂的習慣

LESSON 28 練習,活出你的好日子


作者現況


看更多

各界推薦

導讀──幸福,來自坦誠面對心靈的缺口 /吳媛媛

瑞典人的工作時數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低,但為什麼《原來這才是生活的本質》這本教人擺脫壓力和焦慮的書,會在瑞典如此受到歡迎呢?就我對瑞典生活的體會,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瑞典有很完善的社會服務和勞工權益,讓每個人都能日復一日,穩穩接住工作、家庭育兒和休閒這三個此起彼落的球。雖然他們的工作時間比臺灣人短,但是生活步調絕對不如我們想像的緩慢輕鬆,反而常常在五花八門的興趣和活動之間忙得不亦樂乎,甚至因為太過於追求豐富的生活,而感到分身乏術。對於忙碌於工作而犧牲生活的許多臺灣人而言,這樣的壓力來源,也可以說是一種奢侈吧。

不管壓力的來源是什麼,在這個人人爭相在社群網站上晒幸福、晒成就;在每天從四面八方接受大量資訊的現代生活中,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好好活在當下,對瑞典人或臺灣人來說,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瑞典人重視心靈健康的另一個原因,我認為也出於瑞典社會對心理疾患的重視和接納。記得剛到瑞典交換時,瑞典文化與社會課的教授在第一堂課和大家說:關於瑞典,有兩個最普遍的迷思,一個是瑞典有北極熊,另一個,就是瑞典的自殺率很高。在座來自世界各國的交換生一聽一陣譁然,顯然大多人都是到那一刻才知道,原來野生的北極熊從未涉足瑞典本土。在自殺率方面,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前二十五個國家當中,除了日本、韓國以外,基本上看不到先進工業國家的名字。瑞典二○一三年的自殺率在全世界是第五十八名,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甚至美國、法國的自殺率,都比瑞典還要高一點。(根據OECD 二○一三年的統計數據)

自殺率是一個涉及了氣候、酒精飲用和經濟、宗教等複雜因素的社會現象,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定論。當然無炊不生煙,在歷史上,瑞典的確曾是先進國家中的高自殺率國家,一直到一九六○年代才開始逐年穩定下降。一九六○年代瑞典正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高度的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引起了許多其他國家的嚮往,也許因為如此,美國右派學者抓住了北歐國家高自殺率的現象,提出「社會福利越高,自殺率越高」這個一直到現在都深植人心的假說。然而這幾十年來自殺率的變遷,已經證明了瑞典歷史上的高自殺率,和黑暗寒冷的氣候,以及國民酒精攝取量的關係更大,而現在瑞典能夠把自殺率壓下來,正是社會福利的功勞。

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瑞典自殺率高」已經經不起查證,又提出了「瑞典是全世界憂鬱症診斷率最高、使用抗憂鬱藥物最多的國家」的說法。而我覺得這個乍看很負面的事實,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帶有非常正面的意義。憂鬱症沒有被診斷出來,並不代表憂鬱症不存在。瑞典的高診斷率,就我的觀察,其實是整個社會對憂鬱症的重視和包容的結果,也正因為如此,瑞典才得以慢慢擺脫高自殺率的臭名。

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參加了瑞典朋友的家庭聚會,和朋友的阿姨聊了起來。她說她請了兩個月的病假,最近才開始繼續工作。我說:妳的身體恢復健康,太好了!她輕描淡寫地說:「謝謝,其實只是有點『burnout』,休息一下就沒事了。」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burnout這個詞,回家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一種感到自己燃燒竭盡的職業倦怠症。後來每當我聽聞有瑞典人說自己burnout,總是覺得,臺灣人工作時間那麼長,卻從來沒聽說什麼burnout的問題,瑞典人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

