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請用100字表達香蕉的魅力:一學就會,精采有趣的表達

人們會從你的表達的訊息來判斷你

以前有一本暢銷書叫《你的成敗,九○%由外表決定》。

書名提到的「九○%由外表決定」,是根據「麥拉賓法則」,闡述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主張的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實際上是否真是「九○%由外表決定」,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不過人們往往會以看到的印象來做判斷,所以才有人說「不能光憑外表來判斷一個人」。

「外表」的資訊傳達給對方,就此成為判斷的基準。換句話說,內心想法這種看不見的部分,難以成為判斷的基準=「不容易表達」。

「就算沒說,對方應該也會明白。」
「他應該了解我,所以就算不刻意表達也沒關係。」很遺憾,我認為最好別抱持這種期待。 

馬屁精得到好評的原因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
向我發牢騷的人,為人認真、踏實,但不太會為自己宣傳。

他說:
「我的主管完全沒看到我的努力。我明明很賣力工作,但那些老對主管拍馬屁的員工得到好評,而像我這種做事踏實,但不太表現自己的人,卻都得不到好評。真受不了。」

他的心情我懂。

不過,若以「表達方式」的角度來看,他的方法很失敗。

人們都是以從對方那接收到的訊息來判斷,所以要是沒能好好表達,就很難讓對方了解。

或許你沒必要逢迎拍馬,但是「就算我不說,他也應該明白才對」,這種想法應該捨棄。 

人基本上不太會記住別人說的話

從他人那裡聽來的話,你能記住多少?
不是我自誇,我幾乎都記不住(所以常記在筆記本)。
記憶力或專注力的差異也有關係,不過很多資訊往往都是聽過就忘,也可能打從一開始就沒在聽。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非常有名。

人們在記憶時:
.二十分鐘後忘了約四二%。
.一小時後忘了約五六%。
.九小時後忘了約六四%。
.一天後忘了約六六%。
.兩天後忘了約七二%。
.六天後忘了約七五%。
.一個月後忘了約七九%。

遺忘曲線是針對輸入腦中的資訊,所以要是連同一開始就沒輸入的資訊也算在內的話,大部分的資訊都會被忘記。
人就是這麼健忘,所以你所表達的事,很可能會被對方忘記。
所以要以對方已經忘了為前提,來提高表達的頻率,這點很重要。 

若不比較,人們難以明白魅力何在

我曾在光顧某家燒肉店時,看到有一道菜是以肉的不同部位組成的什錦拼盤。牛五花、里肌、牛臀肉、腰脊心、肩里脊內側肉、和尚頭心……每個部位都很好吃,不過,藉由吃什錦拼盤來比較後,就很清楚不同部位在好吃程度上的差異。

肥肉的美味、肉的濃味和鮮度的不同、口感的差異,如果只吃單樣便嘗不出來各自的獨特魅力,藉由吃的「比較」,而得以突顯出來。

就是這麼回事。

魅力和價值會藉由比較而變得明確。因為比較而看出差異,魅力就此逐漸突顯。

排名和偏差值(譯註:偏差值是一種利用標準分算法得到的數值,一般用於衡量日本升學考生的分數排行。以偏差值五十分為中間值,偏差值越高,表示學生的分數排名越前面,越容易進入好的高中或大學。)也是比較。在超市會忍不住伸手拿起貼有「熱銷中!」標籤的商品,也是比較帶來的效果。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在無意識中比較,例如:

「這比上次的企畫好哦。」
「比前一年提升了一二○%。」等等。

此外,比較也會影響人們看事物的眼光。

身兼廣播作家和作詞家,在各個領域都表現活躍的永六輔先生,聽說以前曾在廣播節目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對於事物,只要知道什麼最好、什麼最差,當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出現時,我們就能判斷它大概是怎樣的水準。」

說話無趣的人,或許是「繫包袱」做得不夠

「繫包袱」和「抖包袱」,是相聲世界常聽到的名詞。

繫包袱給人「接下來一定是這樣」的想像。而抖包袱,則是準備一個與想像大異其趣,帶有意外性和驚奇的結局。在繫包袱和抖包袱的搭配下,笑料就此產生。

而在表達方式上,繫包袱與抖包袱也很重要。

不過,表達方式的繫包袱與抖包袱,與搞笑又不太一樣。

表達的繫包袱與抖包袱,是使內容顯得更有價值的一種手法。

巧妙運用繫包袱與抖包袱而就此暢銷的,正是《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這本書成為暢銷書,電影也很賣座。

因為繫了「後段班辣妹在一年內將偏差值提高四十」這個包袱,所以才能抖出「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包袱。如果是高中時代一直名列前茅的優等生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就不會讓人感到驚奇。

繫包袱和抖包袱之間,如果有意外性、驚奇、新奇性、憧憬,人們就會開始好奇並感興趣。

這是將絕對值和幅度擴大的一種意象。

舉例來說,減肥產品中常有這樣的廣告。

體重八十公斤的人使用某項產品挑戰減肥,結果成功減去二十公斤!

