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400030

你過的,是誰的人生?: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種鍛鍊

作者 蘇絢慧
出版日 2016-05-01
定價 $290
優惠價 79折 $229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你總是擔心身邊人的看法,追求別人的肯定嗎?
什麼時候,你才要開始過自己的人生呢?

如實接受自己的痛苦,如實解決自己的問題,
你就不必再討好全世界,只需做真實的自己。

★華人世界最受信賴的心理教練、傷痛療癒諮商專家蘇絢慧的「生命力量鍛鍊指導」!

★透過「深層心理對話」「你可以這麼做」,帶你凝視自己,練就柔軟而強大的生存基本功。

你真正要做的,是過好「你的」人生

我的生命鮮少想過,要投入那種必須證明自己「優越」的遊戲。

中學時期的B段班、高中時期美工技職科、大學時期就讀神學院……

都不是主流教育體系和學習機會,卻讓我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摸索自己。

這樣的歷程,對我很重要。

我沒有迷失在競爭和拚排名的思維中,也未讓成績和分數決定我的價值。

我只需認識「我自己」是誰?我的「能」與「不能」是什麼?

我的長處和限制是什麼?我和別人的同與不同是什麼?

然後,專心做自己可以做得好、也有興趣的事。

我發現, 唯有「把自己視為完整獨立的一個人」,才能產生承擔自己生命的力量。

這本書,是因你的勇氣召喚而來到你生命中。

透過理解「害怕做自己的20個因為」,與「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個所以」,你將誠實與自己面對面,忠實支持內在的自己成長、茁壯,完整活出生命的力量!

我曾跟你一樣脆弱──
透過如實面對,我開始壯大我自己……

▓為何我總在人際關係中受苦及失望?

我從小在打罵的環境中生活,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只能默默忍受。

我甚至讓自己忘了呼吸,以為,只要停止呼吸,我就不是「我」,那就感覺不到痛了。

為什麼我要做自己,卻如此不安?

我曾很討厭自己,連介紹自己的名字都不喜歡。

我花了好多力氣念出自己的名字。卻又在他人不認識我名字中的「絢」字時,覺得難堪困窘。

好希望我,不是我自己。

為什麼「愛與被愛」對我來說那麼難?

過去,我總以為自己愛得強烈,無法獲得時,就恨得強烈。

當別人沒有如我一樣愛恨強烈時,我就以為沒有人懂我高尚的愛,辜負了我的愛,

我是多麼可憐,多麼不幸啊!

焦慮、憂鬱、煩躁、憤怒,為何總跟著我?

我不承認我需要愛,我討厭自己有情緒。

當我的情感經驗到脆弱沮喪,我嚴厲地對自己說:「你真是麻煩,真是一個糟糕的人。」

然後我就會更沮喪、更加厭惡自己。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璞成全人發展中心總監。

曾任婚紗攝影、個人沙龍攝影師、櫥窗設計、平面包裝設計師。生涯轉換後,擔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安寧療護中心社工師。二度生涯轉換後,曾任職醫學中心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前後經歷13年。專業助人工作年資19年。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專業領域在自我心理發展、早年傷痛療癒、自我覺察與探索、失落悲傷諮商及陪伴工作、情緒關照及自我照顧。

長期帶領專業學習課程、心理成長工作坊及團體,觸及台灣各地區的機關、單位外,也長期在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世界,進行心理專業工作,推動華人社會及個人的心理健康及成長。

已出版書籍:

《死亡如此靠近》(大塊,2001,入圍金鼎獎最佳文學類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張老師,2003,入圍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這人生》(圖文書)(張老師,2004)

《生命河流》(張老師,2005)

《喪慟夢》(張老師,2007,入圍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寶瓶,2008)

《因愛誕生》(半自傳)(寶瓶,2009)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寶瓶,2011)

《愛,一直都在》(圖文書)(寶瓶,2012)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寶瓶,2013,國民健康署103年推薦優良讀物)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寶瓶,2014,國民健康署103年推薦優良讀物)

《死亡如此靠近  新修版》(寶瓶,2014)

《為什麼不愛我》(寶瓶,2015)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究竟,2015)

《你過的,是誰的人生?》(究竟,2016)

Facebook連結

1 蘇絢慧的文字隨想空間

2 璞成全人發展中心

3 同哀傷

痞客邦:蘇絢慧的療癒之邦

看更多

得獎紀錄

博客來心理勵志類No.8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400030
ISBN:9789861372204
240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目錄

自序  找到自己,才能過你想要的人生

一封信,給19歲的我

Chapter 1為什麼我總在人際關係中受苦及失望?