後來我和幾個年輕人合租一間公寓,其中一個室友威廉,他和許多念資工科系的瑞典學生一樣,利用最後一個學期一邊在公司實習,一邊完成和實習內容相關的碩士論文。他從許多學生當中脫穎而出,得到在Sony Ericsson實習的位子,只要實習期間表現良好,就能直接被公司雇用,是一個大家夢寐以求的機會。一開始他非常勤奮積極,但是到了學期中,卻顯得越來越無精打采。原來他選作論文題目的企畫出了問題,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徹底改變論文內容,不要說得到工作機會,連能不能畢業都成問題。不巧就在這時候,他的女友和他分手了。他想要坐下來好好重新規畫論文,但是腦袋一片空白,晚上徹夜失眠,於是他開始沉迷於線上遊戲,想逃避問題。他每天回家就徹夜玩遊戲,白天到公司畏畏縮縮地打混,深怕被問及論文的進度,終於有一天,他出現嚴重恐慌症狀,打電話到瑞典的心理諮詢專線,泣不成聲。

諮詢專線的工作人員評估了他的狀況後,跟他說現在什麼都不要想,只要做兩件事,第一是馬上招計程車坐到心理診療醫院,第二是聯絡一個他信任的親友。後來他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然後回老家休養,到下一個學期才復學。威廉回到公寓時,我看到他因為服用抗憂鬱藥物而有點發福的臉,突然手足無措,覺得說什麼都不對。但看到其他室友都一派輕鬆地和他說話談笑,我也漸漸能自然的應對了。他後來完成了論文,也開始工作,事隔多年,現在見到威廉,根本就看不出他曾經深陷憂鬱。

這本書成書的契機,也是因為畢馬克夫婦長期接受心理諮詢,在心理醫師的建議下,他們開始在臉書上和大家分享他們紓解壓力和焦慮的撇步,並且大受歡迎。

在臺灣,似乎看心理醫生,或是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仍然被視作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此瑞典社會對心理疾患的淡定,對我來說十分新鮮。另一方面,我也難免對瑞典人三不五時的burnout、看心理醫生的習慣感到有點不以為然,甚至對臺灣人高度的抗壓力和韌性帶有一絲驕傲。我和我先生開玩笑說,我也好想哪天來「burnout」一下,放幾個月大假!

但是仔細想想,「韌性強」又有什麼值得好驕傲的呢?瑞典人常常burnout,是因為他們有burnout這個選項。心靈生病了,可以名正言順的休養,恢復後,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到生活常軌。人的心靈比我們的腸胃筋骨還要複雜太多,有人天生腸胃不好,有人的關節會出問題,心靈當然也會有先天和後天的疾病,而且是可以治療、控制的。近年在臺灣,自殺已經堂堂登入男性十大死因之一。我相信在步調緊張的臺灣,心理疾患的問題絕對比瑞典有過之而無不及。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畢馬克夫婦在和心理醫師一起對抗憂鬱和焦慮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吸收,發展出一套很實用的日常練習,這也是讓讀者們時時審視自我心靈健康狀況的好方法。如果察覺了更深刻的問題,請積極尋求心理專業的幫助!

—(本文作者為《幸福是我們的義務》作者)


看更多

試閱

練習,重新整理你的人生

我沒時間好好放鬆

只要少看點電視、少用點手機與電腦,就會有更多時間。想想看,自己每星期有幾小時坐在螢幕前。這些時間之中,又有幾小時其實可以用來處理工作?

根據幾年前瑞典電視一則報導,瑞典人平均每天花六小時看電視、聽廣播、上網、看報紙。我相信,至今這個數字依然居高不下。我們每天吸收的資訊得在二十四小時內反芻、消化,而我們也需撥些時間來思考、放鬆與恢復氣力。

我們不能把腦袋塞滿了資訊、新聞與意見,卻完全不刪除任何內容。我們必須三不五時丟棄一些東西,才能騰出思考的空間。而我們在睡眠時做不了這件事,因為無法控制大腦處理思緒,因此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冥想與放鬆。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找時間冥想,找出最適當的冥想方式,然後再安排到行程之中。固定冥想與放鬆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規律的運動。

時間安排與規畫的訣竅

□寫下行程。

□擬定一個月、六個月或一年的長期計畫,以及任務分工。

□擬定一星期的詳細短期計畫,以及任務分工。

□切勿把行程排太滿,留彈性給需要花較長時間完成的事項,以及突發狀況。

□別人的要求若與行程衝突,學會適時拒絕。

□盡量把工作平均分配。

□家人應共同擬定計畫。

想想看,自己每天哪個時段精神最好,利用那段時間處理最重要也最費力的工作。每天傍晚,至少給自己十分鐘的休息時間。

即使只採用上述一兩個訣竅,成效也會出乎你的意料。時間安排與規畫需要練習,因為你得改變自己做事的內容、時間與方法。起初,你可能會覺得很內疚,其實不需要內疚,反而更要覺得開心。