這就是所謂的「Before.After」,也算是繫包袱和抖包袱的一種。如果只有After,會搞不清楚到底哪裡厲害。因為有Before,所以傳達出After 的厲害之處,絕對值,因此變大

換個說法,轉負為正

「人上了年紀,不是老化,而是進化。」

這是知名女演員在某次採訪中說過的話。(雖然不是完全採照原文,不過她說的意思大致如此。)

初聞此言,我對年老的不安就此轉為期待。

之後,當我感覺到自己老化時,就會心念一轉,認為「這是進化」。以前總想在別人面前盡可能顯得年輕一些,但最近已經能坦然說出自己的年紀。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話語拯救了我,在背後支持著我。

言語的力量真的很驚人。儘管乍看很雷同,但表達的價值,會因為你使用的話語而帶來完全不同的改變。

既然要表達,就該積極的去做,這樣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對方都好。「換個說法」在督促我們前進,或是沖淡負面情感時,能發揮強大的力量。

「換個說法」是在改變表達的價值、轉移表達價值時使用的方法。

同時,換個說法也是讓自己更快樂的方法。

舉例來說,當下雨覺得厭煩時,如果試著改說成「雨天是天然加溼機護膚的日子」,就會覺得下雨反而賺到。

我會將「無聊」改為「投注的心思不夠」。這麼一來,就算原本無心參與的會議,也會覺得為了以自己的方式讓會議變得有意義,而投注更多心思。

「比喻」是表達技術的全壘打王

「○○界的UNIQLO」。
「○○界的星巴克」。

聽人這麼說,就算是沒聽過的公司,也很容易想像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以身邊的事物來比喻,也是一種表達技術。
藉由比喻,能讓人發揮想像視覺化、與自己切身有關的效果。

「電腦是人類心智的腳踏車。」
這是史蒂夫.賈伯斯說過的話。
「人類心智的腳踏車」,是很帥氣的比喻。

那麼,該以怎樣的東西來比喻才好呢?

重點是挑選對方「容易理解的事物」。如果對象只有一人,就選他容易理解的東西;如果對象不只一人,就選大家都容易理解的。

要是對方喜歡足球,可採取以下方式。

前輩對喜歡足球的後輩表達時:

「人們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工作也一樣,對細節的堅持相當重要。以足球來說,就像控球。因為控球輸了而失分的場面,在足球是常有的事,但工作上要是因為對細節疏忽,而在控球上落敗,往往都不會有好結果。」

如果是對足球不感興趣的人聽了,或許沒什麼感覺。不過對喜歡足球的人來說,卻是個容易想像的比喻。我也喜歡足球,所以聽別人用「控球=細節」的表現方式,會覺得深有同感。

另一方面,向多人表達時,不該使用像足球這種不見得大家都喜歡的比喻,要以人人都容易理解的事物來比喻。

例如食物或餐廳,或是目前正蔚為話題的新聞,會比較容易傳達。

「人們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工作也一樣,對細節的堅持相當重要。像有的餐廳明明餐點很好吃,但玻璃杯上卻留有指印,且服務不佳,會讓人覺得不愉快,對吧?並不是說好吃就行,客人會感到高興的細節也要徹底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工作也和餐廳一樣,如果對細節偷工減料,往往展現不出好的成果。」

像這樣,比喻方式要配合對方來改變。 

「取了名字」就會變得特別

所謂的表達,是讓對方在腦中視覺化。
前面一再傳達這個觀念。
用來視覺化的方法之一,還有「命名」,也就是取名字。

話說回來,為什麼得取名字?

這是因為有了名字後,就能對事物有更深的認識。為了對周遭的龐大資訊做一番整理,所以才取名。有了名字,才能進一步認識,與其他事物的差異也會變得明確。

以前我曾經編過《史上最簡單的配料英語術》一書。我對內容很有信心,只要看過這本書,英語就會突飛猛進!我滿懷期待地做了這本書。但書賣得不好,銷量奇慘無比。

幾年後,我改變書名,以文庫版重新出版。新書名叫《九成的英語會話靠中學程度的英語就能應付》,我將這本書的概念轉化為語言,用書名表達出來。

結果這次變成賣出二十萬本的暢銷書!

改變的是書名、設計、尺寸大小、價格,至於內容則完全沒變動。一本原本賣不出去的書,卻搖身一變成了暢銷書。我真切感受到,命名的差異在表達上帶來多大的改變。

對自己說的話沒自信時,要借助「外在力量」

你會不會覺得請別人幫忙很不好意思?