因為──模糊混淆的人我關係,模糊了我,模糊了你

因為──討好性格,來自對關係的依賴

因為──無止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因為──從未體認過他人的「好意」

因為──非做「好人」「乖孩子」不可

Chapter 2 為什麼我要做自己,卻如此不安?

因為──你,從未是你

因為──缺少自我認同及自信

因為──總是看自己為不好

因為──犯濫的自責與罪惡感

因為──強烈害怕被拒絕及排除

Chapter 3 為什麼「愛與被愛」對我來說那麼難?

因為──崩壞的親子依戀關係

因為──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

因為──學來的「怪罪」及「指責」,損害著關係

因為──控制及依賴,都不是親密關係中的愛

因為──抗拒自立,難以有愛的能力

Chapter 4 焦慮、憂鬱、煩躁、憤怒,為何總跟著我?

因為──想隱藏缺愛內心小孩的焦慮

因為──總害怕自己是「錯誤」的沮喪

因為──強悍,絕不能輸的性格,讓你無法調節情緒

因為──壓抑,無法有真實的情感

因為──害怕分離的焦慮

Chapter 5 勇敢,創造你要的人生

所以──溫柔對待,比要自己堅強更有力量

所以──建立以愛為基礎的人生,而不是恐懼

所以──以涵容,接納別人對你的失望

所以──完成自己,勇敢轉化

所以──完整「是自己」!過你要的人生

看更多

找到自己,才能過你想要的人生

在我生活的世界中,從小到大不乏有人看衰我。

我看過不少鄙視的眼神,彷彿指著我說:「你的生命沒有什麼好被肯定的!」

也聽過從不同人口中出現對我生命的質疑:「你憑什麼?」「你以為你是誰?做什麼夢?」「你算什麼?」

華人世界習於以輕視或貶抑,讓自我凌駕於他人之上、護衛自己的自尊,且對於「優越」有既定的價值偏好,像是智育表現要優異、家世背景要顯赫、名聲頭銜要顯耀⋯⋯等等條件,才足以受人尊敬或瞧得起。

說真的,我也知道我無法憑「什麼」,我自認沒有什麼條件可憑著;沒有可誇耀的家世背景、沒有權威勢力、沒有優異聰穎,沒有特殊條件可以證明自己是「優越的」,當然,也無從反駁種種質疑及看輕。

然而,我的生命鮮少想過,要投入那種必須證明自己「優越」的遊戲。

中學時期的B段班、高中時期美工技職科、大學時期就讀神學院⋯⋯都不是主流的教育體系和學習機會,卻讓我有非常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來摸索我自己,認識我自己。也才有之後生命的確認:明白自己生命的志向,及想畢生投入心力鑽研的專業領域。

這樣的歷程,對我很重要。我沒有迷思在競爭和拚排名的思維中,也並未被成績和分數決定我的存在價值。我只需認識:「我自己」是誰?我的「能」與「不能」是什麼?我的長處和限制是什麼?我和別人的同與不同是什麼?然後,專心做自己可以做得好、也有興趣的事。

因為認識也明白了自己,我才能盡力發掘自己、培植自己,而不是活在他人不屑的鼻息中,內化及深信他人對我的看法是對的,跟著認定自己一無是處。相反的,我領悟了,若你總是介意著不看好你的人的神情和言語,其實也放棄了可以好好充實自己的機會。

何況,別人當然可以輕視你,那是人家的權利!這世界本來就不總是存在支持及肯定我們的人。就算他是過於自負,或自認聰明,而對你出現了不屑一顧的態度,對你有所攻擊,那仍是他的自由。你只需要「心知肚明」就好。但是,放在心上,不是為了反覆深化對這世界的仇恨,而是要讓這份輕視,轉化成你支持自己的動力,和對自己無條件的愛。

然後,也別浪費時間去追逐那些,喜以輕視、貶抑來護衛自尊的人的認可,因為他的人格不會那麼容易改變。即使你已漸漸拉開與他的距離,也漸漸有自己的天地,但是一有機會,他還是會趁機踩你一腳。所以,別輕易讓烏煙瘴氣再次薰害你。離開

那種會折損你的人,是你雙腳的自由;為心靈保有良好的清淨空間,是你的責任。

如果你始終存在一個執念:「一定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才能相信自己值得肯定」,那麼,這個總是等他人來評價的執念,會讓你成為一個「討好的人」,也會讓你一直提心吊膽,擔心別人的不認可和批評,而損害了內在的力量。

你從來不敢由自己來肯定自己,自然也無法相信自己「夠好」,以至於你必須不斷追尋他人的認同及肯定。他人一有反對的眼神、批評的口氣,你就立刻陷落挫敗深淵,反覆責問自己:為什麼總無法讓別人滿意?為什麼這麼努力、這麼付出了,那些人還不願肯定你的好?

