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脫癮而出不迷網:寫給網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養書

1.孩子的第一隻手機何時給?

二○二○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幸好臺灣防疫有成。但那年冬天延後開學兩週,孩子度過史上最長的寒假,埋首3C世界中的孩子回神了嗎?

二○二一年夏天,臺灣又陷入病毒危機,全國防疫三級警戒持續許久,在停課不停學的情況下,孩子們大量使用網路設備遠端學習。緊接而來的暑假,孩子是否在網路世界中越陷越深呢?

現今3C及網路問題嚴重困擾家長,許多師長常問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時候可以讓孩子開始使用手機或網路?」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們身處數位時代,生活中充滿著網路及3C產品,孩子很難不接觸到,所以完全禁用絕非上策。

但如果你問我的是:「孩子何時可以開始接觸網路世界或使用3C產品?」我會說:「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用。」

什麼是需要的時候?

例如,透過視訊電話與親人聯繫感情、進行線上課程、搜尋資料等,當然,這需要大人一定的引導與監管。你不可能永遠不讓孩子接觸網路或3C產品,因為這個世界的潮流會逼著孩子得接觸,得學會使用。

何時可以給孩子自己的手機?

不過,我想你真正要問的應該是:「我該何時給孩子自己的手機?」也就是孩子在什麼時間點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而且是具有上網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呢?學齡前、小學、國中,或者高中以後?

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標準答案。而我只有一個原則:越晚越好!因為手機對兒童或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傷害已經被許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再怎麼拖,你也不可能一輩子都不給他屬於自己的手機;而孩子長大了,也會自己存錢去買一隻來用。

究竟是否存在一個「孩子可以擁有自己手機」的明確時間點?當你這麼問時,只是在尋求心安而已。實際上,你根本問錯問題了!

你真正該問的是:「身為父母的我,準備好了嗎?」

你真正該問的是:「我準備好了嗎?」

沒錯!你是否準備好才是關鍵。我指的不是只有準備好買手機的錢,還有各種心理準備。包括:

(一)你是否可以接受手機給出去就拿不回來了?
(二)你是否可以接受或尊重孩子在手機裡的祕密?
(三)你是否已經與孩子約定好手機使用的規範了?
(四)你是否能在孩子與你討價還價時堅持底線?
(五)你與另一半對於孩子的手機使用上是否有共識?
(六)當孩子被限制使用手機而情緒失控時,你是否能接招?
(七)你是否願意陪伴孩子面對不能使用手機時的失望?
(八)你願意與孩子共同參與各種網路活動嗎?
(九)你是否能意識到自己其實想用手機監管孩子的行蹤?
(十)你是否能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

如果上述這些你都能做到,那麼什麼時機點給手機真的不是最大的問題。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點:大人是否能以身作則。永遠記得,孩子是看著大人長大的,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你在家沒事就滑手機或者拿著平板追劇,卻要孩子放下手機去念書,說得過去嗎?

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呢?

連大人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孩子?

每次在校園裡對老師演講,常被問到關於學生網路及手機使用氾濫的問題,老師們都相當困擾呀!他們問我:「該怎麼處理呢?」

我問:「你們很想知道怎麼做嗎?」
「想呀!」下面的人異口同聲。
「真的很想嗎?」我又問。
「真的很想!」這次更大聲了。

我笑了笑,說:「如果你們能在我演講的過程中,全程沒人滑手機、接電話,我就告訴你們答案!」有些人知道我在說什麼,但有些人,依然故我。

別忘了,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當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是沒辦法要求孩子配合的!

2.孩子的3C網路初體驗,如何正向地開始?

隨著電腦、平板、手機逐一問世,數位載具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可以預見,未來AR或VR等虛擬實境的穿戴裝置會更加普及。人們早已慣常使用網路來解決生活中的大小事,孩子自然不可能永遠不碰觸這些數位玩意兒。早在學齡前,孩子已是這場數位盛會的參與者,大人不可能永遠讓他們置身事外。

問題是,年幼孩子的自我控制與訊息篩選能力均不足,大人該如何幫助孩子開始接觸數位科技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得從「內容用途」「使用方式」與「載具形式」等三個面向來談起。

內容用途:當工具還是當玩具?
「3C網路是工具,而不是玩具!」

請務必把這句話記在心底,也時時刻刻讓孩子理解這樣的觀念。這句話的意思是,3C網路是用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增進生活便利的途徑,而不是拿來消磨時間的娛樂產品,更不該是填補生活空虛的安撫物品——即使現今大多數人都在3C網路中尋歡作樂。

所以,在什麼契機下可以開始讓孩子接觸到數位工具或網路呢?答案是:當生活中有需要時,任何時候都可以起步。例如,孩子對某事物感到好奇,需要解答,而身旁的紙本書籍等參考資料不足以滿足孩子時,大人可以陪孩子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透過閱讀更多的文字或影像,拓展視野、滿足好奇心。

舉個例子,我的女兒剛滿兩歲時,初次聽到遠方煙火轟隆作響時,感到害怕不已,於是我就帶著她在 YouTube 頻道中搜尋關於煙火的影片,觀賞煙火的絢爛與美麗,同時告訴孩子為何會伴隨巨大聲響。於是,她對於煙火就有多一份的認識。

