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提高思考解析度:4個視角,將模糊想法化為精準行動

1 提高解析度的四個觀點

▼ 何謂解析度

我們先釐清「解析度」的意思。解析度一詞,一般用於印刷、電腦螢幕、影像等方面,描述網頁或顯示器的畫素(像素),在印刷上代表每一英吋內有多少個點。

以顯示器來說,Full HD(一○八○p)代表縱橫兩邊的畫素分別為一九二○×一○八○,等於二○七萬畫素,每一個畫素都有自己的顏色,構成一幅畫面。近年逐漸普及的4K電視(二一六○p),為三八四○×二一六○,等於八二九萬畫素;8K更高達三三一八萬畫素。以顯示器來說,單位面積內的畫素愈多(密度愈高),影像的畫質就愈細緻。

顯示器上的影像,都是由一個個不同顏色的畫素共同構成。在極低解析度的情況下,比如四畫素(二×二)的畫面,只有粗略的色塊,因此只能顯示模糊的影像。

如今,解析度的概念也應用於商業場合,我們會說一個人「解析度高」,或是「解析度低」「解析度不足」,以影像清晰度比喻對某項事物的理解度、表述的詳盡度,或思路的清晰度。

解析度低可能代表以下幾種情況:

. 對事物的理解不夠透徹。
. 論述不切實際。
. 拿不出實際的數字,缺乏說服力。
. 無法舉出具體範例,全是抽象想法。

而解析度高的意思,就好比前言提及的那些創業者,代表一個人論述、思考清晰,對於顧客與市場也有深刻的了解。

在本章,我想陪伴讀者一起提高對解析度這概念的解析度,釐清解析度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 解析度高的人擁有四種觀點

仔細想想,高解析度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

假設現在有個人想要「促進身體健康」,希望你給他一些建議。你冒出了各種想法,例如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假如對方生病了,則需要接受治療。「促進身體健康」是涵蓋面向很多的需求,一時之間也很難回答,所以你得先問對方一些問題,掌握情況。

交談過程中,你發現對方口中的「促進身體健康」,其實是「想練壯一點」的意思,他的目標也很明確,是「鍛鍊上臂二頭肌與三頭肌」,那麼你要給建議就容易多了,比如:「你需要某套健身菜單。」「健身之餘還需要搭配飲用某款高蛋白。」「訓練之間一定要確實休息兩天。」「一開始先從這項訓練開始,一個月後再嘗試更進階的動作。」「如果只能選擇一項訓練,選這項就對了。」所謂高解析度的狀態,即能從時間、深度、廣度、結構四個方面思考對方的課題,並提供高效解決方案。

同樣的道理搬到商業場合也適用。好比說徵才時,別開出「徵求溝通能力優秀的人才」這種模糊不清的條件,應該明確表示「徵求有能力直接徵詢顧客需求,且能有系統地整理需求的人才」,這樣更容易招募到合適的人才。能夠明確列出想找什麼樣的人才,又為何需要這樣的人才,代表對自家公司課題的解析度高,才能將課題分解成「公司想要的人才」與「溝通能力」等不同要素,並清楚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接著看低解析度的例子。常有人主張「問題出在教育」,可是光聽這句話,也不知道該採取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是要改善整個教育體系,還是要調整課綱?更別提行動了。說話者並未仔細分解「教育」的要素,因此只能提出低解析度的模糊主張。若根據這種主張懵懵懂懂地思考對策,也解決不了問題。

我接觸過許多優秀創業者,他們看待事物的解析度之高令人大為折服。幾經思考後,我發現他們的高解析度由四個觀點組成:「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就如同前面健身的例子,他們分析事情時會分別從深度、廣度去拆解要素,再將這些要素整理出一套結構,鎖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並且考慮時間的影響。

深度:深入挖掘問題原因與解決方法的具體細節。以健身的例子來說,就是了解對方到底想鍛鍊哪個部位,甚至特定的肌肉,掌握那些肌肉的特徵。

廣度:多方考量各種原因與解決方式。以健身的例子來說,除了給予健身的建議,也要提醒對方搭配飲食與適度休息,甚至協助挑選輔助訓練的器材,廣泛探討與健身相關的其他要素。。

結構:將從「深度」與「廣度」發現的要素分類,梳理之間的關聯與輕重緩急。比如掌握哪些要素與增肌有關,以及關聯的強弱。原本的訓練菜單可能包含一些效果不大的動作,對健身新手來說,建議對方先嘗試一項訓練,效果可能會比提供完整菜單更好。如果確實掌握結構,便能在擁有眾多選項的前提下做出取捨,提供更符合現況與課題的方案。

時間:根據時間順序與因果關係掌握事物的發展流程。思考事物會如何隨著時間變化,才能提出合宜的方案,例如肌肉還沒練起來之前適合某套訓練菜單,肌肉量慢慢增加後更適合另一套訓練菜單等等。