--------------------------------------------------------------------------------------------------------------------

麥茲以往行程總是滿檔

以前,我的行程老是排得很滿,永遠都被時間追著跑:走路走很快、吃飯吃很趕、開車開很快,每天都有一大堆事要做。我還會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時間永遠都不夠用,不斷在重要的事之間取捨。今天沒做完的事,只好推遲到隔天再做,隔天的壓力就更大。蘇姍也被相同的問題困擾。

我和蘇姍以往都難以忍受做事慢吞吞的人,即使是正常速度也看不慣。我們討厭排隊,受不了說話慢條斯理的人。我們也缺乏耐性,難以真正放鬆。我可以感受到龐大壓力,就算陪女兒玩也很容易分心,不斷想著自己忘了做或還沒做的工作。某次往爸媽家的路上,我困在車陣當中,壓力大到快要崩潰,但明明就沒有任何約會,也沒有遲到。我從來就沒思考壓力的源頭,只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

如果你對這段話產生共鳴,就必須明白事態的嚴重性。這樣的生活並不健康,你需要立刻採取行動,找出並留意生活中引發壓力的因素。你也得改變自己看待無法改變事物的方式。

留點時間給自己,並註記在行程當中。少花點時間滑手機、用電腦或看電視,因為你需要時間找回內在的力量。泡個澡、關起門、聽音樂、做些放鬆練習、冥想、練瑜珈或氣功,或者單純散散步,就算只有十五分鐘都好。

恢復身心健康是當務之急,尤其當你的生活必須維持高強度的活動,早日復原更是重要。

「昨晚我擬定了一千個計畫,今早卻全部都忘光了。」—佚名



練習,愛上自己的脆弱

我們既會追求外在的完美,也會追求內在的完美。我們希望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快樂與平衡。

問題是,我們的希望、信仰與努力都維繫於完美無缺陷的人生。人活著本來就不容易了,我們有時卻還自找麻煩,把事情變得更加困難。比較務實的目標,應該是內心感到平靜、快樂與平衡的時間不斷增加,也更頻繁地出現,這樣壓力與焦慮的感覺就會減少。

社會總是告訴我們,人生應該完美無缺,否則就不應該感到滿足。可是,如果抱持這樣的態度,我們永遠都快樂不起來!我們就連「完美」兩字都應避免使用,萬物都不完美,或者該這麼說,萬物都很完美。

完美主義會讓我們不敢嘗試特定的事物,我們會在心中質疑:「既然做不到最好,有什麼好試的呢?」

社會總是告訴我們,我們要有特定的樣子、特定的生活或特定的長相才「夠好」。這些成了許多人追求的「完美」理想形象。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工作等因素,我們可能得承受不同的社會期待。

每當看到小朋友不敢拿蠟筆畫畫,只因為怕畫得不夠「完美」,就讓人感到很心疼。他們已經懂得分辨什麼才叫作「好看」、什麼作品會得到旁人的讚賞。

同樣讓人心疼的是,看到青少年從頭到腳打量自己,只為了迎合社會對他們外表的期待。他們努力追求的理想形象,其實都是由媒體、大人與社會所建構。

大人希望一切都能完美:孩子、伴侶、家庭與嗜好共同構築成一個完美的表相,好展現給世人看。他們會邀請朋友來家中作客,但有時連晚餐還沒開始就累癱了。沒有人是完美的,或者可以說我們都是完美又獨一無二的個體!

