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4500006

值得大聲朗讀的50首唐詩

作者 黃雅歆
出版日 2006-01-19
定價 $260
優惠價 79折 $20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1書+1CD古詩新讀的絕佳優質呈現!
讓美麗的詩詞琅琅上口,讓文字的力量深化於心。

考試是一時的,閱讀卻是永遠的。
讀詩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它一個故事、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那麼,那首詩就會深深進入你的生命,跟你一起活著。

黃雅歆副教授用文字分享自己對唐詩的感動,知名廣播主持人光禹則以專業磁性的嗓音讀出唐詩的美好音韻,他們透過文字與聲音,真心誠意傳達一種讀詩的自由與快樂。當你逐漸念出詩歌的韻律、了解詩人的心意,那麼喜樂哀愁的表情就會在聲音中自然浮現,詩也能因此深化於心了。


作者介紹
關於黃雅歆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專任副教授,曾獲「梁實秋散文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不可不讀的50首唐詩》《打開心內的門窗》《把承諾交給風》《旅行的顏色》等書。
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寫的都是古典詩的她,為此書選出的唐詩,都是曾讓她一見鍾情的佳作。所以,她能在理性的說明之外,既感性又任性地詮釋了唐詩的生命。




關於CD策劃朗讀光禹

有人說,他是廣播界的藏鏡人。但他說,他只想做個普通人。
有人說,他是出版界的黑馬。但他謙虛的說,他寧願是個千里馬。
他的人,就在他的書和文字間,及廣播節目裡,與你真情相見。
他的作品每一本都讓人耳目一新、無限感動,創下熱銷的紀錄。
目前仍在飛碟電台擔任「夜光家族」節目主持人,週一至週六每晚11:00~1:00,與所有家族的老少朋友在空中相會,永遠做大家的好朋友。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500006
ISBN:9576799996
頁數:224,中西翻:1,開本:1,裝訂:2,isbn:9576799996
看更多

試閱

<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從我們的故鄉來到這裡,應該最知道故鄉的近況了。是否能告訴我,在您動身的時候,那美麗鏤花窗前的寒梅,花苞已經綻放了嗎?

王維這組<雜詩>共有三首,這是最膾炙人口的第二首。以整組詩意來看,是兩地男女託往來的船家互傳口訊,船家帶來女方口訊後,男方接著問那窗前的梅樹開花了沒?船家說:不僅花開了,鳥啼了,春草也長了。只是春色無邊,徒教伊人傷心。現在將第二首單獨抽離來看,既無礙詩意,亦有獨立閱讀的完整性。
詩中人其實想問的應該是對方好不好、想不想我吧?可是面對不相干的傳話人,偏偏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含蓄地探問起窗前的寒梅。美麗的鏤花綺窗,豈不暗指女子閨房?問起窗前的花,心意當然在窗內的人身上。越是在陌生人面前「問不到重點」,越增強了忐忑與期待的心情。這也正是此詩扣人心弦的地方。
在通訊不方便的時代,能稍稍安慰遊子思鄉情緒的,大概就是故鄉的人帶來一點故鄉的消息了:花開了沒?今年又大雨了嗎?隔壁的姑娘嫁人了嗎?……無論識與不識,彷彿從這人身上就能聞出故鄉的氣味來。即使是在資訊發達的今日,你我也都在國外遇過旅居的親友、同胞急切地與你談論故鄉事吧。但明明是通訊無國界、消息無時差的「地球村」啊!這時才知影像是假的、文字是假的、漂洋過海的食物也是假的,只有活生生的人帶來熱騰騰的故鄉溫度才是真的。
於是「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就從原來男女傳情的詩意脫鉤,變成普遍性的用語。如此簡單、如此貼切的,從古典走進已成為「地球村」的現代生活裡。




<彈琴>──劉長卿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不多彈。


清幽的琴聲從七弦琴上傳送出來,隨風穿過松林靜靜聆聽,顯得幾分淒清。這古舊的調子雖然是我所喜愛的,但在今日卻受到冷落,人們幾乎已不彈奏了。

劉長卿雖然官場失意,對自己的詩可是自信滿滿。特別是五言律詩和絕句最為拿手,並自封為「五言長城」,當時人拿他和其他詩人並稱,他還點名某人說:「郎士元焉得與予齊稱也?」十分不以為然,可見有多自負了。
仕途失意,又自負異常,難怪詩中多寫孤寂荒涼之意,自傲自傷都一一反映在詩作中。像這首<彈琴>,幾乎每個人都讀得出最後兩句有「恨無知音」的感傷。只是詩人在另外一首<客舍贈別韋九建赴任河南>中也有類似的句意:「清琴有古調,更向何人操。」重複前人的詩意尚有可說,但在自己的詩作重複出現,就是瑕疵了。
我喜歡的是此詩前兩句。雖然未曾聽過古琴,也未嘗置身松林間,但弦琴與松風的組合,就彷彿能引人進入冥想的境界。而且琴聲必須是獨奏,不能是合鳴。因為是獨奏,就帶點孤高的意味,所以可和後面的自傷情調聯結。但也不是只能孤高,像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裡寫蜀僧「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鐘」,琴聲則有高妙之意,那感覺就像魔法棒一揮,森林芬多精便呼地躥進全身一樣。
不過我對現代人上山踏青還帶卡拉OK這件事就不能忍受,電音的東西和自然的素樸已經超不合,加上自認為美妙但其實慘不忍聽的歌聲,把整座山林搞得俗不可耐。我還可以把人們不辭辛苦將音樂設備扛上山頭「練唱」的樂趣,看成一種「黑色幽默」,但最同情的還是森林眾樹,它們連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回頭東望,離家之路已漫長而遙遠,心中無限悲涼,淚痕才用雙袖擦乾,淚又不停地流下來。馬上行旅,途中忽然遇見正要入京的您,一時沒有紙筆能寫信,就拜託您傳個口信,說我一切都平安。

岑參待在邊塞的時間並不長,卻成就了他的詩歌生命。不過這首<逢入京使>並非邊塞詩。岑參雖然是天寶進士,但仕途並不順利,大多擔任不起眼的小官,這首詩就是詩人在天寶八年,前往安西任官時旅途所作。
詩中所指的「故園」是詩人在長安的家,不是故鄉河南。對唐代文人來說,離開長安就等於告別了仕宦顯達之路,心情怎麼會好?想想孤單的自己,想想黯淡的仕途,步履真有千斤重,眼淚也止不住。
不了解這樣的背景之前,我總覺得岑參太誇張,怎麼一個大男人會為了離開家就哭得唏哩嘩啦,還一邊拖著步伐,一邊用兩邊袖子擦淚痕(龍鍾),當腦海中浮現那個畫面,實在是有種「夠了沒?」的感覺。
但知道了長安的意義,也明瞭了人生的挫折,就能理解詩人痛哭的心情。
漫長的旅程中,即使有心要向家人報平安也無法可想,但這時忽然遇見了要前往長安的使者,真是讓人欣喜。因為一時沒有紙筆可以寫信,就請對方傳個口信,就是極其珍貴的訊息了。
這樣通訊困難的景況,在進入數位時代的今日似乎不會有了。但其實就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通訊無國界,有一天若是遇上斷訊的危機,恐怕都會變得很低能。而「憑君傳語報平安」的價值是永遠不會被取代的,其中除了有人與人之間的暖意之外,大家想想,在中外所有搜救行動中,向目擊者詢問行蹤,不正是尋人最重要的參考啊。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