當然,你也可以刻意給孩子任務,讓孩子透過3C網路來完成。例如,讓孩子試著規畫三天兩夜的家庭旅行,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下,又要滿足不同家庭成員的期待,該如何安排路線、住宿、交通和飲食呢?試著讓孩子主導,而大人在一旁提醒,與孩子對話討論,是相當有意義的。在學習上,也可以讓孩子透過網路平臺補強學科,例如「均一教育平臺」就是現今許多中小學老師,個別化地幫助孩子跟上學習步調的重要媒介。

別擔心孩子不會使用數位工具,因為現代人再也不需要閱讀使用說明書,就能使用各種新的科技產品。對孩子而言,不論是自己摸索或者觀摩大人示範,都能很快上手。也正因為如此,不能只是把電腦、平板或手機,直接丟給孩子自己使用就沒事了。

使用方式:陪著孩子一起使用

越小的孩子,不論用途為何,越需要大人全程陪著孩子一起使用3C產品,或接觸網路內容。一直以來,在許多公共場合,隨處可見大人在幼兒吵鬧時,把手機丟給孩子看影片換來片刻的寧靜。變相地讓數位裝置成了保母或安撫物,是相當不妥的。可以的話,在孩子剛接觸數位科技的頭幾年,父母最好是陪在一旁,一方面引導孩子如何正確運用豐富的數位資訊,一方面,也與孩子一同討論與檢視內容的適切性。於是,使用網路或數位裝置成了親子之間的共同體驗,而這個過程提供親子之間對話與交流的素材。在這裡,使用網路是其次,共同體驗和對話交流才是重點。

先前提到「3C網路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是數位教養上重要的準則。那麼,親子一起觀看有趣的影片,一起聽流行音樂,甚至一起打電玩、抓寶可以嗎?我認為,在適量的前提下是可以的。就好像許多家庭會在週末夜晚齊聚客廳,準備些餐點,共同挑選一部電影觀賞是一樣的——這正在創造美好的家庭體驗與家庭儀式。這時,數位媒體就成了促進家庭情感連結的工具,而不只是娛樂用的玩具了。

在女兒剛滿一歲時,我便常與女兒一起透過手機螢幕,與住在遠方的祖父母視訊通話。因為沒有同住在一起,我希望女兒能夠從小與祖父母保有連結。在這樣的前提下,我認為讓孩子觀看手機螢幕是可以被允許的。當然,前提是由我來操作與控制,並決定要視訊通話多久。不過相信我,沒多久,孩子就會向你爭取獨自使用網路的時間。他們想要擁有自己的手機,想要不受限地自由遨翔於網路世界中,而大部分的時候,是把3C網路用在娛樂上。該如何規範,稍後就會有更多說明。

載具形式:從大螢幕開始用起

生在智慧型手機興盛的時代,孩子第一次連上網路,使用的就是手機。然而,我並不贊成過小的孩子使用手機,反之,有大螢幕的桌上型電腦會對孩子更好些。為什麼?這與姿勢有關,而姿勢則與一個人的自信有關。

著有《姿勢決定你是誰:哈佛心理學家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一書的心理學家艾美.柯蒂做了一個實驗,隨機分派不同受試者使用不同大小的數位裝置,分別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只要使用短短的五分鐘,這四組受試者竟然在之後的測試中,表現出明顯不同程度的決斷力。

使用桌上型電腦那一組的人,決斷力最高;而螢幕最小的智慧型手機組,決斷力則最低。艾美.柯蒂解釋,當使用智慧型手機時,人們的身體姿勢是卷曲內縮的,呈現這樣的姿勢越久,內在的無權力感也會越大。而使用桌上型電腦,在正常狀態下,通常頭部較不需要往前傾,軀幹也比較直挺,較不會出現無權力感的姿態,內在則是果決自信的。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自信、行事果斷,請別給他過早使用手機。這不只影響他的骨骼與身體發育,還會讓他長期處在低度自信的身心狀態下。盡可能從桌上型電腦開始吧!

當然,這對大人也是重要的提醒。因為,通常我們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不會一次只有五分鐘,可能是數倍或數十倍。

從來沒有吃到飽這回事

最後,不論你多早或多晚讓孩子接觸手機網路,在孩子達到法定成年,能夠擁有自己的任何數位裝置前,都不該有上網吃到飽這回事。
身為家長,必須幫孩子設限,不論是一次使用的時間,一天使用的總時數,以及每天的網路流量都必須有所控管。在孩子小的時候,初接觸到網路科技時,就是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我們得讓孩子知道,使用網路的時間與流量是有限的,並與孩子一同討論,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流量下,充分使用網路科技來解決生活疑難、創造情感連結。這是個有意義的對話討論過程,對幼兒的認知發展與自我控制能力,是絕對有益的。

3.當孩子吵著擁有自己的手機時,該怎麼應對?