才沒這回事呢。借助他人的力量也是一種表達技術,我稱之為「外在力量」。

電車上,有個小朋友和媽媽坐在我隔壁。小朋友沒脫鞋,直接面向車窗而坐,鞋子就踩在椅子上。這時,媽媽說了一句話:

「隔壁的叔叔會罵人哦,快把鞋子脫掉。」

咦,怪到我頭上?當時我實在有點生氣。

或許大家也有類似的經驗。

不過,事後細想才發現,這種訓斥方式其實運用了外在力量。

小朋友都會向媽媽撒嬌,有時不管媽媽怎麼訓斥,也充耳不聞。另一方面,不認識的叔叔則有點可怕。所以,運用陌生人的可怕來表達能發揮功效。

當你直接跟孩子說,孩子還是不聽話時,利用外在力量頗具效果。

自古就有「警察來囉」「鬼來囉」的訓斥方式,正是利用外在力量來管教的方法。

出版界也有一種活用外在力量的表達方法,叫作「掛名推薦」。也就是請名人推薦新書,借重第三者的力量來傳達書本的魅力,提高信賴感。

像這樣活用第三者的力量,正是外在力量。

善於表達的人,會刻意利用外在力量,以此作為讓人對他產生信賴感的方法。

「專家推薦」「榮獲○○獎」「電視介紹」等,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就算我不說,應該也知道」所引發的悲劇

離婚原因的第一名聽說是「個性不合」。各種機構都做過調查,不過這個原因在每份調查都穩居第一。

看到這份資料時,我心裡產生了疑問。

據某資料顯示,戀愛結婚的比率是八七.九%。交往期間長短不一,不過,幾乎大部分都是在認識對方、喜歡對方之後才結婚。那不就是對對方的個性也有相當認識才結婚的嗎?為什麼又會個性不合呢?(雖然也有人是婚後態度丕變)

聽說離婚的夫妻有以下常見的特徵:

溝通少。
不太關心對方。
和家人一起共度的時間少。
不太聽對方說話。
覺得自己的意見才對。
會造成這種感受的原因,就在於「就算我不說,應該也知道」的情緒。
不限於家人和夫妻之間,工作職場也常發生這種狀況。
人們常說,工作上「報告、聯絡、商量」很重要,這都與表達有關。

平時一起工作的人,彼此容易產生這樣的情緒:
「就算我不說,應該也知道。」
「這件事應該可以共享才對。」

不過,其實有些事無法共享,也無法相互理解。如此一來,便會產生不滿。

我沒聽說、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等,會陸續萌生這種不滿的種子。不滿一再累積,有時就會引發問題……

之所以需要報告、聯絡、商量,就是出自這個原因。

許多問題是因為沒表達清楚,所以才會發生。

日常生活有時就是會不小心忘東忘西。如果因其他事情分神而拖延到另一件事的話,請馬上傳達吧。

這樣就能重新認識表達的重要性了。 

無法溝通的人的因應之道

《就算再生氣,也別和笨蛋爭論!》《別和傻瓜來往》,這兩本書相當暢銷。

雖然不知道對方是否真的是傻瓜還是笨蛋,但如果有人不論怎麼溝通都講不聽,那麼,不勉強自己和對方溝通,也是一種選擇。

因為你很可能花了時間,結果還是一樣。

當然,在教育現場,或是醫療、照護現場工作的人,也有無論如何都得溝通的角色或場合。這種時候,只要秉持「讓人明白真難」的前提就行了。

人只能在自己理解的範圍內去理解,才會發生無論如何都講不通的情況。
想辦法表達想法,要投注時間和精力,這當然不是壞事。但有些對象不管你花再多時間和精力都講不通。
這時就需要「看開」。在講不通的前提下,決定好怎麼做。
話雖如此,看開有時可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我會做三件事:

.重新確認自己的時間價值。
.抽離情緒。
.重新確認目標。

重新確認自己的時間價值,是藉由重新確認自己寶貴的時間是否該花在這上頭,而產生看開的意識。
抽離情緒,意思就是不發怒。藉由抽離情感,可做出冷靜的判斷。
重新確認目標,是重新認知將時間花在講不通的事情上,並非明智之舉。 

雞蛋裡挑骨頭的人的因應之道

在會議或討論時,有人會提出雞蛋裡挑骨頭的問題。
針對偏離主題的內容,或是明明還沒那麼深入的階段,對細節窮追猛打的人。
就是有這種雞蛋裡挑骨頭的人,對吧?

他們挑剔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在會議,就會發生「如果不說點什麼,就表現不出存在感,而硬要發問」「想凌駕在你之上,刻意提出很難回答的問題」等情況。

不論目的是什麼,都改變不了他們是麻煩人物的事實。

因此,對於雞蛋裡挑骨頭的人,雖然也要考量到對方的立場以及關係,如果和對方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清楚告知也沒問題的話,不妨採取以下的因應之策。

「你的提問偏離今天會議的主題,所以請容我留作今後檢討用的資料。」

「我的話還沒說完,所以很抱歉,可以之後再談嗎?」

簡言之,就是盡可能別讓對方加入談話之中。

不過,這種表達方式相當直接,會有傷害到對方情感的風險。

為了避免隨意樹敵,有個謹慎的回應方法。

那就是盡量不去否定對方。

先接下提問。

喜歡雞蛋裡挑骨頭的人,往往都會逼問一些偏離主軸、枝微末節的小事,所以要在接下提問後,再去確認目標或目的。

close
貨到通知