你若無法覺察,自己是如何「不把自己視為『完整獨立的一個人』」,總是依附著他人的贊同和認可,你就無法真正開始,長出承擔自己生命的力量。

當我們還給自己身為「一個人」的自主及權利,我們也才能真正有力量給自己,從內在長出力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及承擔。

如果你一直抗議、埋怨他人的壓制或否定,並且不斷以行為去和對方抗爭、拉扯,這也不是真正懂得承擔自己的生命。這仍是把自己放在「幼小孩子」的位置,任由殘留的幼兒性格作祟,再次重演因為渴望不到父母、長輩的認可,而耍著孩子脾氣,以頂嘴或是生悶氣的方式,向那些你在乎、重視的權威人士「討愛」「討肯定」「討滿足」。

一個能獲得肯定的人生,是一個能承擔自己生命的人生。即使沒有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單單因為我們「懂得承擔自己的生命」,願意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我們就值得一份肯定。

當然,你也可能事事都能做到讓人滿意,也確實擁有讓人稱讚的成就,諸如名聲、地位、學位等等社會條件,但是,如果這些都是照著別人的要求或是標準而做,沒有你自己的思想、意志、意願,你所過的人生,也只是「別人認為好」的人生。是「別人要的人生」,而不是真正屬於你的。

你懂了自己的心,懂了自己的意願和喜好,懂了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你的人生,也才真的能由你來創造、來實現。

如果,你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又如何確知,你過的人生,真的是你要的人生?又怎能讓你確實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力量?如何能從內心深處肯定自己,為自己感到實實在在的榮耀和心滿意足?

你的存在,一定有屬於你的力量和能力,足夠讓你付出,完成自我的生命實現。

然而,唯有你真的挺了自己,充分信任自己,你的內在力量才會發生效力,滋養自己的茁壯。

這本書,是由你的勇氣召喚而來,來到你生命中。透過理解「害怕做自己的20個因為」,與「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個所以」,誠實面對自己、認識自己;如實接受自己的痛苦,如實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我們願意誠實與自己面對面,我們就不必討好全世界,只需做真實的自己,忠實支持內在的自己成長、茁壯,讓生命的力量,完整合一地活出來,完成屬於自己想要創造的人生。



一封信,給19歲的我

親愛的:

你的信裡說,你很不快樂,日子過得很不好,你總是揮不去自己生命是場錯誤的念頭。

你想著,既然不能決定要不要來到這世上,總能決定要不要活在這世上吧!

生命對你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沉重,而這樣的沉重卻有好長的一段日子無人能分擔,也無人能理解。你不止一次懷疑,你會帶著痛苦與悲傷走到生命的盡頭,你看不到任何救贖,也不相信會有任何安慰。

生命,只是一場荒謬罷了,你是這麼認為的。

你問,究竟要痛苦到什麼時候呢?為什麼不能拒絕不想發生的事呢?又為什麼生命像被詛咒似的,總要注定被遺棄、被傷害。你不明白,為什麼你不能做一個樂觀開朗的人,為什麼悲傷與痛苦總如影隨形跟著你。

我多麼慶幸你願意和我談內心這些痛苦的感覺,當你願意給我機會回應你,我相信你的內在是何等地想「活下去」,並且想要活得好,所以你試著再給自己多一次機會,來化解痛苦。

這些年,我一直潛心了解,何以一個充滿痛苦與不堪的生命,會讓人痛苦與難堪呢?為什麼痛苦難堪的生命不能獲得人們接受;為什麼無法平心靜氣、不需附加太多解釋,安然接受這是生命過程?

我漸漸體會,人們有多恐懼遭受悲傷不幸的事,越是恐懼,就花越多的力氣去迴避。但許多事既是事實,也是不能討價還價的,於是玄之又玄的方法,改命、改名、改風水,只要能除去那些無以對抗的無助感覺,都成為一線生機。卻抹滅了自己能為自己努力、學習、探究及歷練的力量。

我知道許多時刻,你是真的想放棄自己。你認為沒人會在乎你生命的存在或消失。你找不到自己,心裡疑惑著存在的意義,也懷疑自己的價值。你不知道,對存在意義的疑惑,是成長必經的道路,是每個生命都要面對的課題。你就是想放棄⋯⋯

痛苦是一種奇妙的感覺,痛苦讓生命停滯,也吸取所有的動力,讓人像一灘死水,只剩孤寂與癱軟,看不見任何光亮。

但是,你決定給生命多一點時間,給自己更多鼓勵。我想,能繼續走下去,除了你一身的傲骨之外,還有你的信心與盼望。

你總是願意相信,痛苦經歷只是生命暫時受烏雲覆蓋,其實,烏雲之上仍有太陽,你相信生命有一天必能撥雲見日,你盼望看見陽光照進生命,讓生命光亮起來的那天。

於是你勇敢了起來,希望解除痛苦,決定在渾沌不明中走入許多人害怕的黑暗裡—誠實面對深層的內心,那被廢棄與遺忘已久的地方,你知道那裡堵塞淤積了太多的傷痛,無法照進一點光。

沒有人知道那一片黑暗之境的地圖,連你也不知道,那裡究竟藏有什麼。你給了自己勇氣,下定決心一探究竟,盡最大心力學習正面迎向痛苦,好看清楚一切堵塞物、障礙物究竟是什麼。

然後你寫了信給我,說是要給自己時間學習,還說既然連死都想過了,就想要知道,可以怎麼活著?