-----------------------------------------------------------------------------------------------------------------

荒謬的要求

接下來分享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我們有位女性友人曾說,她有次邀請朋友來家中晚餐。一如往常,她希望家裡一塵不染、晚餐豐盛美好。而在客人抵達前一小時,客廳到處都是樂高積木,孩子還沒換好衣服,餐點也才準備了一半。她站在爐火前,瞬間覺得血壓飆升,額頭直冒冷汗,心跳不斷加速。半小時後,她再也承受不住壓力與疲勞跑到浴室嘔吐。

-----------------------------------------------------------------------------------------------------------------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事情「應該如此」的假象。到底有誰會想要完美的父母或朋友?真有人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嗎?這只會一再讓人感到挫折與自卑,彷彿一切都成了競賽。

當我們努力要符合自己或社會設定的期待,就會覺得自己隨時處於崩潰邊緣。我們表面上也許看起來沒事,但是心裡早就在天人交戰。我們像是被人追著跑,既自卑又愧疚,心理遲早影響到生理;我們躲在角落默不作聲,灰心喪氣又萬分焦慮;我們被壓得喘不過氣,甚至出現胃痛、頭痛等症狀。

當你問認識的人好不好,通常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喔,很好啊,你咧?」如果他們要把真正的心情告訴你,你八成得站在那裡聽上好一陣子。

我們常認為其他人都過得很好,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如果我們勇於談論,也許就能稍稍釋懷。我們需要有勇氣,向彼此展現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是否沒有餘力去關心彼此了呢?還是沒有時間關心呢?無論在家中、人際關係裡、工作上或自己本身,我們只會想方設法遮掩問題。

世人往往很怕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畢竟誰想要動不動就抱怨呢?但是誠實表達自己的處境並非抱怨。我們需要正視自己的問題,方法之一就是跟別人談談。

-----------------------------------------------------------------------------------------------------------------

論脆弱

常有人問我們,怎麼能夠如此坦誠不諱,直說我們很勇敢,還問我們是否不會害怕或擔心,心胸開放是否會適得其反。但是對我們來說,本來就應該如此。如果我們要針對此議題寫書和演講、分享的故事要讓人產生共鳴,保持心胸開放就是很大的優點。我們從不覺得這是壞事,反而恰恰相反!很可惜多數人不了解這點。當我們敢開口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故事,就會獲得無限的正能量。我(蘇姍)在高中當了多年老師,一直都對學生坦誠相待,我會跟他們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與想法。就我看來,學生似乎很喜歡我吐露私事、展現真性情的一面,也能從中獲得安全感。

-----------------------------------------------------------------------------------------------------------------

脆弱讓人更加美麗

休士頓大學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是全球數一數二以脆弱為研究題材的學者。她的研究顯示,脆弱是內疚、羞恥、害怕被拋棄的關鍵,但脆弱同時也是世人渴望與他人建立連結的必要條件。布朗的研究顯示,一般人喜歡看到他人的脆弱。當我們感到脆弱時,才表現出真實的自我,進而了解彼此、產生歸屬感。不過,鮮少有人希望展現自己的脆弱。

她的研究也顯示,毫不猶豫展現自己脆弱面的人,也最願意放下世俗的眼光、勇敢活出自己。

對這些人來說,把自己攤在陽光下當然很不容易,但是脆弱不是選擇,而是一種必然。他們相信,脆弱讓自己更為美麗。這些人容易建立穩定、真誠又溫暖的關係,也懂得親近他人,不會擔心遭到拋棄或拒絕。


脆弱的三大迷思

脆弱是缺陷:這是最危險的迷思,勇於展現脆弱其實是優點。

脆弱是選擇:脆弱並非說不要就能不要。我們真的選擇不展現脆弱,反而會孤立了自己,讓我們與他人漸行漸遠。我們得問問自己:我感到脆弱時,要如何反應呢?

脆弱有開關:展現自身的脆弱,並不代表要一直毫無保留地表露情感。每當你多接納自己與他人一點,就變得更勇敢一些。這些珍貴的時刻,都會鼓舞你在未來更展現自己的脆弱,誠實面對自己。

「人生最困難的挑戰,莫過於當世界要你仿效他人,你卻依然堅持做自己。」──佚名


有些人深怕自己不夠好,他們擔心如果不去迎合社會期待,其他人就會閒言閒語。但是實情正好相反。當我們展現人性脆弱的一面,其他人反而會更喜歡我們。我們凡事坦誠以對,有助其他人在我們身上找到認同感,進而願意跟我們來往。

人類常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認同感,然後才會對彼此產生諒解與同理心,到頭來還能提升彼此的自信。如果能影響並感動他人,真的是件很棒的事!每個人都希望能獲得正面的影響。

現今,我們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把生活點滴公諸於社群媒體。社群媒體讓我們誤以為其他人都過得很好:工作比較好玩、假期比較享受、生活比較快樂。

多數人不會上傳燉菜失敗或蛋糕烤壞的照片,更少人會在臉書上分享面試失敗的經驗,或是抱怨付不起出國度假的費用。任誰都不想當「魯蛇」。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人生是場競爭呢?