關於「何時可以給孩子手機,而且是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這個問題,我的立場比較保守,在孩子法定成年前,都不該單獨擁有手機。而法定成年後,家長也要懂得放手,別管太多。換句話說,孩子在法定成年前,可以使用手機,但需要向家長申請,並在家長監管下使用。

當然,孩子每天可以擁有一段自由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論是用來娛樂或社交都好,但需與孩子充分討論時間限制並執行規範;而手機的主人是父母,絕對不是孩子。

給孩子專屬手機前的心理準備

只是,現在大多數的孩子,在國中時就有一隻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而且有上網功能、網路吃到飽的比比皆是。要熬到孩子成年才給,似乎有些不近人情。而且孩子會吵,甚至發生親子衝突,很多家長為此感到掙扎。孩子們的理由一籮筐:

「我常要用手機寫作業、查資料,有自己的手機比較方便呀!」
「同學都有,我為什麼不能有?」
「我跟同學之間要靠手機聯繫,一定要有自己的!」
「沒有手機,我和同學就沒有共同的話題了!」

你覺得頗有道理,但就是有些擔心。該怎麼辦呢?如果你正準備幫孩子辦一隻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請先做好心理準備:「給出去之後,就很難收回來了!」而且,由於手機已經是孩子「自己的」,所以,你將會很難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與用途。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關鍵衡量指標

然而,多數家長很難熬到孩子成年後,才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因此,這個難題的衡量標準是,孩子是否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了?

健康上網的習慣是要從小練習的,在後面的篇章中,我會詳細提到如何從小培養孩子上網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讓孩子在每天「上線——下線」的練習中,學會為自己踩煞車,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就此評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可以開放網路使用到何種程度。

若孩子時常無法在規範的時限內下線,或者假借查資料等名義,偷玩手遊、社群媒體或看影片,那麼,離孩子自行持有與保管手機,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當然,如果孩子到了青少年期,過去幾年的上網紀錄良好,大多都能遵守規範,上得去也下得來;同時,不因上網而排擠其他重要任務,如課業學習或人際關係,也許可以考慮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

然而在這之前,仍需要與孩子充分討論、約法三章。例如:有限的網路使用流量、平日使用網路的時間限制,以及手機中的軟體安裝等,父母仍握有部分的主導權。

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讓大多數家長感到困擾的是,明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還不斷對著父母吵鬧不休。這時,父母有兩個常見的回應方式:第一,受不了孩子一再吵鬧,只能答應,但也要孩子允諾不可以使用過量;第二,與孩子交換條件,例如,課業成績達到什麼程度,就以手機做為禮物。

不管是前者或後者,最後的下場常是—孩子更加沉淪在手機網路中了,而父母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因為孩子還未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呀!如果你不希望落得這樣的下場,請明確地拒絕吧!

與孩子溝通時,「溫和而堅定」是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語氣溫和、態度明確,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給就是不會給。而拒絕的步驟有三,第一,表達理解;第二,說明理由;第三,替代方案。

首先,可以這麼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擁有自己的手機,同學都有,你沒有,你覺得很失落。」這句話,是說出孩子內心的期待與感受。接著說:「同時,我們觀察到你過去的上網紀錄,時常超出約定好的使用時間,顯然你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有待加強。因此,我們得再觀察一陣子,再考慮是否給你辦手機。」這句話,是明確地說出拒絕的理由,讓孩子知道,要擁有自己的手機的標準是什麼,以及他需要努力的方向。

你不需要大動肝火,祭出威逼恐嚇:「你再吵,以後都不准上網!」或者,以類似翻舊帳的話語怒斥:「也不想想看你每次上網時間都一再超時,功課又爛得一塌糊塗。」只要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就是了。

最後,與孩子討論你們會提供什麼有限的替代方案,滿足孩子平常上網做娛樂或非娛樂用途的需要。

當孩子為了手機威脅自殺時

比較麻煩的是孩子「以死相逼」。你也許在新聞報導中看過,孩子要求擁有手機,但被父母拒絕,於是從高樓縱身一跳,讓父母後悔莫及。而確實,也有些孩子會這樣說:「你們不幫我申辦手機,就代表你們不愛我,我去死一死算了!」試圖用自殺來勒索父母。

我得說,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孩子會為了得到一隻專屬自己的手機而以死相逼,肯定不只是手機的問題,而是親子關係早已破裂——長期惡劣、緊張、衝突或疏離。孩子把情感連結的需求轉移到其他面向上——網路世界就是最好的選項。有太多青少年告訴我:「連上網路之後,有人能理解我,有人能認同我,在虛擬遊戲中、社群網站上,能被喜愛、被肯定、被接納。我才不在乎現實世界的家人或朋友怎麼看我!」所以,他們當然不能沒有網路,而擁有一隻能自由使用,又能上網吃到飽的手機,是最好不過的了。

我希望你與孩子的關係不要走到這一步。而如果已經如此,也請把這個危機,當作修復親子關係的契機,重新與孩子連結上。我必須再度強調,高品質的親子關係,是避免孩子在網路世界中沉迷淪陷的最終解方。

妥協給出手機,肯定無法解決問題;改善親子互動關係,才是治本之道。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