你的決心讓我有了力量一探究竟。對於生命的痛苦,經過二十多年的歲月,我有些新的眼光與體會。我想許多的痛苦來自於比較,看著別人所擁有的,感嘆著自己所沒有的;羨慕著別人的生命全是好處,懊惱著自己的生命承受許多難處。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命不好,而越做一些符合自己「不幸角色」(受害角色)的行為時,我們也就越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卑賤的,是不受眷顧而微小的,天地之間無人在乎。最後自己也放棄在乎。

當我越長大,開始懂得將只注視自己的眼光,轉向我之外的環境看時,我發現,痛苦是普遍性的經驗,是許多人都具有的感受,只是每個人的型態不同。

有些人遭受被遺棄的傷痛、有些人則受失親之苦,有些遇到難以平復的不公之苦,或面對難以克服的貧窮困境,還有許多人終日忍受羞辱之苦,甚至在死亡威脅中掙扎度日。

痛苦的感受總讓人對生命失望,感覺只有自己一人獨留黑暗中。這是種私密度很高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就像喝進肚子裡的水冷暖自知,任何人難以從一個人的外表去察覺或體會他痛苦的程度,除非他自己說出來。即使他說了,我們也很難全然經驗他所感覺到的為何。那麼,覺得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得不到幸福、只有我不幸的想法,是沒有意義的事,你可能以為只有自己受苦、什麼都沒有,而別人過得很好、擁有一切,卻不知他也正遭遇、承受你所不知的痛苦。

羨慕別人的生活常來自於我們的想像,來自內心對於想要的生活的渴望,與無法擁有的失望。每個人的生命總有他所要面對的痛苦,不需比較誰的生活好,也不需比較誰的痛苦較大。痛苦既然發生在個人身上,是個人的知覺裡感覺到的,就代表它的確令你苦惱,也代表對你個人而言是具有意義的;你的身體、心理與靈魂對這事件產生了痛苦的反應,若沒有看清楚引起反應的來由,沒有理解自己的意識脈絡,相似的事件再來時,仍會產生類似的感覺與意念。

這不斷產生痛苦的源頭,就會成了生命往前走的堵塞物與障礙物了。童年流離失所、摯愛的父親常不在身旁,讓你備感艱辛,可說是生命最早年的創傷。你的確容易感受到痛苦,好長一段日子,你咒詛痛苦,質問它:為何不離去?為何挑上你?

過了好長好長的時間之後,你所不明白的、憤恨的,卻是現在的我所慶幸的。我著實慶幸自己有段痛苦的經歷,真真切切覺得,那段痛苦的經歷是生命的厚禮,讓我真正的認識了自己。讓我從脆弱、貧乏的自我中,踏實領悟到:愛自己,不是外求而來,而是從內在長出接納自己的力量,並樂意看見自己的成熟。

你一定難以相信,原來時間可以讓人體悟許多事,也可以讓人學習許多事。記憶中,以前你常憂悶地說著:我注定一生要痛苦,我只配得痛苦與折磨,活多久就要痛苦多久。

這是我想對你說的,人對於沉痛無解的困難,或百思不解的問題,常會說:「我完蛋了,我沒有出路了。」其實不是出路沒有了,是你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也無從知道生命的蛻變究竟會不會實現。

我希望你能相信,人終究能「學會」,人也具有潛能,人還有追求美好價值的傾向。所以當我們願意開展視野,更多元地認識世上存有的現象,觀看人的各種生命經驗,漸漸地,我們對於自身生命的看法會改變,對於原先困住自己的困難、問題的解釋會有所調整。當初在意的、看不見的因素,想不到的因果關係,可能都會透過新的眼光來認識,從新的角度來理解。

但要讓自己產生新眼光,擁有新角度,需要改變與學習,這不會憑白發生的。

你有一段生命的歲月很倔強,也很固執,只相信自己心中所經驗的殘酷世界。因為害怕與人辯論,也不善表達,你的經驗無法與任何人交流,也無法核對是否有所偏執、是否失真。經驗是每個人真實的感受,人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方法,的確是從自身經驗出發。但我後來發現,人的眼光、看法易於受扭曲;易於因內在情緒衝擊太過劇烈強大,在無機會處理、澄清的情況下,扭曲了事件發生的經過,也誇大自己當下記住的感覺,然後在往後的日子裡不斷強化這些感覺。