練習,正視孩子們的困境

都是為了孩子好

身為父母,我們當然在乎孩子的身心發展,希望能盡量促進他們成長。孩子念的托兒所或學校往往人滿為患,我們還替他們報名許多課外活動,學舞蹈、打球、小提琴、陶藝等等。許多父母每天只顧著送孩子出門,卻不曉得孩子在外頭做了哪些事。

孩子參與這些活動或課程時,逐漸學會對自己設定很高的要求。他們跟老師和同儕相處時,抱持著不同的期待與需求,有些說得出口,有些說不出口。而往往是未說出口的最為麻煩,也最難處理。

孩子每天都會遇到帶來壓力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壓力源。我們無法保護他們完全不受壓力所擾,但是至少可以加以談論、設法避免,教導他們如何應對。我們自己也得以身作則,成為處理壓力的好榜樣。

孩子需要學會辨別壓力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受壓力影響,因為他們的大腦正處於關鍵發展時期,身體對壓力十分敏感,和大人一樣,壓力可能會導致他們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壓力是身體、情緒和腦力需求過大產生的反應。

「許多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唯獨不讓孩子做自己。」──英國街頭塗鴨藝術家班克西(Banksy)

成天塞滿活動,無暇休息與反思

根據社會上普遍的認知,如果我們沒有時時刻刻在做事,就代表懶惰又沒生產力。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於休息放鬆的態度。

學齡前孩童除了在白天的托育之後,每週塞了兩個以上的課外活動,竟然已成為稀鬆平常的事。因此,許多孩子並沒有時間好好反思白天的學習經驗,這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辦得到。我們什麼時候才會告訴孩子,安靜思考與參加活動一樣重要呢?

唯有透過休息與反省,才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開始懂得自我思考,進而成為獨特的個體。可惜的是,時下許多孩子忙於一個又一個規畫好的活動,每當有點時間可以喘口氣,便不曉得該做什麼。這些孩子對於靜靜思考很不自在,甚至莫名恐懼。

每當孩子沒事可做而開始任性抱怨,我們大人常常無法應付,只好放電影給他們看或讓他們玩電腦遊戲,以圖耳根子清淨。如果孩子有時間好好思考,久而久之就能找到自己的活動,這個過程能促進他們身心發展,大人只需要多給一點時間。

以我們的孩子艾莎為例

養女艾莎每個週末都會來我們家住。每逢星期五下午,她就會出現在我們家門口,既亢奮又好動,一進門就想找點樂子。對我們家來說,星期五下午是休生養息的時刻,舒緩平日壓力之餘,也一起準備晚餐。如果我們不去管她,她要麼就會在廚房幫忙,要麼就自己去房間找事做。有時候,一直要等到星期日傍晚,她才會真正地放鬆。當大人承受很大的壓力時,往往很難發覺孩子也備感壓力!

-------------------------------------------------------------------------------------

積極教養的助益

增進教養能力的機會有很多,例如閱讀教養書籍、報名相關課程。我們曾受邀參與一門課程,回想起來仍滿懷感謝。那門課的主軸是積極教養,絕對值得推薦。幸虧上過課,我們才更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也獲得許多寶貴的建議,以及如何促成改變的要領。

儘管如此,有時想到養育茱莉亞的責任有多麼重大,我們仍會感到惶惶不安。我們希望她長大後能獨立自主、有同理心、優游自在,充分享受自己的人生。

現今,許多大人基於各種原因,使得身心出現問題。孩子往往會察覺到不對勁,進而認定是自己的錯。父母如果身體有狀況,可以把握機會跟孩子好好地談,絕不能讓孩子覺得是自己的過錯。他們有時會展現出乎意料的成熟與體諒;如果不曉得問題出在哪裡,就可能會成為他們心上的重擔。

我們有義務照顧好自己,盡力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當我們達到這個目標,就會更容易了解孩子的需求。絕不可把自己的情緒怪到孩子頭上!