我在建議他人「提高解析度」時,也會先釐清對方現在應該加強深度、廣度、結構、時間中的哪一項觀點,再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本書會分別就這四種觀點詳細講解提高解析度的方法。在此之前,得先探討一下「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各自的意涵。

▼ 深度

假設我們吃了一道美食,在解析度低的狀態,可能只會覺得「好吃」;但如果我們是廚師,或許有辦法透過外觀和味道判斷這道菜的名稱、用了哪些食材。如果吃的是魚,也許還能辨別更多細節,例如這是什麼魚,現在這季節、這地方剛好是這種魚的產季,所以肉質很好,而且用了某種手法料理,才能做出這種滋味……如果能夠像這樣根據自己的實務經驗與第一手資訊,仔細分析眼前事物,深入探究並精準說出美味的原因,就代表這個人具備深度的觀點。

缺乏深度,便無法發現根本問題。假設我們面臨的課題是「營業額下滑」,這時就需要挖掘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客戶減少、產品單價下降,還是平均購買頻率下降?換句話說,深入挖掘現象背後的原因與可能性,就能提高解析度。

現在請你想像自己發高燒,憂心忡忡地前往醫院,醫生簡單問診後,判斷你體溫偏高,開了退燒藥給你,你吃了藥,也退燒了。殊不知一個月後又發燒,而且這次肚子還痛得厲害,你猜搞不好是因為最近吃到沒煮熟的雞肉,於是又去找同一個醫生,結果醫生說了跟上次一樣的話,開了一樣的藥,你作何感想?這次明明還肚子痛,醫生卻只根據發燒的症狀開藥,你會不會覺得這醫生根本就沒查明病因?上次可能是單純感冒,但這次搞不好是因為吃壞肚子,又或是盲腸炎之類的其他原因也說不定。

如果這個醫師具備深度的觀點,就不會只看發燒的症狀,還會從不同角度詳細問診,試圖找出真正的原因,可能還會視情況安排更精密的抽血檢查與糞便檢查,若發現這次發燒的原因和上次不同,便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同樣道理,面對「營業額下滑」的課題,解析度低的人可能會輕率地斷定:「問題肯定出在拜訪客戶的次數,所以之後要多拜訪客戶。」解析度高的人則會根據數據推論:「營業額之所以下滑,是因為販售同類型商品的競爭對手訂單增加,造成我們的客戶減少。競爭對手訂單增加,是因為他們採取大幅降價的策略。他們之所以大幅降價,是因為考量到客人會順便購買其他商品的可能。所以我們得設法對抗對方的折扣策略。」

▼ 廣度

以料理來說,專門介紹餐廳的美食記者,對於食材和料理手法可能沒有專業廚師那麼瞭若指掌,但也因為吃多看多,所以能透過比較不同店家的特色,掌握一道料理為什麼好吃。像這樣擁有豐富知識,能夠為美食定位,也是高解析度的表現。

思考商業課題時,從各種角度與方式探討問題,也有機會發現意想不到的原因與可能性。

假設各位現在任職於醬油公司,面對的課題是「必須

做出更美味的醬油」,一般人應該會往醬油品質的方向思考,挖掘背後的原因,例如檢討黃豆的品質有沒有問題、發酵是否充分等等。

但我們能不能以更寬廣的視野去探討?

或許也有人注意到,可能因為現代社會飲食習慣改變、小家庭增加,醬油的使用需求變得比以前少,而隨著醬油使用頻率下降,開封後接觸空氣的時間增加,許多人沒發現醬油已經氧化不新鮮了,卻還是繼續使用。

像這樣思考,就會發現醬油的滋味除了醬油本身的品質,也會受到氧化等因素影響。察覺到不一樣的原因,就有機會找到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例如換成可防止氧化的醬油瓶。

在一個領域耕耘數十年的企業或專家,大多都具備深度的觀點,這時只要分一點資源出來拓展視野,解析度就能更上一層樓。

發展新事業或創業時,擁有寬闊的視野,才能察覺到真正的課題。討論解決方案時,也需要多方思考,才有機會發現有效的解決手段。想提高解析度,鑽得深很重要,看得廣也同樣重要。

▼ 結構

從深度、廣度的觀點探討過事物的原因與解決方法後,還需要將這些要素整理出結構,否則只是散亂的資訊。掌握結構,才能理解要素之間的關聯與輕重緩急。將事物結構化,是提高解析度不可或缺的步驟。

假設現在有個開餐廳的朋友委託你調查這陣子

餐廳營業額下滑的原因,也給了你實際的營業額數據。面對數千行的數據,一條一條看下來,恐怕也找不出原因。這時,應該先將數據整理出結構,將營業額拆解成客單價×來客數,客單價再區分成食物或飲料兩個部分,食物可細分為套餐或單點,飲料也可細分為酒精或無酒精,只要分解細項,就能找出是哪類商品的營業額下降。

來客數的部分,也可以分成第一次上門的新客人、來二到三次,還是來四次以上的回頭客,分析是哪類客人上門頻率下降。像這樣掌握營業額的結構,才能找出課題的根本原因,例如:「營業額之所以下滑,是因為這幾個月新客人大幅減少。」