久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情況是不是一樣,那早已扭曲的熟悉感覺,會像是裝有自動啟動裝置,馬上在心頭浮現。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這麼想、這麼做的,而是過去的你視野有限,不知道看事情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層面、很多角度。你成長的生活環境,無法提供不同而有建設性的學習方式,整個國家、社會與家庭常常只有一個標準,只要求某一種表現,除了這表現之外,其他的表現都不具任何價值,也不被認可。

你當時的社會氛圍與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准孩子自由思考,也不准探問,一切行為都有規章與準則。選擇「不同」就會遭受很大的質疑,你得拚命為自己解釋,不然就是退回自己獨有的世界,不再爭辯、表露。

這真的很可惜,個體不能深刻認識自己的性情,也不能探究自己的思想與未知的世界。不只不能以創意對待生命,也不能對群體有所貢獻與回饋。

還好世界在進步與開放,我們才得以逐漸學習許多方法,修正原先的認知。

我真的很高興,你當初堅持下去,選擇相信生命自有出路,生命也回報你努力投入的學習及鑽研。

如今,我想好好的對你說:我愛你。這份愛超越你的父母親對你的愛,是與你同在,懂你、理解你,並如實接納你的愛。你曾為生命付出、奮鬥的,都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恩典及慈悲。在你重新給生命機會的那一刻,就給了現在的我存在的可能。我相信是你對我的愛,讓我現在的生命,因此感受到全然不同的世界。

謝謝你。讓我好好擁抱你。我接受你,不需要他人的條件及認可。你是我,我是你,我們一起往前走,直到我們與未來的自己,相遇的那天。


愛你的絢慧

二○一六年三月,初春

看更多

試閱

為什麼我總在人際關係中 受苦及失望?

因為—討好性格,來自對關係的依賴

■我曾跟你一樣脆弱

父母太早消失在生命中,讓我以為,我天生就不被喜歡和接受。

我以為只有討別人喜歡,只有讓別人高興,

我才可以在他人身旁,不會被忘記,

也不會再經歷任何人的遺棄。

你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在關係中,你就自然而然想要讓別人喜歡和滿意。只有讓別人喜歡和滿意,你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有價值。

尤其,當別人表現不喜歡、不滿意,就會馬上引發你的焦慮及不安,好像你是一個很有問題的人,很麻煩,讓人嫌棄。

你的潛意識總是不自覺地湧現出一些零散的畫面。那是在童年時期,大人用惡狠狠的、冷漠的眼神,對著你說:「如果不乖乖聽話,就不要做我們家的小孩。」「我們家,沒有這麼差勁的小孩。」

有些時候,你一做錯事、不符合他人要求,大人嘆氣、瞪你一眼的不耐煩神情,就會在你腦海裡閃過。

你搞不清楚究竟為什麼,這些畫面會一再自動浮現?你就是會瞬間不安、恐懼,深怕自己會被嫌棄、被丟掉,被視為不該存在的垃圾、沒用的東西。

那種會「被丟掉」的感覺,簡直要你的命,彷彿亮起紅色危險警戒。一種讓你窒息的痛苦感猛然襲來,腦袋裡轟隆隆的聲音響起,聽不清楚外在的聲音,也聽不清楚自己內在的聲音,只感覺到自己突然被移到另一個時空,看得見周遭卻感受不到。

然後,你會立刻道歉,馬上說對不起,要對方別生氣、別失望、別拋棄你。接著,大量承諾脫口而出:你會努力改進;你會盡力辦到;你會照著對方的意思做,不再有疑慮,不再有個人的想法及感受。你甚至會以哀求的口吻討饒,只要對方不要離棄你、不要排除你,不要對你失望,你什麼都願意聽對方的。

你是不是曾經看見自己這樣的姿態?看見自己的哀求及討饒?你可曾在這一刻連結到自己的感受,覺得自己可悲堪憐?