練習,找到快樂的習慣

「雖然我還沒達到目標,但感謝老天,我並沒有原地踏步。」──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喬依絲.邁爾(Joyce Meyer)

我們感到情緒不穩時,也就格外需要仰賴固有習慣、得體行為與例行公事。當腦袋一片混亂時,我們往往會用穩定的外在來努力補償。我們永遠都在尋找平衡點,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我們一切的知識與行為,都是模仿周遭的人,透過重複演練來學習,並培養出個人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好習慣讓人堅強,壞習慣卻破壞心情。凡是熟悉的事物,都能給我們安穩的感覺。

我們很容易陷入日常習慣與看法的窠臼,為了捍衛這些戰得你死我活。如果覺得身心俱疲,解決辦法就是改變。先要有改變,才能戒掉舊的壞習慣、培養新的好習慣,進而改善心情。

我們的大腦討厭改變,通常要三到四個星期來建立新習慣,而且期間得視需要不斷重複。這也取決於我們想改變什麼。凡是曾嘗試改掉習慣的人,都曉得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過程可能非常辛苦,必須集中力量與鼓起勇氣,可能還要親朋好友、甚至專業治療師的協助。

想要時刻記得打破慣性、改變作法實屬難事。可以把叮嚀寫在手上、貼起便條紙,或請身旁親友提醒自己。我們之所以會養成壞習慣,主因是這些習慣帶來甜頭,儘管這些甜頭有害無益。

「學會全新的思考方法,才能主宰全新的生活。」─—美國作家瑪麗安娜.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說也奇怪,我們可能因為某些甜頭而戒不了有害的行為,即便產生壓力、擔憂與焦慮也一樣。許多人很抗拒改變,因為已經習慣得到好處,而這些誘因確實存在。

-----------------------------------------------------------------------------------------------------------------

露辛達.巴塞特分享一則值得玩味的故事

一位卡車司機上完我開設的一門焦慮課程後,主動聯絡我,表示課程完全沒用。我問他對卡車司機這份工作的看法,他說:「恨透了!」我又問他怎麼養活自己。「我現在請病假啊。」

難怪他的焦慮沒有改善,因為焦慮症所帶來的誘因,就是可以不必上班。

-----------------------------------------------------------------------------------------------------------------

為了培養新習慣,就得要找到新誘因!凡是想把壞習慣換成好習慣,必須重置大腦內的回饋機制,至少要要跟原本的誘因相同。

安靜地坐下來,寫下不良行為帶來的好處,記住要誠實面對自己。你可能會覺得,生病時反而獲得較多的關注,加上有旁人的照顧,自己就能逃避一些義務與責任,或是家人覺得你很可憐,不太要求你幫忙打理家務。生病也可能被當成藉口,以逃避重要的事情,像是換工作、斬斷爛桃花等等。

怪罪別人十分容易,如果在關係不睦、問題一堆的家庭中長大,特別容易怨天尤人。接受自己的過去,無論之前發生什麼事,試著原諒自己與他人,然後好好過活,視情況尋求治療師的協助。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聽起來可怕,但是一旦掌握自己的人生,原本的恐懼便會轉化成同等的快樂!只要決定改過向上,就會有所成長!改變現狀與重拾健康所伴隨的好處,遠勝過用負面態度當藉口所帶來的甜頭。

我們都得替自己負責,不要再繼續怨天尤人,唯有自己才能決定要不要改變,以減少壓力、憂慮或其他負面行為。

「唯有勇於在人生中冒險嘗試,才會出現改變與成長。」─—赫伯.奧托(Herbert Otto)

我們都聽過太多藉口了,包括「我就是改不了」、「我要做自己」「你懂我的嘛」「這是我的風格」「事情向來如此」等等。這些藉口等於在說不想改變、懼怕改變,拒絕自我成長與拓展視野機會。

人生就好比一個大禮物,裡頭藏了許多小禮物,還有很多禮物沒拆封;如果你抗拒改變,就不會曉得禮物是什麼。一旦打開了其中幾樣,你就會發覺禮物無窮無盡。而不拆禮物,就好比阻礙自己過更好的人生。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怕身體欠佳,不要怕當第一個。人生苦短,耽擱不得,應該要努力活在當下。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