發展新事業,調查過往事例時,即便蒐集到大量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也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只要案例之間沒有建立關聯,就不算解析度高。必須了解每個案例的異同與關聯,其中哪項要素特別重要,又為什麼重要,否則這些案例就只是堆積的資料,無法帶來任何新發現。

理解課題時,如何將蒐集到的要素整理出結構很重要;而提出解決方案時,資訊缺乏結構也會大大影響說服力。

打個比方,假如現在有個科學家說:「為了帶給人們幸福,我要做出哆啦A夢。」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可是「帶給人們幸福」和「做出哆啦A夢」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即使技術上有辦法做出哆啦A夢,我們也看不出哆啦A夢的什麼部分和幸福有關,是那些神奇道具能帶給人們幸福,還是能跟哆啦A夢一起冒險很幸福,或者是只要哆啦A夢陪在身邊就讓人感到幸福?這代表哆啦A夢跟幸福之間的連結(解決方案的結構)並不明確。唯有將經過深入、廣泛探討的要素加以結構化,才能提高解析度。

▼ 時間

再以料理為例,食材的味道會隨著時間改變,比如太早採收的水果不甜,放太久又會壞掉;而有些肉品刻意放一段時間熟成反而更美味。一個人對食材的解析度如果夠高,就會知道食材的味道會如何隨著時間改變,而不只是知道某一時間點的味道,因此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深度」「廣度」「結構」都是在空間上提升我們對事物的解析度,換句話說,都是針對某一時間點。但別忘了,我們生活的世界,時間不斷流逝,我們希望提高解析度的領域, 其深度、寬度、結構也隨時在變化。

商業就是在跟時間賽跑,可能原本還在處理某個課題, 沒多久又碰上不一樣的課題。以前述的餐廳營業額結構來說,可能你好不容易發現問題出在新客人減少,但是才剛推出新客優惠方案不久,接著又要面對新客人過多,回頭客減少的問題。商業課題就好比移動標靶,客人的行動會改變,市場也瞬息萬變。

掌握了事物的深度、廣度與結構後,還必須預測其發展方向,以免落入「分析時切題,行動時離題」的窘境。

此外,競爭對手也可能突然打出有效對策,改變市場環境,對我們的商業活動造成影響。因此研擬對策時必須考量時間因素,比如:「我們推出新客優惠方案,競爭對手也會有樣學樣,所以我們的促銷活動必須以簽訂長期契約為前提。」如此考量到時間帶來的變化,才稱得上解析度高。

以上就是提高解析度的四個觀點:「深度」「廣度」「結構」「時間」。

用顯示器來比喻,深度相當於每個畫素的色彩鮮豔度,廣度則是畫素的數量。但即使畫素的色彩鮮豔度高、數量也多,若排列得雜亂無章,顯示的畫面也是一團糟,因此結構很重要;再加入時間軸,讓靜止的畫面隨著時間變動,就會成為影片。

▼ 多數人的問題在於「深度」不足

「深度」「廣度」「結構」「時間」這四個觀點會互相牽動,不能偏廢。

即使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獲得許多幫助你鑽研的資訊,鑽研到一定「深度」後,自然需要從「結構」的觀點來分析遭遇的各種狀況。同樣的,即使具備「廣度」的觀點,到了要判斷應該深究哪個部分時,也需要「結構」與「時間」的觀點。而如果單純分析「結構」,將資訊整理得有條不紊,也無法達到一定的「深度」與「廣度」。總而言之,「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必須達到平衡,才能提高解析度。

最常見的失衡情況,就是深度不足,所以我建議各位先從「深度」著手。許多創業者都有深度不足的問題,他們仿效國外的新創事業,商業模式也看似行得通,但他們幾乎都沒有深入探討顧客的課題,以至於推出的商品顯得隔靴搔癢。這樣的狀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以我協助過的客戶來說,有八成以上的新手創業者都有商業構想深度不足的問題。但反過來說,只要在「深度」方面下足功夫,便能脫穎而出。

從前,見多識廣的人比較吃香,然而到了現代,上網就能獲得五花八門的資訊,要查閱報告與論文也不難。相對來說,像是「教育現場面臨的問題」「企業如何改善應用程式」「創業失敗的原因」這種具有一定深度的資訊,無法上網取得,因此很稀有。所以我建議第一步先實地勘察,取得稀有、具體且有深度的資訊。當你分享有深度的資訊,別人自然會被你的見解吸引,這麼一來,你也能從更多人身上獲得更多的資訊與討論機會,逐步充實寬度、結構與時間的觀點。先確保深度,就能推動提升解析度的良性循環。各位可以將思考的重點擺在如何增加深度,而且不要空想,要實際行動。本書與以往談論思考的書最大的不同,就是注重透過行動來思考。實際行動,才能獲得詳細的資訊,加深思考,進而提升解析度。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