你的討饒,正是一種討好,以弱者的姿態,要對方不要傷害你、遠離你,不要棄你於不顧。在你的認知裡,你是沒有能力和力量去選擇關係的。只要有人「要」你,你都謹慎小心、戒慎恐懼,避免別人對你厭煩,最後遺棄你。

所以,你只能努力討好、迎合,努力的把自己摒棄,只求可以委身在關係裡,這樣就可以獲得讓你安心的依附,不用感覺到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你害怕獨立、孤單一個人的感覺,所以無論如何,你都要緊抓關係,依附在另一個人身上。只要有人「要」,就能證明自己不是垃圾、不是廢物,不是被人失望唾棄的那一個。

深層心理對話   從無助到恐懼

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因為身體弱小,體能有限,還無法靠自己一個人生存,免不了得依賴在身邊照顧我們的大人。

在這個時期,身邊無論是怎樣的大人—不管有沒有照顧能力,慈愛或冷漠、理智或暴力,我們完全無法選擇要或不要,只能緊緊依賴著他們。他們存在,我們才有機會存在。他們不離開我們,我們才能夠安全。

這是小孩子時期的我們,對重要照顧者所產生的依戀情感。為了確保生存得到保障,獲取情感的安撫及關注,即使這重要的照顧者情緒不穩定、若即若離,或是出現暴力及傷害行為,對一個小孩而言,他只能承受、忍耐,即使無助、恐懼、痛苦,為了能活下去,他什麼都得接受下來,說服自己這沒什麼。不然能怎麼辦?

這是我們對於「無助」的初次體驗。體驗到「無助」的年紀越小,我們就越被無助情緒束縛、綑綁,過早經歷「無助」的人,也是過早經歷「恐懼」的人。除了情緒綑綁及限制行動能力,恐懼的情緒,也常會引發許多不合乎現實感的「恐怖想像」,例如:「一旦沒有了他,我就死定了。」「那件事若發生,一定可怕極了,我絕對無法承受。」「如果他不要我,我就再也沒有活著的意義⋯⋯」

平常習慣性壓抑的無助及恐懼,只要相仿的情境一出現,就會像是觸碰到深埋的地雷一樣,瞬間爆發,將自己炸得魂飛魄散。

如果內在只住著一個「孩子」的靈魂,當我們遇到情緒爆發的情況,或是經歷到無助及恐懼時,我們的內在無法有另一股力量,來安撫照顧、陪伴引導。我們只能任憑內在的小孩驚慌失措、沮喪崩潰,卻絲毫沒有安頓自己的方法。除了忍受這些不舒服,強壓這些痛苦情緒,別無他法。只能咬著牙關,靜待黑夜離去,直到下一次再度爆發⋯⋯

你可以這麼做    不要急著消除恐懼

你記得嗎?幼年時,你還沒能真正了解發生什麼事。若是失去一個依靠的對象,確實會令你驚慌、無助和恐懼。因為你還小,沒有半點辦法靠自己活下去,你需要大人的存在。

但是,如今你已經不同了。身軀長大了,力氣也大了,處世方法也隨年齡增長而有所精進。你已不是過去時空中的無助小孩,只能任憑環境傷害及挫折。

除了意識上要確實明白,你不再是那個「害怕被丟下」的小孩之外,在潛意識,你也要能與你的恐懼及焦慮共處、共存。不要試圖急切地,消除恐懼、焦慮的不舒服感覺,因為當你急切想消除那些不舒服感覺時,你會立刻的奔向你想依賴的人,會希望透過依附在和另一個人的關係中,讓自己以為自己是安全的、有人要的,不會被遺棄的。

於是,你會不顧一切捨去自己,討饒、哀求,希望對方不要離開你,好讓你繼續依賴在他的身邊,渴求他的關注和愛惜。即使,這可能性相當微小。

只要一被恐懼及焦慮綁架、壓制,你就幾乎不會相信,自己能有獨立的勇氣和力量。

你會以為,一旦靠自己獨立,就會慘遭懲罰、排除,甚至責備與嘲諷。那些你兒時被驚嚇的經驗,會毫不遲疑說服你,這一切都是真的;你毫無能力,你只會被驅逐、被丟棄,你將會過得很可憐、很不幸、孤伶伶,沒有人聞問,也沒有人關心。甚至會被取笑,誰叫你自以為是。

真正讓你動彈不得,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是那些被你壓抑到潛意識的恐懼及焦慮,而不是你理智所知道的事實(你已經長大了,有獨立行動的自主和自由)。

所以,請這樣為自己改變,不要放棄告訴自己:「我已不是過去無助、恐懼的我,過去的我遭受過許多恐懼及擔心,因為我確實能力不足,也弱小。但是,現在的我,懂得如何照顧自己,懂得為自己分辨什麼才是對自己良善的事。照顧、保護自己,我不再交給他人,期盼他人來滿足和負責。我願意好好擔負起照顧及支持自己的責任。我有意願和權利,先為自己的福祉著想,好好努力。」

因為—無止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我曾跟你一樣脆弱

記憶之初,我所認識的世界,冷酷又殘忍。

他們告訴我,沒人愛我。

還告訴我:「如果不聽話、不乖、惹麻煩,那就不要你了。

連你的父母都不要你,你還不好好看人臉色?」

你總是心慌慌的,任何你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你都先認定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在未跨出第一步前,你會盡一切可能地想:所有最壞、最糟的情況,都會發生在你身上。

你非常習慣「先想起來放」。想著失敗時,可能出現的所有嘲笑;想著他人對你不以為然的上下打量;想著人家肯定在背地裡等著看你失敗。然後,你會想起所有過去所經歷過的挫折,心裡想著:「沒錯!我從小到大都是如此,總是被看笑話,總是被別人嫌惡地說,我總是搞砸、做不好。」

別人總在你搞不清楚怎麼回事的時候,狠狠踢你一腳,落井下石地說:「早跟你說過了,你還是這樣⋯⋯」或是有人不耐煩地破口大罵:「你是哪裡有毛病?一定要把事情搞成這樣,才會高興?」

那種鄙棄你是十足敗類、惹人厭角色的斥責,讓你像驚弓之鳥,不知道從哪裡,在何時,又會射出一支支無情之箭,刺得你遍體鱗傷。

你很想跟上這個世界的腳步,也很想迎頭趕上他們的步伐,但是你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好像所有的嫌棄和意見,總是不停朝你而來,彷彿你的感受一點都不重要。在

他們眼中認定你是不及格、不符合標準的,甚至說你的存在好奇怪。

沒有人知道,你常常一個人在黑夜裡哭,在獨自一個人回家的路上,你深鎖眉頭,不明白,是這世界的規則和方式,對你太困難?還是,是你太不知道如何應和別人?以至於總是那麼被挑剔,被歸類為「麻煩之人」。

你其實很沮喪,也很痛苦,因為沒有人可以一直承受被排斥的感覺,卻不以為意。只是,好像只能說服自己:「隨便,我不在意。」卻無法有足夠的內在信心,告訴自己:「我只是和別人不同,不表示我不好,不表示我沒有資格存在於世界上。」

在還未能完整接受自己時,我們就是無法心平氣和「做自己」。也無法氣定神閒地「允許」自己的不同、「允許」自己可以有存在的位置。我們就是如此辛苦,繼續忍受,說服自己:「不要介意,不然能怎麼辦?」

深層心理對話   是「你」選擇了在乎的對象

停止再追逐那對你不以為然的人的認同了,也停止用盡心力摸索他想要的標準,來討好他。

那是你幼年時的陰影;總是聽著大人的標準,聽著他們對你不滿意,而感覺到自己的不好,和不值得存在的不安。

你內化了他們的標準,內化為你唯一的價值觀,以為只要達到了、符合了,他們就會對你鼓掌,讚賞你的努力。

而成年後,那些對你不以為然、不滿意的人,總是喚起你的不安及恐懼,於是,你就如小孩時期一樣,要自己盡力符合要求,讓對方沒話說,這就是你「解決」不安及恐懼的方法。

其實,你有沒有注意到,是你選擇了要在乎的對象,也是你選擇了要關注那些對你不以為然的人。

如果,你的內在沒有設定那個程式,這些人又怎麼會如此觸動你的情緒,引發你的反應?

所以,別再拚命追逐與滿足對方,而是停下來,回頭過來看看自己,真心地問:「你做得不夠嗎?你不盡力嗎?你難道不覺得累,不覺得辛酸嗎?」

然後接著問自己:「你的感覺不重要嗎?」「你難道不值得被善待嗎?」

對自己能保持關愛的情感,我們才能在內心對自己有了慈悲,有了友善的連結。

如果對自己不聞不問,一遇到他人不滿意的反應,恐懼不安就立刻鋪天蓋地,讓我們忙亂迷失,那麼,情緒的風暴必然反覆吹襲,使我們失去方向,混亂得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

■你可以這麼做    把心中那些「過去的人」請出去

如果,你緊抓著早年「失敗」的記憶,接下來,人生將會自動化地「失敗」,如此才符合你對自己的認定與設定。

當你無條件地相信自己時,「相信」會回饋給你力量,推你一把,使你往實現自我的方向行動。

然而,為什麼相信自己這麼難呢?因為那是我們人生早年生活裡非常缺乏的經驗。早年(特別是五歲前)所經歷的生活經驗,我們幾乎不會有任何懷疑,無法透過個體的篩選,決定我們要什麼經驗、不要什麼經驗。這一切都受到個體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影響。

如果早年生活環境充滿負向語言和負向的情緒,像是不斷以嫌棄或指責的態度,對個體的情緒反應、想法和行為,表現出批評和辱罵,以一種洗腦式的方式要孩子接收「你不好」「你很笨」「你很煩」「你問題很多」「你很壞」⋯⋯孩子就會不加思索(無法有分辨能力)地全盤接收,並且深信不疑。

儘管後來,成長過程中有許多機會可以讓個體知道,他其實不是一無是處,有天賦優勢或是很棒的能力,但他的早年生命經驗,會難以鬆動地說服他:「你不好」「你很笨」「你很煩」「你問題很多」「你很壞」,更可能使他變本加厲地認定自己:「沒資格」「沒能力」「沒價值」。

你要覺察,你是如何持續地認同過去那些傷害你、辱罵你、貶抑你的人,持續讓那些「過去的人」掌控你的生命,掌握最大的權威。他們始終在你的心中,無法被你「請」出去,你如此習慣地授予他們絕對權威,接受他們言語及對待的方式,支配、恐嚇、威脅甚至辱罵你。除了在心中壓抑所有的不甘心及憤怒,扭曲成委屈和受害情

緒,你絲毫不敢也不認為,你才是自己生命的權威,才是生命的主人,而非他人的奴婢或僕人。

請還給自己生命的權威和主人身分。拿回你對自己的認同和承擔,你才能真正的「是自己」,實踐你想要的生命景象。

你害怕的「變」,讓你以為是一場失控,一種你難以承擔的壓力。但是你要認真而專注地思考,「不變」難道真的壓力比較小?真的比較不失控?

難道不是一種慢性的崩塌和侵蝕,正在發生?

而改變的契機,第一步就是「自覺」,仔細覺察思維的改變,覺察思考習慣。你的思考模式或許一直將你習慣性地帶進絕境,而不自知。

勇敢,創造你要的人生

生命的真實,

在於我們有創造、克服、忍耐、改變及愛的能力,

這都比我們經驗的苦難更強大。

─本.奧克里

所以—溫柔對待,比要自己堅強更有力量

你的生命,一路走來,究竟是怎麼長大的?

究竟為了什麼在忙、在拚?

究竟為自己留下了什麼?

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你會怎麼回答?

你的答案裡,有越多「不得不」,有越多情非得已,你的不快樂感覺,和沮喪低落的反應,就會越強烈。

在這樣的答案裡,你的內在所說的是:「這世界對我有好多要求。這世界不是我可以掌控的。這世界總是發生許多讓我必須去犧牲、必須去承受的事,即使不關我的事。」

在這樣的反應裡,你有沒有看見一個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世界,是控制他的;世界,是要求他的;世界,是他必須去服從和犧牲的。換言之,他和世界的關係,不是正向關係,而是操控的關係,剝奪及犧牲的關係。

在世界面前,這個人就像是俘虜或奴隸,失去自尊、失去自我價值,無法成就他個體的生命完成。

一個人與世界的關係,若是不和諧,他與自己的內在關係,也不會是協調的。當他覺得被世界壓迫欺負,他會因此覺得受害,接著開始同情自己或厭惡自己。無論是同情自己,或厭惡自己,都將使內在形成兩股勢力,分裂成好多不同的我,來指責自己,或憐憫自己。

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屬於它的樣貌,不論我們喜不喜歡,都是這世界的一部分。同時,接受這世界的種種景象或情境,提供我們一面鏡子,鏡射反饋給我們所認識或還不認識的自己,從中得到更多自我發現及自我探索。

那麼,所有發生過的事件、情境,就會有一個有價值的意義,讓你懂得看見自己,發展自己,並成為真正的自己。

所以,不要因為這世界發生了不好的事,對你產生了傷害和逼迫,而反過來傷害自己。也停止在已經很難承受的情況下,給自己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和指責。

有時候,混亂和失控,是為了找回新的秩序、建立新的結構。所以,找回自己的平和,陪伴自己走過生命裡,那些不容易經歷的時刻。

人生的歷程,不會總讓你快樂和愉悅,也不是永遠都能滿足你所渴求的願望。更多時候,人生其實充滿各式各樣的難題,讓人掙扎而矛盾,也讓人挫折而迷惘。許多時候,我們或許都不是真的明白,究竟為何那些人、那些事,要存在我們的生命中,莫名其妙地帶來許多破壞和傷害?

但是,即使再不明白,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答案。那些亂七八糟、狗屁倒灶的情況,也還是自顧自地發生、演變。無論如何,你還是要願意沉住氣,保守你的心,溫柔地對待自己。因為唯有我們內心可以對自己柔軟,可以以愛接納自己,我們的內在才不會經歷四分五裂的衝擊,而支離破碎。

所以,與其要人生總是保持堅強,來面對所有混亂、充滿壓力的時刻,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要有一份情感,願意以溫柔支持自己、善待自己。

讓別人就只是「別人」,不是決定你生命是否平穩的那個人。讓你自己,帶著意識,開始學習將自己視為一個練習愛的對象。唯有你內心有溫柔及愛了,你的世界,也才開始會發生溫柔及愛。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